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积电一骑绝尘,“后来者”没有放弃 | 半导体业科创力榜单解读

2024-11-22 15:20:14受贸易保护主义、地缘政治冲突等因素影响,近年半导体产业充满不确定性。根据半导体行业协会 (SIA) 数据,2023年,全球半导体行业销售总额同比下滑8.2%至5268亿美元;而到了2024年第三季度,行业又实现了同比23.2%、环比10.7%的涨幅,达到1660亿美元,为2016年以来的最高水平。 与此同时,半导体行业自身结构也在分化。在这个马太效应极为明显的产业里,即使是过去被视为半导体行业巨人的英特尔(INTC.O),也在近年全球各国(包括美国在内)纷纷加大半导体产业招引、扶持之际,遭遇了业绩“滑铁卢”。 半导体企业,要么凭借技术创新实现增长,要么抓住需求调整机会瞄准新兴赛道,不管走哪条路都必须沉下心来加大研发、修炼内功。 南方周末企业科创力数据库共有186家半导体产业上市公司,包括半导体材料、封测、IC设计、晶圆代工等。我们围绕研发投入、研发产出、公司发展等三个维度近三十个指标进行评分,得出2023年最具“科创力”的十家企业。 分析结果显示,台积电(TSM.N)以86.58分位居榜首,分数接近第二名与第三名的总和;三安光电(600703.SH)凭借专利、标准、科技奖项等优势拿到最高研发产出得分(12.753),综合排名第二;海光信息(688041.SH)三大指标较为均衡,排在第三。 此外,华虹公司(688347.SH)、士兰微(600460.SH)、东尼电子(603595.SH)和芯联集成(688469.SH)成为2024年度新晋上榜企业。 台积电领跑,“后来者”难以赶超 在南方周末科创力研究中心的企业科创力评价体系中,研发投入维度所占权重(60%)最高,包括研发投入金额、研发强度、研发人员数量以及同比增减幅等细分指标。 从这个维度来看,半导体产业头部效应非常明显。2023年,榜单前十公司研发投入共计632.58亿元,约占行业全部企业投入总额的55%;研发人员总数为49093人,约占全行业人数(9家未披露)的三成;平均研发强度(17.14 %)也高于行业平均水平(15.78%)。 头部效应更为明显的是台积电。2023年,公司研发投入高达419.7亿元,几乎是第二到第十名研发投入总额(212.88亿元)的两倍;研发人员数量为22575人,接近第二到第十名人数总和(26518人);研发强度8.44%;最终得分领跑榜单乃至整个行业。 起步早、重研发、高产出,是台积电获得高分的核心因素。从注资阿斯麦(ASML.O)打通上游光刻机链条,到代工高通(QCOM.O)、英伟达(NVDA.O)、苹果(AAPL.O)等下游科技企业芯片,台积电赶上1990年代西方国家制造业转移,以及后来的PC电脑和智能手机浪潮,二十多年前就已在晶圆代工领域站稳脚跟。 2010年以来,台积电继续“死磕”先进制程芯片,研发投入从2011年的11.18亿美元,增至2018年的28.06亿美元,再到2023年的59.56亿美元(约合人民币419.7亿元),每隔7年投入翻倍。 注重研发的成果是,台积电自2014年至今陆续攻克20nm、10nm、7nm、5nm、3nm等工艺大关,并且向着2nm制程芯片进军。目前,台积电几乎包揽全球高端芯片的制造,特别是需求激增的AI芯片。 得益于先发优势和持续投入,台积电2023年营收规模达到4975亿元,净利润为1959亿元,两项指标在榜单中可谓一骑绝尘。 更重要的是,在AI芯片和苹果新机iPhone15的带动下,先进制程(3nm、5nm和7nm)芯片在2023年贡献了台积电晶圆代工收入的58%。其中,3nm芯片于2023年四季度开始放量,全年营收占比达到6%。在2018年,5nm和7nm芯片占比仅为9%。 相比之下,另一家中国台湾集成电路封装和测试服务商日月光(ASX.N),2023年研发投入(58.68亿元)和研发人员数(12125人)仅次于台积电,但数值有较大差距;而主业同为晶圆代工的华虹公司和中芯国际(688981.SH),研发投入与台积电更是不在一个量级。 到了2024年第三季度,AI芯片需求进一步提高,台积电先进制程芯片收入占当季比重已接近七成,其中3nm芯片占比大幅升至20%。这一季度,公司营收创历史新高,继续站在单季200亿美元的台阶。美东时间2024年10月17日三季报发布后,台积电美股股价飙升近10%,市值首次突破1万亿美元。 如果要概括台积电的发展路径,那就是“拼命投入研发—提高技术壁垒—产品贡献收入—继续投入研发”的过程,不断拉开与其他企业的差距。 市场也对此给出了丰厚的回报。