洗衣粉,给我上了一课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王智远,作者:王智远事情是这样:我喜欢穿白袜子,以前买过不少质量不错的白袜子;每次洗完后,袜子上总有一些洗不掉的污渍,用手搓怎么也去不掉,反复洗也没用。然后,每次穿着出门,露出脚脖那一截总觉得脏兮兮的,这让人看到,会认为有点邋里邋遢。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后来,我开始买一些质量一般的袜子,电商平台基本上10块钱7双那样便宜,穿一次,洗一次,绝不穿第三次,洗不净也不心疼。今年春节回家后,我洗完脚换了双袜子,正准备把旧的丢掉,我妈看到说:你怎么能把袜子扔了?我帮你洗一下;我说:现在都穿差不多一次性的,也不贵,洗也洗不净。她不信,说怎么可能洗不掉呢?架不住她的劝说,就拿着袜子跑到洗手间,用家里的洗衣粉搓了搓,没想到,原来洗不干净的袜子,的确比我在北京用洗衣液洗的干净多了。当时,我立马在平台下单买了一袋。回到北京,货到了,我又试着洗了几件白色长袖,领子和袖子部分是真干净。所以,问题来了:为什么洗衣液洗不干净的东西,洗衣粉能洗出来呢?一带着问题,我查了下资料。原来,二者成分不同。洗衣粉的主要成分是“阴离子表面活性剂”,洗洁能力比较强,它是颗粒状的,这些颗粒在水中能迅速分散开,变成很多清洁分子,钻进衣物纤维的缝隙里,能把污渍“抠”下来。  它里面还有一些助洗剂,比如:碳酸钠、沸石。这两个作用,主要软化水质,让清洁效果更好,所以,像袜子、领子上的油渍、泥渍或者汗渍,通常能得到有效清理。洗衣液则不同。它的主要成分是“非离子表面活性剂”,比较温和,因为是液体,所以溶解性很好,但是对付顽固污渍,可能就没有洗衣粉那么厉害,所以,如果要洗特别脏的衣服,它肯定不行。另外,在查资料时,我还看到了洗衣凝珠,就是一个个小圆球一样的东西。它呢,成分是阴离子表面活性剂和非离子表面活性剂的结合品,而且,里面还增加了不少助剂,这个助剂的作用,是让衣服更香、更柔软等等。写到这里,我又有了新疑问:什么是阴离子表面活性剂,什么是非离子表面活性剂?这么专业的术语,不懂的话,真容易被忽悠到。探索半天,明白了。这个东西是我们生活中经常用到的清洁成分,只不过它们的工作方式有点不一样,一个像“E人”,一个像“I人”。前者的话(阴离子表面活性剂),特别活跃、有冲劲、清洁力超强,去油污的能力杠杠的,但有时,可能会用力过猛对皮肤不好,容易让皮肤觉得刺激。我们常用的洗洁精中也有此类成分,经常用手背可能有点干巴,就是因为它的“性格”太直爽了。后者呢?它不会过度刺激皮肤,适合用来做需要柔和效果的产品,比如:高档洗面奶、婴儿沐浴露、或者卸妆油里面,均有此类元素,用起来感觉舒服,不会有那么紧绷和刺痛感。另外,如果用阴离子表面活性剂去洗头,但久了可能会觉得头皮干得发痒,而如果用非离子表面活性剂,洗完头后头皮、头发都会觉得很舒服。所以,不只是洗衣产品中有这些成分,只要是洗护产品,基本都少不了它们的身影,只不过不同的产品会根据需要选择罢了。二那么,阴离子和非离子的成分又包括什么呢?我发现专业术语也挺复杂,比如脂肪酸盐、硫酸酯盐之类的。后来,让AI帮我解释了一下。它说,阴离子表面活性剂的成分,可以看作是一些“带负电荷的分子”。污渍黏在衣服纤维上,很难用水冲掉。这些成分像在水里和油里的“抓手”,既亲水又亲油,它们能把油污从纤维上“拽下来”,再裹住油污,最后跟着水流冲走。比如,有一种成分叫十二烷基苯磺酸钠(LAS),它主要就是用来提供这种“抓力”的。非离子表面活性剂也有类似的“抓手”功能,但它的分子结构,没有明显的电荷,所以,对皮肤和纤维的刺激更小。比如椰油基葡糖苷(APG),它既能清洁,又能保湿。我之前也没听说过这个词,后来才知道,很多常用的日化产品里都有它,像环保清洁剂、沐浴露之类的,因为它来自天然的椰子油和葡萄糖,所以对皮肤和环境都很友好。对了,还有牙膏。APG可以替代传统的发泡剂,减少对口腔黏膜的刺激,特别是对儿童很有用。说到这儿,咱俩同样的好奇来了:是不是洗衣液不如洗衣粉呢?不是这样的。从刚才解释里也能看出来,它们的区别在于:一个更擅长对付顽固污渍,另一个则更温和、更方便。拿洗衣粉来说,它碱性比较大,在水里没溶解好,很容易留下残留物,衣服上就会有一种像“噪点”一样的沙粒感,摸起来很不舒服,而且,残留物如果没漂洗干净,穿在身上还会刺激皮肤,特别是敏感肌的人更容易觉得痒或者不舒服。难怪我妈在我小时候洗衣服,喜欢先接一碗热水,把洗衣粉化开,再倒进水里,原来是为了让洗衣粉更好地溶解,避免残留。不过,这种方法也有局限性。毕竟不是每次洗衣服都能用热水,比如:容易缩水的羊毛衫或者颜色鲜艳的衣服,就不太适用了。相比之下,洗衣液没有这个问题。无论是冷水还是热水,它都能快速分散,渗透到衣物纤维里;而且洗衣液通常是中性的,漂洗起来更容易,也不容易留下残留物。