充分发挥和合文化的时代价值
和合文化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蕴含着中国先人的处世哲学、人生智慧和价值追求。时任浙江省委书记习近平曾在《之江新语》中提到,我们的祖先曾创造了无与伦比的文化,而“和合”文化正是这其中的精髓之一。 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习近平主席曾多次表示:面对共同挑战,任何人任何国家都无法独善其身,人类只有和衷共济、和合共生这一条出路。如何深刻理解和合文化的本质内涵,并在新的时代背景下大力弘扬和合文化?本期我们邀请了三位嘉宾共同探讨。 和合文化的本质内涵 记者:在浙江工作期间,习近平同志就十分关注和合文化。他曾指出,“这种贵和尚中、善解能容,厚德载物、和而不同的宽容品格,是我们民族所追求的一种文化理念”。怎样理解和合文化的本质内涵? 张立文:习近平同志曾经指出,“自然与社会的和谐,个体与群体之间的和谐,我们民族的理想正在于此,我们民族的凝聚力、创造力也正基于此。”在我看来,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和合”是一个精髓,也是一个首要价值。这个价值可以分成三个部分来看。 第一是“生生”的价值。“生生”是中华民族文化的一个灵魂,从先秦时期开始,世界各国的哲学家都在尝试回答一个问题:万物从哪里来。西方的许多哲学家会认为万物的产生有一个本源,比如水、火、原子,而中华文明则讲究“和实生物,同则不继”。也就是说,和谐才能生成万物,同一就不能发展。我们承认万事万物一定有差异,但差异不是二元对立,而是对立统一。正是在冲突、融合中,万物得以生生不息。这也体现了中华文明的包容性。 第二是“多元”的价值。中华文明之所以能够生生不息,正是因为多元共生的价值观。先秦时期曾有关于“和”与“同”的争辩,多元论即是讲和,多元事物间相互平等、相互尊重,而不是彼此主宰。多元共生的价值观发展出的思维是多元和合的思维,中国的思想和文化也是因为多元性,才使得相异的思想观念可以共同存在、共同发展。比如,先秦时期的文化便呈现出百家争鸣、百花齐放的状态。从这个意义上来说,中华文化也是因为多元和合的思维,才能保持五千多年连续不断的发展。这也体现了中华文明突出的包容性。 第三是“贵和”的价值。中国始终是一个重视和平的国家,“贵和”的理念植根于中华文化的内里,体现在处理各种冲突关系的思维方法中。比如,对于处理国家与国家的关系,《尚书》提出“协和万邦”,即以和睦共处、合作共赢的态度处理邦国之间的关系;再比如,对于处理人际之间的关系,孔子说“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倡导人与人之间可以有矛盾,但能够在一定的道德原则和规范下达到统一与和谐。 何善蒙:“和合”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底色之一。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华文化崇尚和谐,中国‘和’文化源远流长,蕴涵着天人合一的宇宙观、协和万邦的国际观、和而不同的社会观、人心和善的道德观。” 首先,“和合”体现为天人合一的宇宙观,意味着自然并不是作为人的对立面而存在,人与自然共同生存、休戚与共,构成一个有机整体。第二,“和合”体现为协和万邦的国际观,是一个“由小及大”“由近及远”的思想体系,倡导世界各国相互尊重、互利合作、共同发展。第三,“和合”体现为和而不同的社会观,既保持个体的独立性,又尊重他者的差异性,从而形成一种和谐的社会关系。第四,“和合”体现为人心和善的道德观。“善”是“和”的基础,“和”是“善”的价值引领和目标指向。 潘军明:和合文化历史悠久。据历史学家考究,“和合”两字早在甲骨文和金文中就已经出现。到了西周末期,史伯提出“和实生物,同则不继”的观念,第一次对和合文化作出了系统性的阐述。随着中华文明的发展,“和合”的内涵不断加深,外延也持续扩大,逐渐形成“贵和尚中、善解能容,厚德载物、和而不同”的民族品格和文化理念。 而台州以其得天独厚的山海自然环境,融合了以天台宗为代表的佛教和合思想、以南宗为代表的道教和合思想、以理学为代表的儒家和合思想,三者互鉴互融,形成了中华和合文化的典型形态和鲜活样本,2017年被命名为“中华和合文化之乡”。 和合文化的时代价值 记者: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提出,深入挖掘和阐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的时代价值。怎样理解“和合”的时代价值? 