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类预期寿命还能大幅增长吗?

2024-11-18 12:00:00人的实际寿命可能差距很大,但通过预期寿命这个平均指标,能大致反映出当年出生的人未来可能会活到多少岁。由于预测是基于当下的死亡率数据,所以这个指标虽然说的是未来的寿命,却实实在在透露了一个社会中,人们目前总体的健康水平。 而根据联合国最新发布的《2024年世界人口展望》分析,在全球层面,2024年出生的人预期寿命已达73.3岁,并且到2054年,这个数字预计还会达到77.4岁。不过,因为世界各地不同的医疗卫生条件以及经济社会发展水平,预期寿命的变化轨迹也存在明显区别。国家卫生健康委最新发布的2023年统计报告显示,中国的人均预期寿命已达78.6岁。明显高于全球整体的预期寿命水平,距离“健康中国2030”规划提出的79岁的目标仅差0.4岁。 当地时间2022年5月27日,委内瑞拉塔奇拉州,被吉尼斯世界纪录正式认证为在世最长寿的男人Juan Vicente Pérez Mora当日参加他113岁的生日。视觉中国|图 不足半岁的寿命看起来微不足道,但一个社会整体增长半岁也绝非易事。这需要公共卫生和医学水平的进步,同时,还要尽可能避免大规模战争和传染病的影响。而从全球范围内的纵向对比看,人类自20世纪初以来在预期寿命方面所取得的巨大进步,正是得益于公共卫生等方面的快速发展。 科学家估算,在20世纪之前的两千年里,预期寿命都增长缓慢,每一两个世纪平均才增长1岁,但进入20世纪后,差不多每十年就会增长3岁,出现年均0.3岁的大幅增长。由此,人类预期寿命从20世纪中叶的四五十岁,快速增长到21世纪初接近70岁的水平。 古话说,人活七十古来稀。预期寿命在20世纪罕见地快速增长,这种现象到了世纪之交,越来越在科学界引发追问,人类预期寿命还能继续大幅增长吗?当时一种观点认为,鉴于一些年龄相关的疾病死亡率很难大幅下降,估计人类出生时总的预期寿命再怎么长也很难超过85岁。 但另一种观点认为,这类预期寿命有限的论调,并未充分考虑延年益寿方面的医学进步等因素,如果充分考虑这种可能性,那么在一些预期寿命更长的发达国家,将来多数人都有可能活过100岁。不过,由于这类预测未来的论点,大都缺乏令人信服的科学证据,相关争论持续至今。 最近,长期研究衰老和长寿问题的科学家、伊利诺伊大学芝加哥分校公共卫生学院教授奧利尚斯基等人,尝试利用1990年代以来近三十年的人口数据,继续验证人类寿命增长潜力的相关假说。而他们的分析认为,近三十年的死亡率和预期寿命数据都表明,预期寿命想要继续增加的阻力在变大,想要在本世纪让绝大多数人都活到100岁更是不太可能。 乐观地看,有15%的女性和5%的男性能活到100岁,就已经很不错了。这一研究2024年10月发表在《自然衰老》,相关分析主要依托一些长寿地区的人口数据,时间跨度从1990年至2019年。而之所以只分析到2019年,主要是为了排除来自新冠全球大流行的影响。 这种异常干扰也得到世界卫生组织的证实,根据最新的统计数据,仅2019至2021两年间,疫情就造成全球人口预期寿命大幅下降,降幅达到1.8岁,一下就倒退回十年前的水平了。类似突发的倒退事件也反映了预期寿命预测中的难点,不论是大规模的传染病、战争,还是医学领域显著的科技进步,这些正反两方面的不确定因素,都可能突然改变人类寿命的预期。 尽管最新研究还很难对这些未知因素进行量化分析,但依托中国香港、西班牙、日本、瑞士等九个人口寿命较长地方的数据,研究人员还是用这些已知证据,尝试去洞察人类寿命的最新趋势,以及未来增长的潜力。而多种分析都显示,预期寿命很难再大幅增长。 比如,仅从1990至2019年间的实际数据看,只有中国香港和韩国在此期间实现了像20世纪的那种年均0.3岁的大幅增长。相比之下,澳大利亚、法国、意大利、瑞典等长寿国家均未在此期间实现如此大幅度的增长,实际的年均增长普遍低于0.2岁。相较于此,美国人口预期寿命变化趋势更为特别,时有出现倒退现象。 这种情况在新冠疫情期间表现得更为明显。美国卫生统计中心2022年发布的报告就指出,由于死亡率急剧升高,当地在2020和2021年接连经历预期寿命下降,2021年更是比前一年降低了0.6岁,倒退至1996年以来的最低水平。相比美国时有出现的中年人死亡率畸高,研究人员认为,中国香港人口预期寿命大幅增长的原因主要是经济繁荣和控烟。 但即便如此,对比早些时候,所有这些高预期寿命的地方,预期寿命的增长都放缓了。这种增速全面放缓的趋势也使得研究人员相信,按照目前趋势,大幅增长的情况很难在本世纪出现,除非未来死亡率出现惊人的下降。比如,研究人员测算,长寿国家男性的预期寿命要想从82岁提高到83岁,需要各年龄段的总死亡率降低近10%,如果预期寿命想达到110岁,那么就需要能彻底治愈现存的大部分可致死疾病。 这些看起来遥不可及的目标,其实也给未来长寿事业提出了几个方向。一方面,要想持续大幅提高人类预期寿命,让更多人活过百岁,只能寄希望于相关领域取得重大科学突破,比如,能调节人的生理衰老速度,减缓人因为年龄增长而出现的自然衰老的现象。而另一方面,在相关突破极难取得的情况下,科学研究和公共卫生多关注如何提高人的长寿质量,增加健康寿命的占比,或许是更为实际的选择。 此外,值得注意的是,预期寿命虽然只是预期,但对个人和社会其实都有实际的影响。不论是规划退休和养老,还是人寿保险的定价和购买,都有关于人们寿命的一个预期存在。而根据最新研究的分析,在百岁老人未来预计仍占比极低的情况下,当下凡事都以100岁为预设基础考虑问题,可能是不切实际的。虽然数据显示,过去三十年,人类在预期寿命方面继续取得明显的增长,但在发达地区,这种增长趋势已经大为减缓,甚至可以说到了某种瓶颈。 当然,对于一些中低收入国家,因为中青年人的死亡率还有不少下降的空间,这些地方人们的预期寿命在21世纪还是有可能继续大幅增长的。与此同时,受全球人口老龄化影响,即便预期寿命增长放缓,但由于老年人口绝对数量的增加,百岁老人仍将大量涌现,研究估计,这种现象预计会从2040年代开始出现。 届时,随着百岁老人数量的增多,寿命极限被打破的概率也会增加。目前,科学家公认的人类寿命极值是上世纪末出现的122.45岁。此前,已有百岁老人的研究预测,到本世纪结束时,有人打破当年最长寿纪录的概率超过99%,达到130岁的概率也有13%。但无论届时寿命极值到多少,对于大部分人而言,当下还是应该清醒地意识到,这样长寿的人实属凤毛麟角。基于同时代人口健康数据所预估的预期寿命,才是更准确的参照系。

