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谦的2024年度书单

2024-12-23 22:57:15 《性权利:21世纪的女性主义》,[英]埃米娅·斯里尼瓦桑著,杨晓琼译,上海三联书店2024年1月 作者在自序开头即言,女性主义不是一门哲学、一套理论或者是一种观点,女性主义是一场运动。用什么办法来结束女性在政治、社会性、经济、心理和生理上的从属地位?作者的回答是,不知道。 作者发现当我们审视性这个事务时,它已经被先天地赋予了意义,在出生之际,身体就按照男性或者女性来分类,而身体的目的是创造新的身体,喂养另一些身体,为其清洗穿衣,让另一些身体感到良好,拥有完整感和掌控感,让另一种身体感到自由。因此,性是一件充满天然的文化造物,而女性主义者,让我们区别性与性别。 在一般人看来,性是最隐私的行为,而实际上,性是公共事务。我们所扮演的角色,我们所感受的情绪,例如,谁给予,谁索要,谁要求,谁服务,谁渴望谁被渴望,谁获益,谁受损等等。这一切,早在我们进入这个世界之前就已经被设定。 几百年来,色情主义泛滥于世界。那么,色情谋杀了女性主义吗?两者之间是怎样的关系?作者举日本色情业为例,在这里,免费的无审查的色情片对女权主义造成很大冲击。但问题是,日本市场还有女性导演为女性观众拍摄的色情片,这依然有很大的需求。那么,色情与女性主义到底是什么关系呢?完全的反色情主义是不是女性主义的障碍所在呢?随着互联网的崛起,色情业更为发达,而年轻人也需要更好的、更多样的性呈现。在这种状况下,女性主义者应当怎样看待现有的社会?是坚决反对,还是进行相应的疏导?这是本书探讨的问题之一。 本书回溯了近百年来与女性主义相应的观点所经历的历程,比如说凯瑟琳·麦金农曾说一种沿生理性别的分界线划分出来的,与生俱来的基本的、天然的、前政治的、无条件的本能欲望,这就是性欲。女性主义者是如何看待这种观点的呢?他们更多的是反对父权塑造了前所未有的性行为,一种以男性支配和女性从属为特征的实践构成的性情绪。 尽管这部书是作者的处女作,但她却尖锐地颠覆了我们对一些问题的认知,她讨论了我们习惯性回避的问题。比如,我们的欲望如果必须被规训,那么谁来规训?如果我们的欲望拒绝被规训,那我们会经历什么? 《未经删节》,[英]戴安娜·阿西尔著,曾嵘译,四川人民出版社2024年1月 这是一部自传,本书作者戴安娜·阿西尔是一位出版工作者。本书中她回忆了自己大半生的出版生涯,可谓是英国出版业几十年来的缩影。 互联网的飞速发展,使得传统出版业受到重大冲击。在这种情况下,是否还需要出这本书?这本书应该怎样编辑出版?怎样区别于快餐文化?怎样吸引新新人类读者?这是个广泛的话题,而这本书的出版,部分回答了这些问题。 不管出版业今后变成什么样的格局,或者说以什么样的形式存在,但是过去不可能被橡皮擦擦去,它的存在代表了一个时代,因为出版业不只是一个行业,它关涉到人们思想的呈现。 作者在第一部分就回答了她为什么要写这样一本书,她说自己并不想写一本20世纪下半叶英国出版业的历史。但她觉得自己活不了太久,当她离开人世时,所有储存在她脑海里的经历也会消失。 这句话道出了出版的本质,书本乃是人类智慧的结晶,正因为书的存在,我们才了解了人类的过往,使得我们得以能总结前人的经验,在前人的基础之上产生更大的突破与飞跃。正是有这样的论述,我们才能了解到历史的真实。 《自我决定的孤独:难以建立亲密感的社会》,[德]伊丽莎白·冯·塔登著,顾牧译,广东人民出版社2023年3月 十几年前,社会上流行过一种行为艺术:站在街上与陌生人拥抱。可能你以为不会有人与陌生人拥抱,但现实与之相反:大家渴望拥抱。因为在现代社会中,人们太少有皮肤的接触了。 人们为什么有了皮肤饥渴症?是什么原因导致的这个结果?人们为什么奢求更亲密的关系?这是本书探讨的话题。 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人与人之间的身体接触,变得越发的谨慎。通常的接触限于手,有时小臂也行。