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情可待成追忆
政声人去后,丰碑在民心。不知不觉,“改革先锋”、义乌小商品市场的催生培育者谢高华同志已经离开我们5年了,可他的音容笑貌总在眼前浮现,当年他对我的谆谆教诲还在耳边回响。 一张难得的合影照片 我在衢县农村出生长大,从小就知道,县里有位了不起的传奇书记。上世纪70年代,谢高华恢复工作,担任衢县县委书记。他的名字在衢县几乎尽人皆知,周边的乡亲父老在田间劳作、茶余饭后,经常用敬佩的语气传诵他的魄力、担当故事。据说这个“农民”模样的县委书记,下属都怕他,不是怕他骂人,而是他太了解基层情况了,他到农村,有些情况比村支书掌握得还多,谁都糊弄不了他。 第一次真正见到谢老,是在2017年12月1日。就在前一天,第九届、第十届全国政协委员、中国社会科学院外国文学研究所研究员、著名德语翻译家叶廷芳先生,在衢州市作家协会主席许彤女士的陪同下来到常山县,我当时任常山县委书记,陪他一同考察调研赏石小镇,参观中国观赏石博览馆。 叶老是衢籍著名学者,交谈中得知他毕业于北京大学,年轻时担任过北大教师,我就告诉他,明天上午常山县要与北京大学政府管理学院签订战略合作协议。叶老听闻之后,问我是否可以在签约现场旁听,并询问是否可以邀请他的老朋友谢高华一同过来,我当即应允,并恳请两位老前辈不吝赐教。随后交谈得知,他俩已是几十年交情的老朋友。签约仪式当天,谢老与叶老联袂而至。谢老给我的第一印象,就是一位质朴的普通老人,言谈举止间,能感受到他的沉稳睿智,更多的是温暖和亲切。 在签约现场,我代表常山县委县政府,介绍了常山县举全县之力进行危旧房改造、打好教育翻身仗、“厕所革命”公厕所长制、常山阿姨等各项特色工作的开展情况。谢老当时已经是87岁高龄,身躯瘦弱,却仍然坚持全程听完我的发言。 签约活动结束后,他专门走到我面前,握着我的手,讲了不少肯定和勉励的话,其中有一句教诲,至今言犹在耳。他用带着浓重衢州方言的普通话对我说:“当共产党的干部,就要时刻把老百姓放在心头。想老百姓所想,干老百姓所盼,这才是我们共产党的好领导、好干部。希望你继续为常山的老百姓多办实事、多作贡献!” 这就是谢老,在他的心目中,老百姓的利益永远是第一位。我接过他的话题,说道:“请您放心,我们一定牢记您的教导,为老百姓尽心竭力解难事、体贴入微管小事、诚心诚意办实事、坚持不懈做好事。”谢老听完连声说:“好!好!”接着,我们大家留下了一张珍贵的合影照片。 一篇特殊的学习心得 2018年,正值改革开放40周年,浙江省委大力提倡向谢高华学习。当年1月11日,《浙江日报》头版刊发评论员文章,《新时代呼唤更多“谢高华”》,全省掀起了向谢高华学习的热潮。 我对谢老的仰慕之情由来已久,之前就曾多方了解谢老的工作经历和故事,加之有幸零距离聆听谢老教导,领略改革先锋的精神风范,心中的崇敬之情愈加强烈。怀着这样深厚的感情,我提笔写下一篇文章,题目是《一座忠诚为民的丰碑》,文中这样写道:“谢高华同志退休多年,但广大干部群众每当提起他,都充满了尊重和钦佩。无论是在当时的衢县、义乌,乃至后来又回到衢州,谢高华在两地人民群众中都留下了极好的口碑,也在广大党员干部中树起了一座丰碑。这源于他大公无私、一心为民的公仆精神,习近平总书记提出做‘四有’县委书记的要求在他身上得到了集中体现。谢高华同志是县委书记的标杆,他就像一本书,值得我们细细品读。” 这篇文章于2018年1月19日在《浙江日报》理论版刊发,引起了较好的反响。时隔不久,衢州市人大常委会原主任黄锡南同志看到了这篇文章,专门给我打来电话。黄老在电话中说:“省委号召向谢高华学习,金华、义乌都有领导干部撰写学习谢高华的文章,但衢州一直没有看到,我很着急。直到今天,我在《浙江日报》上读了你写的文章,写得非常好!”黄老和谢老共事多年,对谢老十分熟悉,他打给我的这个电话,实际上就是他对谢老工作作风、为人品格的深深钦佩。 文章刊发后不久,我再次遇见谢老,他真诚地说道:“我没有你写得那么好,我只是做了我应该做的事,而且也有没做好的地方。”