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冒牌司美”产业链调查:虚假标签与非法针剂

“不用节食、不用运动,成分就是马斯克用的那种,是市面上天花板级别的,三管齐下的快版本、猛版本,成分都是植物提取,吃完不会让你晕、拉、吐。”这是某直播间里对一款“口服司美”产品的介绍。曹明月心动不已,此前,她了解过司美格鲁肽的减肥效果,但不敢使用针剂,听闻这是口服产品,她便花费499元下单了两盒。直到产生了不良反应,曹明月在社交媒体上搜索了解,这才意识到自己买的这款“GLP-1口服司美3D塑形舱”不是真正的“口服司美”。国内获批的司美格鲁肽来自丹麦的诺和诺德公司,用于治疗糖尿病,有针剂(Ozempic)和口服药(Rybelsus)两款。口服药于今年1月获批,是国内目前首个及唯一获批上市的口服GLP-1药物,需要处方才能购买。但电商平台上,“口服司美”“GLP-1活性胶囊”“司美纤体饮”等“冒牌司美”层出不穷。新京报记者调查发现,事实上,这些“口服司美”大多并不含司美格鲁肽,只是一个宣传的幌子。在互联网上,通过“代工厂”自制一款类似的“冒牌司美”每盒成本不到20元,已形成一条完整的产业链。而更有违法者,在互联网上售卖司美格鲁肽原料,生产销售未经审批的司美格鲁肽针剂。中国药科大学药品监管科学研究院执行院长邵蓉表示,司美格鲁肽作为一种处方药,若添加在保健品中属于违法行为,而那些宣称含有司美格鲁肽或GLP-1但实际上并不含有的产品,属于欺诈消费者,情节严重的可能涉嫌生产、销售假药罪;未经许可生产并销售司美格鲁肽针剂或口服剂型,是《药品管理法》所禁止的,可能涉嫌妨害药品管理罪。阿里巴巴平台上“口服司美”“GLP-1”类产品的代工厂。 图片来源:网络截图“口服司美”遍地开花10月9日午饭前,曹明月服用了一支“口服司美”。这支药由压片、胶囊、液体组成,外包装通体是英文,蓝色瓶体上标有大写的“GLP-1”。几天前,她在短视频电商平台直播间看到一位身穿职业装的主播在介绍这款药,页面上有“口服司美、GLP-1”的字样。主播还展示了各种专利证书等,“两个礼拜就能和别人拉开差距。”GLP-1即胰高血糖素样肽-1,是一种主要由肠道细胞所产生的激素。而司美格鲁肽,是一种GLP-1受体激动剂,通过激活受体,促进分泌胰岛素,延缓胃排空而增加饱腹感,最初是以降糖药物进入临床实践。吃完大约三个小时后,曹明月感到心跳加快,伴随一阵阵的恶心干呕。她去询问客服,对方没有正面回复,只是称产品很安全、很健康,还发送了一份食谱,指导她午餐和晚餐前都要服用这款产品。但明显的身体反应让曹明月不敢继续吃这款药,她想要退货退款,却被告知跨境商品不支持7天无理由退货,客服也不再回复消息。曹明月在社交媒体上搜索后发现,许多购买者有和她相同的经历。齐舒也关注到这款“GLP-1口服司美3D塑形舱”,他从事电商工作,身边有朋友购买服用后也出现了呕吐等症状,他便留心查看了店铺资质和商品信息。他发现,这款产品在多个店铺售卖,而当一个产品链接下出现多个差评时,该链接就会下架。在齐舒提供的截图中,新京报记者看到,评论里提及各种不良反应,有人吃完胃疼胸闷去医院输液;有人喝完半夜流了两次鼻血。齐舒发布相关提示视频后,多位消费者找到他,向他提供了更多的证据。其中,有消费者向平台投诉后,商家在平台调解中提供了商品报关单。齐舒发现该报关单上显示的产品成分,与产品宣传不符。报关单显示,这款产品的主要成分为浓缩芒果粉、香瓜浓缩粉、金银花浓缩汁等。而在商品详情页,该产品主要成分的第一位是“GLP-1 BOOSTER”。10月24日,新京报记者在“抖邮官方直播号”里,看到曹明月购买的这款产品依旧在售。记者询问“是口服版的司美格鲁肽吗?”“里面含有GLP-1吗?”依然得到主播肯定的回复。在齐舒的观察里,电商平台出现过很多款“像一阵风”一样的减肥产品,多为食品、保健品或特殊膳食补充剂,基本上都打着“口服司美”或GLP-1的旗号玩文字游戏。