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间「一孕傻三年」的说法是真的吗?有文章称「生孩子会使女性更聪明」,有科学依据吗?
先说结论: 生孩子会“变笨”或者是“变聪明”,其实都比较片面,近年来研究更认同的是随女性着身份的转变,大脑做出的适应性改变。 我们对孕期相关神经变化的研究和理解,有助于围产期的精神健康(比如与先兆子痫或水肿相关的神经影响、产后抑郁等),对育儿行为和大脑衰老也有潜在意义; 其实诸多研究的目的都是围绕「女性健康」,不仅受内源性因素影响(神经、激素变化)也受外源因素(睡眠、家庭成员的协助等)作用,与其用变聪明或变笨来评价,不如说变得更有爱了 下面我们来细读下标题中提到的「有文章」原文是说什么。 确实,人在妊娠期或者产后总觉得身体会有变化,具体怎么变,哪些部分在变,其实科学家们也开展了大量的研究,毕竟人体至今仍然是个谜,只不过随着科学的发展,我们研究也越来越深入了。 截取了一些近年来引用比较多的研究 先说下标题中这篇「有文章」原文[1],这篇文章发表于 2024 年 9 月,是加州大学圣巴巴拉分校的研究团队在著名期刊《Nature neuroscience》的重磅研究[1],Nature Neuroscience是一本专注于神经科学领域的顶级期刊,而且不同于过去分析比较的只是女性妊娠前后的大脑变化,这次通过精密成像跟踪扫描一名 38 岁健康女性从怀孕前到产后 2 年的大脑神经解剖学变化,进行了 26 次磁共振成像(MRI)扫描和近 20 次静脉采血。 这里提到大脑的结构变化,就不得不先认识一下与文章相关的大脑结构组织。下图是大脑的冠状切面脑,可以看到灰、白这两个不同颜色的区域构成了大脑组织,可以简单理解为灰质通常集中在大脑皮层,主要由神经元胞体及其树突聚集在一起构成,负责信息处理;白质则存在于皮层下方,由神经纤维构成,负责传输信息,促进脑区之间的交流,白质的活性往往意味着脑部神经活动的效率。 大脑分区位置功能 灰质 大脑半球的表面 与社会认知和心智密切相关 白质 大脑深部 负责促进大脑区域之间交流 研究显示随着孕周的增加,大脑灰质体积(GMV)、皮层厚度(CT)在妊娠期间呈线性下降,产后似乎部分反弹,但在产后 2 年仍会持续;不过,灰质体积的减少也不是这次研究才发现,作者在讨论部分引用了过去的研究[2]说明,当大脑重新构建自身以应对生活变化时,减少并不一定是坏事。 这是因为出现灰质减少的大脑区域也是主要负责人类社会认知功能(如人与人之间社会性互动,即社交信息等)的区域,这些区域与换位思考并揣测他人的想法或感受的能力有关。因此,这一区域弱化(就像把一块大理石凿成雕塑的过程一样,这种变化可能反映了大脑的精细调节),可能也有助于女性在慢慢适应「母亲」这一身份的过渡中,更好地应对孕期复杂的社交和情感处理需求(简单地理解,减少进入新角色时的不适应,同时对孩子更亲密)。 相反,随着孕周的增加,白质的显微结构完整性都在增加,在产后恢复到基线水平。换句话说,白质相比灰质,白质的变化是短期的,这不仅解释了为何先前研究未能捕捉到与怀孕相关的白质变化,也反映了孕期大脑白质的信息处理能力和效率的提升,有助于提高母性直觉和对新生儿护理需求的反应能力。当然,具体这些变化和行为之间更进一步的机理,暂时还没有答案。 总得来说,这些研究结果表明,揭示了怀孕期间人类大脑发生的动态变化,表明成年人的脑能够维持一段较长时间的神经可塑性。 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s41593-024-01741-0 再进一步说,这个研究和我们有什么关系呢? 