择高处立 寻平处坐 向宽处行

  浙商好,浙江经济好;浙商强,浙江经济强。在经历了从无到有、从小到大的艰苦奋斗之后,浙商早已成长为浙江的一块“金字招牌”,是浙江中国式现代化新征程中,推动高质量发展的一支十分活跃、十分重要、十分出彩的生力军,是浙江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创业创新的活力源泉、对外开放的开路先锋、共富先行的重要力量。  一连串的数字说明了浙商对今天浙江发展的重要性——2023年浙江民营经济贡献了全省67%的生产总值、71%的税收、80%的进出口、近九成的就业;全省1000多万市场经营主体中,以民营经济为主体的浙商占了近97%。截至2023年末,在国内A股上市的浙江民营企业564家,占全省A股上市企业数量超八成、市值近七成。  浙江成为中国经济增长最快和最有活力的地区之一,离不开浙商与浙江的改革开放同向同行。今天,浙商的综合实力和创新能力也走在了全国前列。根据全国工商联的2024最新榜单,浙江民营企业更是首次实现了五张榜单“大满贯”。其中,中国民营企业500强浙江入围企业数量已连续26年居全国第一。  昨天的成绩,为今天的发展筑基。但今天的优势,并不能代表未来的辉煌。当下,国际发展形势的复杂性、不确定性和严峻性日增,国内经济发展也遭遇了一些新情况新挑战。浙商和浙江经济一样,正在遭遇不少现代化转型中、发展中的问题。要素成本上升、发展动能减弱、发展空间受限、创新发展不充分不平衡等新“成长的烦恼”摆在了新时代浙商面前——如何把今天的优势转变成明天的胜势,如何发挥新时代“四千精神”,在更加严峻的环境和高质量发展更高要求之下找准方向、创新路径、再创辉煌,考验着新时代浙商智慧。  党的二十大和二十届三中全会,已清晰擘画了中国式现代化之路,其中蕴含了浙商新的发展机会,也为浙商在现代化新征程中再出发指明了方向。笔者以为,浙商现代化新征程中,当择高处立、寻平处坐、向宽处行,走好“三条关键之路”。  择高处立,就是要走好“爬坡”向上之路。复杂内外部形势之下,当前经济周期性下行压力较大,出口竞争面临地缘政治等诸多非经济因素干扰,受房地产周期性下行影响,投资和消费增长也面临阻力,价格信号收缩影响扩张预期。对于浙商而言,就是容易看见的投资机会少了,也不敢投了,好赚的钱不多了,同样的市场,竞争变得更激烈了。在此形势下,企业的行业分化、规模分化也就出现了。  市场从不缺增长的机会,只缺发现增长的眼光。一些做好准备的浙商,依然积极稳健扩张,实现了向上的增长。从今年前三季度支撑浙江经济稳健运行的主要指标看,浙商企业就在供给端发挥了强力支撑作用。规模以上工业民营企业增加值同比增长8.6%,高出面上数据0.8个百分点,拉动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6.2个百分点,增长贡献率达80%。相当一批新质生产力企业,更是实现两位数甚至三位数的高速增长。  尤其是量大面广的中小企业的表现,体现了浙商的韧性和活力。前三季度,规模以上工业小型企业增加值同比增长9.4%,中型企业增长9.3%。企业是支撑经济回升向好的最关键力量。当下浙江经济正处在高质量发展的关键爬坡期,如何巩固回升态势,显然需要量大面广的浙商基本盘稳固支撑。一山放过一山拦。未来,浙江经济的持续增长,离不开浙商择高处立,坚定国家昌盛的信念,坚定向上发展的信心,适应逆周期调整,不断追求卓越,持续增长。  寻平处坐,就是要走好“过坎”创新之路。发展处处是坎,过去四十多年浙商成就辉煌靠什么?靠创新。“四千精神”本质就是以创新开拓的精神开辟平坦前行之路。没有路,用创新蹚出一条路。过不去,想方设法搭通一座桥。当下,科技和产业变革是决定经济竞争成败的关键性因素,尤其是以生成式人工智能等为代表的科技快速变革,正在成为发展必须越过的大坎、难坎。虽然不少浙商企业已经成为浙江发展的科技创新的先锋,在全国也有较高地位,但浙江仍有60%的产业属于传统产业,不少企业更多的是模式创新、业态创新。在以科技引领的创新发展进程中,与世界科技企业和国内先进企业相比,跟跑多、并跑少、领跑更少,在关键领域仍存在不少空白甚至被“卡脖子”。  跨过大坎,就是平处。对于广大浙商而言,今天的创新,与原来引进消化再吸收的模仿创新、跟随创新方式相比,与拼规模、拼要素、拼成本的路径相比,大不相同。今天的创新之路显然更难了。它需要头部的浙商在硬科技、自主创新和基础领域创新上能与世界顶尖企业一较高下,更需要广大浙商加快从套利的“商”向创造的“创”自身转变。同时,加大社会协作,跳出低维度恶性竞争的“卷”,开辟新赛道、培育新动能,发展新质生产力,敢于做行业最难的事,把企业增长、行业发展和社会责任有机结合,在硬科技创新上,卷出高度、卷出竞争力、卷出英雄辈出的行业生态,卷出无数条平坦前行的光明大道。  向宽处行,就是要走好“出海”开放之路。越开放,发展之路越宽。浙商的发展是开放的发展,浙商的创新是开放的创新。不真正走出国门,不可能了解全球市场、获得先进要素资源,也不会有强的国际竞争力。用好两个市场、两种资源,跳出浙江发展浙江,是浙商实现持续发展的秘诀所在。浙江有600多万浙商遍布全国,有200多万浙商遍及世界180多个国家和地区,浙江有进出口实绩的民营企业数量达10.2万家,对全省进出口增长贡献率达到近九成。随着浙江经济从贸易大省向贸易强省转变,随着国家对外开放的深入推进,浙商如何从被动做全球“链接”,向主动“链接”全球,实现高水平的全球经营布局已成为一道必答题。按照浙江省委、省政府最新部署,浙江如何“提升资源配置力、全球辐射力、制度创新力、国际竞争力”,如何做到“服务最优、成本最低、效率最高”,如何增强“话语权、定价权、规则权”,同样需要浙商重新思考、重新定位。  浙商要在对外贸易和海外投资并重趋势下,在制度型开放的新时期,有树立开放发展全球领导力的勇气,主动在更宽范围、更深层次的高水平开放中抓住机遇,加快把自身打造成为国际化发展中的产业链技术中心、价值链控制中心、供应链牵引中心,形成内外一体的品牌出海、投资出海、平台出海等发展新模式,既是为国家推动高水平对外开放、为浙江建设高能级开放强省作出新贡献的责任,也是自身发展的星辰大海。  (潘毅刚,浙江省发展规划研究院副院长、研究员)