张立文:当今世界,我认为人类共同面临着“五大冲突与危机”:一是人与自然的冲突以及由此而带来的生态危机;二是人与社会的冲突以及由此而带来的人文危机;三是人与人的冲突以及由此而带来的道德危机;四是人的心灵冲突以及由此而带来的信仰危机;五是文明与文明之间的冲突以及由此而带来的价值危机。 这五大冲突与危机是各个国家、民族以至每个人都将遭遇的,谁也不能独善其身,必须全人类奋力合作,共同应对化解。再者在人工智能、万物联通的情境下,人与人、人与物、物与物之间的物质、信息、能量已联通起来,呈现出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互相渗透、互不分离的状态。因此,西方文化思维中的对立竞争、非此即彼,已无法适应世界发展大势。搞“小院高墙”“脱钩断链”,只会割裂相互依存的世界。而中华文化思维讲求的和合共生、和而不同、多元包容,正契合了当今世界的实际需求,为世界大同提供了新的思维模式。美中合作基金会执行主席约翰·米勒—怀特认为,中华文明蕴含的“和合”思想对美中两国相处具有重要启示意义。和合学所提出的和生、和处、和立、和达、和爱的五大原理正好为人类普遍面临的时代问题提供了化解之道。 何善蒙:和合文化蕴含的以和为贵、和而不同、和合共生等理念,不仅是东方文明的人文标识和价值追求,也蕴含着解决当代人类难题的重要启示,即个体、社会、国家之间仍要和谐共生,顺应和平与发展的时代主题。 首先是个体层面。个人在社会中如何找到安身立命的根本?和合文化强调内在的和谐,注重修身以达到人格的完善。这让个人在各种社会境遇下,都能实现自洽。尤其是在“内卷”日益严重、精神压力逐渐攀升的当下,和合文化对于个体精神的调适和重建来说,都有着非常积极的意义。 其次是社会层面,和合文化有利于形成和谐的社会生态。文化的生命力在于能否转化为实践动力。在浙江大地上,和合文化强调的“兼容并蓄,和谐共生”已经内化为处理社会关系的原则。比如,就基层社会治理而言,浙江台州等地已经把和合理念融入其中,形成了独特的社会治理体系。 第三是国家层面。和合文化有助于提升中国的国际形象。和合文化强调兼容并蓄、以和为贵、和衷共济,与现代国际关系中追求的多边主义、合作共赢的理念不谋而合。从这个角度来说,和合文化有助于中国成为一个倡导和平、合作、共赢的大国,向世界展示负责任的大国形象。而当前我们所倡导的共建“一带一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等,都是和合文化的传递和表达。 潘军明:千百年来,和合文化在台州传承、发展、践行,不仅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台州人的思维习惯、价值取向和行为方式,更为台州这座山海水城增添了丰富人文底蕴,为台州的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强大动力。 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台州人凭着敏锐的商业头脑和冒险精神、合作精神闯荡世界。从“打硬股”“股份合作制”开始,台州发展出了多元融合、名扬天下的民营经济,“和而不同、合作共赢”的人文底蕴,促进了台州人的平等参与、务实合作、共同发展。 当前,和合理念已经融入台州的经济发展、政治建设、文化创新、社会治理、生态文明建设等方方面面。 在经济发展上,台州大力倡导“和聚力、合创富”理念,开展了“链长+链主”产业发展机制。比较典型的是浙江银轮机械股份有限公司,它作为汽车(大车配)产业链的“链主”企业,以集群合力促进产业链共同发展。截至2023年,在该公司的带动下,天台汽车产业规上企业达到74家,成功上市企业6家。 在社会治理上,通过挖掘“和为贵”“和为泰”理念,与人民调解工作相结合,打造了“和合善治”调解品牌,使矛盾纠纷“发现在早、化解在小”。 在文化创新上,台州启动编撰《中华和合文化通论》,实施文化基因解码工程,不断赓续和合文脉,提升价值挖掘“深度”。同时加强文化赋能,全力推动文旅深度融合高质量发展,推出“和合之旅”精品旅游线路。 在生态文明建设上,积极倡导“天人合一”的宇宙观,践行“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和合理念,创新打造了由政府引领、企业主导、公众参与的“蓝色循环”海洋塑料废弃物治理新模式,获得2023年度联合国“地球卫士奖”,为全球海洋塑料废弃物的治理提供了中国方案。 大力弘扬和合文化 记者:去年,习近平总书记考察浙江时指出,浙江要更好担负起新时代新的文化使命。浙江是和合文化的发祥地,您认为,浙江应如何进一步弘扬和合文化? 