第一 自广泛应用检测大脑活动的磁共振技术(MRI)以来,虽然已经有了数万篇大脑成像研究,但其中很少研究关注了女性特有的各种健康因素对大脑的影响,而这项研究尽管样本量有限,但可以作为整个妊娠期人类大脑的综合图谱,能够为脑成像领域进一步探索和了解妊娠期间的大脑提供一个开放获取的资源,为今后更好地了解整个怀孕期间发生的微妙和全面的结构、功能、行为和临床变化奠定了基础。 第二这项研究增进了我们对孕期相关神经变化的理解,这些结果对围产期精神健康(比如与先兆子痫或水肿相关的神经影响还有产后抑郁等)、育儿行为和大脑衰老也有潜在意义。 注:围产期即围绕生产的一段时期,目前国际上对于围生期的定义有多种表述,但临床一般将从孕 28 周到产后 1 周的时间定义为围生期,是胎儿或新生儿可能出现并发症以及孕妇有合并症的关键时期,这一时期的医疗监护和管理尤为重要。 因此,生孩子会“变笨”或者是“变聪明”,其实都比较片面,更认同的是随女性着身份的转变,大脑会做出相应的适应性变化。 这类研究不是最近才有,女性健康才是不变的主题 较早被添油加醋成“一孕傻三年”这一观点的是 1969 年发表在《The British journal of psychiatry》的一项通过抽样调查的方式收集和整理孕妇的主观症状和感受来分析其认知障碍情况的回顾性研究[3],结果发现确实存在妊娠相关的认知障碍情况,其中孕妇出现“精神迷惘”这一症状或感受的占比达 28%,其中在产前会出现的孕妇占 12%,在产后出现的人占 16%,而从妊娠次数来看,出现上述症状的初产单胎妇女中仅有 5%,而多胎孕妇则高达 31%。 后来在 1986 年发表在《Acta neurologica Scandinavica 》的一项临床观察研究中,还提出了“妊娠期良性脑病”的说法[4]。该研究通过对 51 名职业为医生、心理学家、护士、管理人员等女性展开,通过共计 67 次妊娠的调查显示,其中在 21 名女性(21/51)中在怀孕期间出现了健忘、迷失方向、混乱和阅读困难等认知功能障碍症状,其中 7 人连续两次妊娠均出现症状。研究也排除了分娩年龄、体重增加百分比、饮酒、饮食或其他因素导致的情况。 因此提出了需要认识到妊娠期的「良性脑病综合征」,以便在职业活动中采取简单的预防措施,不过上述研究显示没有一位出现这些症状的女性在怀孕期间被迫中断她们的职业活动,并且结果与该人群特定的职业背景有关,结论可能存在一定局限性。 直到 2017 年,一项发表在《Nature neuroscience》的前瞻性研究[2],通过分析孕前和产后的影像学数据,发现怀孕会导致大脑结构发生重大变化,尤其是与心智、社交认知区域有关的灰质体积显著减少,当然这种灰质减少并不等于功能丧失,并且与女性产后对婴儿做出反应的大脑区域有很大的重叠,这次研究提示了妊娠到产后的一种适应过程,有助于女性从孕期过渡到母亲这一角色。 (A:自然怀孕的母亲;B:人工受孕的母亲;C:没有怀孕的母亲),过去的这个研究只是对比了怀孕前、怀孕后的大脑扫描,并与还没有怀孕的父母进行了对比,结果发现,只有新妈妈的大脑结构发生了变化。 来自著名期刊 JAMA 的进一步证明,“一孕傻三年”的观点被推翻 2023 年发表在《JAMA Neurology》的一篇观点评论[5],让一孕傻三年这说法站不住脚了,它提出尽管从某些关于认知功能、前瞻性记忆等报道来看,部分孕产妇相较于未妊娠的女性,记忆功能存在一定的减退,但是并没有显著性差异。 原因是研究结果可能受到外界环境的影响,孕期或产后女性日常生活中她们往往会被生活琐事牵绊,消耗一部分精力,其次对孕产妇的期望值被不合理地放大,日常生活中稀疏平常的小事,会被过度强调为更为重要的事情,比如某样物品没有放在正确的地方。 相反的是,如果用与自然相关刺激(如与婴儿相关的项目)来测试孕产妇记忆力时,孕产妇女性在与婴儿相关的项目测试上相较于未妊娠女性,表现出更强的能力,长期记忆力方面也是如此。 而这种“优越性”可能是女性在转变身份后,为了更好的养育孩子,大脑对注意力、认知行为做出的一种适应性改变。 总之,怀孕涉及到荷尔蒙激增已成为常识,然而怀孕对人脑的影响几乎是未知的。但不管怎么说,以上的研究确实都显示出怀孕对女性大脑确实存在一定的影响。 查看知乎讨论


