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个让英特尔蒸发1500亿美元的CEO,原来是最惨背锅侠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差评X.PIN (ID:chaping321),编辑:米罗&面线,作者:托尼,头图来自:视觉中国在刚刚过去的CES消费电子展上,大家的目光都被老黄掏出来的王炸RTX 50系显卡所吸引,但其实在没啥人关注的角落,英特尔放出了他们之前憋的大招——Intel 18A制程芯片。英子能不能支棱起来基本就看这一波了。因为18A制程相当于1.8nm级别的芯片制造技术,如果它能顺利在2025年投产的话,那么也就意味着,英特尔终于在先进制程这块可以跟台积电的3nm和2nm工艺掰掰手腕了。对于英特尔这一重要的自救成果,托尼发现不少网友都在为它的推动者感到可惜:“基辛格,这是你的18A!”是这样的,上一任CEO帕特·基辛格为了抢救英特尔、追赶台积电,在任期间搞了个4年5节点的计划,打算加大投入,用更快的速度去推进先进制程落地,其中18A制程的节点原本预计是2024年完成。但,就在快出成果的时候,基辛格被董事会给“架”下去了——人是2024年12月2日离职的,18A芯片是在2025年1月7日亮相的。害~就差那么一个月,基辛格就可以自己拿着芯片,在台上跟大家介绍他们取得的成果。那为什么基辛格会在就差临门一脚的时候突然离职呢?原因很简单,就是董事会觉得他的拯救英特尔计划见效不够快。并且他在任的这三年多时间,英特尔走完了裁员、卖大楼、削减预算三件套,市值也跌去了约1500亿美元,直接跌出了一个OpenAI的估值。资料来源:linkedin▼对此,CNBC的评论员更是锐评道:“基辛格是史上摧毁市值最多的CEO。”(“TheCEO who destroyed most market values in thehistory”)CNBC节目截图▼也因为这样,很多人把英特尔今天的困境这口锅直接扣在基辛格的头上。但有句话说得好,大厦不是一日崩塌的。托尼翻了不少资料后发现,英特尔的问题由来已久,基辛格更像是一个背锅侠。具体怎么回事呢?托尼今天就来跟差友们好好唠唠。首先,相信你们应该都知道英特尔今天的状况了吧——10年前,10个AMD和10个英伟达加起才等于一个英特尔,而现在AMD的市值是英特尔的2倍多,英伟达的市值快要到英特尔的40倍。数据截止日期:2025.01.16▼而造成这一切的原因呢,跟他们的芯片制造业务有很大关系,因为英子过去确实在这块亏麻了。并且一铲子挖下去,你还会发现,那就是在2014年到2019年,这5年时间里,英特尔的制程工艺一直在14nm+++。与此同时,台积电和三星都在快速迭代,从之前的落后英特尔,逐渐变成了领先英特尔。现在回看英特尔失去的这五年,制造工艺的进展缓慢,直接让前辈们打下基础的“Tick Tock”战略彻底落空。简单来说,这个战略是英特尔在2005年提出的,目的巩固他们在处理器行业的统治地位。其中TicK指的是升级制程工艺,而Tock则是改进架构,两者交替进行,就像人走路一样,先迈一只脚,再迈另一只脚。对于当时英特尔这种庞然大物来说,这是很合理的选择,可以保证正常的产品迭代和技术创新。但问题就出在这了,在14nm出来后,英特尔负责工艺升级的那一只脚迈不开了,变成了拖着一条腿走路,而且这一走就走了五年时间。这打破了他们以往2到3年完成工艺升级的节奏,也不符合之前戈登·摩尔(英特尔创始人之一)提出的经典摩尔定律——集成电路上可容纳的晶体管数目,每隔约两年便会增加一倍。那么问题来了,英特尔为什么会失去这5年的黄金发展时间呢?当我们把目光锁定到英特尔当时的CEO布莱恩·科再奇时,发现这口大锅扣在他的头上,其实一点毛病没有。他在位时,芯片制造业务没啥进展,还犯了一个致命的决策错误——没有选择EUV光刻技术作为芯片制造的主要路线。