据Counterpoint的数据,2024年第二季度,台积电在全球晶圆代工产业的市占率高达62%;排在第二的三星电子(005930.KS)仅为13%;中芯国际和华虹公司的晶圆代工业务占比分别为6%和2%,排名第三和第六。 无论现阶段的研发投入、营收规模、市占率,还是面向未来的先进制程技术、AI芯片应用前景,台积电的龙头地位无法撼动,“后来者”在中短期内也难以赶超。 加码研发投入,寻求差异化机会 面对台积电的压倒性优势,半导体产业上下游公司并未放弃技术投入力度,以期在不同细分赛道找到差异化机会。 2023年,除了海光信息,榜单前十企业的营收或者净利润均有不同程度下跌。不过,这些企业的研发投入金额和研发强度都保持正增长,逆势加码研发。 例如前文提到的华虹公司和中芯国际,依托中国的新能源汽车、消费电子等应用场景,在成熟制程上持续发力。 目前,华虹公司通过特色工艺代工,提供针对性、定制化晶圆制造产品和服务,产品主要覆盖0.35um-55nm工艺节点。按照公司说法,不同于沿着摩尔定律不断追求晶体管缩小的先进逻辑工艺,特色工艺不完全追求器件的缩小,而是通过持续优化器件结构和制造工艺,最大化发挥不同器件的物理特性,以提升产品性能及可靠性。 华虹公司在成熟制程的代工能力,也得到了跨国公司的认可。就在2024年11月21日,意法半导体(STM.N)宣布与华虹公司携手,联合推进40nm微控制器单元(MCU)代工业务。 中芯国际聚焦逻辑工艺和特色工艺,产品主要覆盖0.35um-14nm工艺节点。2023年,中芯国际28nm超低功耗平台、40nm嵌入式存储工艺汽车平台等项目进入小批量试产阶段,面向终端市场的差异化需求。 中国的产业场景,也给了半导体企业“冒尖”的机会。 比如,研发强度(46.74%)排在榜单首位的海光信息,围绕高端通用处理器(CPU)和协处理器(DCU)进行研发,产品应用于云计算、物联网、信息服务、大数据处理等领域——这正是人工智能风口机遇。2023年,海光信息成为榜单中唯一实现营收、净利润双增长的企业。 2024年新晋上榜的东尼电子,专注于超微细合金线材、金属基复合材料以及其他新材料的应用研发和生产销售,2023年研发投入同比增幅高达219.29%,产品已从消费类电子逐步拓展至太阳能光伏、新能源汽车、医疗等新兴领域。 不过,处于产业链上游的半导体设备,确实是真正的掣肘。由于美国的出口清单管制,中国无法从外部购买制造尖端半导体的极紫外(EUV)光刻设备。有关企业暂停向中国大陆AI芯片客户供应7nm工艺产品等传闻,时不时扰动中国半导体行业的平静。 作为构筑数智化未来的重要基础设施,半导体产业链的发展不仅关系企业自身的生存发展,越来越多的国家和政府也将其当作重要的战略布局。 近年来,美国、日本、韩国、欧洲纷纷出台芯片产业政策,重塑本土半导体产业链;中国也从2014年开始设立“国家集成电路产业投资基金”,一期1387亿元、二期超2000亿元、2024年5月推出的三期更达3440亿元,支持半导体材料、设备等全产业链的发展。 半导体行业需要长线投资,各企业也深谙其道。2020-2023年,南方周末企业科创力数据库中,披露研发投入的企业数量、总体规模都在稳步增长。 同时,在研发投入平均值没有增长的前提下,排名前十公司研发投入总和从2020年的529.25亿元增至2023年的632.58亿元,印证了行业的马太效应。 此外,在专用设备制造业中,还有以北方华创(002371.SZ)、中微公司(688012.SH)为代表的20家半导体装备制造上市企业,在2023年度的研发投入合计超过110.13亿元;比上一年度18家企业合计投入84.38亿元,增幅超三成。 当然,上市企业只是行业的一部分,还有更多非上市企业(比如长江存储),特别是专精特新企业未能统计进来。华为、阿里巴巴(09988.HK)、百度(09888.HK)等科技企业也涉足半导体领域,但在此并未进行单独统计。 无论民间或是政府,中国在半导体行业的投入力度是空前的。从2024年前三季度的数据来看,头部半导体企业仍在继续加大研发。 近半个世纪以来,半导体已经发展成为一个高度分工、极为复杂、高精尖的产业链,要在短时间内探索出一条新路来,无论对哪个国家来说都不太现实。即便如此,各国都在朝着这个方向努力。 在几乎零基础的情况下,中国此前已在多个产业实现突破,很多人对半导体产业持同样乐观的态度,海外也有类似的声音。但是,半导体确实也是一个前所未有的高难度挑战,一个需要全产业链突破才能达成的挑战,没有人能够说清楚,究竟要多少的资金和人力才能追平技术鸿沟和时间差。 在日益逼仄的竞争环境中,科技创新最可能带来跳跃式逆袭,中国半导体产业链的爆发,又将写就怎样的产业传奇?

