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的食物是不是比现代的好吃?
先说结论:总体上,古代的食物不比现代的好吃。 中国古代饮食的发展,是外来食材不断传入、食材和烹饪工艺不断融合、食材加工不断精细化、炊具升级的过程。 外来食材传入 比如十六世纪之前的无辣不欢党只能靠大蒜、葱、芥末、姜、茱萸、辣蓼、萝卜、酒过过辣瘾,做梦也想象不到辣椒的味道。《天龙八部》说段誉被鸠摩智挟持往姑苏,“菜肴里渐渐没有了辣椒”,是不存在的。 他元帝国疆域再广,忽必烈也永远吃不到玉米爆米花。 隋炀帝头一回吃茄子,赞不绝口,赐名「昆仑紫瓜」。因为他知道,比他牛逼多得多的秦皇汉武终其一生也没尝过茄子的味。不过隋炀帝要想吃一盘地三鲜,至少得多活 1000 年,熬到明朝末年,土豆和辣椒从美洲漂洋过海传入中国。 地三鲜其实是地地道道的外国菜。照这个逻辑,下次拧开炉灶烤个土豆,然后就可以打电话给朋友了:“嗨,来我家,我下厨,请你吃外国菜。” 公元前 115 年,西汉长安城,代购初祖张骞的小吃车被同僚们团团围住,争相试吃博望侯带回的诡异新食材,有人摸出一根长长的绿色短棍,又红着脸放回去了,这是黄瓜;有人摸出一个坚硬的木球,咬了两口没咬动,又放回去了,这是核桃;有人泪流满面,众人十分惊奇:“X 大人,你这是……吃了什么好吃的,怎么感动成这个样子!”那人捂着心口,呼天抢地说不出话来。张骞淡淡说道:“是大蒜。” 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然而周天子的「天官冢宰」即使找遍六合八荒,也找不到哪怕一根香菜给天子下饭,虽然……天子吃了这玩意儿可能会把厨子砍头。 食材的多样性,直接影响食物的多样性,在某种食材传入之前,古人是万万领略不到该食材特有的味道了。 各种食材传入时间:虫离小僧:有哪些知道后让你震惊的冷知识? 食材加工 辣椒党多半要站现代了。 甜食党可能还在犹豫。 反正唐太宗派人去印度深造制糖术之前,中国造得糖质量不咋地。 再往前推,西汉以前,做甜食基本上只能用从粮食里制取的「饴糖」和蜂蜜,倘若不会小龙女那一套,做个甜品往往得冒上被蜜蜂蛰死的危险。 就说女票过生日,想准备个蛋糕这事吧,买是肯定没处买了,得自己做。 鸡蛋,这个还好办。 面粉……虽说汉代磨粉工艺基本上算凑合了,但是当时小麦种植和产量都有限,主食还是粟(小米)、黍(黄米),平民吃得是整粒的蒸饭,就算有家里有小麦,因为缺少磨粉工具,吃得多半也是蒸饭,而且脱粒常常脱不干净,夹杂着大量的麸皮。 糖……饴糖熬出来是粘不拉几的状态,大概是这个样子: 要是不会熬糖呢,就要去捅蜂窝取蜂蜜,所以到这一步,蛋糕师傅可能已经被蛰死了。 先秦人基本上是没有植物油可吃的,食用油几乎全部来自动物油脂,也就是「脂膏」,硬脂肪块叫脂,软的流体叫膏,吃这些东西一般要搭配韭菜、薤、葱、芥之类辛辣食材,来缓冲那股腥膻油腻,就是《礼记》说的「脂用葱,膏用韭」。 所以即使有了糖,用猪大油做烘焙……还是敬谢不敏吧。 炊具 西汉,随着砖的量化生产,民间出现了高台灶,这种灶台的形式,如今仍可见于中国一些地区。灶台出现,意味着可以比较方便的调控「火候」,才演生出中餐一系列的火候技巧。 宋代之前,哪怕你是王公贵族,想吃一盘炒鸡蛋也是相当困难的。 不是厨子不会炒,而是 没锅。 在这之前,常见的炊具是破釜沉舟的「釜」。釜有金属的,但民间用的往往是陶制。