在大多数文化里,人们能够接受陌生人触摸自己的手,这就是握手的礼仪。但在握手时,人与人之间要保持距离。除此之外,几乎所有的触碰都会让人感觉到不舒服,更不要说摸脸或者摸更隐私的部位了。但是,相关调查发现,人需要触碰,比如在欧洲餐馆里,如果服务生轻轻地不经意地触碰客人,例如碰一下他的上臂,那么客人会给更多的小费。由此也道出了人们在触碰上的饥渴。 一本书上说这叫做皮肤饥饿,本书引用了迈阿密数学研究所马丁·格伦瓦尔德之前得出的结论,触摸对几乎所有维系生命的因素都有促进作用,包括早产婴儿的发育,阿尔茨海默症患者的记忆恢复以及免疫系统的加强,这就是触摸的治疗作用。 触摸代表着信任,网络的发达使得人们在网上寻找新伴侣比找一个可以拥抱的人更容易。因此可以说,人们的根本需求并不是性,而是人与人之间的亲近,这种亲近能让人获得安全感,确认自己的存在,知道自己并不孤独。 而今,社会走入了无接触社会形式,人们手机不离手,手机几乎变成了身体的一部分,人们摸手机就像摸自己,能够让自己确定自己还活着,这更加加深了人们对触摸的渴求。比如有了付费的拥抱派对,在这种活动中,素不相识的人互相拥抱,这种形式深受欢迎。同时,宠物也在增多,尤其是狗和猫这一类的皮毛动物,这同样是触摸需求的表现。据统计,养宠物的人患病的几率要小得多,患病之后,治愈的速度也更快,总体来看寿命也更长。 随着无接触社会的普遍发展,带来了新的问题。本书中谈到了西古希的观点,其实每个人都经历了身体和灵魂的乌托邦式的亲密关系,在身体灵魂分离的状况下,网络行为成为常态,几乎所有的性行为都可以进入市场交易,成为商品行为。商品社会带来全天候不间断的刺激,这种变革的结果,使得自我性慰藉的形式成为了主体。在新的时代,“无性”终于被认为是真实存在的。 西古希的探讨具有时代性,目前状况下,很多网文都在探讨无性社会。而躺平一词,正是无性社会的一种表现形态。本书的出版或许正是为探求这方面的问题,尽管这种探求找不到标准答案,但至少引起了社会的普遍关注。如何解决人跟人之间的关系?如何延续后代?如何延续社会文明?貌似没有关联的问题,其实都与皮肤接触有着密切关联。 《如何成为你:和波伏瓦一起追求真实》,[澳]斯凯·克利里著,郭澍译,天津人民出版社2024年6月 本书的主体内容是阐述法国存在主义哲学家西蒙娜·德·波伏瓦的相关观点。波伏瓦认为真实是生命意义的基本要素。我们的存在没有固定的本质,因为我们总是处于变化之中。波伏瓦认为存在先于本质,也就是说,我们首先存在着,然后用尽一生来缔造自我。她认为并不存在一个真实的自我等着我们去发现,只存在一个我们通过一次次的选择创造出来的不断变化的自我,做真实的自我,意味着创造我们自己的本质。 要想活得真实,就要坚持自己的路,但这并不意味着,我们可以随心所欲地想干什么就干什么。所以波伏瓦说,抛开责任谈自由是毫无意义的。OK,那么,生命的意义是什么?波伏瓦说,一个人只有通过爱、友谊、义愤和同情,为他人的生命赋予意义,自己的生命才有意义。她所说的义愤,是指对世界不公的愤慨。 本书围绕波伏瓦的代表作《第二性》展开讨论,同时也关涉到她的其他作品。《第二性》的第一卷研究女性的压迫和女性对压迫的接受,后一卷是探讨女性作为从属于男性的“第二性”的社会处境。 《第二性》中创新性的观点,也就是她最著名的观点:女人不是天生的,而是后天形成的。这个观点多年来被广泛讨论,在大多数情况下,被理解为生理性别是生物性别意义上的,但社会性别是社会和文化共同铸就的。在波伏瓦看来,女人之所以成为女人,都是社会压力的产物,这些压力要求女性具有某种特质,并以特定的方式行事。这些压力对女性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铸就了她的行为方式,她的为人,甚至她的外貌。 《第二性》出版于20世纪40年代,本书作者为什么要重新提起这本名著呢?在作者看来,我们生活的世界面临着诸多问题,比如种族歧视、经济不平等、气候变化、自然灾害等各种破坏,在满目疮痍的世界里,很难看到生命之美。所以,我们需要重新审视人与人之间的关联,以及我们对待自己和对待他人的态度。