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服务科技创新,上海试点“员工持股贷”

2024-12-08 17:00:00 科技企业员工持股计划和股权激励贷款,已在张江科学城面向科技型非上市公司开展试点。视觉中国/图 近日,上海开始在全市试点科技企业“员工持股贷”,旨在为科技型初创企业高管及核心员工提供相应的股权融资通道,将个人融资贷款专项用于股权投资,注入科技企业。 也就是说,科技型初创企业员工可以向银行贷款购买自家公司股份,被网友戏称为“贷款上班”。 该项贷款也称“科技企业员工持股计划和股权激励贷款”,此前已在临港新片区和张江科学城面向科技型非上市公司开展试点。《中国证券报》报道称,单人最高授信额度2000万元,单家企业最高1亿元,贷款期限最长可达10年。 以往,银行信贷资金被严格限制流入资本市场。中国人民银行颁布的《贷款通则》规定,借款人“不得用贷款从事股本权益性投资,国家另有规定的除外”。政策为何出现突破? 金融服务科技创新 “我们公司的持股贷去年就做完了。”一家位于上海临港新片区的科创企业员工告诉南方周末记者,2023年公司已安排员工持股贷款,参与者均为内部员工,但并非全员参与。 据《中国新闻周刊》报道,业内首单落地员工持股贷的是上海银行。该行向一家芯片公司合计发放贷款逾2000万元,激励员工数超40人,涵盖该公司高管和核心技术人员。 《上观新闻》称,建设银行张江分行也已开展该业务,向一家机器人公司提供了贷款,帮助其开展员工持股计划。 中国人民银行官网2024年5月公布的信息显示,上海地区首批试点员工持股贷的银行共有9家。 据《人民政协报》报道,截至2023年末,该项目在上海的试点已提供近1亿元融资贷款。 上海交通大学上海高级金融学院教授蒋展专注于科创金融研究,她认为上海推出这一政策是对2023年10月末召开的中央金融工作会议部署的落实。当时会议强调,要把更多金融资源用于促进科技创新。 “金融要服务科技创新,不能只是创投型资金参与,银行信贷资金也要参与。但如果还是按照传统思路,看现金流、看抵押,可能对初创型科技企业就不太适用。”蒋展向南方周末记者分析。 科技型初创企业风险大、资金需求高,股权激励是促进企业发展的重要手段。据《界面》报道,截至目前,仅上海浦东新区就有科技型初创企业数万家。 2024年7月30日,上海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发布的《关于进一步发挥资本市场作用促进本市科创企业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意见》开始施行,提出要协助企业做好股权激励安排,支持商业银行丰富上市贷、科技企业员工持股计划和股权激励贷款等产品。 在资深投行人士王骥跃看来,“员工持股贷”主要是解决员工持股的资金来源问题,企业有资金需求依然可以向银行贷款。 “它不是非此即彼的概念,有些公司的员工想要入股,但没有钱,这种金融工具满足了这个需求。”王骥跃对南方周末记者说。 他认为,这种需求集中在B轮融资之后的企业。企业在初创期一般会无偿给予核心成员期权,发展一段时间后往往会获得一定估值,此时新加入的员工如果依然分配期权会损害原股东利益,出钱购买股份更为合理。 “员工可以不去贷款,并没有说要强迫员工入股,但你自己贷款要自己负责。”王骥跃说,在贷款购买股份过程中,员工充当了企业投资人角色,如果企业发展良好就能够获得股权升值带来的利好,反之则利益受损。员工与银行之间是债权债务关系,无论是否投资获利,都要偿还银行贷款。 一级市场钱紧 股票、债券等融资方式属于直接融资,银行贷款等属于间接融资,以往二者之间的资金流动受到监管严格约束。蒋展认为,目前放开限制主要是由于需求较为强烈。“现在一级市场的资金相对比较紧张,初创企业不容易拿到融资。” 《FOFWEEKLY(母基金周刊)》编制的《2023LP 全景报告》显示,2023 年人民币股权投资市场 LP 出资规模 1.84 万亿元人民币,同比下降 8.75%,连续3年下滑。 据《财联社》创投通数据,2024年11月30日-12 月 6 日,国内统计口径内已披露的融资总额合计约35.61亿元,较前一周44.87亿元减少20.64%。 王骥跃介绍,以往对信贷资金流入资本市场的限制主要是针对二级市场,也就是不能从银行贷款炒股。这类贷款银行难以控制资金流向,面临较高风险,现在仍不被允许。 员工持股贷与之不同,资金经过员工流向单一企业,并用于企业生产经营,银行能够评估企业真实状况,风险相对可控。 但这依然让银行面临更大的风控挑战。“这要求银行提高风险评估和识别能力,改变以前一定要靠抵押才能放贷的思路。” 据蒋展了解,部分参与试点的银行基本没有出现坏账和不良。银行在发放员工持股贷时对总量和单笔额度均有控制,也会考察企业资质,如果再以员工房产或股权作为抵押,风险相对可控。 目前上海地区银行开展员工持股贷的规模并不大。一家较早进行试点的银行告诉南方周末记者,试点之初他们曾向两家公司发放贷款,现在均已结清,至今未有新增业务。 据《上观新闻》报道,上海银行业在股权方面的尝试不只员工持股贷款,还在研究开展认股权贷款、参股型并购贷款等业务。 所谓认股权贷款,是指银行按贷款规模获得企业一定比例认股权,未来根据企业估值表现选择是否行权获得投资收益。后者指银行向企业发放贷款用以收购目标企业部分股权。 此外,上海市政府2023年12月29日发布的《关于进一步促进上海股权投资行业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措施》提及,支持银行理财资金投资临港新片区和长三角未上市企业和股权投资基金。 蒋展认为,这些举措都是为了加强金融对科技创新的支持。以参股型并购贷款为例,此前并购贷款的发展已较为成熟,但主要针对控股型并购,参股型有更强投资意味。“大企业做参股型投资主要是投科技型企业。”