谢老经常引用毛泽东同志的名言:“群众是真正的英雄。”确实,谢老的谦卑是发自内心的,他经常说:“我为义乌和衢州人民做的事还很不够,主要靠的是党的好政策,靠的是老百姓的勤劳和智慧。” 一幅宝贵的书法作品 自从有了常山的结缘之后,我与谢老的接触也逐渐增多,还到他家里探望过几次。每次的探望交流,都让我受教良多,仿佛是一堂堂党性修养课。 2018年12月12日,听闻谢老意外摔伤住院,只能靠轮椅助行,我下班后赶到衢州市人民医院看望他。谢老心情很好,他说:“你今天来正好,明天我要去北京参加‘改革先锋’表彰活动,差点就错过了。”听到谢老要到北京参加党中央、国务院召开的表彰大会,我也为他感到高兴。 前次在谢老家的客厅里,我看到邓小平画像两边,有两幅大字很显眼。一幅是他自己写的“信仰”,还有一幅是最高人民法院原院长、浙江省委原书记江华为他题写的“孺子牛”。我知道谢老爱好书法,便请求他北京回来后给我写幅字。谢老笑了笑,马上答应。 根据省里统一安排,12月13日,谢老去杭州,和其他受表彰者会合,一起坐飞机去北京。12月17日恰逢谢老的生日,国务院第二招待所为他庆祝了生日。参加庆祝改革开放四十周年大会之后,谢老收到了无数的鲜花和赞美,接受了多家媒体采访。 后来回到家乡静养,因年事已高,他的身体每况愈下。2019年初,谢老患了感冒,没想到一病不起,4月转到浙江医院治疗,2019年10月23日,谢老在杭州因病医治无效,永远地离开了我们。10月27日上午,我到市殡仪馆为谢老送行。许久不曾下雨的衢州城竟开始飘起绵绵细雨。丝丝秋雨难掩悲,悠悠苍天若有情。谢老生前曾留言,丧事从简,不举行遗体告别仪式,但得到消息的人们还是络绎不绝地赶到殡仪馆见他最后一面。“谢公成正果,功德圆满归仙去;高华照汗青,初心不忘看未来”,挽联就是人民群众的心里话。 2020年12月24日下午,谢老的儿子谢新彪来到我的办公室,说有件物品要交给我,因为疫情原因,一直耽搁下来了。谢新彪告诉我:“父亲生前说过,要亲手写一幅书法作品给你,后来身体实在吃不消了,便要求我把他书写的陈毅元帅《青松》诗交给你。” 我打开作品,不禁潸然泪下。之前与谢老交往的一幕幕,恍如放电影般在脑海中不断涌现。谢新彪说,这首《青松》是父亲生前十分喜爱的诗词,他曾多次书写该作品,并将其悬挂在老家的客厅。我默默地念着:“大雪压青松,青松挺且直。要知松高洁,待到雪化时。”这是陈毅元帅对共产党人不怕困难、敢于斗争精神的歌颂,这又何尝不是谢老个人的精神写照呢? 去年国庆节期间,我陪岳母到衢江区杜泽古镇游玩,在杜泽老街听到了“道情”(浙西一带的民间曲艺形式,用渔鼓、筒板伴奏,以唱为主,以说为辅),其中有句台词是这样唱的,“改革先锋谢高华,优秀党员放光芒,杜泽的老百姓永远怀念我们的老书记,可敬可爱的谢高华”。我的岳母是衢北普通的农民,大字不识一个,但她曾亲眼目睹我的岳父当年参加修筑铜山源水库,看到谢老吃住在工地,与群众一同并肩作战、建设水库的情景,她动情地对我说:“是的是的,谢高华真是好领导,他想尽各种办法让农民有饭吃、有菜吃、有肉吃、有油吃、有水吃,老百姓都说他好!” 作为农民出身的领导干部,谢高华最懂得“水利是农业的命脉”,不管在哪里任职,谢高华一直致力于兴修水利设施,建水库、修渠道,把水连成网。今年11月13日,单位组织赴位于柯城区石室乡的乌引工程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开展主题党日活动。在展览室,悬挂着谢老在纪念乌引工程建成十周年时的亲笔题词:“创建乌引千秋伟业,人民才是真正英雄!”他当年的工作笔记本,泛黄的纸页被记得满满当当,当我看到“共产党员出生入死,死都不怕还怕什么。我只怕农民没有饭吃,民以食为天!”的笔迹那一刻,“高山仰止,景行行止”之感再次油然而生。 诗人臧克家在《有的人》里写道:“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他活着为了多数人更好地活着的人,群众把他抬举得很高、很高。”生命虽逝,精神长存。这位敢吃螃“谢”、奋力攀“高”的老人虽然离开了我们,但他的芳“华”永驻人间!