他曾接触过一款名为“司美魔力豆”的产品,他称,这款产品在电商平台的售价为39.9元10盒,却能为带货主播提供高达60%-80%的佣金,这意味着成本仅为几块钱。一家工厂的工作人员发来的司美格鲁肽针剂资料,尽管在适应症中提及是用于糖尿病患者,而在效果反馈中却暗示减肥效果。 资料截图成分多为植物提取物、益生菌10月27日,新京报记者以“GLP-1”“口服司美”为关键词进行搜索,在电商平台随即出现大量相关商品,销量排在前五名的产品中,有胶囊、口服液、压片等多种形式,其中四款为跨境电商产品,另一款则在某药房旗舰店销售。在对这些产品的客服进行咨询时,新京报记者发现,其中第一款产品,客服声称产品含有GLP-1成分,却无法提供更详细的解释。第二款产品主要成分为750毫克藤黄果提取物、450毫克羟基柠檬酸、100毫克匙羹藤提取物,客服称“靠植物成分提升GLP-1”。第三款产品的主要成分维生素A、维生素C、维生素D3等,客服称“促进自身分泌GLP-1抑制食欲”。最后两款产品的客服表示无法提供成分资料,消费者购买后可以自行查看包装信息。新京报记者进一步调查发现,在网络上,生产一款类似的“口服司美”并不难,在相关平台上能查找到不少“口服司美”的代工厂。新京报记者联系了多家工厂,在部分生产厂家眼中,“口服司美”不含司美格鲁肽、GLP-1,利用其做宣传是心照不宣的操作。其中某生产厂家工作人员向新京报记者表示,司美属于药物无法做,但“司美的效果是做得出的”。在他发送的资料中,新京报记者看到该厂“GLP-1激活胶囊”核心成分是AKK菌(嗜黏液阿克曼氏菌),“能够降血糖、加速脂肪代谢,在不减量饮食、不配合运动的情况下,一周可以瘦1.5斤。”另一家工厂的工作人员表示栀子花提取物、黑茶提取物都可以达到类似减重的效果。工作人员还透露,很多美容院也会跟他们定制生产,1万盒起订,每盒成本为不到20元。他还提到,工厂主要以代工为主,双针口服液剂型是目前做得最多的包装,能跟其他口服产品产生区分。“一般瓶体、成分是一样的,每个客户的外包装都有改动,上面的文字都不一样,各有各的风格。”该工作人员还发送了一款他们的配方,新京报记者看到配方上面显示的品牌产品在各电商平台都有销售,显示为跨境电商产品。在某海外旗舰店,该商品售价为每盒145元,共8支,月销量100多单。还有一家工厂的工作人员表示,在资质方面,做定制包装的产品只需要有营业执照、食品经营许可证、商标注册证书,或者营业执照有食品销售项目就行。根据纯国内生产销售或跨境电商等销售渠道的不同,成分和价格都有区别。在对方给出的“司美”配方中,新京报记者看到,其成分多为植物提取物,比如白芸豆提取物、柑橘果粉、白桑叶提取物、藤黄果提取物、绿茶茶多酚等。新京报记者发现,“纯天然植物提取”“益生菌”是这些“冒牌司美”的主要成分。中国药科大学药品监管科学研究院执行院长邵蓉提示,这些成分的减肥效果和安全性都需要科学验证。以藤黄果提取物为例,科信食品与营养信息交流中心科学技术部主任阮光锋曾在文章中提到,藤黄果及野生芒果提取物虽有短期的减肥效果,但无法确认其长期效果。此前在服用含有藤黄果提取物的减肥产品的人群中出现了急性肝炎、肝功能不全等肝损伤及急性心肌炎、心跳过速等心脏疾病。余白长期研究GLP-1领域,他直言,当下“口服司美”的成分就是之前一些减肥产品常用的成分,如今只是利用司美或GLP-1的名头“硬蹭”。2023年12月,曾有人向余白提供线索称,有团队在销售口服版本的司美格鲁肽。而余白了解到,当时全球的司美格鲁肽都处于紧缺状态,只有境外的跨境医药头部卖家(持牌)有货。余白购买了线索中的药品送检,检测报告显示其完全不含司美格鲁肽成分。然而,假货版本外包装盒与正品极其相似,配有说明书,只有从印刷色彩、铝箔板材质、有无钢印等方面仔细比对,才能看出与正品的差别。阿里巴巴平台上可以检索到的司美格鲁肽原料。 图片来源:网络截图如何生产一款“冒牌司美”?新京报记者发现,在互联网上,不仅存在这类在名称上冒牌的司美。如果想生产出一款更逼真的“冒牌”司美格鲁肽,在网络上也可以找到原料。新京报记者在阿里巴巴网站上输入关键词“司美格鲁肽”及其英文名字“索马鲁肽”,出现了多家供应商。