十二月 9, 2024 - 10:45
 3750
择高处立 寻平处坐 向宽处行

  浙商好,浙江经济好;浙商强,浙江经济强。在经历了从无到有、从小到大的艰苦奋斗之后,浙商早已成长为浙江的一块“金字招牌”,是浙江中国式现代化新征程中,推动高质量发展的一支十分活跃、十分重要、十分出彩的生力军,是浙江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创业创新的活力源泉、对外开放的开路先锋、共富先行的重要力量。

  一连串的数字说明了浙商对今天浙江发展的重要性——2023年浙江民营经济贡献了全省67%的生产总值、71%的税收、80%的进出口、近九成的就业;全省1000多万市场经营主体中,以民营经济为主体的浙商占了近97%。截至2023年末,在国内A股上市的浙江民营企业564家,占全省A股上市企业数量超八成、市值近七成。

  浙江成为中国经济增长最快和最有活力的地区之一,离不开浙商与浙江的改革开放同向同行。今天,浙商的综合实力和创新能力也走在了全国前列。根据全国工商联的2024最新榜单,浙江民营企业更是首次实现了五张榜单“大满贯”。其中,中国民营企业500强浙江入围企业数量已连续26年居全国第一。

  昨天的成绩,为今天的发展筑基。但今天的优势,并不能代表未来的辉煌。当下,国际发展形势的复杂性、不确定性和严峻性日增,国内经济发展也遭遇了一些新情况新挑战。浙商和浙江经济一样,正在遭遇不少现代化转型中、发展中的问题。要素成本上升、发展动能减弱、发展空间受限、创新发展不充分不平衡等新“成长的烦恼”摆在了新时代浙商面前——如何把今天的优势转变成明天的胜势,如何发挥新时代“四千精神”,在更加严峻的环境和高质量发展更高要求之下找准方向、创新路径、再创辉煌,考验着新时代浙商智慧。

  党的二十大和二十届三中全会,已清晰擘画了中国式现代化之路,其中蕴含了浙商新的发展机会,也为浙商在现代化新征程中再出发指明了方向。笔者以为,浙商现代化新征程中,当择高处立、寻平处坐、向宽处行,走好“三条关键之路”。