釜的问题在于器壁太厚,更适合煮。 不是咱们不会做饭,实在是炊具限制了厨艺。 没有炒菜,生活还有什么乐趣呢。 之前的人只好以煮的、蒸的、烤的、生的度日。 阔怕。 物流和保鲜 地域限制是一定要考虑的,不是人人都有「山顶千门次第开」的权势,享受八百里加急送货上门。 在物流极不发达的时代,离开家乡,基本上相当于彻底告别了家乡的味道。所以才有张翰的「莼鲈之思」,这货来到洛阳后,发现洛阳的鱼太贵了,「洛鲤伊鲂,贵于牛羊」、「宁去累世宅,不去鰶鱼额」,京城人甚至为了吃鱼疯狂到卖房子,可见这地儿鱼有多稀罕,张翰在前程和吃鱼之间权衡再三,最终觉得还是吃鱼比较重要,于是辞掉厚禄美差,回家吃鱼。 古人的志怪小说,在描写某个术士的神通如何惊人时,常常会列举这样一条: 会种反季节蔬菜。 今天看上去稀松平常的事情,彼时被当作神奇的魔法。 对于百姓,大部分时代,新鲜蔬菜是稀缺的。腌菜制法几乎成为所有古代食经的必备内容,每户人家必备的技能,古人像今人逛菜市场一样视腌菜为日常,所以中国才有今日如此庞大的腌菜集团。比较古今食物,新鲜蔬菜和腌菜的对比不得不提。然而即使做腌菜的手艺出神入化,天天吃、顿顿吃,总是免不了吃腻,今天的食材多样性、流通和保鲜技术的优势则尽显无疑。 所以 文明是进步的。 食物也是。 篇幅原因,展不开太多,历代饮食详录见: 先秦篇:古卷食遗 -- 先秦 - 知乎专栏 两汉篇:古卷食遗 -- 两汉 - 知乎专栏 魏晋篇:古卷食遗 -- 魏晋南北朝 - 知乎专栏 隋唐篇:古卷食遗 -- 隋唐五代 - 知乎专栏 两宋篇:古卷食遗 -- 两宋 - 知乎专栏 元朝篇:古卷食遗 -- 元 - 知乎专栏 查看知乎讨论


先说结论:总体上,古代的食物不比现代的好吃。
中国古代饮食的发展,是外来食材不断传入、食材和烹饪工艺不断融合、食材加工不断精细化、炊具升级的过程。
外来食材传入
比如十六世纪之前的无辣不欢党只能靠大蒜、葱、芥末、姜、茱萸、辣蓼、萝卜、酒过过辣瘾,做梦也想象不到辣椒的味道。《天龙八部》说段誉被鸠摩智挟持往姑苏,“菜肴里渐渐没有了辣椒”,是不存在的。
他元帝国疆域再广,忽必烈也永远吃不到玉米爆米花。
隋炀帝头一回吃茄子,赞不绝口,赐名「昆仑紫瓜」。因为他知道,比他牛逼多得多的秦皇汉武终其一生也没尝过茄子的味。不过隋炀帝要想吃一盘地三鲜,至少得多活 1000 年,熬到明朝末年,土豆和辣椒从美洲漂洋过海传入中国。
地三鲜其实是地地道道的外国菜。照这个逻辑,下次拧开炉灶烤个土豆,然后就可以打电话给朋友了:“嗨,来我家,我下厨,请你吃外国菜。”
公元前 115 年,西汉长安城,代购初祖张骞的小吃车被同僚们团团围住,争相试吃博望侯带回的诡异新食材,有人摸出一根长长的绿色短棍,又红着脸放回去了,这是黄瓜;有人摸出一个坚硬的木球,咬了两口没咬动,又放回去了,这是核桃;有人泪流满面,众人十分惊奇:“X 大人,你这是……吃了什么好吃的,怎么感动成这个样子!”那人捂着心口,呼天抢地说不出话来。张骞淡淡说道:“是大蒜。”
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然而周天子的「天官冢宰」即使找遍六合八荒,也找不到哪怕一根香菜给天子下饭,虽然……天子吃了这玩意儿可能会把厨子砍头。
食材的多样性,直接影响食物的多样性,在某种食材传入之前,古人是万万领略不到该食材特有的味道了。
各种食材传入时间:虫离小僧:有哪些知道后让你震惊的冷知识?
