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考试题目难到要延时,我们的教育怎么了?
【文/观察者网专栏作者 左玮】 近日,“深圳一区期末试卷太难延时20分钟”冲上热搜。这次考试时间原计划90分钟,信息量极大的36道题满满当当挤在6张A4纸上。这意味着,在不要求正确率的情况下,要想做完卷子,每道题从读题、理解、思考、计算、书写仅有150秒钟。很多家长在看到试卷后既心疼又崩溃,成绩还没出来,已有老师在安抚家长:“千万不要责怪孩子,数学老师们也做不完。” 相关词条评论区,许多围观网友也惊呼“这是小学四年级的数学题?那我是文盲。”“这不是数学,这是阅读理解。” 一场小学期末考试为何变得这么难?迷茫困惑的师生和家长们该怎么办? 01 “实际上,我真正在意的根本不是分数。”一名家长告诉我。很多受访家长同她一样,担心的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会导致孩子从小学开始便产生严重挫败感和厌学情绪。 一位小学家长举例,有一次孩子在拿到成绩后情绪崩溃,撕了自己的考卷。“他哭着说,为什么我这么努力,考出来却那么差!我鼓励他结果不重要,学习的过程才重要。但是……”她五味杂陈,面对现在教材和考试的脱节,迷茫的成年人也不知究竟该对孩子说些什么。 随着此次考题的舆情逐渐发酵,越来越多网友参与其中,翻出了近些年的各地真题试卷,难度、题量及“推陈出新”的程度令网友们瞠目结舌,并编出了许多段子。例如,“学时一粒沙,考试撒哈拉;教材一滴水,考试太平洋”;“我重生穿成小学生只求拿到小学毕业证”。 同时,也有部分网友认为,这些“高度生活化”的题目体现了“学以致用”的理念,也符合当前教育“选拔而非培养”“教育的本质是竞争”的大趋势。持此类观点的网友们理由也很充分:“自从大学扩招后,眼高手低、没有动手能力的大学生还少吗?回归以前少部分继续深造读书,大部分重实业轻理论也挺好的”“不是每个孩子都适合读书,家庭教育比如补课这些成本又高,还不如早点上难度,不适合读书的早点去另谋生路、承欢膝下,国家重点培养尖端人才。” 网友们对此次南山区考题众说纷纭、意见不一。实际上,小学考试与教材分离的问题在各地皆存在,而且不单单来自于数学一科。 “比如近两年主城区语文考试,几乎没有任何字词句基础内容,卷子第一页就是阅读理解,字词句的考察穿插在大量文本信息之中,阅读速度慢的孩子甚至连题目都读不完,更别提做题了。”一名骨干老师痛苦地说。 “但学生不可能不学基础字词句啊,所以老师要求我们寒暑假内必须把下学期的基础知识都学会了,开学后老师只会讲阅读理解和作文。”很多受访家长反馈,这并非某个学校某个班级的特殊情况,“超前学习”或“基础学习靠父母”在很多地区是普遍现象。“太苦了!这书读得太苦了!心疼孩子想躺吧,又不敢躺,他/她才小学,难道就让他/她躺着不学了吗?” 提到“各学科融会贯通”,家长们更是觉得没处说理去。“强如韦神,应该也不会要求他上知天文下知地理吧?人的知识面总是有限的,为什么每科不能专注于该科上呢。我认识一个孩子,语文都要分两个机构补,在甲机构补语文,在乙机构补‘大语文多学科融会贯通’。这种让人崩溃的学习生活,也许就是青少年越来越多心理问题的根源吧。” 总而言之,很多家长反馈的矛盾焦点,集中在“难度大题量多”、“教的又不考,考的课外教,减负却加考”和“要求海量阅读量、广博知识面、跨学科”上。 02 而对于一线教师而言,教考分离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教材内容和考试难度不匹配。 许多教师反映,小学教材内容相对简单,但考试难度却很高,给学生群体带来了诸多困惑和压力。这种现象在数学和英语学科尤为明显,此次南山区考题便是典型,而且并非孤例。C市一名数学名师告诉我:“我们区统考,数学有道题是明显超纲的。我和那次考试的命题老师恰好属于当地一个名师工作室的,后来我问他为什么要出超纲的,他顾左右而言他,打哈哈过去了。” 二、教学方式与考试要求不一致。 不仅教材和考试难度不一致,在新课程改革背景下,老师多年教学方式、内容和改革考试风向也较为脱节,这使很多老师在教学时感到无所适从。而在严格执行“双减”政策的地区,困惑和迷茫则更加明显——一二年级很多学生没有书面作业和期末考核,一二年级所有学生非书面评测各科都是优。“这一届的孩子,既遇到双减又遇到新课标改革,一二年级要求快乐教育,三四年级难度陡然提升,打得大家猝不及防。” 三、教材与实际生活的关联性忽远忽近。 “这几年命题改革,要求理论联系实践,要贴近生活。”一名国家级数学双金教练告诉我。“宗旨是好的,但落地到基层,有些命题组扯着大步走太快了。”比如小学三四年级学生去算怎么下载资源最省流量,要知道大多数小学学生是没有手机的,连什么叫流量、MB和下载资源都不清楚。“有些命题组又裹足不前,等之后变革风刮到自己区时,学生们又一脸懵。” 他坦言,前些年,小学教材内容虽然覆盖广泛,但与实际生活联系不够紧密,导致学生难以将所学知识应用于实际生活中。这不仅影响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也削弱了学习的真正价值——“解决问题”。“所以近两年考试的新方向,就是‘情境化、跨学科、增加阅读量’。但我觉得凡事要有度,出题不能脱离学生对应年龄段的学习情境、生活经验和思维模式。”一名小学老师补充:“我知道现在提倡学习内容生活化,但是不是有点矫枉过正了,比如南山区这种出题模式,感觉就是一次命题重大失误。” 四、教研组与一线教师脱节。 一名教育界媒体人吐槽:“教书的是一拨人,编书的是一拨人,出题的又是另一拨人,三波人合起来搞得考试的那拨叫苦连天。” 个别教研员在命题时已脱离了一线多年,导致教材内容与实际教学需求不符。一名老师气愤地说:“比如我这里有个小学教研员原来是高中老师,但在高中只带了一届就调到了教研室,然后就一直负责小学的教研。试问一个从来没有给小学生上过课的所谓‘专家’,凭什么给各个年级的小学生出卷子啊?” 而部分教研组出题时,也倾向于参考往年较难的题目,互相参考难题偏题的结果便是考题越来越“稀奇”。“这些年还有个特点就是考试出的偏题怪题越来越多,一线老师们日常教学的重难点很少考。孩子们辛辛苦苦学了一学期,最后发现学的东西几乎考不到。”
【文/观察者网专栏作者 左玮】
近日,“深圳一区期末试卷太难延时20分钟”冲上热搜。这次考试时间原计划90分钟,信息量极大的36道题满满当当挤在6张A4纸上。这意味着,在不要求正确率的情况下,要想做完卷子,每道题从读题、理解、思考、计算、书写仅有150秒钟。很多家长在看到试卷后既心疼又崩溃,成绩还没出来,已有老师在安抚家长:“千万不要责怪孩子,数学老师们也做不完。”
相关词条评论区,许多围观网友也惊呼“这是小学四年级的数学题?那我是文盲。”“这不是数学,这是阅读理解。”
一场小学期末考试为何变得这么难?迷茫困惑的师生和家长们该怎么办?
01
“实际上,我真正在意的根本不是分数。”一名家长告诉我。很多受访家长同她一样,担心的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会导致孩子从小学开始便产生严重挫败感和厌学情绪。
一位小学家长举例,有一次孩子在拿到成绩后情绪崩溃,撕了自己的考卷。“他哭着说,为什么我这么努力,考出来却那么差!我鼓励他结果不重要,学习的过程才重要。但是……”她五味杂陈,面对现在教材和考试的脱节,迷茫的成年人也不知究竟该对孩子说些什么。
随着此次考题的舆情逐渐发酵,越来越多网友参与其中,翻出了近些年的各地真题试卷,难度、题量及“推陈出新”的程度令网友们瞠目结舌,并编出了许多段子。例如,“学时一粒沙,考试撒哈拉;教材一滴水,考试太平洋”;“我重生穿成小学生只求拿到小学毕业证”。
同时,也有部分网友认为,这些“高度生活化”的题目体现了“学以致用”的理念,也符合当前教育“选拔而非培养”“教育的本质是竞争”的大趋势。持此类观点的网友们理由也很充分:“自从大学扩招后,眼高手低、没有动手能力的大学生还少吗?回归以前少部分继续深造读书,大部分重实业轻理论也挺好的”“不是每个孩子都适合读书,家庭教育比如补课这些成本又高,还不如早点上难度,不适合读书的早点去另谋生路、承欢膝下,国家重点培养尖端人才。”
网友们对此次南山区考题众说纷纭、意见不一。实际上,小学考试与教材分离的问题在各地皆存在,而且不单单来自于数学一科。
“比如近两年主城区语文考试,几乎没有任何字词句基础内容,卷子第一页就是阅读理解,字词句的考察穿插在大量文本信息之中,阅读速度慢的孩子甚至连题目都读不完,更别提做题了。”一名骨干老师痛苦地说。
“但学生不可能不学基础字词句啊,所以老师要求我们寒暑假内必须把下学期的基础知识都学会了,开学后老师只会讲阅读理解和作文。”很多受访家长反馈,这并非某个学校某个班级的特殊情况,“超前学习”或“基础学习靠父母”在很多地区是普遍现象。“太苦了!这书读得太苦了!心疼孩子想躺吧,又不敢躺,他/她才小学,难道就让他/她躺着不学了吗?”
