良渚文化“两创”一年间

  第二届“良渚论坛”举办在即,世界的目光再次聚焦浙江、聚焦良渚。  2023年首届“良渚论坛”成功举办以来,浙江更好担负起新时代新的文化使命,赓续历史文脉,加强文化遗产保护,推动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  良渚遗址是实证中华五千年文明史的圣地。第二届“良渚论坛”开幕前夕,记者再次走进这片古老的土地,探寻这一年间的良渚文化“两创”故事。  “良渚文明”持续升温  岁聿云暮,江南“小雪”,但良渚古城遗址公园的研学活动热度不减。“今年秋天开始,来公园研学、参观的孩子多了很多!”公园运营负责人郑佳不禁感叹,“教材的影响力太强大!”  今年秋季学期,“良渚古城遗址”被列入人教版七年级《中国历史》上册教科书正文。在第1单元第3课“中华文明的起源”中写道:“良渚古城的考古发现证实,距今约5000年,长江下游地区已经出现早期国家。”  纸上得来终觉浅。全国的学生和家长纷纷利用秋假、国庆假期、周末等来到良渚,希望通过实地参观与体验更深入了解良渚文化的辉煌历史与文化魅力。“我们顺势推出‘跟着课本游良渚’研学产品,精心设计线路,由社教专员当老师,带着同学们在莫角山、南城墙、反山王陵等点位现场上课,以更全面了解良渚。”郑佳说。  最受学生欢迎的,是磨玉体验。玉器是良渚文明最重要的文化元素。亲手打磨玉璧,让同学们更深地感受良渚文化的魅力。“这不仅让孩子们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了文化知识,更培养了他们的文化自信。”一位带队老师在公园留言板上写道。  除研学团队外,还有很多散客。今年国庆假期,来自上海的郑若曦主动要求父母带她到良渚看看。“课文里有良渚文化的内容,就想来看看这个实证中华五千年文明史的世界文化遗产。”郑爸爸非常欣慰女儿对历史感兴趣,“这里是她自己选的目的地。这很好,认清文明的来路才能知道它的去路。”  随着杭州亚运会火种在良渚采集、首届“良渚论坛”举办、“良渚古城遗址”被列入教科书正文,良渚在全国、全球的影响力不断增强,“五千年中国看良渚”越来越成为共识。  郑佳提供了一组数据:一年来,良渚古城遗址公园节假日访客经常触及1.5万人次的限流峰值,很多访客只能在公园外眺望这片世界文化遗产地;近一半访客来自杭州市外,不乏来自北京、西安等地的研学团队,还有特意来打卡的国外访客。 (下转第二版)  (上接第一版)  良渚文化正通过各种渠道“飞入寻常百姓家”:自主开发和品牌授权文创产品700余款,2024年销售额首破2亿元;第二届“良渚论坛”开幕前夕,“良渚文化移动博物馆”在杭城大街小巷巡游,开进地标、商圈、校园……  在“良渚之窗”看见文明中国  首届“良渚论坛”成功举办,让良渚深化同共建“一带一路”国家的文明对话有了国家级平台。良渚博物院院长徐天进表示,“良渚论坛”的举办,打开了良渚与世界对话的通道。  这一年,良渚“走出去”步伐不断加快:5月,良渚文化主题展远赴雅典,向希腊民众展示良渚古城遗址及其价值;6月至11月,“何以文明·遇见良渚”2024全球巡展走进英国、埃及、埃塞俄比亚、新加坡、俄罗斯、秘鲁等国家,通过“思想+艺术+技术”融合传播,让海内外民众沉浸式感受良渚遗址的非凡魅力,触摸中华文明的蓬勃脉动……  这一年,全球文明“走进来”也越来越多。11月8日,希腊文化部和三星堆博物馆、良渚博物院联合官宣引进“古希腊的旅程(暂定名)”展览,160余件/组希腊精品文物将于2025年在良渚博物院展出。良渚博物院执行院长马东峰说:“中国和希腊两个古文明在早期阶段存在许多有趣的互文现象,相信海洋文明和大河文明的交流对话,可以在展览中碰撞出惊人的张力。”  