张立文: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要结合新的时代条件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和弘扬中华美学精神。和合文化与阳明文化、南孔文化一起,被称为“浙江三大文化”。担负新时代新的文化使命,就要充分发挥浙江的地域文化优势,加快建设高水平文化强省,助力文化强国建设,促进国际文化交流和文明互鉴,“让‘同球共济’、团结协作、互利共赢成为时代主旋律”。 浙江七山一水二分田,独特的地貌影响了浙江的文化气质。浙江文化中有山的坚毅,也有海的包容,多元的文化要素集聚在浙江大地,涵养出了兼收并蓄、开放包容的精神品格,由此构成了弘扬和发展和合文化的重要动力。和而不同是一切事物发生发展的规律,交流互鉴是文明发展的本质要求。要进一步秉持包容的思想、开放的心态,加大与国外学术交流的力度。特别是要加强与日本、韩国等同属东亚儒家文化圈国家的交流交往,就和合文化的研究、传播形成合力,让和合文化在国际上发出更大的声音,传播得更远,推动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的,人类是一个整体,地球是一个家园。人类应该和衷共济、和合共生,共同创造更加美好未来。 何善蒙:传承和弘扬和合文化不能孤立地进行,而要将其与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相结合,与中国的实际相结合,使其在新时代的背景下具有更强大的生命力。 一方面,传承和合文化要注重人民性。和平、和睦、和谐的追求深深植根于中华民族的精神世界之中,融化在中华人民的血脉之中。当下,传承和合文化要将其融入老百姓的日常生活,潜移默化地影响他们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模式。比如,可以将和合文化引入到中小学生的教材中,让青年人成为传承和合文化的主体;再比如,在基层社会治理中融入和合文化,践行“和合善治”的矛盾调解模式等。 另一方面,弘扬和合文化要注重内外两个方向。对内,要加大向全国层面的普及和宣传,比如,在台州天台等地,设计关于和合文化的研学道路,通过实地探访历史遗迹,向大众普及和合文化;对外,要向国际传播和合文化,比如,通过在海外举办城市推荐会、国际论坛等方式,向西方国家介绍和合文化。 最后,要积极引导和合文化融入当今社会生活。我们都说和合文化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天台山和合文化是中华和合文化的典型形态和鲜活样本,这种鲜活的特点在当下更应当积极引导和激发。一则我们要以多种形式,让和合文化的理念不断被当下的青年人所接受并且以青年人喜闻乐见的方式进行传播,让和合文化能够真正影响人们的日常生活;二则要积极从和合文化的角度对重大话题、议题发声,和合是具有标识性的中国传统观念,不仅对个体有着重要意义,对于当今社会来说,也是极为重要的一种智慧形式,尤其是在当前纷繁复杂的国际形势下,和合文化的价值理念、思维方式、行动路径和目标指向,可以为全球和平与发展贡献独特的中国智慧和方案。 潘军明:和合文化源远流长、烛照古今。台州作为“中华和合文化之乡”,要在新的起点上继续传承和弘扬和合文化,更好担负起新的文化使命,具体要从四个方面入手。 一是继续办好和合论坛。通过继续举办“和合文化全球论坛”,持续宣介和合文化“和而不同、开放包容”的价值理念,推动和合文化与世界文化交流互鉴,探索地方外宣服务国家战略大局的新路径。 二是赓续和传承好历史文脉。既充分挖掘梳理台州和合文化的历史脉络,加快推进文化保护和申遗工作,同时积极发挥和合文化研究机构的作用,开展重大课题研究,持续推出和合文化话语创新研究成果。 三是推动和合文化创新实践。一方面,要将弘扬和合文化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结合起来,在教育
和合文化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蕴含着中国先人的处世哲学、人生智慧和价值追求。时任浙江省委书记习近平曾在《之江新语》中提到,我们的祖先曾创造了无与伦比的文化,而“和合”文化正是这其中的精髓之一。
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习近平主席曾多次表示:面对共同挑战,任何人任何国家都无法独善其身,人类只有和衷共济、和合共生这一条出路。如何深刻理解和合文化的本质内涵,并在新的时代背景下大力弘扬和合文化?本期我们邀请了三位嘉宾共同探讨。
和合文化的本质内涵
记者:在浙江工作期间,习近平同志就十分关注和合文化。他曾指出,“这种贵和尚中、善解能容,厚德载物、和而不同的宽容品格,是我们民族所追求的一种文化理念”。怎样理解和合文化的本质内涵?