每克标价为2000-7000元不等,还有商家直接在产品名称上标注“化妆品原料”。新京报记者以买家名义联系了两家司美格鲁肽供应商。在记者表示并非科研和出口用途,而是用于生产的情况下,两家供应商均表示可以供货。一位供应商表示,99%纯度的产品每克6200元,对于其真假、纯度等,对方表示可以签订合同,支持检测。另一家供应商的工作人员虽提到“司美不能添加进食品”,但还是表示可以供货,90%纯度的产品每克3000元。随后该工作人员还表示,有针对美容院的“成品针剂,减肥用”, 价格为每支400元,可以用一个月,专用于私域销售。新京报记者在对方发送来的资料中看到,这种预填充注射笔外观看起来像一支白色的笔,重34克,长16厘米,“每支注射笔含有司美格鲁肽4毫克,置于3毫升溶液中。”对方表示效果很好,“一个月至少10斤。”当记者询问认证资质,对方称是医用级、注射级的,“比市面上的还安全,效果也好,只要用过都会复购。”当记者问及是否有检测报告,该工作人员表示“会随产品发出,建议先买一支试试”。余白表示,这些原料可能是有效成分,但不一定能达到上市药品原料的标准。在他看来,正经公司有完整的产业链,对于那些在网站上购买原料的人,要么是搞科研,要么是有造假嫌疑。而对于原料商而言,他们只要卖出,就不会管客户后续是干什么的。邵蓉提到,司美格鲁肽原料的合法购买渠道即药品来源,主要是合法注册的药品生产企业和药品经营企业。我国对原料药实行与制剂关联审评制度,国家药监局平台登记的原料药分别处于“A”和“I“状态。A状态的原料是被关联审评激活的原料药,药品生产企业可以采购其用于制剂生产;处于“I”状态的,是在等待与制剂关联审评的待激活状态。新京报记者在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药品审评中心查询发现,截至2024年9月2日,仅有6条司美格鲁肽原料药登记记录。登记信息显示“与制剂共同审评审批结果”均显示为“I”。这意味着,这些原料/辅材/包材不能用于上市制剂中,直到它们通过了与制剂的共同审评审批。邵蓉解释,目前除了少数几家公司处于关联审评审批过程,是在生产“样品”,其他生产行为应当都属违法状态,其特征主要有:生产者不是药品生产企业,是化工企业;生产者虽是药品生产企业但是没有生产该原料药的合法理由;生产过程没有按照药品生产质量管理规范组织,可能存在标准、混淆、污染等质量风险。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药品审评中心显示,目前对“司美格鲁肽”进行登记的共有6家企业,并且都尚未通过与制剂共同审评审批。 图片来源:网络截图医美行业成“冒牌司美”重灾区这些上游生产的“冒牌司美”最终流向哪里?今年9月,国家药监局公布的4起药品网络销售违法违规典型案例中,有3起涉及违规生产、销售司美格鲁肽这一“网红减肥产品”。其中包括未取得药品经营许可证的情况下,销售司美格鲁肽注射液等药品;通过网络平台购买原料,在未取得药品生产许可证、药品经营许可证的情况下,生产、销售含有司美格鲁肽成分的减肥药;某护肤店通过网络平台销售无中文标识、含司美格鲁肽成分的注射剂,涉案药品未取得药品相关批准证明文件。据《法治日报》报道,此前浙江诸暨市公安局侦破的全国首例非法研发、生产和销售司美格鲁肽假药的案件中,犯罪分子是将粉末状的“司美格鲁肽”加入甘露醇溶解,然后再冻干,以化妆品的名义卖给美容院和代理商。据通报,截至侦破时,此类“三无”假药产品已经流入全国20多个省份,销售金额逾亿元。“医美行业成为了司美格鲁肽原料应用的重灾区。”余白直言,这主要因为医美领域客户群体的封闭性和支付意愿较强,因此能够实现较高售价。对于未经许可生产并销售司美格鲁肽针剂,四川明炬律师事务所律师许涵林表示,这涉嫌构成妨害药品管理罪。根据“两高”发布的危害药品安全犯罪司法解释,未取得药品相关批准证明文件的“黑作坊”生产药品或者明知是上述药品而销售,涉案药品的适应症、功能主治或者成分不明的,即可构成妨害药品管理罪。此外,如

