破圈,让科创资源流动起来
本报讯 (记者 赵路 丁珊 通讯员 谢雯艳) 2024年12月27日晚10时,位于杭州市西湖区普华科创中心的智研工软(杭州)科技有限公司灯火通明,20多名工作人员正在为国产大飞机C919的一款管理服务软件调试升级。公司CEO吴穹感叹,半年多前,该项目还因缺资金、缺场地几乎停滞,“多亏了‘生态圈’,帮助我们迈过了‘0’到‘1’的瓶颈期。” 吴穹口中的“生态圈”,是2024年以来西湖区启动建设的环紫金港、环小和山、环云栖、环之江、环老和山5个创新生态圈。“过去,高校、科研院所、企业等分属不同管理主体,联动效率不高、成果转化不及时,科创资源经常‘找不到’‘联不上’‘用不畅’。”西湖区科技局主要负责人说,5个“环”纳入46个高校和科研院所,联动243名科学家、企业家、投资家,通过构建“教科人”一体化贯通新链路,努力实现人才、资源、成果的融通、融合与转化。2024年1月至11月,西湖区技术交易额达311.23亿元,居全省第一;新增高校经济项目177个,验证科技成果88项,均创历史新高。 让创新主体“跑起来”。西湖区的5个创新生态圈,分别遴选市场化创投公司、新型研发平台、链主企业等组成产业联盟,通过创新主体整合“圈”内资源,加速成果转化。以智研工软为例,在产业联盟的帮助下,企业不仅获得西湖科创投等机构数千万元的投资,以优惠价格租到600平方米孵化空间,还“链”上了浙江大学航空航天学院,不到半年软件已迭代三次,并吸引多家“大厂”的意向订单。 “相对过去以政府为主牵动科技创新的传统模式,产业联盟更接近市场,专业性也更强。由他们向前一步调剂资源,往往能高效解决科学研究和成果转化中遇到的实际问题。”环紫金港创新生态圈相关负责人说,仅2024年,该“圈”的产业联盟就助力十余家潜力企业和项目,涉及资金3亿多元。 让创新生态“活起来”。联动创新主体,打破行政区划,西湖区通过科技部门统筹,加速人才、空间、政策匹配。在环老和山创新生态圈,哈尔滨工业大学王洪波博士团队,正在研发其首款高抗风无人机。半年前,王洪波带着刚从实验室出炉的新款微型特种电机来到杭州,很快通过“科创数据库”找到了浙江大学的无人机团队合作。同时,王洪波团队还加入了由杭州资本、元璟资本联合打造的加速器“人工智能杭创营”,为其开拓市场量身定制了运营管理队伍。其中帮上大忙的“科创数据库”,将全区所有潜力项目、有科技需求的企业、可承载转化成果的空间以及社会资本纳入其中,使各类创新资源得以共享。 除了“科创数据库”,西湖区还建立了5个概念验证中心、中试小试基地和各类成果应用场景,全区域一体化供给创新资源。 (下转第二版) (紧接第一版)西湖区还牵头举办了101场“西湖链链看”活动,帮助1400多家次企业找产业链上下游,达成合作意向项目125个,落地项目金额1.34亿元,进一步提升了创新生态的活跃度。 让创新人才“动起来”。近日,位于云栖小镇的国科大杭州高等研究院物理与光电工程学院,新上任一位产业岗位教授,他正是在产业界有丰富经历的博士欧建臻。与他一起被聘任的还有5位产业界“大咖”。“我们的产业化项目正好和杭高院的学科方向吻合,未来将在横向课题合作、科研项目联合申报、人才联合培养等方面展开合作。”欧建臻告诉记者。在创新生态圈的牵引下,西湖区将在全区范围内推动高校院所科研人员和成果转化人员双向互派,培育复合型交叉跨领域人才,加速科研成果从“书架”到“货架”。目前,112名人才已双向互派,成功挖掘并促成147个高校和科研院所成果转化。西湖区还通过出台“西湖英才”“青鸟计划”等政策,创新各生态圈“人才会客厅”等机制,帮助科创人才更多、更深入地参与到成果转化当中,进一步促进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 “接下来,西湖区将推动创新生态圈的机制和范围升级。”西湖区政府主要负责人表示,该区将加大5个创新生态圈之间的比拼力度,推动更多创新成果“走出去”和“引进来”,让更多企业和项目走向全省、全国,同时争取承接更多重大科创和转化任务,为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推动经济更高质量发展作出贡献。
