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快构建中国哲学社会科学自主知识体系

  从哲学上讲,人类文明包含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21世纪初,浙江经济社会发展已走在全国前列。时任浙江省委书记习近平高瞻远瞩,适时提出加快建设文化大省,繁荣发展浙江哲学社会科学,提高浙江的文化软实力。2004年12月,习近平同志在省社科联第五次代表大会上发表重要讲话,对全省社科联组织和社科工作者提出了“真”“情”“实”“意”四字重要指示要求,深刻阐述了哲学社会科学研究的立场、态度、方法和导向问题。2024年11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对新时代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作出的重要指示中强调,要坚持“两个结合”,扎根中国大地、赓续中华文脉、厚植学术根基,深入研究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实践中的重大问题,加快构建中国哲学社会科学自主知识体系,培养高素质理论人才,为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作出更大贡献。这为新时代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指明了方向。  深入践行“真”“情”“实”“意”  “真”即追求真理,真正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中的指导地位,彰显真理的力量。第一,哲学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一样,同样需要求真,尤其是马克思主义哲学认识论,它本身就是求真理的理论。第二,要有求真精神,崇尚真理。第三,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内在地包含了坚持马克思主义真理性的本质要求,包含了不断发展马克思主义真理的本质诉求。  “情”即厚植情怀,对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充满激情。一是要有人民情怀,我们进行的一切理论研究都是为了人民,要关切民生,要有人文温度。二是要有对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情怀,对于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来说,要把职业当作事业,把自己的学术命运与党和国家的命运紧紧连在一起,只有把发展哲学社会科学当作毕生的事业来追求,才能坐得住“冷板凳”,下得去“田间地头”,使学问扎根于中国大地。  “实”即实事求是,坚持理论联系实际。其一,“实”就是指务实,在问题导向和求真精神前提下,扎扎实实地把文章写在广阔的祖国大地上。其二,要坚持现实导向、实践导向。在哲学社会科学应用中,必须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的作风。当前,我们应切实关注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的重大现实问题、理论问题、战略谋划问题。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发表原创性成果,提出原创性理论。  “意”即立意高远,意义深刻,树立精品意识。一是要树立人类意识和世界眼光。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不断创造和发展人类文明新形态,就是要以胸怀天下的世界眼光,站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高度,不仅推动我国哲学社会科学的发展,也为人类文明进步作出理论贡献。二是要吸收外来,面向未来。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讲话中提到的,要“按照立足中国、借鉴国外,挖掘历史、把握当代,关怀人类、面向未来的思路,着力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在多个场合关于哲学社会科学工作的重要论述,都表达了“真”“情”“实”“意”的理念和精神。2022年4月,他在中国人民大学考察调研时强调,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要做到方向明、主义真、学问高、德行正,自觉以回答中国之问、世界之问、人民之问、时代之问为学术己任,以彰显中国之路、中国之治、中国之理为思想追求,在研究解决事关党和国家全局性、根本性、关键性的重大问题上拿出真本事、取得好成果。这里的“主义真”“思想追求”“重大问题”“好成果”,可以理解为对“真”“情”“实”“意”的另一种表达。  用心用情用功为人民立言  习近平总书记在看望参加全国政协十三届二次会议的文艺界、社科界委员时指出,文学艺术创造、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首先要搞清楚为谁创作、为谁立言的问题,这是一个根本问题。广大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必须解决好这个根本问题,深入实际、深入群众,把握群众所思所想所盼,用心用情用功为人民立言。他要求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要多到实地调查研究,了解百姓生活状况、把握群众思想脉搏,着眼群众需要解疑释惑、阐明道理,把学问写进群众心坎里。  要把握历史和现实的逻辑。一个国家、一个民族要振兴、要强盛,必须在历史前进的逻辑中前进、在时代发展的潮流中发展。要深入人民群众进行调查研究,深刻理解和把握当代中国发展的现实逻辑;同时把握世界大历史、中国大历史,特别要理解和把握近代以来中国社会发展的历史逻辑、中国共产党发展壮大的历史逻辑、新中国砥砺奋进的历史逻辑、我国改革开放深入推进的历史逻辑、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历史逻辑。  心有人民情怀。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只有深入人民群众才能读懂人民群众,只有读懂人民群众才能表达人民心声,只有表达人民心声才能为人民立言。广大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既要以真挚的情怀研究人民、书写人民,把人民群众的精彩生活表达好展示好;又要着眼于人民群众需要解疑释惑、阐明道理,为人民述学立论、建言献策。  练好基本功夫。关键是要做到深入浅出,使党的创新理论飞入寻常百姓家。深入,就是抓住人的根本。理论只要彻底,就能说服人。所谓彻底,就是抓住事物的根本,而事物的根本在人。浅出,就是善于运用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的语言进行理论解说,用人民听得懂、听得进的语言进行理论阐释,从而让理论为广大人民群众所掌握。  构建中国哲学社会科学自主知识体系的着力点  新时代新征程,在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实践中,哲学社会科学地位更加重要、任务更加繁重,要坚持守正创新,聚焦学习宣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着力深化体系化学理化研究阐释,立足中国式现代化建构中国自主的知识体系。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决定》提出:“创新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实施哲学社会科学创新工程,构建中国哲学社会科学自主知识体系。”这为繁荣哲学社会科学指明了发展路径。  一是坚持“两个结合”。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自主知识体系,同样必须坚持“两个结合”。中国自主的知识体系是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体系。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是当代中国哲学社会科学区别于其他哲学社会科学的根本标志,必须旗帜鲜明加以坚持。”习近平总书记又指出:“如果没有中华五千年文明,哪里有什么中国特色?如果不是中国特色,哪有我们今天这么成功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只有坚持“两个结合”,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世界观和方法论运用到哲学社会科学各学科之中,才能巩固中华民族的文化主体性,构建中国自主的知识体系。  二是立足中国、把握历史。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要体现继承性、民族性。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丰富多彩,是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发展的深厚文化基础和宝贵历史资源,应坚定历史自信、文化自信,加强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保护传承,深入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富有生命力的“优秀因子”,并赋予其时代内涵,使之与当代文化相适应、与现代社会相协调,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  三是体现自主性、原创性。哲学社会科学要形成自己的特色和优势,必须从中国具体实践出发,提出自己的观点,系统提炼总结标识性概念、原创性理论。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科学研究中原始创新的重要性,他指出:“科学以探究真理、发现新知为使命。一切真正原创的知识,都需要冲破现有的知识体系。”没有原创性,就没有中国自主的知识体系。必须以我们正在做的事情为中心,从我国实践中发现新情况,研究解决新问题。  四是体现专业性、系统性。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是涵盖各个领域、包含多个学科、分为不同层级的学科体系,其中每一个学科都是由学术体系和话语体系统一构成。我国哲学社会科学学科体系已基本确立,但一些学科设置同社会发展需要还不相适应,两者之间联系不够紧密,学科体系还不够健全,构建哲学社会科学自主知识体系需要体现专业性、系统性,厚植学术根基,全面推进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的建设和创新,协同推进教材体系、教学体系、课程体系和科研体系的高质量发展。  【作者为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专家工作室领衔专家】