11月 18, 2024 - 06:54
 2753
人类预期寿命还能大幅增长吗?
2024-11-18 12:00:00

人的实际寿命可能差距很大,但通过预期寿命这个平均指标,能大致反映出当年出生的人未来可能会活到多少岁。由于预测是基于当下的死亡率数据,所以这个指标虽然说的是未来的寿命,却实实在在透露了一个社会中,人们目前总体的健康水平。

而根据联合国最新发布的《2024年世界人口展望》分析,在全球层面,2024年出生的人预期寿命已达73.3岁,并且到2054年,这个数字预计还会达到77.4岁。不过,因为世界各地不同的医疗卫生条件以及经济社会发展水平,预期寿命的变化轨迹也存在明显区别。国家卫生健康委最新发布的2023年统计报告显示,中国的人均预期寿命已达78.6岁。明显高于全球整体的预期寿命水平,距离“健康中国2030”规划提出的79岁的目标仅差0.4岁。

当地时间2022年5月27日,委内瑞拉塔奇拉州,被吉尼斯世界纪录正式认证为在世最长寿的男人Juan Vicente Pérez Mora当日参加他113岁的生日。视觉中国|图

当地时间2022年5月27日,委内瑞拉塔奇拉州,被吉尼斯世界纪录正式认证为在世最长寿的男人Juan Vicente Pérez Mora当日参加他113岁的生日。视觉中国|图

不足半岁的寿命看起来微不足道,但一个社会整体增长半岁也绝非易事。这需要公共卫生和医学水平的进步,同时,还要尽可能避免大规模战争和传染病的影响。而从全球范围内的纵向对比看,人类自20世纪初以来在预期寿命方面所取得的巨大进步,正是得益于公共卫生等方面的快速发展。

科学家估算,在20世纪之前的两千年里,预期寿命都增长缓慢,每一两个世纪平均才增长1岁,但进入20世纪后,差不多每十年就会增长3岁,出现年均0.3岁的大幅增长。由此,人类预期寿命从20世纪中叶的四五十岁,快速增长到21世纪初接近70岁的水平。

古话说,人活七十古来稀。预期寿命在20世纪罕见地快速增长,这种现象到了世纪之交,越来越在科学界引发追问,人类预期寿命还能继续大幅增长吗?当时一种观点认为,鉴于一些年龄相关的疾病死亡率很难大幅下降,估计人类出生时总的预期寿命再怎么长也很难超过85岁。

