木拱化虹 意通古今
廊桥,即桥面上有廊屋的桥梁,以廊护桥,桥廊一体,包括木拱廊桥、石拱廊桥、木平梁廊桥等。被誉为“中国廊桥之乡”的丽水市庆元县境内拥有130余座廊桥,其中11座列入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廊桥家族中,“木拱廊桥”格外珍贵、耀眼,与之对应的,还有弥足珍贵的传统营造技艺,庆元的匠人们完全采用榫卯连接技术,不用一钉一铆,将巨大木材“编织”在一起,化直为曲,互相支撑,最终在高山沟壑之间,打造出“长虹卧波”之景。 日前,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将“中国木拱桥传统营造技艺”从“急需保护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转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这不仅是国际社会对该遗产项目的高度关注,更是对项目保护传承成效的高度认可。 新时代下,如何将该项技艺从“濒危”带向“复兴”?如何让古老的木拱廊桥继续绽放迷人光彩?庆元正在书写答案。 携手织密护桥网 优美又脆弱,是木拱廊桥的代名词。它立于溪水之上的那一刻,就注定了与风雨抗衡的命运。 浙南闽北是我国木拱廊桥的主要集中地,目前,庆元县共有25座木拱廊桥,其中文物级别9座(8座木拱桥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座木拱桥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作为木建筑,廊桥易被火灾焚毁、台风暴雨冲垮……近些年,陆陆续续有国宝单位廊桥惨遭损毁,痛心之余,保护这些“瑰宝”也成了刻不容缓的事。对此,庆元从政府到民间,千方百计呵护有加。 “廊桥里的神龛不能上香火,要避免火灾隐患;不要在廊屋里张贴广告、堆放杂物……我每天都去兰溪桥转转,一个晚上甚至跑三四趟。”庆元五大堡乡的王家武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庆元兰溪桥的“廊桥管家”,他需要定期、不定期开展巡查,查看桥梁桥体稳固程度、屋面是否漏雨、廊桥周边环境等情况。 2004年,庆元成立了木拱廊桥抢救保护领导小组和廊桥保护与开发协会,并建立了“廊桥管家”制度,在每座廊桥设立了一级廊桥长和二级廊桥长,时刻保护廊桥安全。 思来想去,传统人巡保护手段的效率还是不够高。2013年开始,庆元逐步为县内廊桥装上视频监控设备,并在部分文物级别的木拱廊桥部署多光谱火灾探测器、报警机、网络音柱等智慧消防产品。“现在只要桥上有异常热源,音柱马上劝导,系统同步反馈到文保所,并通知廊桥长到现场勘察。”庆元县文保所所长陈化诚说,“有了这些设备以后,相当于我们全天24小时盯防。” 此外,庆元还将廊桥安防工程融入公安“天网工程”中,确保破坏违法行为能够受到及时打击处理。 “有形”的守护还和“无形”的保护相得益彰。庆元县高度重视廊桥保护与传承工作,组织开展廊桥普查工作,全面了解现存廊桥数量、分布及状态等详细信息。制定出台《庆元县文化遗产保护专项资金使用办法》《庆元县廊桥保护管理办法》等文件,先后投入数百万元资金,完成济川桥、咏归桥、如龙桥等廊桥的修缮及保护工作。 同时,县政府制定了《庆元县廊桥保护三年行动计划(2023—2025)》,全面推进庆元廊桥的保护、研究、传承、开发、利用工作,与相关乡镇签订《古廊桥保护责任书》,聘请桥梁专家担任顾问,并落实人员,明确职责,对廊桥保护工作提出明确要求和具体措施,共同开展保护工作。 续写薪火廊桥梦 浙西南地区为何多“廊桥”?《庆元县志》中的8个字道出了原委:“深僻幽阻,舟车不通”。 为打破地理阻隔,也为往来的乡民、旅人提供遮风避雨、集市贸易的场所,庆元先民因地制宜、就地取材,用高超精妙的营造手艺建起座座木拱廊桥。 