在作者看来,波伏瓦关于真实的思想让我们生活变得更美好了。她相信波伏瓦的哲学思想能够改变现有的生活,这就是她探讨波伏瓦哲学的原因所在。 波伏瓦认为,爱情在真实的时候才是最美好的。也就是说,爱情基于主体间的友谊时才是最美好的。所以她在《第二性》中写道,真正的爱必须建立在两个人将对方视作自由人的基础之上。在她看来,真正的爱要求承认对方是自由的。也就是说,要承认对方是独立的个体,并彼此尊重,同时彼此支持彼此的成长。这种观点与传统的认为爱是寻找灵魂伴侣的理解是大相径庭的。在她看来寻找灵魂伴侣是具有毁灭性的观点,她表明我们需要另一个人来完善自己,表明有一个特定的人可以做到这一点,表明我们只要睁大眼睛,打开软件,就能获得爱。所以,波伏瓦认为,通过寻求爱,来使自己完整是一种自欺。 爱情中有激情,但波伏瓦觉得激情一旦上升到失控的地步,是危险的。在通常情况下,激情被视作一件好事,特别是在爱情中,而各种杂志都向读者灌输教你如何保持激情的文章。激情之爱很浪漫,特别是在爱情的初始阶段,爱情会让人觉得你们就是天造地设的一对,并且只有你的爱人能够让你产生这种感觉。但是过度的激情伴随着一个问题,那就是它会让我们向着动物的本能堕落。 为了理解波伏瓦的这种观点,本书作者讲到了她早年的经历。她说起初男朋友的关注令她十分受用,但当这种关系充斥着占有和嫉妒时,就变得可怕起来。波伏瓦认为,激情之爱可能是一种折磨,因为这会把人们从这个世界中抽离出去,孤立他们。一个人如果一心只专注于激情,就会陷入部分虚无主义。所以本书作者说,她只是男朋友情感宣泄的通道,只要她片刻没有和男朋友在一起,对方就会要求知道她在哪里,她的男朋友还试图让她疏远自己的朋友们,这一切令她感到窒息。 在作者看来,一个人不可能真正占有另一个人,占有他人是一种暴力,这么做意味着将他人作为物品来对待,而不是把他人看作本身有着自由的人。即使你能控制一个人的肉体,这个人的思想也会远离你。 本书作者从各个角度来解读波伏瓦的观点,同时结合自身的经历来阐述她对那些观点的理解。从整体看,作者认为,波伏瓦的看法绝大多数是对的,是值得深入研究的,只有做出相应的解读,才能理解波伏瓦在一些问题上的深层之意。 《语言恶女:女性如何夺回语言》,[美]阿曼达·蒙特尔著,李辛译,北京联合出版公司2024年6月 在第一章之前,本书还有第0章,这种做法颇为少见。在第0章中,作者分析了女性主义在聊什么。作者起首就开始探讨,当我们说bitch时,你会想到什么?按照现在的解释,bitch有母狗、贱人、婊子的意思,但作者却说在八百年前,bitch这个词与女人和狗没有任何关系。 在现代英语出现之前,bitch最早的意思是指人的生殖器。经过漫长的演变,它才用来形容雌性野兽,然后慢慢演化成现在的意思。为什么在现代英语中,一个完全中性甚至褒义的单词演变成了对女性的侮辱?这就是作者要深入探讨的问题。 作者说,人们自然地使用语言,却没有真正考虑过这样那样的话究竟意味着什么。作者说,如果使用不当,语言就会变成武器,如果使用得当,语言就能改变世界。人们需要明白,语言本身是一种手段,它可以使人受伤,也可以让人感到信心鼓舞,还能使人受到重视和尊重。 究竟什么是语言学家?作者认为,语言学家这个职业经常被误解,并不是你学会了几十门外语就是语言学家。事实上,语言学是研究语言在世界中如何运用的科学。 尽管如此,语言上的偏见仍然存在,并且表现形式极其隐秘,其中之一就是我们的语言还有文化会默认为将男性视作普适的人类。比如在大部分时候。men和person在英语中是同义词。社会中受人尊重的职业,比如外科医生、科学家、律师、作家等等,大多是男性的。而女性从业者,人们却将其称呼为女医生或女科学家。这种称呼方式其实是暗示了这些职业天生就是男性的。而模特、护士、卖淫者则被默认为是女性。 即使在经常说的骂人脏话中,也隐藏着性别歧视。人们针对女性的俚语,甚至一些脏话都能朗朗上口。 那么,女性应当说脏话吗?作者认为应当为女性说脏话唱赞歌。在她看来,一群人中智商最高的人比其他人更容易说脏话,这就是作者强调的女性应当夺回语言