7月6日,是良渚古城遗址申遗成功五周年,也是第五个“杭州良渚日”。当天,良渚古城与西班牙托莱多古城进行对话。参加对话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驻东亚地区代表夏泽翰说:“我们希望和良渚、和杭州进行更多的文明对话,促进中西文化更好地交流交融。”  这一年,来良渚的国外访客也与日俱增。今年3月,孙小也加入良渚古城遗址公园,成为一名双语讲解员,每周至少做两次英文讲解。入职后,她发现像玉琮、玉璧、玉钺等良渚文化词汇在讲解文本中用的是拼音直译,“使用直译,更能感受到中华文明的深厚底蕴,我想这就是文化自信的体现。”  记者见到这位90后讲解员时,她正拿着讲解文本细细推敲。半年多讲解下来,她发现需要进行一些补充。比如,很多国外参访者会问“为什么公园里有那么多稻田”,她就查资料翻译成英文,力求讲解更全面;讲解良渚古城和外围水利系统等工程时,文本中只有土方量等数据,她就用埃及金字塔等古代工程类比,让国外参访者更好理解……  今年5月,国际知名考古学家、英国国家学术院院士杰西卡·罗森爵士再访良渚遗址。她希望良渚能够开展更多的展示交流,让世界各国的人们能够深入了解这里,看见五千年中国的过去与现在。  创新中继承,发展中保护  “保护第一”是良渚遗址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前提。今年8月,省政府批复《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良渚遗址和鲤鱼山—老虎岭水坝遗址保护总体规划(2021—2035)》。这是对2013年《良渚遗址保护总体规划》的迭代更新。  “新《总规》为有效保护、合理利用良渚遗址提供了科学依据。”在良渚遗址管委会规划建设局局长朱曙峰看来,这份规划对良渚遗址的保护更加精准、系统完整,科学合理地调整保护区、建控区、环控区范围,如良渚街道安溪工业园区块,由重点保护区降为一般保护区,为未来转型升级打下了基础。  同时,2019年10月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鲤鱼山—老虎岭水坝遗址”整体纳入新《总规》,实现两个“国保”协调统一。  保护亦着眼于细微。在老虎岭遗址公园,高海彦和团队用喷壶向水坝剖面喷洒自主研发的新一代环保植物精油,在本子上记录相关信息。2023年,良渚遗址管委会携手浙江大学研发了一款能有效抑制土遗址剖面苔藓、霉菌生长的环保植物精油,且对剖面无副作用。但在使用中,霉菌等对精油产生“耐药性”,抑制有效期不断缩短。  今年7月8日,全国首个南方潮湿环境土遗址保护专业实验室在良渚揭牌,高海彦担任实验室文物保护负责人。“我们通过调整植物精油各成分比例研发新产品,目前试验下来抑制有效期达7个月左右,后续还会进行进一步的研究改进。”  她还透露,实验室正同步进行“不同波段灯光物理法防治生物实验”。“生物的生长受到温度、湿度和光照的影响,光照是我们目前最适宜改变的一个参数。”高海彦兴奋地告诉记者,目前已初步筛选出可以抑制遗址剖面上藻类苔藓生长的灯光,“希望能够早日应用”。  首届“良渚论坛”成功举办后,在“保护第一”原则下,余杭全面启动良渚文化大走廊建设,在全国首创以“廊道式”推动文化发展,推出相关支持政策和“十大工程”。  一年来,良渚文化大走廊建设已从“余杭行动”上升为“省市举措”,良渚5000+艺创园、径山茶文化公园一期样板段等项目陆续投用,良渚文化赋能乡村振兴工程启动实施,进一步推动文化兴盛赋能城市发展,“五千年中国看良渚”品牌不断擦亮。

