汉语是不是唯一一门把亲戚种类分类这么详细的语言?

世界上语言那么多,划分这么详细的当然不只有汉语。 不过,如果讨论范围仅限于英法德西葡意俄阿等等这些影响力较大的语言,那至少口语中的习惯分法都远不如汉语这么详细。 按照人类学家摩根对亲属称谓的六种分类体系,类似汉语这样对亲属的性别、长幼,甚至来自父系或母系都区分开的,可归为“描述制”,也称“苏丹制”(这套体系最初是以五个印第安部落和苏丹土著的语言为研究样本来命名的)。 与此相对的另一个极端,最简单的亲属称谓系统,称为“夏威夷制”。这种体系习惯于将同一辈分的人用一个词来指代,如果要进一步区分的,再用表示性别的词来构成短语或合成词。 举个例子,夏威夷语中,用 tūtū表示所有的 grandparent。 如果要特指 grandfather,则在 tūtū后面加上表示男人的 kāne,形成词组 tūtū kāne。 那如果要再区分“爷爷”还是“外公”呢?不好意思,没有区分…… 假如非要表达这个意思的话,只能描述为“爸爸的爸爸”还是“妈妈的爸爸”了。 瑞典人表示点头…… farfar eller morfar? Det är ett problem... 而我们平时所接触到的大部分主流语言(dōu shì yě jī),在发展过程中相互影响很深,很多都无法简单地归为某套原生的亲属称谓体系。 此处暂以“兄弟姐妹”这套家庭内部同辈称谓为例,常见的大概有以下几类: 同根式。如西班牙语、葡萄牙语等。 性别两分式。如英语、法语等。 长幼两分式。如印尼语、泰语等。 三分式。如越南语、老挝语等。 四分式。如汉语、日语等。 特殊分称式。如韩语、缅甸语等。 分别介绍如下。 同根式 这里指的是以同样的词根,通过语法性的标记来区分男女。例如西语中,“兄弟”是 hermano,“姐妹”是 hermana,通常不根据长幼来区分。当表示泛指意义上的 siblings“兄弟姐妹”时,通常会用阳性复数形式 hermanos。只有在特指“姐妹”时,才会用阴性的复数形式 hermanas。 性别两分式 以现代英语、法语、德语为代表的几种主要欧洲语言,大多可归为“爱斯基摩制”,对于家庭核心关系成员有更明确的称谓。表示“兄弟”的 brother 和表示“姐妹”的 sister 在词形上是完全不同的两个词。同样不强调长幼,在必须要区分的描述场合,使用表示“年轻的”或“年长的”形容词来修饰原词。 德语用 Geschwister(由“姐妹”Schwester 派生而来)代表作为整体的“兄弟姐妹”。至于法语… 能用短语 frères et soeurs 讲清楚的,才不喜欢另造新词… 长幼两分式 与西方首先注重男女分别的特点不同,亚太地区更注重长幼的分别。在南岛语系使用人口最多的印尼语中,对"兄弟姐妹”会有个统称 saudara。在实际称呼时,同辈的尊长被称作 kakak,而弟弟和妹妹统称为 adik。如果要区分的时候,则在后面加表示性别的描述词,男性加 laki-laki,女性加 perempuan。 在泰语中,同辈的尊长被称作พี่(近似发音为 pii),弟弟和妹妹统称为น้อง(近似发音为 nong)。如果要特别区分的时候,也是在后面加表示性别的描述语素,男性加ชาย(近似发音为 chai),女性加สาว(近似发音为 sau)。不过中南半岛单音节语言联盟内的语言(和汉语类似),对单词和语素的界定相对模糊一些,很难说น้องสาว到底算是词还是词组(สาว一般不会单独使用)。 在表达兄弟姐妹这个整体概念时,直接把两个词合为พี่น้อง(类似于壮族同胞讲的“贝侬”)。 三分式 注重长幼尊卑的社会体系中,对尊长的称呼往往更加复杂。在长幼两分式的基础上,另有一些语言对“哥哥”和“姐姐”的称呼会区分开,而对“弟弟”和“妹妹”仍然通用一个词。 在与印尼语非常相近的马来语中,kakak 通常只用来称呼姐姐。而称呼哥哥习惯用 abang。弟弟和妹妹仍然统称为 adik。 而在菲律宾语中,称呼哥哥和姐姐分别是 kuya 和 ate,而对弟弟和妹妹,干脆没有专用的词。如果硬要描述,那只能说 mas nakababatang kapatid na lalaki(更小的男性 kapatid)和 mas nakababatang kapatid na babae(更小的女性 kapatid)。其中 kapatid 是对兄弟姐妹的泛称。 在与泰语非常相近的老挝语中,ພີ່(近似发音为 pii)这个词很少出现,一般会用ອ້າຍ(近似发音为 aai)来称哥哥,用ເອື້ອຍ来称姐姐。弟弟和妹妹仍然统称为ນ້ອງ(近似发音为 nong),在需要的时候,以ຊາຍ(近似发音为 sai)和​ສາວ(近似发音为 sau)区分男女。 在越南语中,表示亲缘关系中的哥哥被称为 anh trai,姐姐被称为 chị gái。弟弟和妹妹分别用同个词 em 加上表示性别的 trai 和 gái 构成 em trai 和 em gái。 某种意义上来讲,韩语中表示弟弟和妹妹的동생也可以归为此类。不过,韩语更多还是把남동생和여동생作为整个单词来用的(与此相对的是,在组合中要用남자或여자来构成表示性别的名词短语,而不能单用남和여)。 四分式 哥哥、姐姐、弟弟、妹妹分别用不同的词。在主要的大语种中,除了中文以外,最典型的就是日语了。注意,日语除了作为统称的“兄弟(きょうだい)”“姉妹(しまい)”为音读汉字词外,实际用的都是固有称谓。 传统上日语习惯书写“兄弟”两个字来代指所有的同辈血亲,在只有姐妹时会读作しまい。后来逐渐也出现了“兄妹”“姉弟”等写法,但除了只有姐妹的情况外,仍然都习惯读作きょうだい。 这里稍微解释下关于日语的称谓。由于敬语体系极其发达,单是述称就有两套,分别用于描述他人的亲属关系(尊敬)和描述自己的亲属关系(自谦)。尤其是讲述比自己年长的亲属关系时,尊敬用语中不但要用お…さん来构成,而且词根本身的读音也会有所不同。例如“父”单独作为单词时读作ちち,但在“お父さん”中则要读作とう。 在描述自己的亲属关系时,哥哥、姐姐、弟弟、妹妹分别称作あに、あね、おとうと、いもうと;在描述他人的亲属关系时,则是おにいさん、おねえさん、おとうとさん、いもうとさん。在直称时,对哥哥、姐姐一般也会用お…さん的尊敬形式。 特殊分称式 有些语言在直称同一种关系时,根据称呼者自身的性别,会用不同的词。 韩语中,对哥哥和姐姐的叫法,男性称呼者会使用형和누나,女性称呼者会使用오빠和언니。 缅甸语中,对弟弟的叫法,男性称呼者会使用ȵi le:,女性称呼者会使用 mãu le:(网页上缅文显示有点问题,下图中有标出) 更多其它角度的对比,可参考往期文章: 多邻国 Duolingo:哪些语言区分“伯 / 叔 / 舅”?多邻国 Duolingo:哪些语言有“外孙”? 查看知乎讨论

