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福潮的2024年度书单
2024-12-24 21:00:00 [英]沃尔特·厄尔曼:《中世纪政治思想史》,夏洞奇 译,三联书店2024年6月 沃尔特·厄尔曼(Walter Ullmann,1910-1983),生于奥地利,先后求学于维也纳大学和因斯布鲁克大学,获得教会法与民法的“双法学”博士学位。1949-1978年任教于英国剑桥大学,一生著作颇丰,在中世纪政治思想史和法律理论等领域有着显赫地位。 “黑暗的中世纪”,已成中外某些学者的老生常谈。其实,中世纪并不黑暗,亦非停滞,只是相较于十五至十九世纪人类文明的巨大进步显得缓慢一些而已。文明的种子从古希腊、罗马时期已播撒在欧洲大地,中世纪是它的发育期,看似漫长,但就所结硕果来看,一千年在人类文明的发展史上只是短暂一刻。 作者认为,现代欧洲的观念和制度并非凭空产生,它深植于中世纪的发展进程中。“要想理性地评价现代意识形态,就至少需要知道一点它们是怎么形成的。至少在英国,诸如君主制、议会、法律、法院等等公共制度,都非常清楚地反映出了中世纪的渊源。可能更重要的是,它们还反映着那种导致其起源并维系至今的观念。关于主权、民主制、政治权威、政治义务、服从的责任、合法的命令、正义等等的观念,直到现在仍在我们身边,就像在中世纪那样。”(前言,p1-2) [美]威尔伯·科尔特斯·阿伯特:《欧洲的扩张:1415 -1789》,王志超、黄晓博译,重庆出版社2024年2月 阿伯特(Wilbur Cortez Abbott,1869-1947),美国艺术和科学院院士,曾任耶鲁大学、哈佛大学历史学教授,本书是他的代表作,成书于1917年。 十五至十八世纪,是人类历史上波澜壮阔的时代。经过文艺复兴运动的洗礼,欧洲在思想、科学、文学、教育、技术、商业、物质生活诸方面的进步已大大超越世界其他地区。1415年,葡萄牙人横渡地中海,占领北非的休达(Ceuta),取得第一块海外领地,亨利王子持续四十多年派船队沿非洲西海岸向南探险,开启了欧洲的大航海时代。此后,哥伦布横渡大西洋发现美洲大陆,达·伽马开辟绕过好望角通往印度的航线,麦哲伦探险队完成环球航行……持续三百多年的地理大发现使得欧洲各国的海外殖民地遍布全球,伴随着领土扩张、移民、传教和国际贸易,欧洲的思想文化、科学技术乃至政治制度也迅速向世界各地传播。 本书旨在描述持续四百多年的欧洲扩张史,梳理重大历史事件的起因、演变和结果之间的脉络,勾勒现代文明在世界不同地区的发展进程。 [英]乔纳森·伊斯雷尔:《思想的革命:激进启蒙运动与现代价值观念的起源》,桑海、姜文涛、汪蘅译,商务印书馆2024年7月 乔纳森·伊斯雷尔(Jonathan Israel),1972年获牛津大学博士学位,普林斯顿高等研究院现代欧洲史教授,启蒙运动历史学家,主要研究文艺复兴到十八世纪的欧洲与欧洲殖民史。 启蒙运动是紧随文艺复兴运动之后发生在欧洲各国的一场思想革命。现代学者把启蒙运动细分为温和主流启蒙运动和激进启蒙运动,二者的区别在于:前者主张温和、渐进式的改革,弗格森、休谟、斯密等人都认为,政府、法律和行政的基本结构应该始终保持稳定,“在任何时候都要将大多数现有的地基、墙壁和屋顶保持在适当的位置,仅可作少量改动,而无须改变建筑物的基本形状,也不能移动太多‘支撑结构,以免屋顶塌下来’”(p18);后者如狄德罗、爱尔维修、潘恩、卢梭等人,则“坚持宣称理性是唯一的指南,拒绝把传统作为权威的来源,并且几乎在总体上谴责现存的秩序”(p20),弗格森将他们比作“雄心勃勃的建筑师,渴望拆除所有现有的体制,然后按照纯粹理性原则进行重建”。(p18) 什么是激进启蒙运动?