但随着技术的飞速进步和交通方式的转变,木拱廊桥逐渐丧失交通主干道的地位,造桥木匠们也面临着无桥可造的窘境。“村里的年轻人都不愿意学习又费脑力、收入又低廉的木匠活,手艺面临着失传。”一句话道出了庆元老木匠的无奈。 加强保护刻不容缓。2009年,“中国木拱桥传统营造技艺”被列入《急需保护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浙江省庆元县、泰顺县和福建省寿宁县、屏南县作为保护地。 “列入‘急需保护’类似于‘一个病人进入了ICU抢救’。”原庆元县文化馆副研究馆员姚家飞从2006年开始从事名录的申报与保护工作,他介绍,“木拱桥传统营造技艺”于2006年列入庆元县第一批非遗名录,同年列入市级非遗名录,2007年列入浙江省非遗名录,2008年则列入国家级非遗名录。“技艺传承需要传承人,但是1992年至2006年之间,庆元都未建新的木拱廊桥,当时民间还有多少人掌握木拱桥传统营造技艺?完全是个未知数。”姚家飞说。 突破口出现在木拱桥传统营造技艺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胡淼所在的竹坪村。2006年,竹坪村的木拱廊桥蜈蚣桥遭遇“桑美”台风损毁,胡淼成立了一个17人的重建小组自筹资金进行重建。庆元人民才知道木拱桥传统营造技艺仍在代代相传。 “从那时起,政府逐步有意识地去寻找民间工匠,也倡导民间集资建造木拱桥。”姚家飞介绍,2010年前后,这项工作在庆元开展得“热火朝天”,新建、翻新了许多木拱廊桥,木拱桥营造队伍也逐渐形成,并且通过在浙闽甚至各省多地不断建造木拱桥,将队伍传承扩大。据统计,目前庆元县有廊桥工匠70多人,6支施工队伍,自2009年以来,在浙江、福建等4个省市承接了近50座木拱桥的新建、维修工作。 但现在,木拱廊桥造桥师傅群体年龄依旧偏大,胡淼直言,在传承和发扬廊桥文化的过程中,缺少新鲜血液。 为了做好该技艺的传承,15年来,庆元从上到下,都进行着各方面的努力。庆元组织技艺传习单位与传承人开展保护工作,提供技术指导,保存相关资料,开展技艺展示。截至目前,举办10期木拱桥传统营造技艺培训班,累计培训木拱桥实践者近200余人次,并鼓励和支持传承人及其团队承接新建和维修木拱桥的工程项目。 庆元深刻知道,匠人至关重要。因此,第一时间开展木拱桥营造技艺传承人的认定,建立县、市、省、国家四级代表性传承人制度,并对“廊桥艺人”进行职称评定,给予体制外民间工匠以专业技术职称的资格认定。 非遗传承也需要从娃娃抓起。庆元县江滨小学作为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教学基地,学校每年拿出8%的教学经费用于开展廊桥文化教育,将《爱廊桥学廊桥》纳入校本课程,开设木工坊,常态化开展廊桥文化传承教学,该基地至今已举办十二届廊桥文化节,受教学生达5000人次。 传承弘扬为己任 现在,庆元的廊桥正在慢慢焕发“第二春”。 “只要用15根筷子,就能搭起一座可以承重两三斤的‘木桥’,真是太神奇了。”日前,来自哈萨克斯坦的留学生杜艺龙,以“洋弟子”身份走进庆元,跟随胡淼体验了用筷子搭建木桥的游戏,并通过海外媒体联合直播,向西班牙、菲律宾、新西兰等国人民展现了木拱桥传统营造技艺和庆元当地人文历史,全球观看直播人数超过100万。 如今,建廊桥已不单为解决村里的交通问题,更多是一种文化和技艺的延续,一种精神寄托。从急需保护到代表作名录,“中国木拱桥传统营造技艺”进入保护新纪元。对廊桥文化的挖掘利用,庆元也一直在探索。 诞生于民间、繁荣于民间。每年重要节日,庆元人民都在木拱廊桥上举行祭祀祈福的“走桥”“祭桥”习俗。如何让更多人了解这类习俗,如何将庆元廊桥文化弘扬传承?庆元于2011年建成并开放全国首个专题廊桥博物馆“中国庆元廊桥博物馆”。在馆内,观众可以近距离感触到真实的文物,体验了解木拱廊桥传统技艺以及廊桥文化。近3年,该馆共接待游客近45万人次,组织各类活动231场,有效提升廊桥知名度。 