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意就好:如何成为一个不纠结的人?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孤独大脑 (ID:lonelybrain),作者:老喻,题图来自:AI生成1. 满意原则,是幸福生活的第一原则。2. 在这个时代,我们面临着一个无奈的悖论:选择越多,反而越难选择。3. 与其穷尽一生去追求可能存在的“最好”,不如学会接受眼前的“够好”。更不值得为了追求“最好”,而牺牲“够好”。4. 因为真正的智慧,不在于如何做出完美的选择,而在于如何在有限条件下做出满意的决策。5. 有时候,人生中最重要的决定往往不是你做了什么,而是你及时决定不再做什么。6. 《道德经》所说:“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长久。”——懂得满足和适可而止,才能获得长久平安。7. “满意就好”并不是“毫无进取心”,而是在有限理性和现实资源中找到最适合自身的方案。8. 自下而上地去思考生活基本的满意标准,往往比自上而下定更高标准靠谱,甚至结果也更好。9. 不是所有机会都需要你抓住,不是所有选择都值得你穷尽。有时候,说“够好了”,恰恰是最理性的选择。10. 人生在世,满意就好。一我是老喻,欢迎来到《决策算法》课。最近我在整理房间,发现书架抽屉里有不少孩子小时候的涂鸦和手工,舍不得扔,打算装在盒子里收藏起来。先上好市多(Costco)的网站上看那种牛皮纸做的收纳盒,居然每个要5—6加币,一组10个,太贵了,简直接近塑料收纳盒的价格。又去亚马逊上看了一眼,同样的牌子一组12个,有大有小,横向对比一下,尺寸还不一样……比来比去,一不留神,半小时过去了。我突然意识到,自己掉进“网购纠结”陷阱里了。我不过是要买一组纸盒,当作孩子成长的记忆胶囊。购物的目的是完成这个任务,而不是要精益求精找到最高性价比的盒子。虽然这些纸盒相对价格不低,但绝对价值也不高,而且又不是常买,根本不值得花这么多时间。类似这种生活决策中的小纠结,是不是觉得很熟悉?没错,我们每天都面临海量决策:早饭吃啥、午餐外卖点谁家、网购件衣服要不要比价。研究表明,一个成年人每天要做数百个有意识的决策,其中约三分之一与饮食相关。如果再加上那些微小的、半自动化的决策,数量会更加惊人。这么多的决策负担,难怪我们会感到疲惫。信息渠道越多,选择越多,也让人越纠结:一方面担心错过更好选项,另一方面搜索太久又疲惫不堪,迟迟无法下手。更糟糕的是,越纠结,越难决策。一家著名的决策实验室研究发现,当我们网购时,浏览页数越多,购买决策难度越大,后悔概率越高。这有点儿像围棋里说的:长考出恶手。意思是下棋时想得太久了,反而走出了大臭棋。生活中,一个小小的选择往往耗费我们数小时甚至数天,在信息过载、比较焦虑与决策疲劳的三重夹击下,你我都成了决策困境中“纠结的人”。怎样摆脱这种纠结?二在现代社会里,我们常常将“理性决策”视为理所当然,甚至认为只要搜集完备信息、综合比较优劣,就能找到所谓的“最优解”。然而,这种基于“完全理性”的假设,其实是一种美好却不切实际的幻想。想想看:有几个人真能像超级计算机一样,瞬间算出所有可能性、无漏地评估每个方案的优劣?更不用说,在现实中信息经常并不完备,有些资料可能模糊不清,或干脆不存在。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赫伯特·西蒙(Herbert A.Simon)指出,真正的决策往往受限于时间、认知与资源的约束,“有限理性”才是我们的常态。也就是说,人并不是完全理性的,由于人脑计算能力的局限性,人们会在有限的经验里挑选最能满足当前条件的决策,即人类决策的最终目标不是理性最优解(optimization),而是有限理性下的最令人满意的解(satisficing)。