“可以简明地概括为这样一套基本原则:民主;种族平等与性别平等;生活方式上的个人自由;思想、表达和出版的充分自由;去除宗教在立法过程和教育领域中的权威;政教完全分离。它认为,国家的目标是走向完全的世俗化,促进多数人的世俗福祉,并防止少数特权阶层控制立法过程。”(序言,p1-2)激进启蒙运动引发了美国革命(1776-1783)、荷兰革命(1780-1787)和法国大革命(1789-1794),并对十九世纪欧洲兴起的社会主义运动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宋念申:《制造亚洲:一部地图上的历史》,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24年5月 这是一本饶有趣味的书,它以地图为素材,以航海探险和地理发现为经纬,解说欧亚的政治史、社会史和观念史。书中128幅插图,有109幅是不同年代的欧亚地图。在古希腊、罗马时代,“亚细亚”(Asia)仅指今土耳其的阿纳托利亚地区,后来才用来泛指欧洲以东的陆地。欧亚虽属同一块大陆,但距离遥远,山川阻隔,欧洲中世纪以前,相互之间一直处于近乎隔绝的状态。十三世纪,蒙古帝国西征欧洲,打开了欧亚贸易的通道,《马可·波罗游记》对东亚和中国的描述引起了欧洲君主和探险家的兴趣,寻找通往亚洲(印度、中国、东南亚)的航线成了哥伦布、达·伽马等航海家的最初动力。 1410年欧洲人将公元二世纪希腊人托勒密所著《地理学指南》翻译成拉丁文之后,经纬度、投影法相继被用于地图绘制。从德意志制图师马特拉斯1490年用拟心形投影法绘制的世界地图,到尼德兰制图师墨卡托1569年用圆柱投影法制作的世界地图,伴随着天文、航海、测绘技术的进步,欧洲人对亚洲的陆地、海岸线、岛屿及国家地图的绘制也越来越精确。同时,东亚和中国人对世界地理的认识也从模糊渐至清晰,制图水平也在提高:明洪武二十二年(1389)绘制的《大明混一图》首次包括了非洲和欧洲;1402年,朝鲜官方绘制的《混一疆理历代国都之图》,画出了渤海湾、辽东半岛、日本列岛,印度、阿拉伯半岛和非洲的相对位置也更加明确。 [日]丸山真男、加藤周一:《翻译与近代日本》,陈力卫译,商务印书馆2024年6月 丸山真男(1914-1946)和加藤周一(1919-2008)是日本“二战”后颇具代表性的思想史学家。1988-1992年,岩波书店出版“日本近代思想大系”,其中第十五集《翻译的思想》由丸山真男和加藤周一编辑,成稿之前,丸山先生患病,加藤先生几次前去看望,征求意见,并留下了录音。丸山先生去世后,岩波书店将二人谈话中有关翻译的部分归纳起来,编成此书。 幕府末期日本和西方的关系与中国近似,都有过“攘夷”的经历,但失败后两国政府采取的对策却截然不同。日本认识到自己与西方列强在军事、科学、技术诸方面存在着巨大差距,积极派遣留学生和外交使团赴英美等国,搜集情报,了解国情,学习各学科知识,签订友好通商条约。“与日本的这种敏感反应比较起来,中国则优哉游哉,漫然处之。……因为大中华意识的存在,情况比日本更糟糕,尽管鸦片战争失败了,也还没有什么危机感。”(加藤,p5)日本的留学生和外交人员回国后,大量翻译西方天文、地理、历史、政治、法律、教育、物理、化学、经济、军事方面的书籍,据山冈洋一调查,“自明治维新的1868年到1882年的15年间出版翻译书籍1500种以上”。(导读,p9) 翻译西书是明治维新的重要一环,在促进日本政治制度的转型,特别是从接纳中国儒学的时代向接受西方思想转折的过程中,像福泽谕吉这样的知识分子通过译书做出了杰出的贡献。丸山、加藤先生围绕这一过程中所面对的诸如“翻译的目的何在?翻译什么?如何翻译?”等问题,去芜存菁,条分缕析,将翻译西书对明治维新运动所起的推动作用解说得清清楚楚,可作为了解日本近代思想史的入门读物。获取更多RSS:https://feedx.net https://feedx.site
