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康定市色郎沟矿区大理岩矿勘探项目工作纪实:寻矿攻坚正忙,何惧悬崖百丈?
鲁网12月31日讯大渡河湍流不息,318国道百转千回。一行人,一辆车,两个无眠的昼夜,山东省地矿局第七地质大队地质矿产处副主任赵军和同事张鹏、苑广饶、赵桂青作为先行军,率先来到了色郎沟矿区大理岩矿勘探项目现场。悬崖阻道,连绵阴雨泼“冷水”初入川西高原的小组卸下疲惫,满怀期待地环视着这片土地。接下来的14个月里,他们将在这里完成老硐编录、资料整理、地质剖面测量、地质地形测量、水文地质调查等工作,给整个矿区地质“问诊把脉”。“施工作业的第一站,就需要我们从断崖边,深入至三十余米深、几乎垂直的陡崖底部进行作业。”赵军说,山间地层岩性错综复杂,有的脆得像纸、有的锋利如刀,第一次看到这种场景,小组成员都倒吸了口凉气。出乎预料的不止是地貌,还有提前到来的汛期。四月的康定阴雨连绵,泥石流与山体滑坡等自然灾害多发,多条上山和补给的线路频遭阻断,当地老农都无奈道:“这雨下得像是把山都要泡透了。”前有崇山峻岭,后有泥雨阻隔,着实给初入川西的小组队员们泼了盆冷水,地质填图的工作进度停滞不前。藏民传艺,学会攀岩新技能有困难就上,正是地质人的风骨。脚下踩着的崇山峻岭,也是项目组将要征服的座座丰碑。从断崖处到作业地面,三十多米的垂直高度,山体间还怪石嶙峋。从这开始作业,难道要人飞下去不成?队员们犯难的时候,当地藏民向项目组出主意:攀岩落地。鬼斧神工般地貌,让当地藏民掌握了一些攀岩技巧。在他们的指导下,项目组成员找来安全绳,跟着藏民认真学习了两天攀岩方法。“由身材灵巧、技巧掌握比较熟练的同事打头阵,随后在下方接应着每一位同事下降作业。”赵军说,掌握了这门“技艺”后,脚下的路也终于蹚开。随后的日子里,他们每天清晨七时准时出发,徒步三个小时到达断崖处后,下两个断崖,过一条河,单次往返十小时……前路漫漫,阴雨连绵,不能熄灭队员们心中火熖般的热情。“大雨时暂停野外作业,小雨情况下,只要条件允许,我们就全员冲锋。”赵军乐观地说。持续“战斗”,重点攻坚不止步脚下的路打通了,队员们争当起了“排头兵”。他们用地质队员的坚定执着,传承“爱国奉献,开拓创新,艰苦奋斗”光荣传统,把对地矿事业的热爱,写满色郎沟矿区。7月份,新入职的七、八个年轻人来报到了,满怀着对新工作的憧憬,满眼新奇,目光如炬。“我们的工作,有热情有信念固然重要,但若是没有一身过硬技能,不做好充分准备,那便成了信马由缰,跑哪是哪。”李宪栋、陈树林、张峰都是野外工作十余年的“老地矿”,看着小伙子们的热情劲,想到了自己刚踏入地勘队伍的样子。师徒结对,青蓝相携。在老队员们的帮助下,队里的年轻人分组学习,用最短的时间掌握实践了户外工作的流程和技术规范。每次新营地、新考察点选择时,年轻人们都抓住学习的好机会跟在后面。“从洪水隐患、山间滚石,到背风向阳,甚至周边是否有猛兽毒虫,老大哥们都能从自身经验判断出结果,简直是一部行走的《百科全书》。”有了传帮带,队伍上下一心铁一块。队伍也迸发出空前的凝聚力和战斗力。功夫不负有心人,他们圆满完成了阶段既定目标。 亮眼的成绩单让刚刚入职的“新地矿人”倍感振奋。“万事开头难。接下来,我们将对水工环地质调查做重点攻坚。相信团队的老大哥们,还有后方在岗默默支持的院领导和兄弟姐妹,我会一直在战斗。”的确如此,他们始终坚守岗位,无怨无悔,把平淡无奇的工作干得有滋有味、有声有色,努力继承发扬七队老一辈地质工作者的金刚石找矿“红旗精神”,坚守着那份对地质事业的纯粹、专注、坚持。大渡河奔腾不息,色郞沟无声守候……(本网记者)责任编辑:王军