十二月 7, 2024 - 10:28
 3772
汉语是不是唯一一门把亲戚种类分类这么详细的语言?
头图

世界上语言那么多,划分这么详细的当然不只有汉语。

不过,如果讨论范围仅限于英法德西葡意俄阿等等这些影响力较大的语言,那至少口语中的习惯分法都远不如汉语这么详细。

按照人类学家摩根对亲属称谓的六种分类体系,类似汉语这样对亲属的性别、长幼,甚至来自父系或母系都区分开的,可归为“描述制”,也称“苏丹制”(这套体系最初是以五个印第安部落和苏丹土著的语言为研究样本来命名的)。

与此相对的另一个极端,最简单的亲属称谓系统,称为“夏威夷制”。这种体系习惯于将同一辈分的人用一个词来指代,如果要进一步区分的,再用表示性别的词来构成短语或合成词。

举个例子,夏威夷语中,用 tūtū表示所有的 grandparent。

如果要特指 grandfather,则在 tūtū后面加上表示男人的 kāne,形成词组 tūtū kāne。

那如果要再区分“爷爷”还是“外公”呢?不好意思,没有区分…… 假如非要表达这个意思的话,只能描述为“爸爸的爸爸”还是“妈妈的爸爸”了。

瑞典人表示点头…… farfar eller morfar? Det är ett problem...

而我们平时所接触到的大部分主流语言(dōu shì yě jī),在发展过程中相互影响很深,很多都无法简单地归为某套原生的亲属称谓体系。

此处暂以“兄弟姐妹”这套家庭内部同辈称谓为例,常见的大概有以下几类:

  • 同根式。如西班牙语、葡萄牙语等。
  • 性别两分式。如英语、法语等。
  • 长幼两分式。如印尼语、泰语等。
  • 三分式。如越南语、老挝语等。
  • 四分式。如汉语、日语等。
  • 特殊分称式。如韩语、缅甸语等。

分别介绍如下。

同根式

这里指的是以同样的词根,通过语法性的标记来区分男女。例如西语中,“兄弟”是 hermano,“姐妹”是 hermana,通常不根据长幼来区分。当表示泛指意义上的 siblings“兄弟姐妹”时,通常会用阳性复数形式 hermanos。只有在特指“姐妹”时,才会用阴性的复数形式 hermanas

性别两分式

以现代英语、法语、德语为代表的几种主要欧洲语言,大多可归为“爱斯基摩制”,对于家庭核心关系成员有更明确的称谓。表示“兄弟”的 brother 和表示“姐妹”的 sister 在词形上是完全不同的两个词。同样不强调长幼,在必须要区分的描述场合,使用表示“年轻的”或“年长的”形容词来修饰原词。