这也是为什么现在越来越多家庭,更倾向于用洗衣液。所以,结论是:不同的使用场景决定了它们的用途。如果要洗特别脏的衣服,像运动服、袜子或者工作服,上面有很多油渍、泥巴或者顽固的汗渍,那洗衣粉会更好,尤其是用热水多泡一会儿。但要洗贴身衣物、轻薄的衬衫或者娇贵的丝巾,用洗衣液会更好,不伤衣、不伤手,洗得干净又清香。三这些知识,理论归理论,又有多少人认真研究过呢?很早的时候,大家用洗衣粉,后来慢慢用洗衣液,慢慢发现,买下来价格并不便宜,我查了下订单记录,上次买了一桶某月亮3.5斤,36块钱。现在商家比较高明,往往不单卖,非要组合成套装。他们会把一大桶洗衣液配上几个小包装的柔顺剂,或者再送一些清洁剂之类的,看起来好像很实惠,但算下来单价更高。还有一点是,洗衣液很稀,我的感受是像水一样,味道还很浓,像加了香精一样,洗完衣服味道很久不能散开;而且,有时衣服上还会有点黏黏的感觉,好像没冲洗干净似的。我随手在小红书上搜了搜,发现差评还真不少,主要集中于价格、包装、质量等问题。看来踩坑的人并不少,这都是下意识消费、随波逐流的结果。前段时间,在抖音上看到一段话,这样说的:你发现没有,我们的消费观正在被裹挟。从前,用几块钱的香皂,简单又实惠,洗得也干干净净。后来,资本为了开拓新的领域,推出各种新版本产品,并从功能开始主打场景,作为宣传卖点,试图推翻旧产品的地位,当逐渐适应后,资本又加速这一切,将体验作为重点。资本这样不断创建新的需求,诱导我们持续花费更多的钱,去购买层出不穷的新产品,致使我们逐渐偏离了自身真正的需求,深陷消费主义的陷阱中。环顾四周,一杯奶茶卖到20~30元,一袋水果更是贵得离谱。要知道,大部分时候,很多产品都非必需的消费项,但我们却没有意识到,只是被营销手段和广告宣传“种草”了。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情况出现呢?其实早在19世纪初(1801年至1820年左右),以西斯蒙第(Jean Charles Léonard de Sismondi)为代表的经济学家就已经发现了一个问题:在资本主义制度下,消费不足很容易导致生产过剩,而这种生产与消费的矛盾正是经济危机的根源。尤其是在美国,喜欢把一切标准化、工业化,当各大工厂生产线效率逐渐提高了,东西弄到市场销售不出去,就很容易出现供给大于供需的问题。而这种生产过剩,不仅占用企业的资金、仓储空间,还有可能引发价格战,然后缩减利润,导致经营困难,最终引发经济衰退。所以,结论就是:消费,让人无休止地购买,才能解决生产过剩问题。说实在,我应该在三年前,就进入了极简生活,不怕你笑话,除洗面奶外,洗澡目前用香皂、洗头也用最普通的洗发水,没有复杂的护发素和各种精油。衣服除了几件比较贵点的、必备的,基本上没咋买过;我的一个健身短袖,某运动品牌的,从去年穿到今年,每次练完洗洗,第二天还能穿,没觉得有什么不妥。还有家里也没有什么乱八七糟的各种没用的小玩意儿,我感觉自己的物质欲已经下降了,取而代之的简单,反而感到轻松自在。四不过,选购洗衣液和洗衣服这件事上,我也总结了三点经验,希望能帮到你。第一,别只看价格。现在很多商家打着低价旗号吸引消费者购买,实际上,低价往往伴随着质量的妥协,有些洗衣液虽然价格便宜,成分复杂,买回来就像几桶水一样,清洁效果大打折扣。尤其是老人,很容易被这类低价促销吸引。比如我妈,过年时,她的抖音上经常刷到“9.9元包邮3斤洗衣液”的广告。我跟她说:这种广告你能相信吗?快递成本至少3块钱,剩下6块钱要买3斤,你觉得质量能好到哪儿去?第二,即浓度。很多人有个误解,洗衣液越稠就越好。其实,洗衣液的浓稠和它的清洁能力没啥关系,很多浓稠的洗衣液,加了更多的增稠剂,看起来厚实,不一定洗得干净。所以,别被浓稠度给“骗”了。而且,稀了也不好。因为过于稀薄的洗衣液意味着活性成分不足。问题是,我们怎么能在买之前,分清稠、还是稀呢?答案是:看细节指标。这是第三点。一般来说,表面活性剂含量超过15%,去污能力才比较靠谱。然而,现在洗衣液并没有一个统一的“硬性标准”,大多是推荐标准,要么叫执行标准。比如,有个比较重要的标准叫QB/T 1224,它规定普通洗衣液的表面活性剂含量得达到15%才算合格。但是,买家始终没有卖家精。这个标准一般不会在详情页上明确标注,往往等到买回来后,才能发现包装袋上的标准可能并不一样。不过,话说回来,又有谁会为了一袋洗衣液,去问一下:你的执行标准是什么?所以,归根结底我认为,还是要看自己的选择。我现在用洗衣粉,洗得真干净;一抓一大把放进洗衣机里,用多了也不心疼;不像洗衣液,倒几次就没了,还洗不净。你怎么看洗衣液消费的问题呢?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王智远,作者:王智远