基辛格后来表示,英特尔当时站错了队,至少应该有个并行的EUV战略才对。咱们现在都知道,EUV技术是高制程芯片工艺的版本答案,那为什么当时的英特尔CEO科再奇会看不到这点呢?托尼觉得原因主要有两点,一方面是他当时领导的班子,可能是真心觉得EUV技术的成本,肯定要比自家重金押注的多重曝光技术来得高。并且当时英子的多重曝光技术确实在晶体管密度上强于对手,比如他们的14nm(晶体管密度44.67MTr/mm²)能对标三星的10nm(51.82MTr/mm²),10nm(晶体管密度100.76MTr/mm²)能对标台积电的7nm(91.2MTr/mm²)。另一方面是,英特尔作为ASML的股东,从2016年起就开始减持其股份。因为按照之前英特尔副总裁的说法,ASML的第一批EUV机器在2014年就交付了,但直到2018年首批EUV芯片才开卖,这种情况让英特尔内部对EUV的前景存疑。当时techzine对英特尔副总裁Maurits Tichelman的采访节选▼不过,当时有多不看好,现在就有多打脸——接下来英特尔也要用EUV技术造芯片了。此外,英特尔在芯片制造上还踩了其他雷,比如他们对于10nm的标准定义过高(晶体管密度甚至比台积电7nm高),导致前期良率一直起不来,不敢贸然投产上市。而台积电这边小步快跑,产品的迭代速度得到保障。再比如,英特尔一直坚持IDM战略,虽然能自主把控芯片从设计到生成制造的全流程,但也需要英特尔独自承担先进制程的研发成本,并且随着制程的不断推进,研发成本也会水涨船高。即便英子家大业大,也总会有它绷不住的那一天。相比之下,台积电背后有苹果、高通、英伟达、AMD等大客户的支持,光是苹果一家就能吃下大部分的先进产能,并且产能大了之后,对于工艺的改进有很大帮助。英特尔前面这些问题,我觉得算是客观存在的,换个人来不一定能做得比科再奇更好,但其他方面......一定不会做得比他更差。他在位期间,把英特尔的手机芯片业务给砍了,这我们不难理解,玩不转的业务砍掉,及时止损很正常。但问题是他一边战略收缩,一边又在盲目扩张——在2017年的时候,牢科通过媒体向外界宣称,英特尔不再是CPU公司,而是数据公司。资料来源:PCMAG▼接着他又表示,在人工智能、商用无人机、自动驾驶等领域,英特尔都会发挥重要作用。于是英特尔就开始买买买,2015年买了ASIC芯片厂商(Altera),2016年买了AI初创企业(Nervana Sytsems)、视觉处理芯片企业(Movidius)等等,2017年还斥重金买了以色列的自动驾驶公司(Mobileye)。虽然牢科的这些布局都有前瞻性,但多线作战带来的目标反复摇摆、资源分散、决策缓慢等问题,也导致了多个项目的失败,比如Nervana AI芯片、Xeon Phi超算加速卡等。无论是AI还是GPU市场,英子也都被老黄一手建立起来的CUDA生态打得找不着北。与此同时,AMD那边也得到了喘息的机会——苏妈上任后的力挽狂澜,把AMD从濒死边缘给救了回来。但在对手一个劲地往前冲时,牢科这边却花钱在内部推行多元化计划,玩起了政治正确。在芯片被爆存在漏洞之前,他又化身炒股仙人,抛售了手里头2400万刀的股票。资料来源:财新▼更骚的是,这哥们都一把年纪了,还跟下属搞起了“两情相悦”,最终只能被英特尔扫地出门。后来接手科再奇这个烂摊子的鲍勃(Bob Swan),他是财务出身,一切都向钱看,虽然在他任内实现了753亿美元的营收新高点(2020年),但也错失了一些机会。比如砍掉5G通信业务,拒绝投资Open AI,跟现在的AI巨头失之交臂。于是,鲍勃干了不到两年半,就在2021年被董事会给炒了。经过前几任的折腾后,英特尔这颗巨雷的爆炸是迟早的事,基辛格接手时刚好炸在他手上。所以前面美媒评论员把锅全扣在老爷子头上,我觉得有失偏颇。因为他是真想要重振英特尔的昔日辉煌——毕竟老爷子18岁进大厂,在英特尔一干就是30年,还被创始人格鲁夫、诺伊斯、摩尔指导过工作,可以说是见证了英特尔最辉煌的时期。只不过嘛,他给英特尔开的药方,不仅猛,而且见效慢、费用高,所以才会被董事会“架”下去。