所谓“满意原则”(Satisficing),就是当选项达到了我们事先设定的及格线后,就可以停下来,而不必再死磕有没有更高性价比、更多功能、更加完美的存在。为什么“满意就好”反而可能更理性?因为,当信息无限时,若要穷举所有选项、算出绝对最优,搜寻成本往往会远超决策本身的价值。就像我前面说买收纳盒那事儿:花半小时找个“最好的”纸盒子,真的比5分钟找个“差不多的”更划算吗?不会。因为在更多时候,我们应该找的并不是“全网最低价”或“十全十美”,而是“差不多够用、让自己舒心”。这便是满意原则所带来的现实关照,也是现代人从“纠结”走向“轻松”的关键一步。三西蒙的“满意原则”听起来很简单,但为什么我们做不到呢?因为缺少一个清晰的决策系统。今天,我就来教大家一个三步法,帮你成为“不纠结的人”。第一步:定标准;第二步:控参考;第三步:敢决定。我们一步一步来看。第一步:定标准你的“满意”到底是啥?我们常常因为“随大流”或追求“别人觉得好”而犯难,却忽视了:决定是否值得选,第一关是弄清自我标准。这就像巴菲特所说的“内部记分卡”:你的满意你做主。不随市场起舞,建立个人标准,采用更长期、更内在的思考模式。所谓决策系统,就是用一个清晰的结构,帮助我们明智高效达到目标,实现决策要完成的任务。下面是“定标准”这一步的abc决策结构:a. 设定“满意”标准:先想好哪些是“非做不可”或“非买不可”的底线要求,以及哪些是“可以有,最好有”的加分项目。b. 界定时间/精力预算:决定要花多少时间搜索、对比多少个选项,不要超过这个范围。c. 三大维度评估:结果、过程、心理。结果维度(必要条件):如买房,最低面积、预算及地段优先;过程维度(决策成本):如时间、精力及金钱花费;心理维度(内在感受):你对这件事是否焦虑、是否符合内心价值观。根据上面的满意标准和评估方法,你可以大概给自己的选择打分,至少要及格,但也不必追求太完美的高分。这种做法能帮你避免纠结于更好,也能更客观地认定“我已经找到一个不错的方案”。还是拿我买纸盒子为例吧,我的基本要求是够大、不难看。因为装满后肯定是堆在某个角落,购买时应该选个评分靠前的就行了,速战速决。《道德经》里说:“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长久。”意思是:懂得满足就不会受到屈辱,懂得适可而止就不会遇到危险,这样才可以长久平安。以我自己的人生经验看,自下而上地去思考生活基本的满意标准,往往比自上而下定更高标准靠谱,甚至结果也更好。以投资理财为例,定个“保本基础上争取能跑赢定存”的基本满意度,到最后没准儿还战胜了“十年赚10倍”这种宏伟目标。第二步:控参考别让比较毁了好心情。我们常犯的第二个错误是“与他人攀比”或让外部标准无休止拉高期望。当你看到朋友或博主买了什么更好、更优惠的东西,就开始怀疑自己选的不够完美,陷入“参考点依赖”陷阱。经济学家卡尼曼发现了一个有趣现象:我们对事物的判断,往往不取决于它的绝对价值,而是取决于参考点。比方说:一个商品标价100块,很少人买;同样的商品标注“原价200,现价100”,立刻就有很多人觉得划算。更离谱的是,你的工资涨了一千块,本来很开心,后来听说同事小王涨了一千五,你马上不好过了。这就是“参考点依赖”:我们总是依赖某个“锚点”来判断得失。这个锚点可能是:原价vs现价;别人的选择vs自己的选择;理想状态vs现实状况。一旦陷入参考点依赖,我们就会:过分在意他人的选择;被营销手段轻易影响;用不恰当的标准评判自己。说到第二步,想分享一个我的好朋友的买车经验。他会根据自己的需求和预算,选择大品牌的合适车型,然后买其中安全配置与顶配一样的基本款,也就是所谓“丐版”。他说,买车最大的坑就是,本来看好三十万一辆的,一看只要加一万多就能升豪华版,升!再一看,限量版配置更诱人,只用加两万,升!比来比去,后来开回去一辆四十万的车。我这位朋友的原则就是:进4S店之前选好适合的车型,只要基本款,不管销售如何说“这款更超值”,也不掉入“比较陷阱”。