鲁网12月31日讯大渡河湍流不息,318国道百转千回。
一行人,一辆车,两个无眠的昼夜,山东省地矿局第七地质大队地质矿产处副主任赵军和同事张鹏、苑广饶、赵桂青作为先行军,率先来到了色郎沟矿区大理岩矿勘探项目现场。
悬崖阻道,连绵阴雨泼“冷水”
初入川西高原的小组卸下疲惫,满怀期待地环视着这片土地。接下来的14个月里,他们将在这里完成老硐编录、资料整理、地质剖面测量、地质地形测量、水文地质调查等工作,给整个矿区地质“问诊把脉”。
“施工作业的第一站,就需要我们从断崖边,深入至三十余米深、几乎垂直的陡崖底部进行作业。”赵军说,山间地层岩性错综复杂,有的脆得像纸、有的锋利如刀,第一次看到这种场景,小组成员都倒吸了口凉气。
出乎预料的不止是地貌,还有提前到来的汛期。
四月的康定阴雨连绵,泥石流与山体滑坡等自然灾害多发,多条上山和补给的线路频遭阻断,当地老农都无奈道:“这雨下得像是把山都要泡透了。”
前有崇山峻岭,后有泥雨阻隔,着实给初入川西的小组队员们泼了盆冷水,地质填图的工作进度停滞不前。
藏民传艺,学会攀岩新技能
有困难就上,正是地质人的风骨。脚下踩着的崇山峻岭,也是项目组将要征服的座座丰碑。
从断崖处到作业地面,三十多米的垂直高度,山体间还怪石嶙峋。从这开始作业,难道要人飞下去不成?队员们犯难的时候,当地藏民向项目组出主意:攀岩落地。
鬼斧神工般地貌,让当地藏民掌握了一些攀岩技巧。在他们的指导下,项目组成员找来安全绳,跟着藏民认真学习了两天攀岩方法。“由身材灵巧、技巧掌握比较熟练的同事打头阵,随后在下方接应着每一位同事下降作业。”赵军说,掌握了这门“技艺”后,脚下的路也终于蹚开。
随后的日子里,他们每天清晨七时准时出发,徒步三个小时到达断崖处后,下两个断崖,过一条河,单次往返十小时……
前路漫漫,阴雨连绵,不能熄灭队员们心中火熖般的热情。“大雨时暂停野外作业,小雨情况下,只要条件允许,我们就全员冲锋。”赵军乐观地说。
持续“战斗”,重点攻坚不止步
脚下的路打通了,队员们争当起了“排头兵”。他们用地质队员的坚定执着,传承“爱国奉献,开拓创新,艰苦奋斗”光荣传统,把对地矿事业的热爱,写满色郎沟矿区。
7月份,新入职的七、八个年轻人来报到了,满怀着对新工作的憧憬,满眼新奇,目光如炬。
“我们的工作,有热情有信念固然重要,但若是没有一身过硬技能,不做好充分准备,那便成了信马由缰,跑哪是哪。”李宪栋、陈树林、张峰都是野外工作十余年的“老地矿”,看着小伙子们的热情劲,想到了自己刚踏入地勘队伍的样子。
师徒结对,青蓝相携。在老队员们的帮助下,队里的年轻人分组学习,用最短的时间掌握实践了户外工作的流程和技术规范。每次新营地、新考察点选择时,年轻人们都抓住学习的好机会跟在后面。“从洪水隐患、山间滚石,到背风向阳,甚至周边是否有猛兽毒虫,老大哥们都能从自身经验判断出结果,简直是一部行走的《百科全书》。”
有了传帮带,队伍上下一心铁一块。队伍也迸发出空前的凝聚力和战斗力。功夫不负有心人,他们圆满完成了阶段既定目标。 亮眼的成绩单让刚刚入职的“新地矿人”倍感振奋。
“万事开头难。接下来,我们将对水工环地质调查做重点攻坚。相信团队的老大哥们,还有后方在岗默默支持的院领导和兄弟姐妹,我会一直在战斗。”的确如此,他们始终坚守岗位,无怨无悔,把平淡无奇的工作干得有滋有味、有声有色,努力继承发扬七队老一辈地质工作者的金刚石找矿“红旗精神”,坚守着那份对地质事业的纯粹、专注、坚持。
大渡河奔腾不息,色郞沟无声守候……(本网记者)
责任编辑:王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