11月 14, 2024 - 14:45
 4145
“冒牌司美”产业链调查:虚假标签与非法针剂

“不用节食、不用运动,成分就是马斯克用的那种,是市面上天花板级别的,三管齐下的快版本、猛版本,成分都是植物提取,吃完不会让你晕、拉、吐。”这是某直播间里对一款“口服司美”产品的介绍。


曹明月心动不已,此前,她了解过司美格鲁肽的减肥效果,但不敢使用针剂,听闻这是口服产品,她便花费499元下单了两盒。


直到产生了不良反应,曹明月在社交媒体上搜索了解,这才意识到自己买的这款“GLP-1口服司美3D塑形舱”不是真正的“口服司美”。


国内获批的司美格鲁肽来自丹麦的诺和诺德公司,用于治疗糖尿病,有针剂(Ozempic)和口服药(Rybelsus)两款。口服药于今年1月获批,是国内目前首个及唯一获批上市的口服GLP-1药物,需要处方才能购买。但电商平台上,“口服司美”“GLP-1活性胶囊”“司美纤体饮”等“冒牌司美”层出不穷。


新京报记者调查发现,事实上,这些“口服司美”大多并不含司美格鲁肽,只是一个宣传的幌子。在互联网上,通过“代工厂”自制一款类似的“冒牌司美”每盒成本不到20元,已形成一条完整的产业链。而更有违法者,在互联网上售卖司美格鲁肽原料,生产销售未经审批的司美格鲁肽针剂。


中国药科大学药品监管科学研究院执行院长邵蓉表示,司美格鲁肽作为一种处方药,若添加在保健品中属于违法行为,而那些宣称含有司美格鲁肽或GLP-1但实际上并不含有的产品,属于欺诈消费者,情节严重的可能涉嫌生产、销售假药罪;未经许可生产并销售司美格鲁肽针剂或口服剂型,是《药品管理法》所禁止的,可能涉嫌妨害药品管理罪。


阿里巴巴平台上“口服司美”“GLP-1”类产品的代工厂。 图片来源:网络截图


“口服司美”遍地开花


10月9日午饭前,曹明月服用了一支“口服司美”。这支药由压片、胶囊、液体组成,外包装通体是英文,蓝色瓶体上标有大写的“GLP-1”。


几天前,她在短视频电商平台直播间看到一位身穿职业装的主播在介绍这款药,页面上有“口服司美、GLP-1”的字样。主播还展示了各种专利证书等,“两个礼拜就能和别人拉开差距。”


GLP-1即胰高血糖素样肽-1,是一种主要由肠道细胞所产生的激素。而司美格鲁肽,是一种GLP-1受体激动剂,通过激活受体,促进分泌胰岛素,延缓胃排空而增加饱腹感,最初是以降糖药物进入临床实践。


吃完大约三个小时后,曹明月感到心跳加快,伴随一阵阵的恶心干呕。她去询问客服,对方没有正面回复,只是称产品很安全、很健康,还发送了一份食谱,指导她午餐和晚餐前都要服用这款产品。