十二月 23, 2024 - 11:50
 4946
孙谦的2024年度书单
2024-12-23 22:57:15

《性权利:21世纪的女性主义》,[英]埃米娅·斯里尼瓦桑著,杨晓琼译,上海三联书店2024年1月

作者在自序开头即言,女性主义不是一门哲学、一套理论或者是一种观点,女性主义是一场运动。用什么办法来结束女性在政治、社会性、经济、心理和生理上的从属地位?作者的回答是,不知道。

作者发现当我们审视性这个事务时,它已经被先天地赋予了意义,在出生之际,身体就按照男性或者女性来分类,而身体的目的是创造新的身体,喂养另一些身体,为其清洗穿衣,让另一些身体感到良好,拥有完整感和掌控感,让另一种身体感到自由。因此,性是一件充满天然的文化造物,而女性主义者,让我们区别性与性别。

在一般人看来,性是最隐私的行为,而实际上,性是公共事务。我们所扮演的角色,我们所感受的情绪,例如,谁给予,谁索要,谁要求,谁服务,谁渴望谁被渴望,谁获益,谁受损等等。这一切,早在我们进入这个世界之前就已经被设定。

几百年来,色情主义泛滥于世界。那么,色情谋杀了女性主义吗?两者之间是怎样的关系?作者举日本色情业为例,在这里,免费的无审查的色情片对女权主义造成很大冲击。但问题是,日本市场还有女性导演为女性观众拍摄的色情片,这依然有很大的需求。那么,色情与女性主义到底是什么关系呢?完全的反色情主义是不是女性主义的障碍所在呢?随着互联网的崛起,色情业更为发达,而年轻人也需要更好的、更多样的性呈现。在这种状况下,女性主义者应当怎样看待现有的社会?是坚决反对,还是进行相应的疏导?这是本书探讨的问题之一。

本书回溯了近百年来与女性主义相应的观点所经历的历程,比如说凯瑟琳·麦金农曾说一种沿生理性别的分界线划分出来的,与生俱来的基本的、天然的、前政治的、无条件的本能欲望,这就是性欲。女性主义者是如何看待这种观点的呢?他们更多的是反对父权塑造了前所未有的性行为,一种以男性支配和女性从属为特征的实践构成的性情绪。

尽管这部书是作者的处女作,但她却尖锐地颠覆了我们对一些问题的认知,她讨论了我们习惯性回避的问题。比如,我们的欲望如果必须被规训,那么谁来规训?如果我们的欲望拒绝被规训,那我们会经历什么?