十二月 9, 2024 - 10:53
 4811
金融服务科技创新,上海试点“员工持股贷”
2024-12-08 17:00:00

科技企业员工持股计划和股权激励贷款,已在张江科学城面向科技型非上市公司开展试点。视觉中国/图

科技企业员工持股计划和股权激励贷款,已在张江科学城面向科技型非上市公司开展试点。视觉中国/图

近日,上海开始在全市试点科技企业“员工持股贷”,旨在为科技型初创企业高管及核心员工提供相应的股权融资通道,将个人融资贷款专项用于股权投资,注入科技企业。

也就是说,科技型初创企业员工可以向银行贷款购买自家公司股份,被网友戏称为“贷款上班”。

该项贷款也称“科技企业员工持股计划和股权激励贷款”,此前已在临港新片区和张江科学城面向科技型非上市公司开展试点。《中国证券报》报道称,单人最高授信额度2000万元,单家企业最高1亿元,贷款期限最长可达10年。

以往,银行信贷资金被严格限制流入资本市场。中国人民银行颁布的《贷款通则》规定,借款人“不得用贷款从事股本权益性投资,国家另有规定的除外”。政策为何出现突破?

金融服务科技创新

“我们公司的持股贷去年就做完了。”一家位于上海临港新片区的科创企业员工告诉南方周末记者,2023年公司已安排员工持股贷款,参与者均为内部员工,但并非全员参与。

据《中国新闻周刊》报道,业内首单落地员工持股贷的是上海银行。该行向一家芯片公司合计发放贷款逾2000万元,激励员工数超40人,涵盖该公司高管和核心技术人员。

《上观新闻》称,建设银行张江分行也已开展该业务,向一家机器人公司提供了贷款,帮助其开展员工持股计划。

中国人民银行官网2024年5月公布的信息显示,上海地区首批试点员工持股贷的银行共有9家。

据《人民政协报》报道,截至2023年末,该项目在上海的试点已提供近1亿元融资贷款。

上海交通大学上海高级金融学院教授蒋展专注于科创金融研究,她认为上海推出这一政策是对2023年10月末召开的中央金融工作会议部署的落实。当时会议强调,要把更多金融资源用于促进科技创新。