简单来说,作为一个技术派,基辛格出台的措施主要就三板斧:一是推行IDM 2.0计划,加大芯片制造的投入,开放代工业务,以摊薄研发成本;二是在AI领域推出Gaudi 3 AI芯片,性能领先英伟达H100且价格更低,但因软件问题,销量未达预期;三是在汽车领域,研发车载SoC和车载独显,试图与高通和英伟达竞争。总之,这么看下来,基辛格的措施都是想要巩固英特尔在芯片领域的核心竞争力,但问题就在于,这些都不是省钱省事的活儿,投入大、回报周期长,关键是这些领域都不是啥新东西,并且都有很强的竞争对手在,比如台积电、英伟达、高通等等。代入股东和投资者们的角度,资本市场最怕没有新的故事可讲,而基辛格的补救也只不过是新瓶装旧酒,回过味来的资本们,当然也不可能继续再让基辛格这么干下去了。所以大家也可以看到,接替基辛格班的这两位临时CEO,一位是财务出身(David Zinsner),一位是销售出身(Michelle Johnston Holthaus),很明显是奔着稳住业绩来的。可能有人会说,英特尔现在的困境,跟2014~15年的AMD很像,需要有个像苏妈那样的强有力的领导者,才有希望力挽狂澜,重回巅峰。但我估计够呛,感觉英特尔的决策层可能选不出来苏妈这样的铁腕角色,或者说,即便他们推出来了,也会面临今天基辛格这样的局面。或许他们缺的不是好的领导者,而是内部从上到下改革的魄力和勇气。不过,即便他们想要像之前AMD那样卖掉芯片制造业务,来断尾求生,美国政府也不会同意,毕竟这可是美国本土的独苗了。未来,英特尔或许只能在不断修修补补中艰难前行了。图片、资料来源:Intel、AMD、IT之家评论区、CNBC节目截图、VMware官网、WikiChip、极客网英特尔前CEO基辛格将获1200万美元离职金——第一财经Valuing the Future of AI:Is OpenAI Worth$150 Billion?——linkedin英特尔芯片代工业务去年亏了70亿美元,要实现扭亏仍需数年——证券时报Intel承认在EUV光刻上犯错:当年太自信——驱动之家Krzanich Says Intel is Not A CPU Company Anymore——pcmag论英特尔Nervana的倒掉——半导体行业观察英特尔Xeon Phi处理器成绝唱:最后一代72核处理器将停产——百度百科SEC前官员:科再奇在芯片漏洞曝光前抛售英特尔股票是可疑行为——财新Intel CEO out after consensual relationship with employee——NBC News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差评X.PIN (ID:chaping321),编辑:米罗&面线,作者:托尼,头图来自:视觉中国
在刚刚过去的CES消费电子展上,大家的目光都被老黄掏出来的王炸RTX 50系显卡所吸引,但其实在没啥人关注的角落,英特尔放出了他们之前憋的大招——Intel 18A制程芯片。
英子能不能支棱起来基本就看这一波了。
因为18A制程相当于1.8nm级别的芯片制造技术,如果它能顺利在2025年投产的话,那么也就意味着,英特尔终于在先进制程这块可以跟台积电的3nm和2nm工艺掰掰手腕了。
对于英特尔这一重要的自救成果,托尼发现不少网友都在为它的推动者感到可惜:
“基辛格,这是你的18A!”
是这样的,上一任CEO帕特·基辛格为了抢救英特尔、追赶台积电,在任期间搞了个4年5节点的计划,打算加大投入,用更快的速度去推进先进制程落地,其中18A制程的节点原本预计是2024年完成。
但,就在快出成果的时候,基辛格被董事会给“架”下去了——人是2024年12月2日离职的,18A芯片是在2025年1月7日亮相的。
害~就差那么一个月,基辛格就可以自己拿着芯片,在台上跟大家介绍他们取得的成果。
那为什么基辛格会在就差临门一脚的时候突然离职呢?