提到“各学科融会贯通”,家长们更是觉得没处说理去。“强如韦神,应该也不会要求他上知天文下知地理吧?人的知识面总是有限的,为什么每科不能专注于该科上呢。我认识一个孩子,语文都要分两个机构补,在甲机构补语文,在乙机构补‘大语文多学科融会贯通’。这种让人崩溃的学习生活,也许就是青少年越来越多心理问题的根源吧。”
总而言之,很多家长反馈的矛盾焦点,集中在“难度大题量多”、“教的又不考,考的课外教,减负却加考”和“要求海量阅读量、广博知识面、跨学科”上。
02
而对于一线教师而言,教考分离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教材内容和考试难度不匹配。
许多教师反映,小学教材内容相对简单,但考试难度却很高,给学生群体带来了诸多困惑和压力。这种现象在数学和英语学科尤为明显,此次南山区考题便是典型,而且并非孤例。C市一名数学名师告诉我:“我们区统考,数学有道题是明显超纲的。我和那次考试的命题老师恰好属于当地一个名师工作室的,后来我问他为什么要出超纲的,他顾左右而言他,打哈哈过去了。”
二、教学方式与考试要求不一致。
不仅教材和考试难度不一致,在新课程改革背景下,老师多年教学方式、内容和改革考试风向也较为脱节,这使很多老师在教学时感到无所适从。而在严格执行“双减”政策的地区,困惑和迷茫则更加明显——一二年级很多学生没有书面作业和期末考核,一二年级所有学生非书面评测各科都是优。“这一届的孩子,既遇到双减又遇到新课标改革,一二年级要求快乐教育,三四年级难度陡然提升,打得大家猝不及防。”
三、教材与实际生活的关联性忽远忽近。
“这几年命题改革,要求理论联系实践,要贴近生活。”一名国家级数学双金教练告诉我。“宗旨是好的,但落地到基层,有些命题组扯着大步走太快了。”比如小学三四年级学生去算怎么下载资源最省流量,要知道大多数小学学生是没有手机的,连什么叫流量、MB和下载资源都不清楚。“有些命题组又裹足不前,等之后变革风刮到自己区时,学生们又一脸懵。”
他坦言,前些年,小学教材内容虽然覆盖广泛,但与实际生活联系不够紧密,导致学生难以将所学知识应用于实际生活中。这不仅影响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也削弱了学习的真正价值——“解决问题”。“所以近两年考试的新方向,就是‘情境化、跨学科、增加阅读量’。但我觉得凡事要有度,出题不能脱离学生对应年龄段的学习情境、生活经验和思维模式。”一名小学老师补充:“我知道现在提倡学习内容生活化,但是不是有点矫枉过正了,比如南山区这种出题模式,感觉就是一次命题重大失误。”
四、教研组与一线教师脱节。
一名教育界媒体人吐槽:“教书的是一拨人,编书的是一拨人,出题的又是另一拨人,三波人合起来搞得考试的那拨叫苦连天。”
个别教研员在命题时已脱离了一线多年,导致教材内容与实际教学需求不符。一名老师气愤地说:“比如我这里有个小学教研员原来是高中老师,但在高中只带了一届就调到了教研室,然后就一直负责小学的教研。试问一个从来没有给小学生上过课的所谓‘专家’,凭什么给各个年级的小学生出卷子啊?”
而部分教研组出题时,也倾向于参考往年较难的题目,互相参考难题偏题的结果便是考题越来越“稀奇”。“这些年还有个特点就是考试出的偏题怪题越来越多,一线老师们日常教学的重难点很少考。孩子们辛辛苦苦学了一学期,最后发现学的东西几乎考不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