张立文:习近平同志曾经指出,“自然与社会的和谐,个体与群体之间的和谐,我们民族的理想正在于此,我们民族的凝聚力、创造力也正基于此。”在我看来,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和合”是一个精髓,也是一个首要价值。这个价值可以分成三个部分来看。
第一是“生生”的价值。“生生”是中华民族文化的一个灵魂,从先秦时期开始,世界各国的哲学家都在尝试回答一个问题:万物从哪里来。西方的许多哲学家会认为万物的产生有一个本源,比如水、火、原子,而中华文明则讲究“和实生物,同则不继”。也就是说,和谐才能生成万物,同一就不能发展。我们承认万事万物一定有差异,但差异不是二元对立,而是对立统一。正是在冲突、融合中,万物得以生生不息。这也体现了中华文明的包容性。
第二是“多元”的价值。中华文明之所以能够生生不息,正是因为多元共生的价值观。先秦时期曾有关于“和”与“同”的争辩,多元论即是讲和,多元事物间相互平等、相互尊重,而不是彼此主宰。多元共生的价值观发展出的思维是多元和合的思维,中国的思想和文化也是因为多元性,才使得相异的思想观念可以共同存在、共同发展。比如,先秦时期的文化便呈现出百家争鸣、百花齐放的状态。从这个意义上来说,中华文化也是因为多元和合的思维,才能保持五千多年连续不断的发展。这也体现了中华文明突出的包容性。
第三是“贵和”的价值。中国始终是一个重视和平的国家,“贵和”的理念植根于中华文化的内里,体现在处理各种冲突关系的思维方法中。比如,对于处理国家与国家的关系,《尚书》提出“协和万邦”,即以和睦共处、合作共赢的态度处理邦国之间的关系;再比如,对于处理人际之间的关系,孔子说“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倡导人与人之间可以有矛盾,但能够在一定的道德原则和规范下达到统一与和谐。
何善蒙:“和合”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底色之一。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华文化崇尚和谐,中国‘和’文化源远流长,蕴涵着天人合一的宇宙观、协和万邦的国际观、和而不同的社会观、人心和善的道德观。”
首先,“和合”体现为天人合一的宇宙观,意味着自然并不是作为人的对立面而存在,人与自然共同生存、休戚与共,构成一个有机整体。第二,“和合”体现为协和万邦的国际观,是一个“由小及大”“由近及远”的思想体系,倡导世界各国相互尊重、互利合作、共同发展。第三,“和合”体现为和而不同的社会观,既保持个体的独立性,又尊重他者的差异性,从而形成一种和谐的社会关系。第四,“和合”体现为人心和善的道德观。“善”是“和”的基础,“和”是“善”的价值引领和目标指向。
潘军明:和合文化历史悠久。据历史学家考究,“和合”两字早在甲骨文和金文中就已经出现。到了西周末期,史伯提出“和实生物,同则不继”的观念,第一次对和合文化作出了系统性的阐述。随着中华文明的发展,“和合”的内涵不断加深,外延也持续扩大,逐渐形成“贵和尚中、善解能容,厚德载物、和而不同”的民族品格和文化理念。
而台州以其得天独厚的山海自然环境,融合了以天台宗为代表的佛教和合思想、以南宗为代表的道教和合思想、以理学为代表的儒家和合思想,三者互鉴互融,形成了中华和合文化的典型形态和鲜活样本,2017年被命名为“中华和合文化之乡”。
和合文化的时代价值
记者: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提出,深入挖掘和阐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的时代价值。怎样理解“和合”的时代价值?