但明显的身体反应让曹明月不敢继续吃这款药,她想要退货退款,却被告知跨境商品不支持7天无理由退货,客服也不再回复消息。


曹明月在社交媒体上搜索后发现,许多购买者有和她相同的经历。


齐舒也关注到这款“GLP-1口服司美3D塑形舱”,他从事电商工作,身边有朋友购买服用后也出现了呕吐等症状,他便留心查看了店铺资质和商品信息。


他发现,这款产品在多个店铺售卖,而当一个产品链接下出现多个差评时,该链接就会下架。在齐舒提供的截图中,新京报记者看到,评论里提及各种不良反应,有人吃完胃疼胸闷去医院输液;有人喝完半夜流了两次鼻血。


齐舒发布相关提示视频后,多位消费者找到他,向他提供了更多的证据。其中,有消费者向平台投诉后,商家在平台调解中提供了商品报关单。齐舒发现该报关单上显示的产品成分,与产品宣传不符。


报关单显示,这款产品的主要成分为浓缩芒果粉、香瓜浓缩粉、金银花浓缩汁等。而在商品详情页,该产品主要成分的第一位是“GLP-1 BOOSTER”。


10月24日,新京报记者在“抖邮官方直播号”里,看到曹明月购买的这款产品依旧在售。记者询问“是口服版的司美格鲁肽吗?”“里面含有GLP-1吗?”依然得到主播肯定的回复。


在齐舒的观察里,电商平台出现过很多款“像一阵风”一样的减肥产品,多为食品、保健品或特殊膳食补充剂,基本上都打着“口服司美”或GLP-1的旗号玩文字游戏。他曾接触过一款名为“司美魔力豆”的产品,他称,这款产品在电商平台的售价为39.9元10盒,却能为带货主播提供高达60%-80%的佣金,这意味着成本仅为几块钱。


一家工厂的工作人员发来的司美格鲁肽针剂资料,尽管在适应症中提及是用于糖尿病患者,而在效果反馈中却暗示减肥效果。 资料截图


成分多为植物提取物、益生菌


10月27日,新京报记者以“GLP-1”“口服司美”为关键词进行搜索,在电商平台随即出现大量相关商品,销量排在前五名的产品中,有胶囊、口服液、压片等多种形式,其中四款为跨境电商产品,另一款则在某药房旗舰店销售。


在对这些产品的客服进行咨询时,新京报记者发现,其中第一款产品,客服声称产品含有GLP-1成分,却无法提供更详细的解释。第二款产品主要成分为750毫克藤黄果提取物、450毫克羟基柠檬酸、100毫克匙羹藤提取物,客服称“靠植物成分提升GLP-1”。第三款产品的主要成分维生素A、维生素C、维生素D3等,客服称“促进自身分泌GLP-1抑制食欲”。最后两款产品的客服表示无法提供成分资料,消费者购买后可以自行查看包装信息。


新京报记者进一步调查发现,在网络上,生产一款类似的“口服司美”并不难,在相关平台上能查找到不少“口服司美”的代工厂。


新京报记者联系了多家工厂,在部分生产厂家眼中,“口服司美”不含司美格鲁肽、GLP-1,利用其做宣传是心照不宣的操作。


其中某生产厂家工作人员向新京报记者表示,司美属于药物无法做,但“司美的效果是做得出的”。在他发送的资料中,新京报记者看到该厂“GLP-1激活胶囊”核心成分是AKK菌(嗜黏液阿克曼氏菌),“能够降血糖、加速脂肪代谢,在不减量饮食、不配合运动的情况下,一周可以瘦1.5斤。”


另一家工厂的工作人员表示栀子花提取物、黑茶提取物都可以达到类似减重的效果。工作人员还透露,很多美容院也会跟他们定制生产,1万盒起订,每盒成本为不到20元。


他还提到,工厂主要以代工为主,双针口服液剂型是目前做得最多的包装,能跟其他口服产品产生区分。“一般瓶体、成分是一样的,每个客户的外包装都有改动,上面的文字都不一样,各有各的风格。”


该工作人员还发送了一款他们的配方,新京报记者看到配方上面显示的品牌产品在各电商平台都有销售,显示为跨境电商产品。在某海外旗舰店,该商品售价为每盒145元,共8支,月销量100多单。