“金融要服务科技创新,不能只是创投型资金参与,银行信贷资金也要参与。但如果还是按照传统思路,看现金流、看抵押,可能对初创型科技企业就不太适用。”蒋展向南方周末记者分析。

科技型初创企业风险大、资金需求高,股权激励是促进企业发展的重要手段。据《界面》报道,截至目前,仅上海浦东新区就有科技型初创企业数万家。

2024年7月30日,上海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发布的《关于进一步发挥资本市场作用促进本市科创企业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意见》开始施行,提出要协助企业做好股权激励安排,支持商业银行丰富上市贷、科技企业员工持股计划和股权激励贷款等产品。

在资深投行人士王骥跃看来,“员工持股贷”主要是解决员工持股的资金来源问题,企业有资金需求依然可以向银行贷款。

“它不是非此即彼的概念,有些公司的员工想要入股,但没有钱,这种金融工具满足了这个需求。”王骥跃对南方周末记者说。

他认为,这种需求集中在B轮融资之后的企业。企业在初创期一般会无偿给予核心成员期权,发展一段时间后往往会获得一定估值,此时新加入的员工如果依然分配期权会损害原股东利益,出钱购买股份更为合理。

“员工可以不去贷款,并没有说要强迫员工入股,但你自己贷款要自己负责。”王骥跃说,在贷款购买股份过程中,员工充当了企业投资人角色,如果企业发展良好就能够获得股权升值带来的利好,反之则利益受损。员工与银行之间是债权债务关系,无论是否投资获利,都要偿还银行贷款。

一级市场钱紧

股票、债券等融资方式属于直接融资,银行贷款等属于间接融资,以往二者之间的资金流动受到监管严格约束。蒋展认为,目前放开限制主要是由于需求较为强烈。“现在一级市场的资金相对比较紧张,初创企业不容易拿到融资。”

《FOFWEEKLY(母基金周刊)》编制的《2023LP 全景报告》显示,2023 年人民币股权投资市场 LP 出资规模 1.84 万亿元人民币,同比下降 8.75%,连续3年下滑。

据《财联社》创投通数据,2024年11月30日-12 月 6 日,国内统计口径内已披露的融资总额合计约35.61亿元,较前一周44.87亿元减少20.64%。

王骥跃介绍,以往对信贷资金流入资本市场的限制主要是针对二级市场,也就是不能从银行贷款炒股。这类贷款银行难以控制资金流向,面临较高风险,现在仍不被允许。

员工持股贷与之不同,资金经过员工流向单一企业,并用于企业生产经营,银行能够评估企业真实状况,风险相对可控。

但这依然让银行面临更大的风控挑战。“这要求银行提高风险评估和识别能力,改变以前一定要靠抵押才能放贷的思路。”

据蒋展了解,部分参与试点的银行基本没有出现坏账和不良。银行在发放员工持股贷时对总量和单笔额度均有控制,也会考察企业资质,如果再以员工房产或股权作为抵押,风险相对可控。

目前上海地区银行开展员工持股贷的规模并不大。一家较早进行试点的银行告诉南方周末记者,试点之初他们曾向两家公司发放贷款,现在均已结清,至今未有新增业务。

据《上观新闻》报道,上海银行业在股权方面的尝试不只员工持股贷款,还在研究开展认股权贷款、参股型并购贷款等业务。

所谓认股权贷款,是指银行按贷款规模获得企业一定比例认股权,未来根据企业估值表现选择是否行权获得投资收益。后者指银行向企业发放贷款用以收购目标企业部分股权。

此外,上海市政府2023年12月29日发布的《关于进一步促进上海股权投资行业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措施》提及,支持银行理财资金投资临港新片区和长三角未上市企业和股权投资基金。

蒋展认为,这些举措都是为了加强金融对科技创新的支持。以参股型并购贷款为例,此前并购贷款的发展已较为成熟,但主要针对控股型并购,参股型有更强投资意味。“大企业做参股型投资主要是投科技型企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