张立文:当今世界,我认为人类共同面临着“五大冲突与危机”:一是人与自然的冲突以及由此而带来的生态危机;二是人与社会的冲突以及由此而带来的人文危机;三是人与人的冲突以及由此而带来的道德危机;四是人的心灵冲突以及由此而带来的信仰危机;五是文明与文明之间的冲突以及由此而带来的价值危机。
这五大冲突与危机是各个国家、民族以至每个人都将遭遇的,谁也不能独善其身,必须全人类奋力合作,共同应对化解。再者在人工智能、万物联通的情境下,人与人、人与物、物与物之间的物质、信息、能量已联通起来,呈现出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互相渗透、互不分离的状态。因此,西方文化思维中的对立竞争、非此即彼,已无法适应世界发展大势。搞“小院高墙”“脱钩断链”,只会割裂相互依存的世界。而中华文化思维讲求的和合共生、和而不同、多元包容,正契合了当今世界的实际需求,为世界大同提供了新的思维模式。美中合作基金会执行主席约翰·米勒—怀特认为,中华文明蕴含的“和合”思想对美中两国相处具有重要启示意义。和合学所提出的和生、和处、和立、和达、和爱的五大原理正好为人类普遍面临的时代问题提供了化解之道。
何善蒙:和合文化蕴含的以和为贵、和而不同、和合共生等理念,不仅是东方文明的人文标识和价值追求,也蕴含着解决当代人类难题的重要启示,即个体、社会、国家之间仍要和谐共生,顺应和平与发展的时代主题。
首先是个体层面。个人在社会中如何找到安身立命的根本?和合文化强调内在的和谐,注重修身以达到人格的完善。这让个人在各种社会境遇下,都能实现自洽。尤其是在“内卷”日益严重、精神压力逐渐攀升的当下,和合文化对于个体精神的调适和重建来说,都有着非常积极的意义。
其次是社会层面,和合文化有利于形成和谐的社会生态。文化的生命力在于能否转化为实践动力。在浙江大地上,和合文化强调的“兼容并蓄,和谐共生”已经内化为处理社会关系的原则。比如,就基层社会治理而言,浙江台州等地已经把和合理念融入其中,形成了独特的社会治理体系。
第三是国家层面。和合文化有助于提升中国的国际形象。和合文化强调兼容并蓄、以和为贵、和衷共济,与现代国际关系中追求的多边主义、合作共赢的理念不谋而合。从这个角度来说,和合文化有助于中国成为一个倡导和平、合作、共赢的大国,向世界展示负责任的大国形象。而当前我们所倡导的共建“一带一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等,都是和合文化的传递和表达。
潘军明:千百年来,和合文化在台州传承、发展、践行,不仅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台州人的思维习惯、价值取向和行为方式,更为台州这座山海水城增添了丰富人文底蕴,为台州的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强大动力。
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台州人凭着敏锐的商业头脑和冒险精神、合作精神闯荡世界。从“打硬股”“股份合作制”开始,台州发展出了多元融合、名扬天下的民营经济,“和而不同、合作共赢”的人文底蕴,促进了台州人的平等参与、务实合作、共同发展。
当前,和合理念已经融入台州的经济发展、政治建设、文化创新、社会治理、生态文明建设等方方面面。
在经济发展上,台州大力倡导“和聚力、合创富”理念,开展了“链长+链主”产业发展机制。比较典型的是浙江银轮机械股份有限公司,它作为汽车(大车配)产业链的“链主”企业,以集群合力促进产业链共同发展。截至2023年,在该公司的带动下,天台汽车产业规上企业达到74家,成功上市企业6家。
在社会治理上,通过挖掘“和为贵”“和为泰”理念,与人民调解工作相结合,打造了“和合善治”调解品牌,使矛盾纠纷“发现在早、化解在小”。
在文化创新上,台州启动编撰《中华和合文化通论》,实施文化基因解码工程,不断赓续和合文脉,提升价值挖掘“深度”。同时加强文化赋能,全力推动文旅深度融合高质量发展,推出“和合之旅”精品旅游线路。
在生态文明建设上,积极倡导“天人合一”的宇宙观,践行“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和合理念,创新打造了由政府引领、企业主导、公众参与的“蓝色循环”海洋塑料废弃物治理新模式,获得2023年度联合国“地球卫士奖”,为全球海洋塑料废弃物的治理提供了中国方案。
大力弘扬和合文化
记者:去年,习近平总书记考察浙江时指出,浙江要更好担负起新时代新的文化使命。浙江是和合文化的发祥地,您认为,浙江应如何进一步弘扬和合文化?
