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意义与路径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推进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高质量发展,是全党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任务。我们要始终坚持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作为民族工作的主线,深刻认识其在当代的重大意义,进一步探索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实践路径。 深刻认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大意义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大理论意义。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中国化的最新成果。这一思想在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的基础上向前发展,将马克思主义的“共同体”思想和对中国“大一统”“天下大同”等优秀文化的批判性继承融会贯通,从中国各民族交往交融、休戚与共的客观实际出发,升华提炼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下的民族发展理论,指明了新时代开展民族工作的根本方向与路径,开辟了马克思主义在民族工作领域的新篇章。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大现实意义。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支撑。当前,我国正处于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而奋勇前进的关键时期,国内外各种风险挑战层出不穷。国际层面,西方敌对势力试图利用民族、边疆等话题攻击、抹黑中国,从多方面扰乱我国复兴步伐。在国内,经济社会正处在结构调整转型的关键阶段,周期性矛盾和结构性矛盾相互交织,调整的阵痛正在释放。因此,无论是对外维护公平正义、反对霸权,对内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维护社会和谐稳定,都需要不断增强中华民族的向心力凝聚力,使各民族始终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共同抵御克服各种风险挑战。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大国际意义。巩固和发展中华民族共同体对于推进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具有重要启示意义。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并不仅仅局限于“民族”,而是蕴含了“共同体”这一新的历史范畴。中华民族共同体与人类命运共同体虽然存在着民族、地域意义上的差异,但两者的核心理念高度契合,都强调共同的价值追求、共同的发展理念。在这一意义上,培育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和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发展巩固都为进一步建设人类命运共同体提供了经验借鉴。此外,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还为超越西方民族国家理论和意识形态桎梏提供了中国方案。近代以来,许多国家在民族对立冲突的沼泽里深陷不起,国家现代化建设和社会治理停滞不前。这一困境揭示了西方民族理论的局限,而中国多民族共融共促的民族治理局面,向国际社会展现了独特的中国智慧。 进一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实践路径 一要坚持党的领导,锚定民族团结正确方向。党的领导始终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关键。历史证明,中国共产党是全国各族人民最可靠的主心骨。只有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才能把牢新时代民族工作的正确方向,才能实现最广泛最彻底的民族解放事业。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需要始终坚持党的领导,不断巩固各民族团结奋斗的政治基础。进一步发挥好党的领导和核心作用,就要深入学习宣传贯彻我们党关于民族工作的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用党的创新理论武装头脑、指导实践、推动工作。要大力提升党员干部准确把握处理民族事务中一般性和特殊性问题的能力,要始终以增进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牵引,与时俱进改进民族工作的方式方法,将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做实做细,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民族发展道路。 二要深挖历史文化资源,弘扬民族团结主旋律。中华民族的历史就是一部各民族共融共促的历史,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必然需要从历史文化中寻找源头活水。要用好丰富多样的文化遗产。文化遗产是多元一体的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历史见证和客观依据,要从中充分挖掘出民族团结协作共同成就的历史基因,呈现中华民族休戚与共、荣辱与共、生死与共、命运与共的辉煌历史。要持续构建完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团结教育制度机制,深刻揭示阐明中华民族共同体形成的历史依据和学理逻辑,夯实民族团结最深层次的文化认同。要重视少数民族青年人才的培育工作,培养具有牢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人才,要从中选拔任用政治立场坚定、感情真挚的民族地区好干部,确保党的民族工作战线后继有人。 三要坚持共同富裕,夯实民族团结物质基础。经济发展是解决民族问题的物质基础,没有民族地区的经济发展就缺乏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强大动力。要从便利交通、缩小教育差距、完善社会保障制度等方面着力,继续推动民族地区融入国家发展大局,促进各地区在经济上更加紧密地连在一起、融为一体。要抓住文化消费的大趋势,大力发展具有少数民族文化特色的旅游产业,助推少数民族地区资源的创新性转化,培育少数民族地区发展的主动脉。要完善发达地区与少数民族偏远地区的经济帮扶机制,实施一系列高质量发展的跨区域协作项目,实现人才、资金、产业、技术、自然资源的优势互补。要持续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始终警惕预防少数民族地区出现规模性返贫现象,强化脱贫产业资金项目的绩效管理和风险监测,始终做好做强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发展的产业支撑。 四要深化交往交流交融,构建各民族血肉相连的命运共同体。广泛交往交流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途径。要推动各民族全方位嵌入融合,推动跨区域的多民族公共服务机制建设,建立完善少数民族群众创业就业和融入城镇社区的引导机制,大力打造多民族相融相成的民族相处新格局。要认识到强调多元一体、和谐共处、手足相亲、守望相助的话语表达与传播,也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一环。积极运用新兴信息技术,重视短视频、微短剧等新媒体传播形式,传播各民族团结人物和故事,持续宣传倡导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强化民族团结意识。要持续肃清民族分裂思想流毒,大力整治各种形式的民族分裂主义言论,着力消除各民族之间的认知误区、情感隔阂,培育民族团结互助的社会文化氛围。 【作者单位分别为浙江省委党校、宁波市海曙区委党校】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推进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高质量发展,是全党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任务。我们要始终坚持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作为民族工作的主线,深刻认识其在当代的重大意义,进一步探索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实践路径。
