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哪些你小时候过年的年味,现在的小朋友很难体验到了?
现在的我回想小时候的春节,先出现脑海中的画面,一定是刚进腊月就开始的赶集备年货,杀鸡买鱼买半扇猪肉。以及至少半个月的准备时光:炖肉、磨豆腐、炖鸡炖鱼、炸丸子、蒸馒头...... 到了年三十,全家人一起包饺子。包完饺子,我要认认真真洗个头,然后和父母一起洒扫庭院。还把第二天要穿的新衣服找出来,整整齐齐放在炕头。 除夕的晚上,是全家人一起坐在热炕头上看春晚、嗑瓜子、打扑克。大雪纷飞的院子里,贴好了红彤彤的春联,哥哥们点燃了长长的鞭炮。 初一早上要「起五更」,也就是五更天就要起床放鞭炮、吃饺子,然后出门拜年。一上午走遍整个村子的亲戚,我的任务往往是在家吃瓜子糖果,陪着爷爷,等亲戚们过来给他拜年。 在小某书上看到这几幅图,非常真实的还原了我小时候的春节 那时候最期待两件事: 一个是好吃的。 炖鸡炖鱼煮肉的日子,我妈会拆一碗最好吃的肉给我吃。年三十蒸馒头,会蒸我最喜欢的豆沙包和糖三角。正月初二回姥姥家,能吃到全年最好吃的一顿饭,会有我喜欢的炸春卷炸带鱼。 一个是好玩的。 村子里会有扭秧歌,小孩儿们人手几包小鞭炮;正月十六还有「烤百病」的习俗我最喜欢去凑热闹,各家各户都会提供一些木柴、秸秆,在户外空地点燃一大堆篝火,大几十个人围着一起烤火、踩踩麦苗地,寓意今年无病无灾。 印象中烤火的规模要比这个大上个三五倍 因为美食而带来的、对年的期待,是我小时候非常重要的年味儿。平时吃不到的鸡、鱼、大肘子,只有过年才能大快朵颐。平时舍不得买的糖果、瓜子,只有过年能磕个爽。甚至还能喝到甜葡萄酒。 但对于现在的孩子来说,物质极大丰裕,过年对美食的期待值已经完全不是一个等级了。每周都在吃鱼,每天都在吃肉。孩子的各种小零食家里也没断过。因为没有经历过匮乏,过年的鸡鸭鱼肉佛跳墙,对他们来说和平时吃的并没有本质的区别。所以那种渴望和期待也就无从谈起。 当你内心没有极度的渴望时,年味儿就显得没那么重要。 另一方面,民俗文化的逐渐消解,也让年味儿的形式感淡化了。小朋友们日常玩的游乐场已然很新鲜很刺激,越来越少的民俗活动并没有让年变得更不同。 我小时候,一年最期待的节目,就是春晚小品。现在,我们已经好几年不看春晚了。至于我老家的扭秧歌和烤火,前几年据我爸妈说也停了,甚至有几年鞭炮都不能放。去年据说可以重新放鞭炮了。 带小鱼回爷爷奶奶家时,鞭炮烟花还是有的,这也是小朋友最喜欢的环节。不过,过去舞龙、灯会的场景却无从得见。幸而今年听说附近的泉州要重启非遗民俗文化游街,准备带小鱼去看看热闹,感受下曾经的年味儿。 大约了得益于闽南地区的信仰文化比较繁盛,尚有不少祭拜、庆祝等活动,但很多并不在春节期间,所以过年反而显得寡淡了些。 5 月,小鱼奶奶家的土楼里,迎「五显大帝」的潮汕英哥舞表演,反而比过年热闹 但我是一个蛮注重节日仪式感的人。没有年味儿,那我们就在家里自己营造年味儿。 比如一起做糖葫芦 包饺子 读绘本 挂灯笼 就如同古人的年味儿曾经是「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 我小时候的年味曾经是美味的食物与热闹的春晚; 也许小鱼长大了,再回忆起年味儿,想到的就是妈妈带他一起装饰我们的家、一起做美食,开车回爷爷奶奶家,聚在一起的团圆饭,和年三十晚上的漫天烟花。 @知乎亲子 查看知乎讨论