  择高处立,就是要走好“爬坡”向上之路。复杂内外部形势之下,当前经济周期性下行压力较大,出口竞争面临地缘政治等诸多非经济因素干扰,受房地产周期性下行影响,投资和消费增长也面临阻力,价格信号收缩影响扩张预期。对于浙商而言,就是容易看见的投资机会少了,也不敢投了,好赚的钱不多了,同样的市场,竞争变得更激烈了。在此形势下,企业的行业分化、规模分化也就出现了。

  市场从不缺增长的机会,只缺发现增长的眼光。一些做好准备的浙商,依然积极稳健扩张,实现了向上的增长。从今年前三季度支撑浙江经济稳健运行的主要指标看,浙商企业就在供给端发挥了强力支撑作用。规模以上工业民营企业增加值同比增长8.6%,高出面上数据0.8个百分点,拉动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6.2个百分点,增长贡献率达80%。相当一批新质生产力企业,更是实现两位数甚至三位数的高速增长。

  尤其是量大面广的中小企业的表现,体现了浙商的韧性和活力。前三季度,规模以上工业小型企业增加值同比增长9.4%,中型企业增长9.3%。企业是支撑经济回升向好的最关键力量。当下浙江经济正处在高质量发展的关键爬坡期,如何巩固回升态势,显然需要量大面广的浙商基本盘稳固支撑。一山放过一山拦。未来,浙江经济的持续增长,离不开浙商择高处立,坚定国家昌盛的信念,坚定向上发展的信心,适应逆周期调整,不断追求卓越,持续增长。

  寻平处坐,就是要走好“过坎”创新之路。发展处处是坎,过去四十多年浙商成就辉煌靠什么?靠创新。“四千精神”本质就是以创新开拓的精神开辟平坦前行之路。没有路,用创新蹚出一条路。过不去,想方设法搭通一座桥。当下,科技和产业变革是决定经济竞争成败的关键性因素,尤其是以生成式人工智能等为代表的科技快速变革,正在成为发展必须越过的大坎、难坎。虽然不少浙商企业已经成为浙江发展的科技创新的先锋,在全国也有较高地位,但浙江仍有60%的产业属于传统产业,不少企业更多的是模式创新、业态创新。在以科技引领的创新发展进程中,与世界科技企业和国内先进企业相比,跟跑多、并跑少、领跑更少,在关键领域仍存在不少空白甚至被“卡脖子”。

  跨过大坎,就是平处。对于广大浙商而言,今天的创新,与原来引进消化再吸收的模仿创新、跟随创新方式相比,与拼规模、拼要素、拼成本的路径相比,大不相同。今天的创新之路显然更难了。它需要头部的浙商在硬科技、自主创新和基础领域创新上能与世界顶尖企业一较高下,更需要广大浙商加快从套利的“商”向创造的“创”自身转变。同时,加大社会协作,跳出低维度恶性竞争的“卷”,开辟新赛道、培育新动能,发展新质生产力,敢于做行业最难的事,把企业增长、行业发展和社会责任有机结合,在硬科技创新上,卷出高度、卷出竞争力、卷出英雄辈出的行业生态,卷出无数条平坦前行的光明大道。

  向宽处行,就是要走好“出海”开放之路。越开放,发展之路越宽。浙商的发展是开放的发展,浙商的创新是开放的创新。不真正走出国门,不可能了解全球市场、获得先进要素资源,也不会有强的国际竞争力。用好两个市场、两种资源,跳出浙江发展浙江,是浙商实现持续发展的秘诀所在。浙江有600多万浙商遍布全国,有200多万浙商遍及世界180多个国家和地区,浙江有进出口实绩的民营企业数量达10.2万家,对全省进出口增长贡献率达到近九成。随着浙江经济从贸易大省向贸易强省转变,随着国家对外开放的深入推进,浙商如何从被动做全球“链接”,向主动“链接”全球,实现高水平的全球经营布局已成为一道必答题。按照浙江省委、省政府最新部署,浙江如何“提升资源配置力、全球辐射力、制度创新力、国际竞争力”,如何做到“服务最优、成本最低、效率最高”,如何增强“话语权、定价权、规则权”,同样需要浙商重新思考、重新定位。

  浙商要在对外贸易和海外投资并重趋势下,在制度型开放的新时期,有树立开放发展全球领导力的勇气,主动在更宽范围、更深层次的高水平开放中抓住机遇,加快把自身打造成为国际化发展中的产业链技术中心、价值链控制中心、供应链牵引中心,形成内外一体的品牌出海、投资出海、平台出海等发展新模式,既是为国家推动高水平对外开放、为浙江建设高能级开放强省作出新贡献的责任,也是自身发展的星辰大海。

  (潘毅刚,浙江省发展规划研究院副院长、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