2月 14, 2025 - 02:09
 4831
洗衣粉,给我上了一课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王智远,作者:王智远


事情是这样:


我喜欢穿白袜子,以前买过不少质量不错的白袜子;每次洗完后,袜子上总有一些洗不掉的污渍,用手搓怎么也去不掉,反复洗也没用。


然后,每次穿着出门,露出脚脖那一截总觉得脏兮兮的,这让人看到,会认为有点邋里邋遢。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后来,我开始买一些质量一般的袜子,电商平台基本上10块钱7双那样便宜,穿一次,洗一次,绝不穿第三次,洗不净也不心疼。


今年春节回家后,我洗完脚换了双袜子,正准备把旧的丢掉,我妈看到说:你怎么能把袜子扔了?我帮你洗一下;我说:现在都穿差不多一次性的,也不贵,洗也洗不净。


她不信,说怎么可能洗不掉呢?架不住她的劝说,就拿着袜子跑到洗手间,用家里的洗衣粉搓了搓,没想到,原来洗不干净的袜子,的确比我在北京用洗衣液洗的干净多了。


当时,我立马在平台下单买了一袋。回到北京,货到了,我又试着洗了几件白色长袖,领子和袖子部分是真干净。所以,问题来了:为什么洗衣液洗不干净的东西,洗衣粉能洗出来呢?