政声人去后,丰碑在民心。不知不觉,“改革先锋”、义乌小商品市场的催生培育者谢高华同志已经离开我们5年了,可他的音容笑貌总在眼前浮现,当年他对我的谆谆教诲还在耳边回响。
一张难得的合影照片
我在衢县农村出生长大,从小就知道,县里有位了不起的传奇书记。上世纪70年代,谢高华恢复工作,担任衢县县委书记。他的名字在衢县几乎尽人皆知,周边的乡亲父老在田间劳作、茶余饭后,经常用敬佩的语气传诵他的魄力、担当故事。据说这个“农民”模样的县委书记,下属都怕他,不是怕他骂人,而是他太了解基层情况了,他到农村,有些情况比村支书掌握得还多,谁都糊弄不了他。
第一次真正见到谢老,是在2017年12月1日。就在前一天,第九届、第十届全国政协委员、中国社会科学院外国文学研究所研究员、著名德语翻译家叶廷芳先生,在衢州市作家协会主席许彤女士的陪同下来到常山县,我当时任常山县委书记,陪他一同考察调研赏石小镇,参观中国观赏石博览馆。
叶老是衢籍著名学者,交谈中得知他毕业于北京大学,年轻时担任过北大教师,我就告诉他,明天上午常山县要与北京大学政府管理学院签订战略合作协议。叶老听闻之后,问我是否可以在签约现场旁听,并询问是否可以邀请他的老朋友谢高华一同过来,我当即应允,并恳请两位老前辈不吝赐教。随后交谈得知,他俩已是几十年交情的老朋友。签约仪式当天,谢老与叶老联袂而至。谢老给我的第一印象,就是一位质朴的普通老人,言谈举止间,能感受到他的沉稳睿智,更多的是温暖和亲切。
在签约现场,我代表常山县委县政府,介绍了常山县举全县之力进行危旧房改造、打好教育翻身仗、“厕所革命”公厕所长制、常山阿姨等各项特色工作的开展情况。谢老当时已经是87岁高龄,身躯瘦弱,却仍然坚持全程听完我的发言。
签约活动结束后,他专门走到我面前,握着我的手,讲了不少肯定和勉励的话,其中有一句教诲,至今言犹在耳。他用带着浓重衢州方言的普通话对我说:“当共产党的干部,就要时刻把老百姓放在心头。想老百姓所想,干老百姓所盼,这才是我们共产党的好领导、好干部。希望你继续为常山的老百姓多办实事、多作贡献!”
这就是谢老,在他的心目中,老百姓的利益永远是第一位。我接过他的话题,说道:“请您放心,我们一定牢记您的教导,为老百姓尽心竭力解难事、体贴入微管小事、诚心诚意办实事、坚持不懈做好事。”谢老听完连声说:“好!好!”接着,我们大家留下了一张珍贵的合影照片。
一篇特殊的学习心得
2018年,正值改革开放40周年,浙江省委大力提倡向谢高华学习。当年1月11日,《浙江日报》头版刊发评论员文章,《新时代呼唤更多“谢高华”》,全省掀起了向谢高华学习的热潮。
我对谢老的仰慕之情由来已久,之前就曾多方了解谢老的工作经历和故事,加之有幸零距离聆听谢老教导,领略改革先锋的精神风范,心中的崇敬之情愈加强烈。怀着这样深厚的感情,我提笔写下一篇文章,题目是《一座忠诚为民的丰碑》,文中这样写道:“谢高华同志退休多年,但广大干部群众每当提起他,都充满了尊重和钦佩。无论是在当时的衢县、义乌,乃至后来又回到衢州,谢高华在两地人民群众中都留下了极好的口碑,也在广大党员干部中树起了一座丰碑。这源于他大公无私、一心为民的公仆精神,习近平总书记提出做‘四有’县委书记的要求在他身上得到了集中体现。谢高华同志是县委书记的标杆,他就像一本书,值得我们细细品读。”
这篇文章于2018年1月19日在《浙江日报》理论版刊发,引起了较好的反响。时隔不久,衢州市人大常委会原主任黄锡南同志看到了这篇文章,专门给我打来电话。黄老在电话中说:“省委号召向谢高华学习,金华、义乌都有领导干部撰写学习谢高华的文章,但衢州一直没有看到,我很着急。直到今天,我在《浙江日报》上读了你写的文章,写得非常好!”黄老和谢老共事多年,对谢老十分熟悉,他打给我的这个电话,实际上就是他对谢老工作作风、为人品格的深深钦佩。
文章刊发后不久,我再次遇见谢老,他真诚地说道:“我没有你写得那么好,我只是做了我应该做的事,而且也有没做好的地方。”谢老经常引用毛泽东同志的名言:“群众是真正的英雄。”确实,谢老的谦卑是发自内心的,他经常说:“我为义乌和衢州人民做的事还很不够,主要靠的是党的好政策,靠的是老百姓的勤劳和智慧。”