十二月 23, 2024 - 11:53
 3761
加快构建中国哲学社会科学自主知识体系

  从哲学上讲,人类文明包含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21世纪初,浙江经济社会发展已走在全国前列。时任浙江省委书记习近平高瞻远瞩,适时提出加快建设文化大省,繁荣发展浙江哲学社会科学,提高浙江的文化软实力。2004年12月,习近平同志在省社科联第五次代表大会上发表重要讲话,对全省社科联组织和社科工作者提出了“真”“情”“实”“意”四字重要指示要求,深刻阐述了哲学社会科学研究的立场、态度、方法和导向问题。2024年11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对新时代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作出的重要指示中强调,要坚持“两个结合”,扎根中国大地、赓续中华文脉、厚植学术根基,深入研究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实践中的重大问题,加快构建中国哲学社会科学自主知识体系,培养高素质理论人才,为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作出更大贡献。这为新时代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指明了方向。

  深入践行“真”“情”“实”“意”

  “真”即追求真理,真正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中的指导地位,彰显真理的力量。第一,哲学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一样,同样需要求真,尤其是马克思主义哲学认识论,它本身就是求真理的理论。第二,要有求真精神,崇尚真理。第三,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内在地包含了坚持马克思主义真理性的本质要求,包含了不断发展马克思主义真理的本质诉求。

  “情”即厚植情怀,对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充满激情。一是要有人民情怀,我们进行的一切理论研究都是为了人民,要关切民生,要有人文温度。二是要有对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情怀,对于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来说,要把职业当作事业,把自己的学术命运与党和国家的命运紧紧连在一起,只有把发展哲学社会科学当作毕生的事业来追求,才能坐得住“冷板凳”,下得去“田间地头”,使学问扎根于中国大地。

  “实”即实事求是,坚持理论联系实际。其一,“实”就是指务实,在问题导向和求真精神前提下,扎扎实实地把文章写在广阔的祖国大地上。其二,要坚持现实导向、实践导向。在哲学社会科学应用中,必须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的作风。当前,我们应切实关注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的重大现实问题、理论问题、战略谋划问题。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发表原创性成果,提出原创性理论。