接下来,是“控参考”这一步的abc决策结构:a. 减少外部干扰:尽量屏蔽朋友圈、博主或广告的诱惑,专注于你真正的需求。b. 过滤不当比较:警惕那些不相干的“更好”案例,避免用他人的选择当作你的标准。c. 回归自我期望:把决定拉回自己设定的“满意线”,别被噪音拉高或拉低参考点。第三步:敢决定用37%法则告别纠结。即使你前面定了标准,又管控了外部比较,但有些人依旧卡在最后一步:就是不敢“下手”。这时,37%法则就可以派上用场。这个法则,有严格的数学证明支撑。主要用来解决“何时停止寻找并做出决定”的问题,可以解决比如求职、购房、选择伴侣等问题。37%法则的精髓是:让你选到“最优解”的概率最大化,也避免“无限观望”。结合37%法则,第三步“敢决定“的abc决策结构是:a. 先设“观察期”:在前37%的选项或时段,仅用来了解行情,不要急着拍板。b. 见到超越标准就立刻出手:一旦后续63%选项中有超过前面最好水准的,就当机立断,不再犹豫观望。c. 决策完成后停止搜索:做完决定后,要刻意屏蔽后续干扰,否则又会陷入“是不是还有更好的”悔恨中。当然,并不是所有的决定都适合用37%法则,但是,基于算法来快速拍板,的确会更加明确有效。比方说,我认识一位父亲,他给自己的孩子选辅导老师,方法特别简单——只要有另外三个家长说某位老师好,他就拍板定下来。道理是,从概率角度看,三个好评够有说服力了。再说,不合适再找呗。通过上面这三步——定标准、控参考、敢决定,你能大幅减少内耗,留出更多精力专注自己真正渴望或擅长的事儿。定标准:别指望面面俱到,想清你最重视什么;控参考:摆脱无谓的比较与外界干扰,减少攀比;敢决定:时机到了就出手,“够好”胜过停留在完美幻想的纠结里。记住:“满意就好”并不是“毫无进取心”,而是让你在有限理性和现实资源中,找到最适合自身的方案。当你学会在适当时候对自己说“这样就够了”,你会发现生活可以轻松许多,心境也随之变得豁达。最后狄更斯写的《大卫·科波菲尔》,是一部带有自传性质的小说。里面有个角色叫米考伯,是主角小时候的朋友,曾经遭遇过债务问题。事实上,这个角色的原型,是狄更斯自己的父亲。在小说里,米考伯说过一段话:“如果年收入二十英镑,每年花销十九英镑十九先令六便士,那就是幸福。如果年收入二十英镑,每年花销二十英镑六便士,那就是贫困。”多么简单而精辟的描述啊!难怪有人说,满意原则,是幸福生活的第一原则。在这个时代,我们面临着一个无奈的悖论:选择越多,反而越难选择。与其穷尽一生去追求可能存在的“最好”,不如学会接受眼前的“够好”。更不值得为了追求“最好”,而牺牲“够好”。因为真正的智慧,不在于如何做出完美的选择,而在于如何在有限条件下做出满意的决策。有时候,人生中最重要的决定往往不是你做了什么,而是你及时决定不再做什么。记住:不是所有机会都需要你抓住,不是所有选择都值得你穷尽。有时候,说“够好了”,恰恰是最理性的选择。人生在世,满意就好。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孤独大脑 (ID:lonelybrain),来自得到专栏《决策算法100讲》,作者:老喻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孤独大脑 (ID:lonelybrain),作者:老喻,题图来自:AI生成
1. 满意原则,是幸福生活的第一原则。
2. 在这个时代,我们面临着一个无奈的悖论:选择越多,反而越难选择。
3. 与其穷尽一生去追求可能存在的“最好”,不如学会接受眼前的“够好”。更不值得为了追求“最好”,而牺牲“够好”。
4. 因为真正的智慧,不在于如何做出完美的选择,而在于如何在有限条件下做出满意的决策。
5. 有时候,人生中最重要的决定往往不是你做了什么,而是你及时决定不再做什么。
6. 《道德经》所说:“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长久。”——懂得满足和适可而止,才能获得长久平安。