[英]沃尔特·厄尔曼:《中世纪政治思想史》,夏洞奇 译,三联书店2024年6月
沃尔特·厄尔曼(Walter Ullmann,1910-1983),生于奥地利,先后求学于维也纳大学和因斯布鲁克大学,获得教会法与民法的“双法学”博士学位。1949-1978年任教于英国剑桥大学,一生著作颇丰,在中世纪政治思想史和法律理论等领域有着显赫地位。
“黑暗的中世纪”,已成中外某些学者的老生常谈。其实,中世纪并不黑暗,亦非停滞,只是相较于十五至十九世纪人类文明的巨大进步显得缓慢一些而已。文明的种子从古希腊、罗马时期已播撒在欧洲大地,中世纪是它的发育期,看似漫长,但就所结硕果来看,一千年在人类文明的发展史上只是短暂一刻。
作者认为,现代欧洲的观念和制度并非凭空产生,它深植于中世纪的发展进程中。“要想理性地评价现代意识形态,就至少需要知道一点它们是怎么形成的。至少在英国,诸如君主制、议会、法律、法院等等公共制度,都非常清楚地反映出了中世纪的渊源。可能更重要的是,它们还反映着那种导致其起源并维系至今的观念。关于主权、民主制、政治权威、政治义务、服从的责任、合法的命令、正义等等的观念,直到现在仍在我们身边,就像在中世纪那样。”(前言,p1-2)
[美]威尔伯·科尔特斯·阿伯特:《欧洲的扩张:1415 -1789》,王志超、黄晓博译,重庆出版社2024年2月
阿伯特(Wilbur Cortez Abbott,1869-1947),美国艺术和科学院院士,曾任耶鲁大学、哈佛大学历史学教授,本书是他的代表作,成书于1917年。
十五至十八世纪,是人类历史上波澜壮阔的时代。经过文艺复兴运动的洗礼,欧洲在思想、科学、文学、教育、技术、商业、物质生活诸方面的进步已大大超越世界其他地区。1415年,葡萄牙人横渡地中海,占领北非的休达(Ceuta),取得第一块海外领地,亨利王子持续四十多年派船队沿非洲西海岸向南探险,开启了欧洲的大航海时代。此后,哥伦布横渡大西洋发现美洲大陆,达·伽马开辟绕过好望角通往印度的航线,麦哲伦探险队完成环球航行……持续三百多年的地理大发现使得欧洲各国的海外殖民地遍布全球,伴随着领土扩张、移民、传教和国际贸易,欧洲的思想文化、科学技术乃至政治制度也迅速向世界各地传播。
本书旨在描述持续四百多年的欧洲扩张史,梳理重大历史事件的起因、演变和结果之间的脉络,勾勒现代文明在世界不同地区的发展进程。
[英]乔纳森·伊斯雷尔:《思想的革命:激进启蒙运动与现代价值观念的起源》,桑海、姜文涛、汪蘅译,商务印书馆2024年7月
乔纳森·伊斯雷尔(Jonathan Israel),1972年获牛津大学博士学位,普林斯顿高等研究院现代欧洲史教授,启蒙运动历史学家,主要研究文艺复兴到十八世纪的欧洲与欧洲殖民史。
启蒙运动是紧随文艺复兴运动之后发生在欧洲各国的一场思想革命。现代学者把启蒙运动细分为温和主流启蒙运动和激进启蒙运动,二者的区别在于:前者主张温和、渐进式的改革,弗格森、休谟、斯密等人都认为,政府、法律和行政的基本结构应该始终保持稳定,“在任何时候都要将大多数现有的地基、墙壁和屋顶保持在适当的位置,仅可作少量改动,而无须改变建筑物的基本形状,也不能移动太多‘支撑结构,以免屋顶塌下来’”(p18);后者如狄德罗、爱尔维修、潘恩、卢梭等人,则“坚持宣称理性是唯一的指南,拒绝把传统作为权威的来源,并且几乎在总体上谴责现存的秩序”(p20),弗格森将他们比作“雄心勃勃的建筑师,渴望拆除所有现有的体制,然后按照纯粹理性原则进行重建”。(p18)