此外,庆元当地先后组织各类与廊桥相关的学术研讨会,出版了系列专业书籍、教材、视频影像资料,甚至设立庆元廊桥多媒体资源库。通过廊桥概况、廊桥展示、营造技艺、传承保护、廊桥文化、红色廊桥、宣传展示7个部分,全面、系统地反映庆元廊桥的发展历史、营造技艺、民俗文化、桥体概况等内容,并在网络共享该数据库。 在庆元看来,让更多人懂廊桥、爱廊桥,也是一种保护和弘扬。 近年来,庆元打造廊桥IP“出圈”计划,连续举办了5届庆元廊桥越野赛,参赛选手总计超1万人,赛事路线贯穿数座木拱廊桥。赛事外,还设立木拱桥传统营造技艺项目展示体验点位,让选手在领略木拱桥风情的同时,真正感受技艺的魅力。而且,庆元还联合知名主播,通过直播分享庆元木拱廊桥营造技艺,向数万名网友在线教学廊桥的工艺技术。 不仅如此,庆元还让非遗“可看、可听、可玩、可体验、可购买”。胡淼、吴复勇等热衷于修廊桥、建廊桥、护廊桥的民间造桥师傅,积极从事木拱廊桥模型的制作,20分钟即可快速拼装的廊桥模型,既让市民了解廊桥结构原理,又适合动手组装,销量颇丰。而庆元县也推出了超过30款以廊桥为主题的创意产品,其中3款产品更是入选浙江省100件最具代表性的文创产品名单。 廊桥得多让人看到,才能走得远。从2009年开始,浙江庆元、泰顺、景宁与福建屏南、政和、寿宁、周宁等浙闽七县开展联合申遗活动,2012年。“闽浙木拱廊桥”被正式列入更新的《中国世界文化遗产预备名单》。浙闽七县也制定相关法律法规,通过定期召开联席会议、举办交流会等形式,切实加强对廊桥的保护、传承,推进申遗工作。2019年起,浙闽七县联合开展的廊桥巡回展,已经走进国内外20余所高校。通过讲座、展览、课程等方式,与学生们“熟悉起来”,吸引年轻人从业、研究。 一座木拱廊桥,从来不只是“桥”,它是历史文化前行的承载和象征。随着它的技艺从“急需保护”转入“代表作名录”,与大自然辛苦周旋的庆元人,也通过散发着悠悠古韵的廊桥,传递出时代新声。 (本版图片由庆元县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提供)
廊桥,即桥面上有廊屋的桥梁,以廊护桥,桥廊一体,包括木拱廊桥、石拱廊桥、木平梁廊桥等。被誉为“中国廊桥之乡”的丽水市庆元县境内拥有130余座廊桥,其中11座列入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廊桥家族中,“木拱廊桥”格外珍贵、耀眼,与之对应的,还有弥足珍贵的传统营造技艺,庆元的匠人们完全采用榫卯连接技术,不用一钉一铆,将巨大木材“编织”在一起,化直为曲,互相支撑,最终在高山沟壑之间,打造出“长虹卧波”之景。
日前,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将“中国木拱桥传统营造技艺”从“急需保护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转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这不仅是国际社会对该遗产项目的高度关注,更是对项目保护传承成效的高度认可。
新时代下,如何将该项技艺从“濒危”带向“复兴”?如何让古老的木拱廊桥继续绽放迷人光彩?庆元正在书写答案。
携手织密护桥网
优美又脆弱,是木拱廊桥的代名词。它立于溪水之上的那一刻,就注定了与风雨抗衡的命运。
浙南闽北是我国木拱廊桥的主要集中地,目前,庆元县共有25座木拱廊桥,其中文物级别9座(8座木拱桥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座木拱桥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作为木建筑,廊桥易被火灾焚毁、台风暴雨冲垮……近些年,陆陆续续有国宝单位廊桥惨遭损毁,痛心之余,保护这些“瑰宝”也成了刻不容缓的事。对此,庆元从政府到民间,千方百计呵护有加。