本报讯 (记者 赵路 丁珊 通讯员 谢雯艳) 2024年12月27日晚10时,位于杭州市西湖区普华科创中心的智研工软(杭州)科技有限公司灯火通明,20多名工作人员正在为国产大飞机C919的一款管理服务软件调试升级。公司CEO吴穹感叹,半年多前,该项目还因缺资金、缺场地几乎停滞,“多亏了‘生态圈’,帮助我们迈过了‘0’到‘1’的瓶颈期。”
吴穹口中的“生态圈”,是2024年以来西湖区启动建设的环紫金港、环小和山、环云栖、环之江、环老和山5个创新生态圈。“过去,高校、科研院所、企业等分属不同管理主体,联动效率不高、成果转化不及时,科创资源经常‘找不到’‘联不上’‘用不畅’。”西湖区科技局主要负责人说,5个“环”纳入46个高校和科研院所,联动243名科学家、企业家、投资家,通过构建“教科人”一体化贯通新链路,努力实现人才、资源、成果的融通、融合与转化。2024年1月至11月,西湖区技术交易额达311.23亿元,居全省第一;新增高校经济项目177个,验证科技成果88项,均创历史新高。
让创新主体“跑起来”。西湖区的5个创新生态圈,分别遴选市场化创投公司、新型研发平台、链主企业等组成产业联盟,通过创新主体整合“圈”内资源,加速成果转化。以智研工软为例,在产业联盟的帮助下,企业不仅获得西湖科创投等机构数千万元的投资,以优惠价格租到600平方米孵化空间,还“链”上了浙江大学航空航天学院,不到半年软件已迭代三次,并吸引多家“大厂”的意向订单。
“相对过去以政府为主牵动科技创新的传统模式,产业联盟更接近市场,专业性也更强。由他们向前一步调剂资源,往往能高效解决科学研究和成果转化中遇到的实际问题。”环紫金港创新生态圈相关负责人说,仅2024年,该“圈”的产业联盟就助力十余家潜力企业和项目,涉及资金3亿多元。
让创新生态“活起来”。联动创新主体,打破行政区划,西湖区通过科技部门统筹,加速人才、空间、政策匹配。在环老和山创新生态圈,哈尔滨工业大学王洪波博士团队,正在研发其首款高抗风无人机。半年前,王洪波带着刚从实验室出炉的新款微型特种电机来到杭州,很快通过“科创数据库”找到了浙江大学的无人机团队合作。同时,王洪波团队还加入了由杭州资本、元璟资本联合打造的加速器“人工智能杭创营”,为其开拓市场量身定制了运营管理队伍。其中帮上大忙的“科创数据库”,将全区所有潜力项目、有科技需求的企业、可承载转化成果的空间以及社会资本纳入其中,使各类创新资源得以共享。
除了“科创数据库”,西湖区还建立了5个概念验证中心、中试小试基地和各类成果应用场景,全区域一体化供给创新资源。
(下转第二版)
(紧接第一版)西湖区还牵头举办了101场“西湖链链看”活动,帮助1400多家次企业找产业链上下游,达成合作意向项目125个,落地项目金额1.34亿元,进一步提升了创新生态的活跃度。
让创新人才“动起来”。近日,位于云栖小镇的国科大杭州高等研究院物理与光电工程学院,新上任一位产业岗位教授,他正是在产业界有丰富经历的博士欧建臻。与他一起被聘任的还有5位产业界“大咖”。“我们的产业化项目正好和杭高院的学科方向吻合,未来将在横向课题合作、科研项目联合申报、人才联合培养等方面展开合作。”欧建臻告诉记者。在创新生态圈的牵引下,西湖区将在全区范围内推动高校院所科研人员和成果转化人员双向互派,培育复合型交叉跨领域人才,加速科研成果从“书架”到“货架”。目前,112名人才已双向互派,成功挖掘并促成147个高校和科研院所成果转化。西湖区还通过出台“西湖英才”“青鸟计划”等政策,创新各生态圈“人才会客厅”等机制,帮助科创人才更多、更深入地参与到成果转化当中,进一步促进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
“接下来,西湖区将推动创新生态圈的机制和范围升级。”西湖区政府主要负责人表示,该区将加大5个创新生态圈之间的比拼力度,推动更多创新成果“走出去”和“引进来”,让更多企业和项目走向全省、全国,同时争取承接更多重大科创和转化任务,为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推动经济更高质量发展作出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