原因很简单,就是董事会觉得他的拯救英特尔计划见效不够快。
并且他在任的这三年多时间,英特尔走完了裁员、卖大楼、削减预算三件套,市值也跌去了约1500亿美元,直接跌出了一个OpenAI的估值。
资料来源:linkedin▼
对此,CNBC的评论员更是锐评道:“基辛格是史上摧毁市值最多的CEO。”(“TheCEO who destroyed most market values in thehistory”)
CNBC节目截图▼
也因为这样,很多人把英特尔今天的困境这口锅直接扣在基辛格的头上。
但有句话说得好,大厦不是一日崩塌的。托尼翻了不少资料后发现,英特尔的问题由来已久,基辛格更像是一个背锅侠。
具体怎么回事呢?托尼今天就来跟差友们好好唠唠。
首先,相信你们应该都知道英特尔今天的状况了吧——10年前,10个AMD和10个英伟达加起才等于一个英特尔,而现在AMD的市值是英特尔的2倍多,英伟达的市值快要到英特尔的40倍。
数据截止日期:2025.01.16▼
而造成这一切的原因呢,跟他们的芯片制造业务有很大关系,因为英子过去确实在这块亏麻了。
并且一铲子挖下去,你还会发现,那就是在2014年到2019年,这5年时间里,英特尔的制程工艺一直在14nm+++。
与此同时,台积电和三星都在快速迭代,从之前的落后英特尔,逐渐变成了领先英特尔。
现在回看英特尔失去的这五年,制造工艺的进展缓慢,直接让前辈们打下基础的“Tick Tock”战略彻底落空。
简单来说,这个战略是英特尔在2005年提出的,目的巩固他们在处理器行业的统治地位。其中TicK指的是升级制程工艺,而Tock则是改进架构,两者交替进行,就像人走路一样,先迈一只脚,再迈另一只脚。
对于当时英特尔这种庞然大物来说,这是很合理的选择,可以保证正常的产品迭代和技术创新。
但问题就出在这了,在14nm出来后,英特尔负责工艺升级的那一只脚迈不开了,变成了拖着一条腿走路,而且这一走就走了五年时间。
这打破了他们以往2到3年完成工艺升级的节奏,也不符合之前戈登·摩尔(英特尔创始人之一)提出的经典摩尔定律——集成电路上可容纳的晶体管数目,每隔约两年便会增加一倍。
那么问题来了,英特尔为什么会失去这5年的黄金发展时间呢?
当我们把目光锁定到英特尔当时的CEO布莱恩·科再奇时,发现这口大锅扣在他的头上,其实一点毛病没有。
他在位时,芯片制造业务没啥进展,还犯了一个致命的决策错误——没有选择EUV光刻技术作为芯片制造的主要路线。基辛格后来表示,英特尔当时站错了队,至少应该有个并行的EUV战略才对。
咱们现在都知道,EUV技术是高制程芯片工艺的版本答案,那为什么当时的英特尔CEO科再奇会看不到这点呢?
托尼觉得原因主要有两点,一方面是他当时领导的班子,可能是真心觉得EUV技术的成本,肯定要比自家重金押注的多重曝光技术来得高。
并且当时英子的多重曝光技术确实在晶体管密度上强于对手,比如他们的14nm(晶体管密度44.67MTr/mm²)能对标三星的10nm(51.82MTr/mm²),10nm(晶体管密度100.76MTr/mm²)能对标台积电的7nm(91.2MTr/mm²)。
另一方面是,英特尔作为ASML的股东,从2016年起就开始减持其股份。因为按照之前英特尔副总裁的说法,ASML的第一批EUV机器在2014年就交付了,但直到2018年首批EUV芯片才开卖,这种情况让英特尔内部对EUV的前景存疑。
当时techzine对英特尔副总裁Maurits Tichelman的采访节选▼
不过,当时有多不看好,现在就有多打脸——接下来英特尔也要用EUV技术造芯片了。
此外,英特尔在芯片制造上还踩了其他雷,比如他们对于10nm的标准定义过高(晶体管密度甚至比台积电7nm高),导致前期良率一直起不来,不敢贸然投产上市。而台积电这边小步快跑,产品的迭代速度得到保障。
再比如,英特尔一直坚持IDM战略,虽然能自主把控芯片从设计到生成制造的全流程,但也需要英特尔独自承担先进制程的研发成本,并且随着制程的不断推进,研发成本也会水涨船高。
即便英子家大业大,也总会有它绷不住的那一天。
相比之下,台积电背后有苹果、高通、英伟达、AMD等大客户的支持,光是苹果一家就能吃下大部分的先进产能,并且产能大了之后,对于工艺的改进有很大帮助。
英特尔前面这些问题,我觉得算是客观存在的,换个人来不一定能做得比科再奇更好,但其他方面......一定不会做得比他更差。
他在位期间,把英特尔的手机芯片业务给砍了,这我们不难理解,玩不转的业务砍掉,及时止损很正常。
但问题是他一边战略收缩,一边又在盲目扩张——在2017年的时候,牢科通过媒体向外界宣称,英特尔不再是CPU公司,而是数据公司。