7. “满意就好”并不是“毫无进取心”,而是在有限理性和现实资源中找到最适合自身的方案。
8. 自下而上地去思考生活基本的满意标准,往往比自上而下定更高标准靠谱,甚至结果也更好。
9. 不是所有机会都需要你抓住,不是所有选择都值得你穷尽。有时候,说“够好了”,恰恰是最理性的选择。
10. 人生在世,满意就好。
一
我是老喻,欢迎来到《决策算法》课。
最近我在整理房间,发现书架抽屉里有不少孩子小时候的涂鸦和手工,舍不得扔,打算装在盒子里收藏起来。
先上好市多(Costco)的网站上看那种牛皮纸做的收纳盒,居然每个要5—6加币,一组10个,太贵了,简直接近塑料收纳盒的价格。又去亚马逊上看了一眼,同样的牌子一组12个,有大有小,横向对比一下,尺寸还不一样……比来比去,一不留神,半小时过去了。
我突然意识到,自己掉进“网购纠结”陷阱里了。我不过是要买一组纸盒,当作孩子成长的记忆胶囊。购物的目的是完成这个任务,而不是要精益求精找到最高性价比的盒子。虽然这些纸盒相对价格不低,但绝对价值也不高,而且又不是常买,根本不值得花这么多时间。
类似这种生活决策中的小纠结,是不是觉得很熟悉?
没错,我们每天都面临海量决策:早饭吃啥、午餐外卖点谁家、网购件衣服要不要比价。
研究表明,一个成年人每天要做数百个有意识的决策,其中约三分之一与饮食相关。如果再加上那些微小的、半自动化的决策,数量会更加惊人。这么多的决策负担,难怪我们会感到疲惫。
信息渠道越多,选择越多,也让人越纠结:一方面担心错过更好选项,另一方面搜索太久又疲惫不堪,迟迟无法下手。
更糟糕的是,越纠结,越难决策。一家著名的决策实验室研究发现,当我们网购时,浏览页数越多,购买决策难度越大,后悔概率越高。
这有点儿像围棋里说的:长考出恶手。意思是下棋时想得太久了,反而走出了大臭棋。
生活中,一个小小的选择往往耗费我们数小时甚至数天,在信息过载、比较焦虑与决策疲劳的三重夹击下,你我都成了决策困境中“纠结的人”。
怎样摆脱这种纠结?
二
在现代社会里,我们常常将“理性决策”视为理所当然,甚至认为只要搜集完备信息、综合比较优劣,就能找到所谓的“最优解”。
然而,这种基于“完全理性”的假设,其实是一种美好却不切实际的幻想。想想看:有几个人真能像超级计算机一样,瞬间算出所有可能性、无漏地评估每个方案的优劣?更不用说,在现实中信息经常并不完备,有些资料可能模糊不清,或干脆不存在。
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赫伯特·西蒙(Herbert A.Simon)指出,真正的决策往往受限于时间、认知与资源的约束,“有限理性”才是我们的常态。
也就是说,人并不是完全理性的,由于人脑计算能力的局限性,人们会在有限的经验里挑选最能满足当前条件的决策,即人类决策的最终目标不是理性最优解(optimization),而是有限理性下的最令人满意的解(satisficing)。
所谓“满意原则”(Satisficing),就是当选项达到了我们事先设定的及格线后,就可以停下来,而不必再死磕有没有更高性价比、更多功能、更加完美的存在。
为什么“满意就好”反而可能更理性?因为,当信息无限时,若要穷举所有选项、算出绝对最优,搜寻成本往往会远超决策本身的价值。
就像我前面说买收纳盒那事儿:花半小时找个“最好的”纸盒子,真的比5分钟找个“差不多的”更划算吗?不会。
因为在更多时候,我们应该找的并不是“全网最低价”或“十全十美”,而是“差不多够用、让自己舒心”。这便是满意原则所带来的现实关照,也是现代人从“纠结”走向“轻松”的关键一步。
三
西蒙的“满意原则”听起来很简单,但为什么我们做不到呢?因为缺少一个清晰的决策系统。
今天,我就来教大家一个三步法,帮你成为“不纠结的人”。
第一步:定标准;
第二步:控参考;
第三步:敢决定。
我们一步一步来看。
第一步:定标准
你的“满意”到底是啥?