德语用 Geschwister(由“姐妹”Schwester 派生而来)代表作为整体的“兄弟姐妹”。至于法语… 能用短语 frères et soeurs 讲清楚的,才不喜欢另造新词…

长幼两分式

与西方首先注重男女分别的特点不同,亚太地区更注重长幼的分别。在南岛语系使用人口最多的印尼语中,对"兄弟姐妹”会有个统称 saudara。在实际称呼时,同辈的尊长被称作 kakak,而弟弟和妹妹统称为 adik。如果要区分的时候,则在后面加表示性别的描述词,男性加 laki-laki,女性加 perempuan。

  • 在泰语中,同辈的尊长被称作พี่(近似发音为 pii),弟弟和妹妹统称为น้อง(近似发音为 nong)。如果要特别区分的时候,也是在后面加表示性别的描述语素,男性加ชาย(近似发音为 chai),女性加สาว(近似发音为 sau)。不过中南半岛单音节语言联盟内的语言(和汉语类似),对单词和语素的界定相对模糊一些,很难说น้องสาว到底算是词还是词组(สาว一般不会单独使用)。
  • 在表达兄弟姐妹这个整体概念时,直接把两个词合为พี่น้อง(类似于壮族同胞讲的“贝侬”)。

三分式

注重长幼尊卑的社会体系中,对尊长的称呼往往更加复杂。在长幼两分式的基础上,另有一些语言对“哥哥”和“姐姐”的称呼会区分开,而对“弟弟”和“妹妹”仍然通用一个词。

  • 在与印尼语非常相近的马来语中,kakak 通常只用来称呼姐姐。而称呼哥哥习惯用 abang。弟弟和妹妹仍然统称为 adik。
  • 而在菲律宾语中,称呼哥哥和姐姐分别是 kuya 和 ate,而对弟弟和妹妹,干脆没有专用的词。如果硬要描述,那只能说 mas nakababatang kapatid na lalaki(更小的男性 kapatid)和 mas nakababatang kapatid na babae(更小的女性 kapatid)。其中 kapatid 是对兄弟姐妹的泛称。
  • 在与泰语非常相近的老挝语中,ພີ່(近似发音为 pii)这个词很少出现,一般会用ອ້າຍ(近似发音为 aai)来称哥哥,用ເອື້ອຍ来称姐姐。弟弟和妹妹仍然统称为ນ້ອງ(近似发音为 nong),在需要的时候,以ຊາຍ(近似发音为 sai)和​ສາວ(近似发音为 sau)区分男女。
  • 在越南语中,表示亲缘关系中的哥哥被称为 anh trai,姐姐被称为 chị gái。弟弟和妹妹分别用同个词 em 加上表示性别的 trai 和 gái 构成 em trai 和 em gái。
  • 某种意义上来讲,韩语中表示弟弟和妹妹的동생也可以归为此类。不过,韩语更多还是把남동생和여동생作为整个单词来用的(与此相对的是,在组合中要用남자或여자来构成表示性别的名词短语,而不能单用남和여)。

四分式

哥哥、姐姐、弟弟、妹妹分别用不同的词。在主要的大语种中,除了中文以外,最典型的就是日语了。注意,日语除了作为统称的“兄弟(きょうだい)”“姉妹(しまい)”为音读汉字词外,实际用的都是固有称谓。

传统上日语习惯书写“兄弟”两个字来代指所有的同辈血亲,在只有姐妹时会读作しまい。后来逐渐也出现了“兄妹”“姉弟”等写法,但除了只有姐妹的情况外,仍然都习惯读作きょうだい。
  • 这里稍微解释下关于日语的称谓。由于敬语体系极其发达,单是述称就有两套,分别用于描述他人的亲属关系(尊敬)和描述自己的亲属关系(自谦)。尤其是讲述比自己年长的亲属关系时,尊敬用语中不但要用お…さん来构成,而且词根本身的读音也会有所不同。例如“父”单独作为单词时读作ちち,但在“お父さん”中则要读作とう。
  • 在描述自己的亲属关系时,哥哥、姐姐、弟弟、妹妹分别称作あに、あね、おとうと、いもうと;在描述他人的亲属关系时,则是おにいさん、おねえさん、おとうとさん、いもうとさん。在直称时,对哥哥、姐姐一般也会用お…さん的尊敬形式。

特殊分称式

有些语言在直称同一种关系时,根据称呼者自身的性别,会用不同的词。

  • 韩语中,对哥哥和姐姐的叫法,男性称呼者会使用형和누나,女性称呼者会使用오빠和언니。
  • 缅甸语中,对弟弟的叫法,男性称呼者会使用ȵi le:,女性称呼者会使用 mãu le:(网页上缅文显示有点问题,下图中有标出)

更多其它角度的对比,可参考往期文章:

多邻国 Duolingo:哪些语言区分“伯 / 叔 / 舅”?多邻国 Duolingo:哪些语言有“外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