《未经删节》,[英]戴安娜·阿西尔著,曾嵘译,四川人民出版社2024年1月

这是一部自传,本书作者戴安娜·阿西尔是一位出版工作者。本书中她回忆了自己大半生的出版生涯,可谓是英国出版业几十年来的缩影。

互联网的飞速发展,使得传统出版业受到重大冲击。在这种情况下,是否还需要出这本书?这本书应该怎样编辑出版?怎样区别于快餐文化?怎样吸引新新人类读者?这是个广泛的话题,而这本书的出版,部分回答了这些问题。

不管出版业今后变成什么样的格局,或者说以什么样的形式存在,但是过去不可能被橡皮擦擦去,它的存在代表了一个时代,因为出版业不只是一个行业,它关涉到人们思想的呈现。

作者在第一部分就回答了她为什么要写这样一本书,她说自己并不想写一本20世纪下半叶英国出版业的历史。但她觉得自己活不了太久,当她离开人世时,所有储存在她脑海里的经历也会消失。

这句话道出了出版的本质,书本乃是人类智慧的结晶,正因为书的存在,我们才了解了人类的过往,使得我们得以能总结前人的经验,在前人的基础之上产生更大的突破与飞跃。正是有这样的论述,我们才能了解到历史的真实。

《自我决定的孤独:难以建立亲密感的社会》,[德]伊丽莎白·冯·塔登著,顾牧译,广东人民出版社2023年3月

十几年前,社会上流行过一种行为艺术:站在街上与陌生人拥抱。可能你以为不会有人与陌生人拥抱,但现实与之相反:大家渴望拥抱。因为在现代社会中,人们太少有皮肤的接触了。

人们为什么有了皮肤饥渴症?是什么原因导致的这个结果?人们为什么奢求更亲密的关系?这是本书探讨的话题。

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人与人之间的身体接触,变得越发的谨慎。通常的接触限于手,有时小臂也行。在大多数文化里,人们能够接受陌生人触摸自己的手,这就是握手的礼仪。但在握手时,人与人之间要保持距离。除此之外,几乎所有的触碰都会让人感觉到不舒服,更不要说摸脸或者摸更隐私的部位了。但是,相关调查发现,人需要触碰,比如在欧洲餐馆里,如果服务生轻轻地不经意地触碰客人,例如碰一下他的上臂,那么客人会给更多的小费。由此也道出了人们在触碰上的饥渴。

一本书上说这叫做皮肤饥饿,本书引用了迈阿密数学研究所马丁·格伦瓦尔德之前得出的结论,触摸对几乎所有维系生命的因素都有促进作用,包括早产婴儿的发育,阿尔茨海默症患者的记忆恢复以及免疫系统的加强,这就是触摸的治疗作用。

触摸代表着信任,网络的发达使得人们在网上寻找新伴侣比找一个可以拥抱的人更容易。因此可以说,人们的根本需求并不是性,而是人与人之间的亲近,这种亲近能让人获得安全感,确认自己的存在,知道自己并不孤独。

而今,社会走入了无接触社会形式,人们手机不离手,手机几乎变成了身体的一部分,人们摸手机就像摸自己,能够让自己确定自己还活着,这更加加深了人们对触摸的渴求。比如有了付费的拥抱派对,在这种活动中,素不相识的人互相拥抱,这种形式深受欢迎。同时,宠物也在增多,尤其是狗和猫这一类的皮毛动物,这同样是触摸需求的表现。据统计,养宠物的人患病的几率要小得多,患病之后,治愈的速度也更快,总体来看寿命也更长。