我们常常因为“随大流”或追求“别人觉得好”而犯难,却忽视了:决定是否值得选,第一关是弄清自我标准。
这就像巴菲特所说的“内部记分卡”:你的满意你做主。不随市场起舞,建立个人标准,采用更长期、更内在的思考模式。
所谓决策系统,就是用一个清晰的结构,帮助我们明智高效达到目标,实现决策要完成的任务。下面是“定标准”这一步的abc决策结构:
a. 设定“满意”标准:先想好哪些是“非做不可”或“非买不可”的底线要求,以及哪些是“可以有,最好有”的加分项目。
b. 界定时间/精力预算:决定要花多少时间搜索、对比多少个选项,不要超过这个范围。
c. 三大维度评估:结果、过程、心理。
结果维度(必要条件):如买房,最低面积、预算及地段优先;
过程维度(决策成本):如时间、精力及金钱花费;
心理维度(内在感受):你对这件事是否焦虑、是否符合内心价值观。
根据上面的满意标准和评估方法,你可以大概给自己的选择打分,至少要及格,但也不必追求太完美的高分。
这种做法能帮你避免纠结于更好,也能更客观地认定“我已经找到一个不错的方案”。
还是拿我买纸盒子为例吧,我的基本要求是够大、不难看。因为装满后肯定是堆在某个角落,购买时应该选个评分靠前的就行了,速战速决。
《道德经》里说:“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长久。”意思是:懂得满足就不会受到屈辱,懂得适可而止就不会遇到危险,这样才可以长久平安。
以我自己的人生经验看,自下而上地去思考生活基本的满意标准,往往比自上而下定更高标准靠谱,甚至结果也更好。
以投资理财为例,定个“保本基础上争取能跑赢定存”的基本满意度,到最后没准儿还战胜了“十年赚10倍”这种宏伟目标。
第二步:控参考
别让比较毁了好心情。
我们常犯的第二个错误是“与他人攀比”或让外部标准无休止拉高期望。
当你看到朋友或博主买了什么更好、更优惠的东西,就开始怀疑自己选的不够完美,陷入“参考点依赖”陷阱。
经济学家卡尼曼发现了一个有趣现象:我们对事物的判断,往往不取决于它的绝对价值,而是取决于参考点。
比方说:一个商品标价100块,很少人买;同样的商品标注“原价200,现价100”,立刻就有很多人觉得划算。
更离谱的是,你的工资涨了一千块,本来很开心,后来听说同事小王涨了一千五,你马上不好过了。
这就是“参考点依赖”:我们总是依赖某个“锚点”来判断得失。这个锚点可能是:
原价vs现价;
别人的选择vs自己的选择;
理想状态vs现实状况。
一旦陷入参考点依赖,我们就会:
过分在意他人的选择;
被营销手段轻易影响;
用不恰当的标准评判自己。
说到第二步,想分享一个我的好朋友的买车经验。他会根据自己的需求和预算,选择大品牌的合适车型,然后买其中安全配置与顶配一样的基本款,也就是所谓“丐版”。
他说,买车最大的坑就是,本来看好三十万一辆的,一看只要加一万多就能升豪华版,升!再一看,限量版配置更诱人,只用加两万,升!比来比去,后来开回去一辆四十万的车。
我这位朋友的原则就是:进4S店之前选好适合的车型,只要基本款,不管销售如何说“这款更超值”,也不掉入“比较陷阱”。
接下来,是“控参考”这一步的abc决策结构:
a. 减少外部干扰:尽量屏蔽朋友圈、博主或广告的诱惑,专注于你真正的需求。
b. 过滤不当比较:警惕那些不相干的“更好”案例,避免用他人的选择当作你的标准。
c. 回归自我期望:把决定拉回自己设定的“满意线”,别被噪音拉高或拉低参考点。
第三步:敢决定
用37%法则告别纠结。
即使你前面定了标准,又管控了外部比较,但有些人依旧卡在最后一步:就是不敢“下手”。
这时,37%法则就可以派上用场。
这个法则,有严格的数学证明支撑。主要用来解决“何时停止寻找并做出决定”的问题,可以解决比如求职、购房、选择伴侣等问题。
37%法则的精髓是:让你选到“最优解”的概率最大化,也避免“无限观望”。
结合37%法则,第三步“敢决定“的abc决策结构是:
a. 先设“观察期”:在前37%的选项或时段,仅用来了解行情,不要急着拍板。
b. 见到超越标准就立刻出手:一旦后续63%选项中有超过前面最好水准的,就当机立断,不再犹豫观望。
c. 决策完成后停止搜索:做完决定后,要刻意屏蔽后续干扰,否则又会陷入“是不是还有更好的”悔恨中。
当然,并不是所有的决定都适合用37%法则,但是,基于算法来快速拍板,的确会更加明确有效。
比方说,我认识一位父亲,他给自己的孩子选辅导老师,方法特别简单——只要有另外三个家长说某位老师好,他就拍板定下来。道理是,从概率角度看,三个好评够有说服力了。再说,不合适再找呗。
通过上面这三步——定标准、控参考、敢决定,你能大幅减少内耗,留出更多精力专注自己真正渴望或擅长的事儿。
定标准:别指望面面俱到,想清你最重视什么;
控参考:摆脱无谓的比较与外界干扰,减少攀比;
敢决定:时机到了就出手,“够好”胜过停留在完美幻想的纠结里。
记住:“满意就好”并不是“毫无进取心”,而是让你在有限理性和现实资源中,找到最适合自身的方案。当你学会在适当时候对自己说“这样就够了”,你会发现生活可以轻松许多,心境也随之变得豁达。
最后
狄更斯写的《大卫·科波菲尔》,是一部带有自传性质的小说。里面有个角色叫米考伯,是主角小时候的朋友,曾经遭遇过债务问题。事实上,这个角色的原型,是狄更斯自己的父亲。在小说里,米考伯说过一段话:
“如果年收入二十英镑,每年花销十九英镑十九先令六便士,那就是幸福。如果年收入二十英镑,每年花销二十英镑六便士,那就是贫困。”
多么简单而精辟的描述啊!
难怪有人说,满意原则,是幸福生活的第一原则。
在这个时代,我们面临着一个无奈的悖论:选择越多,反而越难选择。
与其穷尽一生去追求可能存在的“最好”,不如学会接受眼前的“够好”。更不值得为了追求“最好”,而牺牲“够好”。因为真正的智慧,不在于如何做出完美的选择,而在于如何在有限条件下做出满意的决策。
有时候,人生中最重要的决定往往不是你做了什么,而是你及时决定不再做什么。
记住:不是所有机会都需要你抓住,不是所有选择都值得你穷尽。有时候,说“够好了”,恰恰是最理性的选择。
人生在世,满意就好。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孤独大脑 (ID:lonelybrain),来自得到专栏《决策算法100讲》,作者:老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