11月 22, 2024 - 07:02
 3713
台积电一骑绝尘,“后来者”没有放弃 | 半导体业科创力榜单解读
2024-11-22 15:20:14

受贸易保护主义、地缘政治冲突等因素影响,近年半导体产业充满不确定性。根据半导体行业协会 (SIA) 数据,2023年,全球半导体行业销售总额同比下滑8.2%至5268亿美元;而到了2024年第三季度,行业又实现了同比23.2%、环比10.7%的涨幅,达到1660亿美元,为2016年以来的最高水平。

与此同时,半导体行业自身结构也在分化。在这个马太效应极为明显的产业里,即使是过去被视为半导体行业巨人的英特尔(INTC.O),也在近年全球各国(包括美国在内)纷纷加大半导体产业招引、扶持之际,遭遇了业绩“滑铁卢”。

半导体企业,要么凭借技术创新实现增长,要么抓住需求调整机会瞄准新兴赛道,不管走哪条路都必须沉下心来加大研发、修炼内功。

南方周末企业科创力数据库共有186家半导体产业上市公司,包括半导体材料、封测、IC设计、晶圆代工等。我们围绕研发投入、研发产出、公司发展等三个维度近三十个指标进行评分,得出2023年最具“科创力”的十家企业。

分析结果显示,台积电(TSM.N)以86.58分位居榜首,分数接近第二名与第三名的总和;三安光电(600703.SH)凭借专利、标准、科技奖项等优势拿到最高研发产出得分(12.753),综合排名第二;海光信息(688041.SH)三大指标较为均衡,排在第三。

此外,华虹公司(688347.SH)、士兰微(600460.SH)、东尼电子(603595.SH)和芯联集成(688469.SH)成为2024年度新晋上榜企业。

台积电领跑,“后来者”难以赶超

在南方周末科创力研究中心的企业科创力评价体系中,研发投入维度所占权重(60%)最高,包括研发投入金额、研发强度、研发人员数量以及同比增减幅等细分指标。

从这个维度来看,半导体产业头部效应非常明显。2023年,榜单前十公司研发投入共计632.58亿元,约占行业全部企业投入总额的55%;研发人员总数为49093人,约占全行业人数(9家未披露)的三成;平均研发强度(17.14 %)也高于行业平均水平(15.78%)。