11月 24, 2024 - 10:57
 4948
良渚文化“两创”一年间

  第二届“良渚论坛”举办在即,世界的目光再次聚焦浙江、聚焦良渚。

  2023年首届“良渚论坛”成功举办以来,浙江更好担负起新时代新的文化使命,赓续历史文脉,加强文化遗产保护,推动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

  良渚遗址是实证中华五千年文明史的圣地。第二届“良渚论坛”开幕前夕,记者再次走进这片古老的土地,探寻这一年间的良渚文化“两创”故事。

  “良渚文明”持续升温

  岁聿云暮,江南“小雪”,但良渚古城遗址公园的研学活动热度不减。“今年秋天开始,来公园研学、参观的孩子多了很多!”公园运营负责人郑佳不禁感叹,“教材的影响力太强大!”

  今年秋季学期,“良渚古城遗址”被列入人教版七年级《中国历史》上册教科书正文。在第1单元第3课“中华文明的起源”中写道:“良渚古城的考古发现证实,距今约5000年,长江下游地区已经出现早期国家。”

  纸上得来终觉浅。全国的学生和家长纷纷利用秋假、国庆假期、周末等来到良渚,希望通过实地参观与体验更深入了解良渚文化的辉煌历史与文化魅力。“我们顺势推出‘跟着课本游良渚’研学产品,精心设计线路,由社教专员当老师,带着同学们在莫角山、南城墙、反山王陵等点位现场上课,以更全面了解良渚。”郑佳说。

  最受学生欢迎的,是磨玉体验。玉器是良渚文明最重要的文化元素。亲手打磨玉璧,让同学们更深地感受良渚文化的魅力。“这不仅让孩子们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了文化知识,更培养了他们的文化自信。”一位带队老师在公园留言板上写道。

  除研学团队外,还有很多散客。今年国庆假期,来自上海的郑若曦主动要求父母带她到良渚看看。“课文里有良渚文化的内容,就想来看看这个实证中华五千年文明史的世界文化遗产。”郑爸爸非常欣慰女儿对历史感兴趣,“这里是她自己选的目的地。这很好,认清文明的来路才能知道它的去路。”

  随着杭州亚运会火种在良渚采集、首届“良渚论坛”举办、“良渚古城遗址”被列入教科书正文,良渚在全国、全球的影响力不断增强,“五千年中国看良渚”越来越成为共识。

  郑佳提供了一组数据:一年来,良渚古城遗址公园节假日访客经常触及1.5万人次的限流峰值,很多访客只能在公园外眺望这片世界文化遗产地;近一半访客来自杭州市外,不乏来自北京、西安等地的研学团队,还有特意来打卡的国外访客。 (下转第二版)

  (上接第一版)

  良渚文化正通过各种渠道“飞入寻常百姓家”:自主开发和品牌授权文创产品700余款,2024年销售额首破2亿元;第二届“良渚论坛”开幕前夕,“良渚文化移动博物馆”在杭城大街小巷巡游,开进地标、商圈、校园……

  在“良渚之窗”看见文明中国

  首届“良渚论坛”成功举办,让良渚深化同共建“一带一路”国家的文明对话有了国家级平台。良渚博物院院长徐天进表示,“良渚论坛”的举办,打开了良渚与世界对话的通道。

  这一年,良渚“走出去”步伐不断加快:5月,良渚文化主题展远赴雅典,向希腊民众展示良渚古城遗址及其价值;6月至11月,“何以文明·遇见良渚”2024全球巡展走进英国、埃及、埃塞俄比亚、新加坡、俄罗斯、秘鲁等国家,通过“思想+艺术+技术”融合传播,让海内外民众沉浸式感受良渚遗址的非凡魅力,触摸中华文明的蓬勃脉动……

  这一年,全球文明“走进来”也越来越多。11月8日,希腊文化部和三星堆博物馆、良渚博物院联合官宣引进“古希腊的旅程(暂定名)”展览,160余件/组希腊精品文物将于2025年在良渚博物院展出。良渚博物院执行院长马东峰说:“中国和希腊两个古文明在早期阶段存在许多有趣的互文现象,相信海洋文明和大河文明的交流对话,可以在展览中碰撞出惊人的张力。”