先说结论:
- 生孩子会“变笨”或者是“变聪明”,其实都比较片面,近年来研究更认同的是随女性着身份的转变,大脑做出的适应性改变。
- 我们对孕期相关神经变化的研究和理解,有助于围产期的精神健康(比如与先兆子痫或水肿相关的神经影响、产后抑郁等),对育儿行为和大脑衰老也有潜在意义;
- 其实诸多研究的目的都是围绕「女性健康」,不仅受内源性因素影响(神经、激素变化)也受外源因素(睡眠、家庭成员的协助等)作用,与其用变聪明或变笨来评价,不如说变得更有爱了
下面我们来细读下标题中提到的「有文章」原文是说什么。

确实,人在妊娠期或者产后总觉得身体会有变化,具体怎么变,哪些部分在变,其实科学家们也开展了大量的研究,毕竟人体至今仍然是个谜,只不过随着科学的发展,我们研究也越来越深入了。
先说下标题中这篇「有文章」原文[1],这篇文章发表于 2024 年 9 月,是加州大学圣巴巴拉分校的研究团队在著名期刊《Nature neuroscience》的重磅研究[1],Nature Neuroscience是一本专注于神经科学领域的顶级期刊,而且不同于过去分析比较的只是女性妊娠前后的大脑变化,这次通过精密成像跟踪扫描一名 38 岁健康女性从怀孕前到产后 2 年的大脑神经解剖学变化,进行了 26 次磁共振成像(MRI)扫描和近 20 次静脉采血。
这里提到大脑的结构变化,就不得不先认识一下与文章相关的大脑结构组织。下图是大脑的冠状切面脑,可以看到灰、白这两个不同颜色的区域构成了大脑组织,可以简单理解为灰质通常集中在大脑皮层,主要由神经元胞体及其树突聚集在一起构成,负责信息处理;白质则存在于皮层下方,由神经纤维构成,负责传输信息,促进脑区之间的交流,白质的活性往往意味着脑部神经活动的效率。
大脑分区 | 位置 | 功能 |
---|---|---|
灰质 | 大脑半球的表面 | 与社会认知和心智密切相关 |
白质 | 大脑深部 | 负责促进大脑区域之间交流 |

研究显示随着孕周的增加,大脑灰质体积(GMV)、皮层厚度(CT)在妊娠期间呈线性下降,产后似乎部分反弹,但在产后 2 年仍会持续;不过,灰质体积的减少也不是这次研究才发现,作者在讨论部分引用了过去的研究[2]说明,当大脑重新构建自身以应对生活变化时,减少并不一定是坏事。
这是因为出现灰质减少的大脑区域也是主要负责人类社会认知功能(如人与人之间社会性互动,即社交信息等)的区域,这些区域与换位思考并揣测他人的想法或感受的能力有关。因此,这一区域弱化(就像把一块大理石凿成雕塑的过程一样,这种变化可能反映了大脑的精细调节),可能也有助于女性在慢慢适应「母亲」这一身份的过渡中,更好地应对孕期复杂的社交和情感处理需求(简单地理解,减少进入新角色时的不适应,同时对孩子更亲密)。
相反,随着孕周的增加,白质的显微结构完整性都在增加,在产后恢复到基线水平。换句话说,白质相比灰质,白质的变化是短期的,这不仅解释了为何先前研究未能捕捉到与怀孕相关的白质变化,也反映了孕期大脑白质的信息处理能力和效率的提升,有助于提高母性直觉和对新生儿护理需求的反应能力。当然,具体这些变化和行为之间更进一步的机理,暂时还没有答案。
总得来说,这些研究结果表明,揭示了怀孕期间人类大脑发生的动态变化,表明成年人的脑能够维持一段较长时间的神经可塑性。
再进一步说,这个研究和我们有什么关系呢?