头部效应更为明显的是台积电。2023年,公司研发投入高达419.7亿元,几乎是第二到第十名研发投入总额(212.88亿元)的两倍;研发人员数量为22575人,接近第二到第十名人数总和(26518人);研发强度8.44%;最终得分领跑榜单乃至整个行业。

起步早、重研发、高产出,是台积电获得高分的核心因素。从注资阿斯麦(ASML.O)打通上游光刻机链条,到代工高通(QCOM.O)、英伟达(NVDA.O)、苹果(AAPL.O)等下游科技企业芯片,台积电赶上1990年代西方国家制造业转移,以及后来的PC电脑和智能手机浪潮,二十多年前就已在晶圆代工领域站稳脚跟。

2010年以来,台积电继续“死磕”先进制程芯片,研发投入从2011年的11.18亿美元,增至2018年的28.06亿美元,再到2023年的59.56亿美元(约合人民币419.7亿元),每隔7年投入翻倍。

注重研发的成果是,台积电自2014年至今陆续攻克20nm、10nm、7nm、5nm、3nm等工艺大关,并且向着2nm制程芯片进军。目前,台积电几乎包揽全球高端芯片的制造,特别是需求激增的AI芯片。

得益于先发优势和持续投入,台积电2023年营收规模达到4975亿元,净利润为1959亿元,两项指标在榜单中可谓一骑绝尘。

更重要的是,在AI芯片和苹果新机iPhone15的带动下,先进制程(3nm、5nm和7nm)芯片在2023年贡献了台积电晶圆代工收入的58%。其中,3nm芯片于2023年四季度开始放量,全年营收占比达到6%。在2018年,5nm和7nm芯片占比仅为9%。

相比之下,另一家中国台湾集成电路封装和测试服务商日月光(ASX.N),2023年研发投入(58.68亿元)和研发人员数(12125人)仅次于台积电,但数值有较大差距;而主业同为晶圆代工的华虹公司和中芯国际(688981.SH),研发投入与台积电更是不在一个量级。

到了2024年第三季度,AI芯片需求进一步提高,台积电先进制程芯片收入占当季比重已接近七成,其中3nm芯片占比大幅升至20%。这一季度,公司营收创历史新高,继续站在单季200亿美元的台阶。美东时间2024年10月17日三季报发布后,台积电美股股价飙升近10%,市值首次突破1万亿美元。

如果要概括台积电的发展路径,那就是“拼命投入研发—提高技术壁垒—产品贡献收入—继续投入研发”的过程,不断拉开与其他企业的差距。

市场也对此给出了丰厚的回报。据Counterpoint的数据,2024年第二季度,台积电在全球晶圆代工产业的市占率高达62%;排在第二的三星电子(005930.KS)仅为13%;中芯国际和华虹公司的晶圆代工业务占比分别为6%和2%,排名第三和第六。

无论现阶段的研发投入、营收规模、市占率,还是面向未来的先进制程技术、AI芯片应用前景,台积电的龙头地位无法撼动,“后来者”在中短期内也难以赶超。

加码研发投入,寻求差异化机会

面对台积电的压倒性优势,半导体产业上下游公司并未放弃技术投入力度,以期在不同细分赛道找到差异化机会。

2023年,除了海光信息,榜单前十企业的营收或者净利润均有不同程度下跌。不过,这些企业的研发投入金额和研发强度都保持正增长,逆势加码研发。

例如前文提到的华虹公司和中芯国际,依托中国的新能源汽车、消费电子等应用场景,在成熟制程上持续发力。

目前,华虹公司通过特色工艺代工,提供针对性、定制化晶圆制造产品和服务,产品主要覆盖0.35um-55nm工艺节点。按照公司说法,不同于沿着摩尔定律不断追求晶体管缩小的先进逻辑工艺,特色工艺不完全追求器件的缩小,而是通过持续优化器件结构和制造工艺,最大化发挥不同器件的物理特性,以提升产品性能及可靠性。