“廊桥里的神龛不能上香火,要避免火灾隐患;不要在廊屋里张贴广告、堆放杂物……我每天都去兰溪桥转转,一个晚上甚至跑三四趟。”庆元五大堡乡的王家武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庆元兰溪桥的“廊桥管家”,他需要定期、不定期开展巡查,查看桥梁桥体稳固程度、屋面是否漏雨、廊桥周边环境等情况。
2004年,庆元成立了木拱廊桥抢救保护领导小组和廊桥保护与开发协会,并建立了“廊桥管家”制度,在每座廊桥设立了一级廊桥长和二级廊桥长,时刻保护廊桥安全。
思来想去,传统人巡保护手段的效率还是不够高。2013年开始,庆元逐步为县内廊桥装上视频监控设备,并在部分文物级别的木拱廊桥部署多光谱火灾探测器、报警机、网络音柱等智慧消防产品。“现在只要桥上有异常热源,音柱马上劝导,系统同步反馈到文保所,并通知廊桥长到现场勘察。”庆元县文保所所长陈化诚说,“有了这些设备以后,相当于我们全天24小时盯防。”
此外,庆元还将廊桥安防工程融入公安“天网工程”中,确保破坏违法行为能够受到及时打击处理。
“有形”的守护还和“无形”的保护相得益彰。庆元县高度重视廊桥保护与传承工作,组织开展廊桥普查工作,全面了解现存廊桥数量、分布及状态等详细信息。制定出台《庆元县文化遗产保护专项资金使用办法》《庆元县廊桥保护管理办法》等文件,先后投入数百万元资金,完成济川桥、咏归桥、如龙桥等廊桥的修缮及保护工作。
同时,县政府制定了《庆元县廊桥保护三年行动计划(2023—2025)》,全面推进庆元廊桥的保护、研究、传承、开发、利用工作,与相关乡镇签订《古廊桥保护责任书》,聘请桥梁专家担任顾问,并落实人员,明确职责,对廊桥保护工作提出明确要求和具体措施,共同开展保护工作。
续写薪火廊桥梦
浙西南地区为何多“廊桥”?《庆元县志》中的8个字道出了原委:“深僻幽阻,舟车不通”。
为打破地理阻隔,也为往来的乡民、旅人提供遮风避雨、集市贸易的场所,庆元先民因地制宜、就地取材,用高超精妙的营造手艺建起座座木拱廊桥。
但随着技术的飞速进步和交通方式的转变,木拱廊桥逐渐丧失交通主干道的地位,造桥木匠们也面临着无桥可造的窘境。“村里的年轻人都不愿意学习又费脑力、收入又低廉的木匠活,手艺面临着失传。”一句话道出了庆元老木匠的无奈。
加强保护刻不容缓。2009年,“中国木拱桥传统营造技艺”被列入《急需保护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浙江省庆元县、泰顺县和福建省寿宁县、屏南县作为保护地。
“列入‘急需保护’类似于‘一个病人进入了ICU抢救’。”原庆元县文化馆副研究馆员姚家飞从2006年开始从事名录的申报与保护工作,他介绍,“木拱桥传统营造技艺”于2006年列入庆元县第一批非遗名录,同年列入市级非遗名录,2007年列入浙江省非遗名录,2008年则列入国家级非遗名录。“技艺传承需要传承人,但是1992年至2006年之间,庆元都未建新的木拱廊桥,当时民间还有多少人掌握木拱桥传统营造技艺?完全是个未知数。”姚家飞说。
突破口出现在木拱桥传统营造技艺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胡淼所在的竹坪村。2006年,竹坪村的木拱廊桥蜈蚣桥遭遇“桑美”台风损毁,胡淼成立了一个17人的重建小组自筹资金进行重建。庆元人民才知道木拱桥传统营造技艺仍在代代相传。
“从那时起,政府逐步有意识地去寻找民间工匠,也倡导民间集资建造木拱桥。”姚家飞介绍,2010年前后,这项工作在庆元开展得“热火朝天”,新建、翻新了许多木拱廊桥,木拱桥营造队伍也逐渐形成,并且通过在浙闽甚至各省多地不断建造木拱桥,将队伍传承扩大。据统计,目前庆元县有廊桥工匠70多人,6支施工队伍,自2009年以来,在浙江、福建等4个省市承接了近50座木拱桥的新建、维修工作。
但现在,木拱廊桥造桥师傅群体年龄依旧偏大,胡淼直言,在传承和发扬廊桥文化的过程中,缺少新鲜血液。