一幅宝贵的书法作品
自从有了常山的结缘之后,我与谢老的接触也逐渐增多,还到他家里探望过几次。每次的探望交流,都让我受教良多,仿佛是一堂堂党性修养课。
2018年12月12日,听闻谢老意外摔伤住院,只能靠轮椅助行,我下班后赶到衢州市人民医院看望他。谢老心情很好,他说:“你今天来正好,明天我要去北京参加‘改革先锋’表彰活动,差点就错过了。”听到谢老要到北京参加党中央、国务院召开的表彰大会,我也为他感到高兴。
前次在谢老家的客厅里,我看到邓小平画像两边,有两幅大字很显眼。一幅是他自己写的“信仰”,还有一幅是最高人民法院原院长、浙江省委原书记江华为他题写的“孺子牛”。我知道谢老爱好书法,便请求他北京回来后给我写幅字。谢老笑了笑,马上答应。
根据省里统一安排,12月13日,谢老去杭州,和其他受表彰者会合,一起坐飞机去北京。12月17日恰逢谢老的生日,国务院第二招待所为他庆祝了生日。参加庆祝改革开放四十周年大会之后,谢老收到了无数的鲜花和赞美,接受了多家媒体采访。
后来回到家乡静养,因年事已高,他的身体每况愈下。2019年初,谢老患了感冒,没想到一病不起,4月转到浙江医院治疗,2019年10月23日,谢老在杭州因病医治无效,永远地离开了我们。10月27日上午,我到市殡仪馆为谢老送行。许久不曾下雨的衢州城竟开始飘起绵绵细雨。丝丝秋雨难掩悲,悠悠苍天若有情。谢老生前曾留言,丧事从简,不举行遗体告别仪式,但得到消息的人们还是络绎不绝地赶到殡仪馆见他最后一面。“谢公成正果,功德圆满归仙去;高华照汗青,初心不忘看未来”,挽联就是人民群众的心里话。
2020年12月24日下午,谢老的儿子谢新彪来到我的办公室,说有件物品要交给我,因为疫情原因,一直耽搁下来了。谢新彪告诉我:“父亲生前说过,要亲手写一幅书法作品给你,后来身体实在吃不消了,便要求我把他书写的陈毅元帅《青松》诗交给你。”
我打开作品,不禁潸然泪下。之前与谢老交往的一幕幕,恍如放电影般在脑海中不断涌现。谢新彪说,这首《青松》是父亲生前十分喜爱的诗词,他曾多次书写该作品,并将其悬挂在老家的客厅。我默默地念着:“大雪压青松,青松挺且直。要知松高洁,待到雪化时。”这是陈毅元帅对共产党人不怕困难、敢于斗争精神的歌颂,这又何尝不是谢老个人的精神写照呢?
去年国庆节期间,我陪岳母到衢江区杜泽古镇游玩,在杜泽老街听到了“道情”(浙西一带的民间曲艺形式,用渔鼓、筒板伴奏,以唱为主,以说为辅),其中有句台词是这样唱的,“改革先锋谢高华,优秀党员放光芒,杜泽的老百姓永远怀念我们的老书记,可敬可爱的谢高华”。我的岳母是衢北普通的农民,大字不识一个,但她曾亲眼目睹我的岳父当年参加修筑铜山源水库,看到谢老吃住在工地,与群众一同并肩作战、建设水库的情景,她动情地对我说:“是的是的,谢高华真是好领导,他想尽各种办法让农民有饭吃、有菜吃、有肉吃、有油吃、有水吃,老百姓都说他好!”
作为农民出身的领导干部,谢高华最懂得“水利是农业的命脉”,不管在哪里任职,谢高华一直致力于兴修水利设施,建水库、修渠道,把水连成网。今年11月13日,单位组织赴位于柯城区石室乡的乌引工程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开展主题党日活动。在展览室,悬挂着谢老在纪念乌引工程建成十周年时的亲笔题词:“创建乌引千秋伟业,人民才是真正英雄!”他当年的工作笔记本,泛黄的纸页被记得满满当当,当我看到“共产党员出生入死,死都不怕还怕什么。我只怕农民没有饭吃,民以食为天!”的笔迹那一刻,“高山仰止,景行行止”之感再次油然而生。
诗人臧克家在《有的人》里写道:“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他活着为了多数人更好地活着的人,群众把他抬举得很高、很高。”生命虽逝,精神长存。这位敢吃螃“谢”、奋力攀“高”的老人虽然离开了我们,但他的芳“华”永驻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