什么是激进启蒙运动?“可以简明地概括为这样一套基本原则:民主;种族平等与性别平等;生活方式上的个人自由;思想、表达和出版的充分自由;去除宗教在立法过程和教育领域中的权威;政教完全分离。它认为,国家的目标是走向完全的世俗化,促进多数人的世俗福祉,并防止少数特权阶层控制立法过程。”(序言,p1-2)激进启蒙运动引发了美国革命(1776-1783)、荷兰革命(1780-1787)和法国大革命(1789-1794),并对十九世纪欧洲兴起的社会主义运动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宋念申:《制造亚洲:一部地图上的历史》,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24年5月
这是一本饶有趣味的书,它以地图为素材,以航海探险和地理发现为经纬,解说欧亚的政治史、社会史和观念史。书中128幅插图,有109幅是不同年代的欧亚地图。在古希腊、罗马时代,“亚细亚”(Asia)仅指今土耳其的阿纳托利亚地区,后来才用来泛指欧洲以东的陆地。欧亚虽属同一块大陆,但距离遥远,山川阻隔,欧洲中世纪以前,相互之间一直处于近乎隔绝的状态。十三世纪,蒙古帝国西征欧洲,打开了欧亚贸易的通道,《马可·波罗游记》对东亚和中国的描述引起了欧洲君主和探险家的兴趣,寻找通往亚洲(印度、中国、东南亚)的航线成了哥伦布、达·伽马等航海家的最初动力。
1410年欧洲人将公元二世纪希腊人托勒密所著《地理学指南》翻译成拉丁文之后,经纬度、投影法相继被用于地图绘制。从德意志制图师马特拉斯1490年用拟心形投影法绘制的世界地图,到尼德兰制图师墨卡托1569年用圆柱投影法制作的世界地图,伴随着天文、航海、测绘技术的进步,欧洲人对亚洲的陆地、海岸线、岛屿及国家地图的绘制也越来越精确。同时,东亚和中国人对世界地理的认识也从模糊渐至清晰,制图水平也在提高:明洪武二十二年(1389)绘制的《大明混一图》首次包括了非洲和欧洲;1402年,朝鲜官方绘制的《混一疆理历代国都之图》,画出了渤海湾、辽东半岛、日本列岛,印度、阿拉伯半岛和非洲的相对位置也更加明确。
[日]丸山真男、加藤周一:《翻译与近代日本》,陈力卫译,商务印书馆2024年6月
丸山真男(1914-1946)和加藤周一(1919-2008)是日本“二战”后颇具代表性的思想史学家。1988-1992年,岩波书店出版“日本近代思想大系”,其中第十五集《翻译的思想》由丸山真男和加藤周一编辑,成稿之前,丸山先生患病,加藤先生几次前去看望,征求意见,并留下了录音。丸山先生去世后,岩波书店将二人谈话中有关翻译的部分归纳起来,编成此书。
幕府末期日本和西方的关系与中国近似,都有过“攘夷”的经历,但失败后两国政府采取的对策却截然不同。日本认识到自己与西方列强在军事、科学、技术诸方面存在着巨大差距,积极派遣留学生和外交使团赴英美等国,搜集情报,了解国情,学习各学科知识,签订友好通商条约。“与日本的这种敏感反应比较起来,中国则优哉游哉,漫然处之。……因为大中华意识的存在,情况比日本更糟糕,尽管鸦片战争失败了,也还没有什么危机感。”(加藤,p5)日本的留学生和外交人员回国后,大量翻译西方天文、地理、历史、政治、法律、教育、物理、化学、经济、军事方面的书籍,据山冈洋一调查,“自明治维新的1868年到1882年的15年间出版翻译书籍1500种以上”。(导读,p9)
翻译西书是明治维新的重要一环,在促进日本政治制度的转型,特别是从接纳中国儒学的时代向接受西方思想转折的过程中,像福泽谕吉这样的知识分子通过译书做出了杰出的贡献。丸山、加藤先生围绕这一过程中所面对的诸如“翻译的目的何在?翻译什么?如何翻译?”等问题,去芜存菁,条分缕析,将翻译西书对明治维新运动所起的推动作用解说得清清楚楚,可作为了解日本近代思想史的入门读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