为了做好该技艺的传承,15年来,庆元从上到下,都进行着各方面的努力。庆元组织技艺传习单位与传承人开展保护工作,提供技术指导,保存相关资料,开展技艺展示。截至目前,举办10期木拱桥传统营造技艺培训班,累计培训木拱桥实践者近200余人次,并鼓励和支持传承人及其团队承接新建和维修木拱桥的工程项目。
庆元深刻知道,匠人至关重要。因此,第一时间开展木拱桥营造技艺传承人的认定,建立县、市、省、国家四级代表性传承人制度,并对“廊桥艺人”进行职称评定,给予体制外民间工匠以专业技术职称的资格认定。
非遗传承也需要从娃娃抓起。庆元县江滨小学作为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教学基地,学校每年拿出8%的教学经费用于开展廊桥文化教育,将《爱廊桥学廊桥》纳入校本课程,开设木工坊,常态化开展廊桥文化传承教学,该基地至今已举办十二届廊桥文化节,受教学生达5000人次。
传承弘扬为己任
现在,庆元的廊桥正在慢慢焕发“第二春”。
“只要用15根筷子,就能搭起一座可以承重两三斤的‘木桥’,真是太神奇了。”日前,来自哈萨克斯坦的留学生杜艺龙,以“洋弟子”身份走进庆元,跟随胡淼体验了用筷子搭建木桥的游戏,并通过海外媒体联合直播,向西班牙、菲律宾、新西兰等国人民展现了木拱桥传统营造技艺和庆元当地人文历史,全球观看直播人数超过100万。
如今,建廊桥已不单为解决村里的交通问题,更多是一种文化和技艺的延续,一种精神寄托。从急需保护到代表作名录,“中国木拱桥传统营造技艺”进入保护新纪元。对廊桥文化的挖掘利用,庆元也一直在探索。
诞生于民间、繁荣于民间。每年重要节日,庆元人民都在木拱廊桥上举行祭祀祈福的“走桥”“祭桥”习俗。如何让更多人了解这类习俗,如何将庆元廊桥文化弘扬传承?庆元于2011年建成并开放全国首个专题廊桥博物馆“中国庆元廊桥博物馆”。在馆内,观众可以近距离感触到真实的文物,体验了解木拱廊桥传统技艺以及廊桥文化。近3年,该馆共接待游客近45万人次,组织各类活动231场,有效提升廊桥知名度。
此外,庆元当地先后组织各类与廊桥相关的学术研讨会,出版了系列专业书籍、教材、视频影像资料,甚至设立庆元廊桥多媒体资源库。通过廊桥概况、廊桥展示、营造技艺、传承保护、廊桥文化、红色廊桥、宣传展示7个部分,全面、系统地反映庆元廊桥的发展历史、营造技艺、民俗文化、桥体概况等内容,并在网络共享该数据库。
在庆元看来,让更多人懂廊桥、爱廊桥,也是一种保护和弘扬。
近年来,庆元打造廊桥IP“出圈”计划,连续举办了5届庆元廊桥越野赛,参赛选手总计超1万人,赛事路线贯穿数座木拱廊桥。赛事外,还设立木拱桥传统营造技艺项目展示体验点位,让选手在领略木拱桥风情的同时,真正感受技艺的魅力。而且,庆元还联合知名主播,通过直播分享庆元木拱廊桥营造技艺,向数万名网友在线教学廊桥的工艺技术。
不仅如此,庆元还让非遗“可看、可听、可玩、可体验、可购买”。胡淼、吴复勇等热衷于修廊桥、建廊桥、护廊桥的民间造桥师傅,积极从事木拱廊桥模型的制作,20分钟即可快速拼装的廊桥模型,既让市民了解廊桥结构原理,又适合动手组装,销量颇丰。而庆元县也推出了超过30款以廊桥为主题的创意产品,其中3款产品更是入选浙江省100件最具代表性的文创产品名单。
廊桥得多让人看到,才能走得远。从2009年开始,浙江庆元、泰顺、景宁与福建屏南、政和、寿宁、周宁等浙闽七县开展联合申遗活动,2012年。“闽浙木拱廊桥”被正式列入更新的《中国世界文化遗产预备名单》。浙闽七县也制定相关法律法规,通过定期召开联席会议、举办交流会等形式,切实加强对廊桥的保护、传承,推进申遗工作。2019年起,浙闽七县联合开展的廊桥巡回展,已经走进国内外20余所高校。通过讲座、展览、课程等方式,与学生们“熟悉起来”,吸引年轻人从业、研究。
一座木拱廊桥,从来不只是“桥”,它是历史文化前行的承载和象征。随着它的技艺从“急需保护”转入“代表作名录”,与大自然辛苦周旋的庆元人,也通过散发着悠悠古韵的廊桥,传递出时代新声。
(本版图片由庆元县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