还有一家工厂的工作人员表示,在资质方面,做定制包装的产品只需要有营业执照、食品经营许可证、商标注册证书,或者营业执照有食品销售项目就行。根据纯国内生产销售或跨境电商等销售渠道的不同,成分和价格都有区别。


在对方给出的“司美”配方中,新京报记者看到,其成分多为植物提取物,比如白芸豆提取物、柑橘果粉、白桑叶提取物、藤黄果提取物、绿茶茶多酚等。


新京报记者发现,“纯天然植物提取”“益生菌”是这些“冒牌司美”的主要成分。中国药科大学药品监管科学研究院执行院长邵蓉提示,这些成分的减肥效果和安全性都需要科学验证。


以藤黄果提取物为例,科信食品与营养信息交流中心科学技术部主任阮光锋曾在文章中提到,藤黄果及野生芒果提取物虽有短期的减肥效果,但无法确认其长期效果。此前在服用含有藤黄果提取物的减肥产品的人群中出现了急性肝炎、肝功能不全等肝损伤及急性心肌炎、心跳过速等心脏疾病。


余白长期研究GLP-1领域,他直言,当下“口服司美”的成分就是之前一些减肥产品常用的成分,如今只是利用司美或GLP-1的名头“硬蹭”。


2023年12月,曾有人向余白提供线索称,有团队在销售口服版本的司美格鲁肽。而余白了解到,当时全球的司美格鲁肽都处于紧缺状态,只有境外的跨境医药头部卖家(持牌)有货。


余白购买了线索中的药品送检,检测报告显示其完全不含司美格鲁肽成分。然而,假货版本外包装盒与正品极其相似,配有说明书,只有从印刷色彩、铝箔板材质、有无钢印等方面仔细比对,才能看出与正品的差别。


阿里巴巴平台上可以检索到的司美格鲁肽原料。 图片来源:网络截图


如何生产一款“冒牌司美”?


新京报记者发现,在互联网上,不仅存在这类在名称上冒牌的司美。如果想生产出一款更逼真的“冒牌”司美格鲁肽,在网络上也可以找到原料。


新京报记者在阿里巴巴网站上输入关键词“司美格鲁肽”及其英文名字“索马鲁肽”,出现了多家供应商。每克标价为2000-7000元不等,还有商家直接在产品名称上标注“化妆品原料”。


新京报记者以买家名义联系了两家司美格鲁肽供应商。在记者表示并非科研和出口用途,而是用于生产的情况下,两家供应商均表示可以供货。


一位供应商表示,99%纯度的产品每克6200元,对于其真假、纯度等,对方表示可以签订合同,支持检测。


另一家供应商的工作人员虽提到“司美不能添加进食品”,但还是表示可以供货,90%纯度的产品每克3000元。随后该工作人员还表示,有针对美容院的“成品针剂,减肥用”, 价格为每支400元,可以用一个月,专用于私域销售。


新京报记者在对方发送来的资料中看到,这种预填充注射笔外观看起来像一支白色的笔,重34克,长16厘米,“每支注射笔含有司美格鲁肽4毫克,置于3毫升溶液中。”


对方表示效果很好,“一个月至少10斤。”当记者询问认证资质,对方称是医用级、注射级的,“比市面上的还安全,效果也好,只要用过都会复购。”当记者问及是否有检测报告,该工作人员表示“会随产品发出,建议先买一支试试”。


余白表示,这些原料可能是有效成分,但不一定能达到上市药品原料的标准。在他看来,正经公司有完整的产业链,对于那些在网站上购买原料的人,要么是搞科研,要么是有造假嫌疑。而对于原料商而言,他们只要卖出,就不会管客户后续是干什么的。


邵蓉提到,司美格鲁肽原料的合法购买渠道即药品来源,主要是合法注册的药品生产企业和药品经营企业。我国对原料药实行与制剂关联审评制度,国家药监局平台登记的原料药分别处于“A”和“I“状态。A状态的原料是被关联审评激活的原料药,药品生产企业可以采购其用于制剂生产;处于“I”状态的,是在等待与制剂关联审评的待激活状态。