  “意”即立意高远,意义深刻,树立精品意识。一是要树立人类意识和世界眼光。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不断创造和发展人类文明新形态,就是要以胸怀天下的世界眼光,站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高度,不仅推动我国哲学社会科学的发展,也为人类文明进步作出理论贡献。二是要吸收外来,面向未来。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讲话中提到的,要“按照立足中国、借鉴国外,挖掘历史、把握当代,关怀人类、面向未来的思路,着力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在多个场合关于哲学社会科学工作的重要论述,都表达了“真”“情”“实”“意”的理念和精神。2022年4月,他在中国人民大学考察调研时强调,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要做到方向明、主义真、学问高、德行正,自觉以回答中国之问、世界之问、人民之问、时代之问为学术己任,以彰显中国之路、中国之治、中国之理为思想追求,在研究解决事关党和国家全局性、根本性、关键性的重大问题上拿出真本事、取得好成果。这里的“主义真”“思想追求”“重大问题”“好成果”,可以理解为对“真”“情”“实”“意”的另一种表达。

  用心用情用功为人民立言

  习近平总书记在看望参加全国政协十三届二次会议的文艺界、社科界委员时指出,文学艺术创造、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首先要搞清楚为谁创作、为谁立言的问题,这是一个根本问题。广大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必须解决好这个根本问题,深入实际、深入群众,把握群众所思所想所盼,用心用情用功为人民立言。他要求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要多到实地调查研究,了解百姓生活状况、把握群众思想脉搏,着眼群众需要解疑释惑、阐明道理,把学问写进群众心坎里。

  要把握历史和现实的逻辑。一个国家、一个民族要振兴、要强盛,必须在历史前进的逻辑中前进、在时代发展的潮流中发展。要深入人民群众进行调查研究,深刻理解和把握当代中国发展的现实逻辑;同时把握世界大历史、中国大历史,特别要理解和把握近代以来中国社会发展的历史逻辑、中国共产党发展壮大的历史逻辑、新中国砥砺奋进的历史逻辑、我国改革开放深入推进的历史逻辑、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历史逻辑。

  心有人民情怀。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只有深入人民群众才能读懂人民群众,只有读懂人民群众才能表达人民心声,只有表达人民心声才能为人民立言。广大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既要以真挚的情怀研究人民、书写人民,把人民群众的精彩生活表达好展示好;又要着眼于人民群众需要解疑释惑、阐明道理,为人民述学立论、建言献策。

  练好基本功夫。关键是要做到深入浅出,使党的创新理论飞入寻常百姓家。深入,就是抓住人的根本。理论只要彻底,就能说服人。所谓彻底,就是抓住事物的根本,而事物的根本在人。浅出,就是善于运用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的语言进行理论解说,用人民听得懂、听得进的语言进行理论阐释,从而让理论为广大人民群众所掌握。

  构建中国哲学社会科学自主知识体系的着力点

  新时代新征程,在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实践中,哲学社会科学地位更加重要、任务更加繁重,要坚持守正创新,聚焦学习宣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着力深化体系化学理化研究阐释,立足中国式现代化建构中国自主的知识体系。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决定》提出:“创新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实施哲学社会科学创新工程,构建中国哲学社会科学自主知识体系。”这为繁荣哲学社会科学指明了发展路径。

  一是坚持“两个结合”。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自主知识体系,同样必须坚持“两个结合”。中国自主的知识体系是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体系。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是当代中国哲学社会科学区别于其他哲学社会科学的根本标志,必须旗帜鲜明加以坚持。”习近平总书记又指出:“如果没有中华五千年文明,哪里有什么中国特色?如果不是中国特色,哪有我们今天这么成功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只有坚持“两个结合”,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世界观和方法论运用到哲学社会科学各学科之中,才能巩固中华民族的文化主体性,构建中国自主的知识体系。

  二是立足中国、把握历史。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要体现继承性、民族性。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丰富多彩,是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发展的深厚文化基础和宝贵历史资源,应坚定历史自信、文化自信,加强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保护传承,深入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富有生命力的“优秀因子”,并赋予其时代内涵,使之与当代文化相适应、与现代社会相协调,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

  三是体现自主性、原创性。哲学社会科学要形成自己的特色和优势,必须从中国具体实践出发,提出自己的观点,系统提炼总结标识性概念、原创性理论。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科学研究中原始创新的重要性,他指出:“科学以探究真理、发现新知为使命。一切真正原创的知识,都需要冲破现有的知识体系。”没有原创性,就没有中国自主的知识体系。必须以我们正在做的事情为中心,从我国实践中发现新情况,研究解决新问题。

  四是体现专业性、系统性。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是涵盖各个领域、包含多个学科、分为不同层级的学科体系,其中每一个学科都是由学术体系和话语体系统一构成。我国哲学社会科学学科体系已基本确立,但一些学科设置同社会发展需要还不相适应,两者之间联系不够紧密,学科体系还不够健全,构建哲学社会科学自主知识体系需要体现专业性、系统性,厚植学术根基,全面推进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的建设和创新,协同推进教材体系、教学体系、课程体系和科研体系的高质量发展。

  【作者为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专家工作室领衔专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