第一 自广泛应用检测大脑活动的磁共振技术(MRI)以来,虽然已经有了数万篇大脑成像研究,但其中很少研究关注了女性特有的各种健康因素对大脑的影响,而这项研究尽管样本量有限,但可以作为整个妊娠期人类大脑的综合图谱,能够为脑成像领域进一步探索和了解妊娠期间的大脑提供一个开放获取的资源,为今后更好地了解整个怀孕期间发生的微妙和全面的结构、功能、行为和临床变化奠定了基础。
第二这项研究增进了我们对孕期相关神经变化的理解,这些结果对围产期精神健康(比如与先兆子痫或水肿相关的神经影响还有产后抑郁等)、育儿行为和大脑衰老也有潜在意义。
注:围产期即围绕生产的一段时期,目前国际上对于围生期的定义有多种表述,但临床一般将从孕 28 周到产后 1 周的时间定义为围生期,是胎儿或新生儿可能出现并发症以及孕妇有合并症的关键时期,这一时期的医疗监护和管理尤为重要。
因此,生孩子会“变笨”或者是“变聪明”,其实都比较片面,更认同的是随女性着身份的转变,大脑会做出相应的适应性变化。
这类研究不是最近才有,女性健康才是不变的主题
较早被添油加醋成“一孕傻三年”这一观点的是 1969 年发表在《The British journal of psychiatry》的一项通过抽样调查的方式收集和整理孕妇的主观症状和感受来分析其认知障碍情况的回顾性研究[3],结果发现确实存在妊娠相关的认知障碍情况,其中孕妇出现“精神迷惘”这一症状或感受的占比达 28%,其中在产前会出现的孕妇占 12%,在产后出现的人占 16%,而从妊娠次数来看,出现上述症状的初产单胎妇女中仅有 5%,而多胎孕妇则高达 31%。
后来在 1986 年发表在《Acta neurologica Scandinavica 》的一项临床观察研究中,还提出了“妊娠期良性脑病”的说法[4]。该研究通过对 51 名职业为医生、心理学家、护士、管理人员等女性展开,通过共计 67 次妊娠的调查显示,其中在 21 名女性(21/51)中在怀孕期间出现了健忘、迷失方向、混乱和阅读困难等认知功能障碍症状,其中 7 人连续两次妊娠均出现症状。研究也排除了分娩年龄、体重增加百分比、饮酒、饮食或其他因素导致的情况。
因此提出了需要认识到妊娠期的「良性脑病综合征」,以便在职业活动中采取简单的预防措施,不过上述研究显示没有一位出现这些症状的女性在怀孕期间被迫中断她们的职业活动,并且结果与该人群特定的职业背景有关,结论可能存在一定局限性。
直到 2017 年,一项发表在《Nature neuroscience》的前瞻性研究[2],通过分析孕前和产后的影像学数据,发现怀孕会导致大脑结构发生重大变化,尤其是与心智、社交认知区域有关的灰质体积显著减少,当然这种灰质减少并不等于功能丧失,并且与女性产后对婴儿做出反应的大脑区域有很大的重叠,这次研究提示了妊娠到产后的一种适应过程,有助于女性从孕期过渡到母亲这一角色。
来自著名期刊 JAMA 的进一步证明,“一孕傻三年”的观点被推翻
2023 年发表在《JAMA Neurology》的一篇观点评论[5],让一孕傻三年这说法站不住脚了,它提出尽管从某些关于认知功能、前瞻性记忆等报道来看,部分孕产妇相较于未妊娠的女性,记忆功能存在一定的减退,但是并没有显著性差异。
原因是研究结果可能受到外界环境的影响,孕期或产后女性日常生活中她们往往会被生活琐事牵绊,消耗一部分精力,其次对孕产妇的期望值被不合理地放大,日常生活中稀疏平常的小事,会被过度强调为更为重要的事情,比如某样物品没有放在正确的地方。
相反的是,如果用与自然相关刺激(如与婴儿相关的项目)来测试孕产妇记忆力时,孕产妇女性在与婴儿相关的项目测试上相较于未妊娠女性,表现出更强的能力,长期记忆力方面也是如此。
而这种“优越性”可能是女性在转变身份后,为了更好的养育孩子,大脑对注意力、认知行为做出的一种适应性改变。
总之,怀孕涉及到荷尔蒙激增已成为常识,然而怀孕对人脑的影响几乎是未知的。但不管怎么说,以上的研究确实都显示出怀孕对女性大脑确实存在一定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