带着问题,我查了下资料。原来,二者成分不同。


洗衣粉的主要成分是“阴离子表面活性剂”,洗洁能力比较强,它是颗粒状的,这些颗粒在水中能迅速分散开,变成很多清洁分子,钻进衣物纤维的缝隙里,能把污渍“抠”下来。  


它里面还有一些助洗剂,比如:碳酸钠、沸石。这两个作用,主要软化水质,让清洁效果更好,所以,像袜子、领子上的油渍、泥渍或者汗渍,通常能得到有效清理。


洗衣液则不同。


它的主要成分是“非离子表面活性剂”,比较温和,因为是液体,所以溶解性很好,但是对付顽固污渍,可能就没有洗衣粉那么厉害,所以,如果要洗特别脏的衣服,它肯定不行。


另外,在查资料时,我还看到了洗衣凝珠,就是一个个小圆球一样的东西。


它呢,成分是阴离子表面活性剂和非离子表面活性剂的结合品,而且,里面还增加了不少助剂,这个助剂的作用,是让衣服更香、更柔软等等。


写到这里,我又有了新疑问:什么是阴离子表面活性剂,什么是非离子表面活性剂?这么专业的术语,不懂的话,真容易被忽悠到。


探索半天,明白了。这个东西是我们生活中经常用到的清洁成分,只不过它们的工作方式有点不一样,一个像“E人”,一个像“I人”。


前者的话(阴离子表面活性剂),特别活跃、有冲劲、清洁力超强,去油污的能力杠杠的,但有时,可能会用力过猛对皮肤不好,容易让皮肤觉得刺激。


我们常用的洗洁精中也有此类成分,经常用手背可能有点干巴,就是因为它的“性格”太直爽了。


后者呢?它不会过度刺激皮肤,适合用来做需要柔和效果的产品,比如:高档洗面奶、婴儿沐浴露、或者卸妆油里面,均有此类元素,用起来感觉舒服,不会有那么紧绷和刺痛感。


另外,如果用阴离子表面活性剂去洗头,但久了可能会觉得头皮干得发痒,而如果用非离子表面活性剂,洗完头后头皮、头发都会觉得很舒服。


所以,不只是洗衣产品中有这些成分,只要是洗护产品,基本都少不了它们的身影,只不过不同的产品会根据需要选择罢了。



那么,阴离子和非离子的成分又包括什么呢?


我发现专业术语也挺复杂,比如脂肪酸盐、硫酸酯盐之类的。后来,让AI帮我解释了一下。它说,阴离子表面活性剂的成分,可以看作是一些“带负电荷的分子”。


污渍黏在衣服纤维上,很难用水冲掉。这些成分像在水里和油里的“抓手”,既亲水又亲油,它们能把油污从纤维上“拽下来”,再裹住油污,最后跟着水流冲走。


比如,有一种成分叫十二烷基苯磺酸钠(LAS),它主要就是用来提供这种“抓力”的。


非离子表面活性剂也有类似的“抓手”功能,但它的分子结构,没有明显的电荷,所以,对皮肤和纤维的刺激更小。比如椰油基葡糖苷(APG),它既能清洁,又能保湿。


我之前也没听说过这个词,后来才知道,很多常用的日化产品里都有它,像环保清洁剂、沐浴露之类的,因为它来自天然的椰子油和葡萄糖,所以对皮肤和环境都很友好。


对了,还有牙膏。APG可以替代传统的发泡剂,减少对口腔黏膜的刺激,特别是对儿童很有用。


说到这儿,咱俩同样的好奇来了:是不是洗衣液不如洗衣粉呢?不是这样的。从刚才解释里也能看出来,它们的区别在于:一个更擅长对付顽固污渍,另一个则更温和、更方便。


拿洗衣粉来说,它碱性比较大,在水里没溶解好,很容易留下残留物,衣服上就会有一种像“噪点”一样的沙粒感,摸起来很不舒服,而且,残留物如果没漂洗干净,穿在身上还会刺激皮肤,特别是敏感肌的人更容易觉得痒或者不舒服。


难怪我妈在我小时候洗衣服,喜欢先接一碗热水,把洗衣粉化开,再倒进水里,原来是为了让洗衣粉更好地溶解,避免残留。


不过,这种方法也有局限性。毕竟不是每次洗衣服都能用热水,比如:容易缩水的羊毛衫或者颜色鲜艳的衣服,就不太适用了。


相比之下,洗衣液没有这个问题。


无论是冷水还是热水,它都能快速分散,渗透到衣物纤维里;而且洗衣液通常是中性的,漂洗起来更容易,也不容易留下残留物。这也是为什么现在越来越多家庭,更倾向于用洗衣液。


所以,结论是:不同的使用场景决定了它们的用途。


如果要洗特别脏的衣服,像运动服、袜子或者工作服,上面有很多油渍、泥巴或者顽固的汗渍,那洗衣粉会更好,尤其是用热水多泡一会儿。


但要洗贴身衣物、轻薄的衬衫或者娇贵的丝巾,用洗衣液会更好,不伤衣、不伤手,洗得干净又清香。




这些知识,理论归理论,又有多少人认真研究过呢?