新京报记者在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药品审评中心查询发现,截至2024年9月2日,仅有6条司美格鲁肽原料药登记记录。登记信息显示“与制剂共同审评审批结果”均显示为“I”。这意味着,这些原料/辅材/包材不能用于上市制剂中,直到它们通过了与制剂的共同审评审批。


邵蓉解释,目前除了少数几家公司处于关联审评审批过程,是在生产“样品”,其他生产行为应当都属违法状态,其特征主要有:生产者不是药品生产企业,是化工企业;生产者虽是药品生产企业但是没有生产该原料药的合法理由;生产过程没有按照药品生产质量管理规范组织,可能存在标准、混淆、污染等质量风险。


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药品审评中心显示,目前对“司美格鲁肽”进行登记的共有6家企业,并且都尚未通过与制剂共同审评审批。 图片来源:网络截图


医美行业成“冒牌司美”重灾区


这些上游生产的“冒牌司美”最终流向哪里?


今年9月,国家药监局公布的4起药品网络销售违法违规典型案例中,有3起涉及违规生产、销售司美格鲁肽这一“网红减肥产品”。


其中包括未取得药品经营许可证的情况下,销售司美格鲁肽注射液等药品;通过网络平台购买原料,在未取得药品生产许可证、药品经营许可证的情况下,生产、销售含有司美格鲁肽成分的减肥药;某护肤店通过网络平台销售无中文标识、含司美格鲁肽成分的注射剂,涉案药品未取得药品相关批准证明文件。


据《法治日报》报道,此前浙江诸暨市公安局侦破的全国首例非法研发、生产和销售司美格鲁肽假药的案件中,犯罪分子是将粉末状的“司美格鲁肽”加入甘露醇溶解,然后再冻干,以化妆品的名义卖给美容院和代理商。据通报,截至侦破时,此类“三无”假药产品已经流入全国20多个省份,销售金额逾亿元。


“医美行业成为了司美格鲁肽原料应用的重灾区。”余白直言,这主要因为医美领域客户群体的封闭性和支付意愿较强,因此能够实现较高售价。


对于未经许可生产并销售司美格鲁肽针剂,四川明炬律师事务所律师许涵林表示,这涉嫌构成妨害药品管理罪。根据“两高”发布的危害药品安全犯罪司法解释,未取得药品相关批准证明文件的“黑作坊”生产药品或者明知是上述药品而销售,涉案药品的适应症、功能主治或者成分不明的,即可构成妨害药品管理罪。此外,如果这些药品被认定为假药,还可能涉及生产、销售假药罪。


另一方面,作为处方药,司美格鲁肽、GLP-1等,是不可以用于保健品、特殊膳食补充剂、食品等非药物产品的宣传或命名中。


许涵林提到,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品管理法(2019年修订)》,非药品广告不得有涉及药品的宣传。而如果商品包装和宣传中明显标注含有GLP-1或司美格鲁肽,但实际成分却不含,这种宣传行为轻则可能构成行政违法,属于欺骗、误导消费者;较重的则可能构成刑事违法,如虚假广告罪。


她还表示,电商平台对于宣称是“口服司美”等产品的擦边行为负有重要监管责任,必须采取有效措施规制该类违规产品在平台上销售,从而保护消费者的合法权益。具体来说,电商平台应当承担的责任包括资质审核、报告义务、停止服务、信息公示责任。


针对目前“冒牌司美”的生产和流通,多位专家都表示担忧。余白表示,中国的互联网医疗过于发达,而医药健康科普的深度和广度还不够,导致公众对司美格鲁肽的认识还不够充分。


邵蓉坦言目前法律规范相对薄弱。她表示,渠道管理中注重药品从哪获得,却忽略了用途和去向的监管。法律法规强调并禁止购买“非法”原料药和药品,如果销售方明知购买者将原料药和药品用于非法用途,如制造假药等,销售方可能和造假者一起被视为“共犯”。


许涵林则认为,目前监管有滞后性或监管执行力度不足,导致一些商家为了达到其营销目的而违规。消费者在购买时应谨慎,避免被误导,同时可以向市场监管部门举报此类违规行为,维护自身权益和市场秩序。

(曹明月、齐舒、余白为化名)


新京报记者 李聪

编辑 陈晓舒

校对 赵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