华虹公司在成熟制程的代工能力,也得到了跨国公司的认可。就在2024年11月21日,意法半导体(STM.N)宣布与华虹公司携手,联合推进40nm微控制器单元(MCU)代工业务。

中芯国际聚焦逻辑工艺和特色工艺,产品主要覆盖0.35um-14nm工艺节点。2023年,中芯国际28nm超低功耗平台、40nm嵌入式存储工艺汽车平台等项目进入小批量试产阶段,面向终端市场的差异化需求。

中国的产业场景,也给了半导体企业“冒尖”的机会。

比如,研发强度(46.74%)排在榜单首位的海光信息,围绕高端通用处理器(CPU)和协处理器(DCU)进行研发,产品应用于云计算、物联网、信息服务、大数据处理等领域——这正是人工智能风口机遇。2023年,海光信息成为榜单中唯一实现营收、净利润双增长的企业。

2024年新晋上榜的东尼电子,专注于超微细合金线材、金属基复合材料以及其他新材料的应用研发和生产销售,2023年研发投入同比增幅高达219.29%,产品已从消费类电子逐步拓展至太阳能光伏、新能源汽车、医疗等新兴领域。

不过,处于产业链上游的半导体设备,确实是真正的掣肘。由于美国的出口清单管制,中国无法从外部购买制造尖端半导体的极紫外(EUV)光刻设备。有关企业暂停向中国大陆AI芯片客户供应7nm工艺产品等传闻,时不时扰动中国半导体行业的平静。

作为构筑数智化未来的重要基础设施,半导体产业链的发展不仅关系企业自身的生存发展,越来越多的国家和政府也将其当作重要的战略布局。

近年来,美国、日本、韩国、欧洲纷纷出台芯片产业政策,重塑本土半导体产业链;中国也从2014年开始设立“国家集成电路产业投资基金”,一期1387亿元、二期超2000亿元、2024年5月推出的三期更达3440亿元,支持半导体材料、设备等全产业链的发展。

半导体行业需要长线投资,各企业也深谙其道。2020-2023年,南方周末企业科创力数据库中,披露研发投入的企业数量、总体规模都在稳步增长。

同时,在研发投入平均值没有增长的前提下,排名前十公司研发投入总和从2020年的529.25亿元增至2023年的632.58亿元,印证了行业的马太效应。

此外,在专用设备制造业中,还有以北方华创(002371.SZ)、中微公司(688012.SH)为代表的20家半导体装备制造上市企业,在2023年度的研发投入合计超过110.13亿元;比上一年度18家企业合计投入84.38亿元,增幅超三成。

当然,上市企业只是行业的一部分,还有更多非上市企业(比如长江存储),特别是专精特新企业未能统计进来。华为、阿里巴巴(09988.HK)、百度(09888.HK)等科技企业也涉足半导体领域,但在此并未进行单独统计。

无论民间或是政府,中国在半导体行业的投入力度是空前的。从2024年前三季度的数据来看,头部半导体企业仍在继续加大研发。

近半个世纪以来,半导体已经发展成为一个高度分工、极为复杂、高精尖的产业链,要在短时间内探索出一条新路来,无论对哪个国家来说都不太现实。即便如此,各国都在朝着这个方向努力。

在几乎零基础的情况下,中国此前已在多个产业实现突破,很多人对半导体产业持同样乐观的态度,海外也有类似的声音。但是,半导体确实也是一个前所未有的高难度挑战,一个需要全产业链突破才能达成的挑战,没有人能够说清楚,究竟要多少的资金和人力才能追平技术鸿沟和时间差。

在日益逼仄的竞争环境中,科技创新最可能带来跳跃式逆袭,中国半导体产业链的爆发,又将写就怎样的产业传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