深刻认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大意义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大理论意义。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中国化的最新成果。这一思想在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的基础上向前发展,将马克思主义的“共同体”思想和对中国“大一统”“天下大同”等优秀文化的批判性继承融会贯通,从中国各民族交往交融、休戚与共的客观实际出发,升华提炼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下的民族发展理论,指明了新时代开展民族工作的根本方向与路径,开辟了马克思主义在民族工作领域的新篇章。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大现实意义。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支撑。当前,我国正处于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而奋勇前进的关键时期,国内外各种风险挑战层出不穷。国际层面,西方敌对势力试图利用民族、边疆等话题攻击、抹黑中国,从多方面扰乱我国复兴步伐。在国内,经济社会正处在结构调整转型的关键阶段,周期性矛盾和结构性矛盾相互交织,调整的阵痛正在释放。因此,无论是对外维护公平正义、反对霸权,对内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维护社会和谐稳定,都需要不断增强中华民族的向心力凝聚力,使各民族始终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共同抵御克服各种风险挑战。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大国际意义。巩固和发展中华民族共同体对于推进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具有重要启示意义。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并不仅仅局限于“民族”,而是蕴含了“共同体”这一新的历史范畴。中华民族共同体与人类命运共同体虽然存在着民族、地域意义上的差异,但两者的核心理念高度契合,都强调共同的价值追求、共同的发展理念。在这一意义上,培育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和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发展巩固都为进一步建设人类命运共同体提供了经验借鉴。此外,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还为超越西方民族国家理论和意识形态桎梏提供了中国方案。近代以来,许多国家在民族对立冲突的沼泽里深陷不起,国家现代化建设和社会治理停滞不前。这一困境揭示了西方民族理论的局限,而中国多民族共融共促的民族治理局面,向国际社会展现了独特的中国智慧。
进一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实践路径
一要坚持党的领导,锚定民族团结正确方向。党的领导始终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关键。历史证明,中国共产党是全国各族人民最可靠的主心骨。只有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才能把牢新时代民族工作的正确方向,才能实现最广泛最彻底的民族解放事业。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需要始终坚持党的领导,不断巩固各民族团结奋斗的政治基础。进一步发挥好党的领导和核心作用,就要深入学习宣传贯彻我们党关于民族工作的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用党的创新理论武装头脑、指导实践、推动工作。要大力提升党员干部准确把握处理民族事务中一般性和特殊性问题的能力,要始终以增进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牵引,与时俱进改进民族工作的方式方法,将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做实做细,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民族发展道路。
二要深挖历史文化资源,弘扬民族团结主旋律。中华民族的历史就是一部各民族共融共促的历史,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必然需要从历史文化中寻找源头活水。要用好丰富多样的文化遗产。文化遗产是多元一体的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历史见证和客观依据,要从中充分挖掘出民族团结协作共同成就的历史基因,呈现中华民族休戚与共、荣辱与共、生死与共、命运与共的辉煌历史。要持续构建完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团结教育制度机制,深刻揭示阐明中华民族共同体形成的历史依据和学理逻辑,夯实民族团结最深层次的文化认同。要重视少数民族青年人才的培育工作,培养具有牢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人才,要从中选拔任用政治立场坚定、感情真挚的民族地区好干部,确保党的民族工作战线后继有人。
三要坚持共同富裕,夯实民族团结物质基础。经济发展是解决民族问题的物质基础,没有民族地区的经济发展就缺乏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强大动力。要从便利交通、缩小教育差距、完善社会保障制度等方面着力,继续推动民族地区融入国家发展大局,促进各地区在经济上更加紧密地连在一起、融为一体。要抓住文化消费的大趋势,大力发展具有少数民族文化特色的旅游产业,助推少数民族地区资源的创新性转化,培育少数民族地区发展的主动脉。要完善发达地区与少数民族偏远地区的经济帮扶机制,实施一系列高质量发展的跨区域协作项目,实现人才、资金、产业、技术、自然资源的优势互补。要持续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始终警惕预防少数民族地区出现规模性返贫现象,强化脱贫产业资金项目的绩效管理和风险监测,始终做好做强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发展的产业支撑。
四要深化交往交流交融,构建各民族血肉相连的命运共同体。广泛交往交流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途径。要推动各民族全方位嵌入融合,推动跨区域的多民族公共服务机制建设,建立完善少数民族群众创业就业和融入城镇社区的引导机制,大力打造多民族相融相成的民族相处新格局。要认识到强调多元一体、和谐共处、手足相亲、守望相助的话语表达与传播,也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一环。积极运用新兴信息技术,重视短视频、微短剧等新媒体传播形式,传播各民族团结人物和故事,持续宣传倡导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强化民族团结意识。要持续肃清民族分裂思想流毒,大力整治各种形式的民族分裂主义言论,着力消除各民族之间的认知误区、情感隔阂,培育民族团结互助的社会文化氛围。
【作者单位分别为浙江省委党校、宁波市海曙区委党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