资料来源:PCMAG▼
接着他又表示,在人工智能、商用无人机、自动驾驶等领域,英特尔都会发挥重要作用。
于是英特尔就开始买买买,2015年买了ASIC芯片厂商(Altera),2016年买了AI初创企业(Nervana Sytsems)、视觉处理芯片企业(Movidius)等等,2017年还斥重金买了以色列的自动驾驶公司(Mobileye)。
虽然牢科的这些布局都有前瞻性,但多线作战带来的目标反复摇摆、资源分散、决策缓慢等问题,也导致了多个项目的失败,比如Nervana AI芯片、Xeon Phi超算加速卡等。
无论是AI还是GPU市场,英子也都被老黄一手建立起来的CUDA生态打得找不着北。与此同时,AMD那边也得到了喘息的机会——苏妈上任后的力挽狂澜,把AMD从濒死边缘给救了回来。
但在对手一个劲地往前冲时,牢科这边却花钱在内部推行多元化计划,玩起了政治正确。在芯片被爆存在漏洞之前,他又化身炒股仙人,抛售了手里头2400万刀的股票。
资料来源:财新▼
更骚的是,这哥们都一把年纪了,还跟下属搞起了“两情相悦”,最终只能被英特尔扫地出门。
后来接手科再奇这个烂摊子的鲍勃(Bob Swan),他是财务出身,一切都向钱看,虽然在他任内实现了753亿美元的营收新高点(2020年),但也错失了一些机会。比如砍掉5G通信业务,拒绝投资Open AI,跟现在的AI巨头失之交臂。
于是,鲍勃干了不到两年半,就在2021年被董事会给炒了。
经过前几任的折腾后,英特尔这颗巨雷的爆炸是迟早的事,基辛格接手时刚好炸在他手上。所以前面美媒评论员把锅全扣在老爷子头上,我觉得有失偏颇。
因为他是真想要重振英特尔的昔日辉煌——毕竟老爷子18岁进大厂,在英特尔一干就是30年,还被创始人格鲁夫、诺伊斯、摩尔指导过工作,可以说是见证了英特尔最辉煌的时期。
只不过嘛,他给英特尔开的药方,不仅猛,而且见效慢、费用高,所以才会被董事会“架”下去。
简单来说,作为一个技术派,基辛格出台的措施主要就三板斧:
一是推行IDM 2.0计划,加大芯片制造的投入,开放代工业务,以摊薄研发成本;二是在AI领域推出Gaudi 3 AI芯片,性能领先英伟达H100且价格更低,但因软件问题,销量未达预期;三是在汽车领域,研发车载SoC和车载独显,试图与高通和英伟达竞争。
总之,这么看下来,基辛格的措施都是想要巩固英特尔在芯片领域的核心竞争力,但问题就在于,这些都不是省钱省事的活儿,投入大、回报周期长,关键是这些领域都不是啥新东西,并且都有很强的竞争对手在,比如台积电、英伟达、高通等等。
代入股东和投资者们的角度,资本市场最怕没有新的故事可讲,而基辛格的补救也只不过是新瓶装旧酒,回过味来的资本们,当然也不可能继续再让基辛格这么干下去了。
所以大家也可以看到,接替基辛格班的这两位临时CEO,一位是财务出身(David Zinsner),一位是销售出身(Michelle Johnston Holthaus),很明显是奔着稳住业绩来的。
可能有人会说,英特尔现在的困境,跟2014~15年的AMD很像,需要有个像苏妈那样的强有力的领导者,才有希望力挽狂澜,重回巅峰。
但我估计够呛,感觉英特尔的决策层可能选不出来苏妈这样的铁腕角色,或者说,即便他们推出来了,也会面临今天基辛格这样的局面。或许他们缺的不是好的领导者,而是内部从上到下改革的魄力和勇气。
不过,即便他们想要像之前AMD那样卖掉芯片制造业务,来断尾求生,美国政府也不会同意,毕竟这可是美国本土的独苗了。
未来,英特尔或许只能在不断修修补补中艰难前行了。
图片、资料来源:
Intel、AMD、IT之家评论区、CNBC节目截图、VMware官网、WikiChip、极客网
英特尔前CEO基辛格将获1200万美元离职金——第一财经
Valuing the Future of AI:Is OpenAI Worth$150 Billion?——linkedin
英特尔芯片代工业务去年亏了70亿美元,要实现扭亏仍需数年——证券时报
Intel承认在EUV光刻上犯错:当年太自信——驱动之家
Krzanich Says Intel is Not A CPU Company Anymore——pcmag
论英特尔Nervana的倒掉——半导体行业观察
英特尔Xeon Phi处理器成绝唱:最后一代72核处理器将停产——百度百科
SEC前官员:科再奇在芯片漏洞曝光前抛售英特尔股票是可疑行为——财新
Intel CEO out after consensual relationship with employee——NBC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