现在的我回想小时候的春节,先出现脑海中的画面,一定是刚进腊月就开始的赶集备年货,杀鸡买鱼买半扇猪肉。以及至少半个月的准备时光:炖肉、磨豆腐、炖鸡炖鱼、炸丸子、蒸馒头......
到了年三十,全家人一起包饺子。包完饺子,我要认认真真洗个头,然后和父母一起洒扫庭院。还把第二天要穿的新衣服找出来,整整齐齐放在炕头。
除夕的晚上,是全家人一起坐在热炕头上看春晚、嗑瓜子、打扑克。大雪纷飞的院子里,贴好了红彤彤的春联,哥哥们点燃了长长的鞭炮。
初一早上要「起五更」,也就是五更天就要起床放鞭炮、吃饺子,然后出门拜年。一上午走遍整个村子的亲戚,我的任务往往是在家吃瓜子糖果,陪着爷爷,等亲戚们过来给他拜年。

那时候最期待两件事:
一个是好吃的。
炖鸡炖鱼煮肉的日子,我妈会拆一碗最好吃的肉给我吃。年三十蒸馒头,会蒸我最喜欢的豆沙包和糖三角。正月初二回姥姥家,能吃到全年最好吃的一顿饭,会有我喜欢的炸春卷炸带鱼。
一个是好玩的。
村子里会有扭秧歌,小孩儿们人手几包小鞭炮;正月十六还有「烤百病」的习俗我最喜欢去凑热闹,各家各户都会提供一些木柴、秸秆,在户外空地点燃一大堆篝火,大几十个人围着一起烤火、踩踩麦苗地,寓意今年无病无灾。

因为美食而带来的、对年的期待,是我小时候非常重要的年味儿。平时吃不到的鸡、鱼、大肘子,只有过年才能大快朵颐。平时舍不得买的糖果、瓜子,只有过年能磕个爽。甚至还能喝到甜葡萄酒。
但对于现在的孩子来说,物质极大丰裕,过年对美食的期待值已经完全不是一个等级了。每周都在吃鱼,每天都在吃肉。孩子的各种小零食家里也没断过。因为没有经历过匮乏,过年的鸡鸭鱼肉佛跳墙,对他们来说和平时吃的并没有本质的区别。所以那种渴望和期待也就无从谈起。
当你内心没有极度的渴望时,年味儿就显得没那么重要。
另一方面,民俗文化的逐渐消解,也让年味儿的形式感淡化了。小朋友们日常玩的游乐场已然很新鲜很刺激,越来越少的民俗活动并没有让年变得更不同。
我小时候,一年最期待的节目,就是春晚小品。现在,我们已经好几年不看春晚了。至于我老家的扭秧歌和烤火,前几年据我爸妈说也停了,甚至有几年鞭炮都不能放。去年据说可以重新放鞭炮了。
带小鱼回爷爷奶奶家时,鞭炮烟花还是有的,这也是小朋友最喜欢的环节。不过,过去舞龙、灯会的场景却无从得见。幸而今年听说附近的泉州要重启非遗民俗文化游街,准备带小鱼去看看热闹,感受下曾经的年味儿。
大约了得益于闽南地区的信仰文化比较繁盛,尚有不少祭拜、庆祝等活动,但很多并不在春节期间,所以过年反而显得寡淡了些。

但我是一个蛮注重节日仪式感的人。没有年味儿,那我们就在家里自己营造年味儿。
比如一起做糖葫芦

包饺子

读绘本

挂灯笼

就如同古人的年味儿曾经是「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
我小时候的年味曾经是美味的食物与热闹的春晚;
也许小鱼长大了,再回忆起年味儿,想到的就是妈妈带他一起装饰我们的家、一起做美食,开车回爷爷奶奶家,聚在一起的团圆饭,和年三十晚上的漫天烟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