随着无接触社会的普遍发展,带来了新的问题。本书中谈到了西古希的观点,其实每个人都经历了身体和灵魂的乌托邦式的亲密关系,在身体灵魂分离的状况下,网络行为成为常态,几乎所有的性行为都可以进入市场交易,成为商品行为。商品社会带来全天候不间断的刺激,这种变革的结果,使得自我性慰藉的形式成为了主体。在新的时代,“无性”终于被认为是真实存在的。

西古希的探讨具有时代性,目前状况下,很多网文都在探讨无性社会。而躺平一词,正是无性社会的一种表现形态。本书的出版或许正是为探求这方面的问题,尽管这种探求找不到标准答案,但至少引起了社会的普遍关注。如何解决人跟人之间的关系?如何延续后代?如何延续社会文明?貌似没有关联的问题,其实都与皮肤接触有着密切关联。

《如何成为你:和波伏瓦一起追求真实》,[澳]斯凯·克利里著,郭澍译,天津人民出版社2024年6月

本书的主体内容是阐述法国存在主义哲学家西蒙娜·德·波伏瓦的相关观点。波伏瓦认为真实是生命意义的基本要素。我们的存在没有固定的本质,因为我们总是处于变化之中。波伏瓦认为存在先于本质,也就是说,我们首先存在着,然后用尽一生来缔造自我。她认为并不存在一个真实的自我等着我们去发现,只存在一个我们通过一次次的选择创造出来的不断变化的自我,做真实的自我,意味着创造我们自己的本质。

要想活得真实,就要坚持自己的路,但这并不意味着,我们可以随心所欲地想干什么就干什么。所以波伏瓦说,抛开责任谈自由是毫无意义的。OK,那么,生命的意义是什么?波伏瓦说,一个人只有通过爱、友谊、义愤和同情,为他人的生命赋予意义,自己的生命才有意义。她所说的义愤,是指对世界不公的愤慨。

本书围绕波伏瓦的代表作《第二性》展开讨论,同时也关涉到她的其他作品。《第二性》的第一卷研究女性的压迫和女性对压迫的接受,后一卷是探讨女性作为从属于男性的“第二性”的社会处境。

《第二性》中创新性的观点,也就是她最著名的观点:女人不是天生的,而是后天形成的。这个观点多年来被广泛讨论,在大多数情况下,被理解为生理性别是生物性别意义上的,但社会性别是社会和文化共同铸就的。在波伏瓦看来,女人之所以成为女人,都是社会压力的产物,这些压力要求女性具有某种特质,并以特定的方式行事。这些压力对女性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铸就了她的行为方式,她的为人,甚至她的外貌。

《第二性》出版于20世纪40年代,本书作者为什么要重新提起这本名著呢?在作者看来,我们生活的世界面临着诸多问题,比如种族歧视、经济不平等、气候变化、自然灾害等各种破坏,在满目疮痍的世界里,很难看到生命之美。所以,我们需要重新审视人与人之间的关联,以及我们对待自己和对待他人的态度。在作者看来,波伏瓦关于真实的思想让我们生活变得更美好了。她相信波伏瓦的哲学思想能够改变现有的生活,这就是她探讨波伏瓦哲学的原因所在。

波伏瓦认为,爱情在真实的时候才是最美好的。也就是说,爱情基于主体间的友谊时才是最美好的。所以她在《第二性》中写道,真正的爱必须建立在两个人将对方视作自由人的基础之上。在她看来,真正的爱要求承认对方是自由的。也就是说,要承认对方是独立的个体,并彼此尊重,同时彼此支持彼此的成长。这种观点与传统的认为爱是寻找灵魂伴侣的理解是大相径庭的。在她看来寻找灵魂伴侣是具有毁灭性的观点,她表明我们需要另一个人来完善自己,表明有一个特定的人可以做到这一点,表明我们只要睁大眼睛,打开软件,就能获得爱。所以,波伏瓦认为,通过寻求爱,来使自己完整是一种自欺。