  7月6日,是良渚古城遗址申遗成功五周年,也是第五个“杭州良渚日”。当天,良渚古城与西班牙托莱多古城进行对话。参加对话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驻东亚地区代表夏泽翰说:“我们希望和良渚、和杭州进行更多的文明对话,促进中西文化更好地交流交融。”

  这一年,来良渚的国外访客也与日俱增。今年3月,孙小也加入良渚古城遗址公园,成为一名双语讲解员,每周至少做两次英文讲解。入职后,她发现像玉琮、玉璧、玉钺等良渚文化词汇在讲解文本中用的是拼音直译,“使用直译,更能感受到中华文明的深厚底蕴,我想这就是文化自信的体现。”

  记者见到这位90后讲解员时,她正拿着讲解文本细细推敲。半年多讲解下来,她发现需要进行一些补充。比如,很多国外参访者会问“为什么公园里有那么多稻田”,她就查资料翻译成英文,力求讲解更全面;讲解良渚古城和外围水利系统等工程时,文本中只有土方量等数据,她就用埃及金字塔等古代工程类比,让国外参访者更好理解……

  今年5月,国际知名考古学家、英国国家学术院院士杰西卡·罗森爵士再访良渚遗址。她希望良渚能够开展更多的展示交流,让世界各国的人们能够深入了解这里,看见五千年中国的过去与现在。

  创新中继承,发展中保护

  “保护第一”是良渚遗址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前提。今年8月,省政府批复《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良渚遗址和鲤鱼山—老虎岭水坝遗址保护总体规划(2021—2035)》。这是对2013年《良渚遗址保护总体规划》的迭代更新。

  “新《总规》为有效保护、合理利用良渚遗址提供了科学依据。”在良渚遗址管委会规划建设局局长朱曙峰看来,这份规划对良渚遗址的保护更加精准、系统完整,科学合理地调整保护区、建控区、环控区范围,如良渚街道安溪工业园区块,由重点保护区降为一般保护区,为未来转型升级打下了基础。

  同时,2019年10月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鲤鱼山—老虎岭水坝遗址”整体纳入新《总规》,实现两个“国保”协调统一。

  保护亦着眼于细微。在老虎岭遗址公园,高海彦和团队用喷壶向水坝剖面喷洒自主研发的新一代环保植物精油,在本子上记录相关信息。2023年,良渚遗址管委会携手浙江大学研发了一款能有效抑制土遗址剖面苔藓、霉菌生长的环保植物精油,且对剖面无副作用。但在使用中,霉菌等对精油产生“耐药性”,抑制有效期不断缩短。

  今年7月8日,全国首个南方潮湿环境土遗址保护专业实验室在良渚揭牌,高海彦担任实验室文物保护负责人。“我们通过调整植物精油各成分比例研发新产品,目前试验下来抑制有效期达7个月左右,后续还会进行进一步的研究改进。”

  她还透露,实验室正同步进行“不同波段灯光物理法防治生物实验”。“生物的生长受到温度、湿度和光照的影响,光照是我们目前最适宜改变的一个参数。”高海彦兴奋地告诉记者,目前已初步筛选出可以抑制遗址剖面上藻类苔藓生长的灯光,“希望能够早日应用”。

  首届“良渚论坛”成功举办后,在“保护第一”原则下,余杭全面启动良渚文化大走廊建设,在全国首创以“廊道式”推动文化发展,推出相关支持政策和“十大工程”。

  一年来,良渚文化大走廊建设已从“余杭行动”上升为“省市举措”,良渚5000+艺创园、径山茶文化公园一期样板段等项目陆续投用,良渚文化赋能乡村振兴工程启动实施,进一步推动文化兴盛赋能城市发展,“五千年中国看良渚”品牌不断擦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