食材加工
辣椒党多半要站现代了。
甜食党可能还在犹豫。
反正唐太宗派人去印度深造制糖术之前,中国造得糖质量不咋地。
再往前推,西汉以前,做甜食基本上只能用从粮食里制取的「饴糖」和蜂蜜,倘若不会小龙女那一套,做个甜品往往得冒上被蜜蜂蛰死的危险。
就说女票过生日,想准备个蛋糕这事吧,买是肯定没处买了,得自己做。
鸡蛋,这个还好办。
面粉……虽说汉代磨粉工艺基本上算凑合了,但是当时小麦种植和产量都有限,主食还是粟(小米)、黍(黄米),平民吃得是整粒的蒸饭,就算有家里有小麦,因为缺少磨粉工具,吃得多半也是蒸饭,而且脱粒常常脱不干净,夹杂着大量的麸皮。
糖……饴糖熬出来是粘不拉几的状态,大概是这个样子:
要是不会熬糖呢,就要去捅蜂窝取蜂蜜,所以到这一步,蛋糕师傅可能已经被蛰死了。
先秦人基本上是没有植物油可吃的,食用油几乎全部来自动物油脂,也就是「脂膏」,硬脂肪块叫脂,软的流体叫膏,吃这些东西一般要搭配韭菜、薤、葱、芥之类辛辣食材,来缓冲那股腥膻油腻,就是《礼记》说的「脂用葱,膏用韭」。
所以即使有了糖,用猪大油做烘焙……还是敬谢不敏吧。
炊具
西汉,随着砖的量化生产,民间出现了高台灶,这种灶台的形式,如今仍可见于中国一些地区。灶台出现,意味着可以比较方便的调控「火候」,才演生出中餐一系列的火候技巧。
宋代之前,哪怕你是王公贵族,想吃一盘炒鸡蛋也是相当困难的。
不是厨子不会炒,而是
没锅。
在这之前,常见的炊具是破釜沉舟的「釜」。釜有金属的,但民间用的往往是陶制。釜的问题在于器壁太厚,更适合煮。
不是咱们不会做饭,实在是炊具限制了厨艺。
没有炒菜,生活还有什么乐趣呢。
之前的人只好以煮的、蒸的、烤的、生的度日。
阔怕。
物流和保鲜
地域限制是一定要考虑的,不是人人都有「山顶千门次第开」的权势,享受八百里加急送货上门。
在物流极不发达的时代,离开家乡,基本上相当于彻底告别了家乡的味道。所以才有张翰的「莼鲈之思」,这货来到洛阳后,发现洛阳的鱼太贵了,「洛鲤伊鲂,贵于牛羊」、「宁去累世宅,不去鰶鱼额」,京城人甚至为了吃鱼疯狂到卖房子,可见这地儿鱼有多稀罕,张翰在前程和吃鱼之间权衡再三,最终觉得还是吃鱼比较重要,于是辞掉厚禄美差,回家吃鱼。
古人的志怪小说,在描写某个术士的神通如何惊人时,常常会列举这样一条:
会种反季节蔬菜。
今天看上去稀松平常的事情,彼时被当作神奇的魔法。
对于百姓,大部分时代,新鲜蔬菜是稀缺的。腌菜制法几乎成为所有古代食经的必备内容,每户人家必备的技能,古人像今人逛菜市场一样视腌菜为日常,所以中国才有今日如此庞大的腌菜集团。比较古今食物,新鲜蔬菜和腌菜的对比不得不提。然而即使做腌菜的手艺出神入化,天天吃、顿顿吃,总是免不了吃腻,今天的食材多样性、流通和保鲜技术的优势则尽显无疑。
所以
文明是进步的。
食物也是。
篇幅原因,展不开太多,历代饮食详录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