但另一种观点认为,这类预期寿命有限的论调,并未充分考虑延年益寿方面的医学进步等因素,如果充分考虑这种可能性,那么在一些预期寿命更长的发达国家,将来多数人都有可能活过100岁。不过,由于这类预测未来的论点,大都缺乏令人信服的科学证据,相关争论持续至今。

最近,长期研究衰老和长寿问题的科学家、伊利诺伊大学芝加哥分校公共卫生学院教授奧利尚斯基等人,尝试利用1990年代以来近三十年的人口数据,继续验证人类寿命增长潜力的相关假说。而他们的分析认为,近三十年的死亡率和预期寿命数据都表明,预期寿命想要继续增加的阻力在变大,想要在本世纪让绝大多数人都活到100岁更是不太可能。

乐观地看,有15%的女性和5%的男性能活到100岁,就已经很不错了。这一研究2024年10月发表在《自然衰老》,相关分析主要依托一些长寿地区的人口数据,时间跨度从1990年至2019年。而之所以只分析到2019年,主要是为了排除来自新冠全球大流行的影响。

这种异常干扰也得到世界卫生组织的证实,根据最新的统计数据,仅2019至2021两年间,疫情就造成全球人口预期寿命大幅下降,降幅达到1.8岁,一下就倒退回十年前的水平了。类似突发的倒退事件也反映了预期寿命预测中的难点,不论是大规模的传染病、战争,还是医学领域显著的科技进步,这些正反两方面的不确定因素,都可能突然改变人类寿命的预期。

尽管最新研究还很难对这些未知因素进行量化分析,但依托中国香港、西班牙、日本、瑞士等九个人口寿命较长地方的数据,研究人员还是用这些已知证据,尝试去洞察人类寿命的最新趋势,以及未来增长的潜力。而多种分析都显示,预期寿命很难再大幅增长。

比如,仅从1990至2019年间的实际数据看,只有中国香港和韩国在此期间实现了像20世纪的那种年均0.3岁的大幅增长。相比之下,澳大利亚、法国、意大利、瑞典等长寿国家均未在此期间实现如此大幅度的增长,实际的年均增长普遍低于0.2岁。相较于此,美国人口预期寿命变化趋势更为特别,时有出现倒退现象。

这种情况在新冠疫情期间表现得更为明显。美国卫生统计中心2022年发布的报告就指出,由于死亡率急剧升高,当地在2020和2021年接连经历预期寿命下降,2021年更是比前一年降低了0.6岁,倒退至1996年以来的最低水平。相比美国时有出现的中年人死亡率畸高,研究人员认为,中国香港人口预期寿命大幅增长的原因主要是经济繁荣和控烟。

但即便如此,对比早些时候,所有这些高预期寿命的地方,预期寿命的增长都放缓了。这种增速全面放缓的趋势也使得研究人员相信,按照目前趋势,大幅增长的情况很难在本世纪出现,除非未来死亡率出现惊人的下降。比如,研究人员测算,长寿国家男性的预期寿命要想从82岁提高到83岁,需要各年龄段的总死亡率降低近10%,如果预期寿命想达到110岁,那么就需要能彻底治愈现存的大部分可致死疾病。

这些看起来遥不可及的目标,其实也给未来长寿事业提出了几个方向。一方面,要想持续大幅提高人类预期寿命,让更多人活过百岁,只能寄希望于相关领域取得重大科学突破,比如,能调节人的生理衰老速度,减缓人因为年龄增长而出现的自然衰老的现象。而另一方面,在相关突破极难取得的情况下,科学研究和公共卫生多关注如何提高人的长寿质量,增加健康寿命的占比,或许是更为实际的选择。

此外,值得注意的是,预期寿命虽然只是预期,但对个人和社会其实都有实际的影响。不论是规划退休和养老,还是人寿保险的定价和购买,都有关于人们寿命的一个预期存在。而根据最新研究的分析,在百岁老人未来预计仍占比极低的情况下,当下凡事都以100岁为预设基础考虑问题,可能是不切实际的。虽然数据显示,过去三十年,人类在预期寿命方面继续取得明显的增长,但在发达地区,这种增长趋势已经大为减缓,甚至可以说到了某种瓶颈。

当然,对于一些中低收入国家,因为中青年人的死亡率还有不少下降的空间,这些地方人们的预期寿命在21世纪还是有可能继续大幅增长的。与此同时,受全球人口老龄化影响,即便预期寿命增长放缓,但由于老年人口绝对数量的增加,百岁老人仍将大量涌现,研究估计,这种现象预计会从2040年代开始出现。

届时,随着百岁老人数量的增多,寿命极限被打破的概率也会增加。目前,科学家公认的人类寿命极值是上世纪末出现的122.45岁。此前,已有百岁老人的研究预测,到本世纪结束时,有人打破当年最长寿纪录的概率超过99%,达到130岁的概率也有13%。但无论届时寿命极值到多少,对于大部分人而言,当下还是应该清醒地意识到,这样长寿的人实属凤毛麟角。基于同时代人口健康数据所预估的预期寿命,才是更准确的参照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