爱情中有激情,但波伏瓦觉得激情一旦上升到失控的地步,是危险的。在通常情况下,激情被视作一件好事,特别是在爱情中,而各种杂志都向读者灌输教你如何保持激情的文章。激情之爱很浪漫,特别是在爱情的初始阶段,爱情会让人觉得你们就是天造地设的一对,并且只有你的爱人能够让你产生这种感觉。但是过度的激情伴随着一个问题,那就是它会让我们向着动物的本能堕落。

为了理解波伏瓦的这种观点,本书作者讲到了她早年的经历。她说起初男朋友的关注令她十分受用,但当这种关系充斥着占有和嫉妒时,就变得可怕起来。波伏瓦认为,激情之爱可能是一种折磨,因为这会把人们从这个世界中抽离出去,孤立他们。一个人如果一心只专注于激情,就会陷入部分虚无主义。所以本书作者说,她只是男朋友情感宣泄的通道,只要她片刻没有和男朋友在一起,对方就会要求知道她在哪里,她的男朋友还试图让她疏远自己的朋友们,这一切令她感到窒息。

在作者看来,一个人不可能真正占有另一个人,占有他人是一种暴力,这么做意味着将他人作为物品来对待,而不是把他人看作本身有着自由的人。即使你能控制一个人的肉体,这个人的思想也会远离你。

本书作者从各个角度来解读波伏瓦的观点,同时结合自身的经历来阐述她对那些观点的理解。从整体看,作者认为,波伏瓦的看法绝大多数是对的,是值得深入研究的,只有做出相应的解读,才能理解波伏瓦在一些问题上的深层之意。

《语言恶女:女性如何夺回语言》,[美]阿曼达·蒙特尔著,李辛译,北京联合出版公司2024年6月

在第一章之前,本书还有第0章,这种做法颇为少见。在第0章中,作者分析了女性主义在聊什么。作者起首就开始探讨,当我们说bitch时,你会想到什么?按照现在的解释,bitch有母狗、贱人、婊子的意思,但作者却说在八百年前,bitch这个词与女人和狗没有任何关系。

在现代英语出现之前,bitch最早的意思是指人的生殖器。经过漫长的演变,它才用来形容雌性野兽,然后慢慢演化成现在的意思。为什么在现代英语中,一个完全中性甚至褒义的单词演变成了对女性的侮辱?这就是作者要深入探讨的问题。

作者说,人们自然地使用语言,却没有真正考虑过这样那样的话究竟意味着什么。作者说,如果使用不当,语言就会变成武器,如果使用得当,语言就能改变世界。人们需要明白,语言本身是一种手段,它可以使人受伤,也可以让人感到信心鼓舞,还能使人受到重视和尊重。

究竟什么是语言学家?作者认为,语言学家这个职业经常被误解,并不是你学会了几十门外语就是语言学家。事实上,语言学是研究语言在世界中如何运用的科学。

尽管如此,语言上的偏见仍然存在,并且表现形式极其隐秘,其中之一就是我们的语言还有文化会默认为将男性视作普适的人类。比如在大部分时候。men和person在英语中是同义词。社会中受人尊重的职业,比如外科医生、科学家、律师、作家等等,大多是男性的。而女性从业者,人们却将其称呼为女医生或女科学家。这种称呼方式其实是暗示了这些职业天生就是男性的。而模特、护士、卖淫者则被默认为是女性。

即使在经常说的骂人脏话中,也隐藏着性别歧视。人们针对女性的俚语,甚至一些脏话都能朗朗上口。

那么,女性应当说脏话吗?作者认为应当为女性说脏话唱赞歌。在她看来,一群人中智商最高的人比其他人更容易说脏话,这就是作者强调的女性应当夺回语言。这些大胆的探讨,使得人们对语言的理解有了更丰富的含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