很早的时候,大家用洗衣粉,后来慢慢用洗衣液,慢慢发现,买下来价格并不便宜,我查了下订单记录,上次买了一桶某月亮3.5斤,36块钱。现在商家比较高明,往往不单卖,非要组合成套装。


他们会把一大桶洗衣液配上几个小包装的柔顺剂,或者再送一些清洁剂之类的,看起来好像很实惠,但算下来单价更高。


还有一点是,洗衣液很稀,我的感受是像水一样,味道还很浓,像加了香精一样,洗完衣服味道很久不能散开;而且,有时衣服上还会有点黏黏的感觉,好像没冲洗干净似的。


我随手在小红书上搜了搜,发现差评还真不少,主要集中于价格、包装、质量等问题。看来踩坑的人并不少,这都是下意识消费、随波逐流的结果。


前段时间,在抖音上看到一段话,这样说的:你发现没有,我们的消费观正在被裹挟。从前,用几块钱的香皂,简单又实惠,洗得也干干净净。


后来,资本为了开拓新的领域,推出各种新版本产品,并从功能开始主打场景,作为宣传卖点,试图推翻旧产品的地位,当逐渐适应后,资本又加速这一切,将体验作为重点。


资本这样不断创建新的需求,诱导我们持续花费更多的钱,去购买层出不穷的新产品,致使我们逐渐偏离了自身真正的需求,深陷消费主义的陷阱中。


环顾四周,一杯奶茶卖到20~30元,一袋水果更是贵得离谱。要知道,大部分时候,很多产品都非必需的消费项,但我们却没有意识到,只是被营销手段和广告宣传“种草”了。


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情况出现呢?


其实早在19世纪初(1801年至1820年左右),以西斯蒙第(Jean Charles Léonard de Sismondi)为代表的经济学家就已经发现了一个问题:


在资本主义制度下,消费不足很容易导致生产过剩,而这种生产与消费的矛盾正是经济危机的根源。


尤其是在美国,喜欢把一切标准化、工业化,当各大工厂生产线效率逐渐提高了,东西弄到市场销售不出去,就很容易出现供给大于供需的问题。


而这种生产过剩,不仅占用企业的资金、仓储空间,还有可能引发价格战,然后缩减利润,导致经营困难,最终引发经济衰退。


所以,结论就是:消费,让人无休止地购买,才能解决生产过剩问题。


说实在,我应该在三年前,就进入了极简生活,不怕你笑话,除洗面奶外,洗澡目前用香皂、洗头也用最普通的洗发水,没有复杂的护发素和各种精油。


衣服除了几件比较贵点的、必备的,基本上没咋买过;我的一个健身短袖,某运动品牌的,从去年穿到今年,每次练完洗洗,第二天还能穿,没觉得有什么不妥。


还有家里也没有什么乱八七糟的各种没用的小玩意儿,我感觉自己的物质欲已经下降了,取而代之的简单,反而感到轻松自在。



不过,选购洗衣液和洗衣服这件事上,我也总结了三点经验,希望能帮到你。


第一,别只看价格。现在很多商家打着低价旗号吸引消费者购买,实际上,低价往往伴随着质量的妥协,有些洗衣液虽然价格便宜,成分复杂,买回来就像几桶水一样,清洁效果大打折扣。


尤其是老人,很容易被这类低价促销吸引。


比如我妈,过年时,她的抖音上经常刷到“9.9元包邮3斤洗衣液”的广告。我跟她说:这种广告你能相信吗?快递成本至少3块钱,剩下6块钱要买3斤,你觉得质量能好到哪儿去?


第二,即浓度


很多人有个误解,洗衣液越稠就越好。其实,洗衣液的浓稠和它的清洁能力没啥关系,很多浓稠的洗衣液,加了更多的增稠剂,看起来厚实,不一定洗得干净。所以,别被浓稠度给“骗”了。


而且,稀了也不好。因为过于稀薄的洗衣液意味着活性成分不足。问题是,我们怎么能在买之前,分清稠、还是稀呢?答案是:看细节指标。这是第三点。


一般来说,表面活性剂含量超过15%,去污能力才比较靠谱。然而,现在洗衣液并没有一个统一的“硬性标准”,大多是推荐标准,要么叫执行标准。


比如,有个比较重要的标准叫QB/T 1224,它规定普通洗衣液的表面活性剂含量得达到15%才算合格。


但是,买家始终没有卖家精。


这个标准一般不会在详情页上明确标注,往往等到买回来后,才能发现包装袋上的标准可能并不一样。不过,话说回来,又有谁会为了一袋洗衣液,去问一下:你的执行标准是什么?


所以,归根结底我认为,还是要看自己的选择。


我现在用洗衣粉,洗得真干净;一抓一大把放进洗衣机里,用多了也不心疼;不像洗衣液,倒几次就没了,还洗不净。你怎么看洗衣液消费的问题呢?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王智远,作者:王智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