张立文: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要结合新的时代条件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和弘扬中华美学精神。和合文化与阳明文化、南孔文化一起,被称为“浙江三大文化”。担负新时代新的文化使命,就要充分发挥浙江的地域文化优势,加快建设高水平文化强省,助力文化强国建设,促进国际文化交流和文明互鉴,“让‘同球共济’、团结协作、互利共赢成为时代主旋律”。
浙江七山一水二分田,独特的地貌影响了浙江的文化气质。浙江文化中有山的坚毅,也有海的包容,多元的文化要素集聚在浙江大地,涵养出了兼收并蓄、开放包容的精神品格,由此构成了弘扬和发展和合文化的重要动力。和而不同是一切事物发生发展的规律,交流互鉴是文明发展的本质要求。要进一步秉持包容的思想、开放的心态,加大与国外学术交流的力度。特别是要加强与日本、韩国等同属东亚儒家文化圈国家的交流交往,就和合文化的研究、传播形成合力,让和合文化在国际上发出更大的声音,传播得更远,推动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的,人类是一个整体,地球是一个家园。人类应该和衷共济、和合共生,共同创造更加美好未来。
何善蒙:传承和弘扬和合文化不能孤立地进行,而要将其与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相结合,与中国的实际相结合,使其在新时代的背景下具有更强大的生命力。
一方面,传承和合文化要注重人民性。和平、和睦、和谐的追求深深植根于中华民族的精神世界之中,融化在中华人民的血脉之中。当下,传承和合文化要将其融入老百姓的日常生活,潜移默化地影响他们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模式。比如,可以将和合文化引入到中小学生的教材中,让青年人成为传承和合文化的主体;再比如,在基层社会治理中融入和合文化,践行“和合善治”的矛盾调解模式等。
另一方面,弘扬和合文化要注重内外两个方向。对内,要加大向全国层面的普及和宣传,比如,在台州天台等地,设计关于和合文化的研学道路,通过实地探访历史遗迹,向大众普及和合文化;对外,要向国际传播和合文化,比如,通过在海外举办城市推荐会、国际论坛等方式,向西方国家介绍和合文化。
最后,要积极引导和合文化融入当今社会生活。我们都说和合文化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天台山和合文化是中华和合文化的典型形态和鲜活样本,这种鲜活的特点在当下更应当积极引导和激发。一则我们要以多种形式,让和合文化的理念不断被当下的青年人所接受并且以青年人喜闻乐见的方式进行传播,让和合文化能够真正影响人们的日常生活;二则要积极从和合文化的角度对重大话题、议题发声,和合是具有标识性的中国传统观念,不仅对个体有着重要意义,对于当今社会来说,也是极为重要的一种智慧形式,尤其是在当前纷繁复杂的国际形势下,和合文化的价值理念、思维方式、行动路径和目标指向,可以为全球和平与发展贡献独特的中国智慧和方案。
潘军明:和合文化源远流长、烛照古今。台州作为“中华和合文化之乡”,要在新的起点上继续传承和弘扬和合文化,更好担负起新的文化使命,具体要从四个方面入手。
一是继续办好和合论坛。通过继续举办“和合文化全球论坛”,持续宣介和合文化“和而不同、开放包容”的价值理念,推动和合文化与世界文化交流互鉴,探索地方外宣服务国家战略大局的新路径。
二是赓续和传承好历史文脉。既充分挖掘梳理台州和合文化的历史脉络,加快推进文化保护和申遗工作,同时积极发挥和合文化研究机构的作用,开展重大课题研究,持续推出和合文化话语创新研究成果。
三是推动和合文化创新实践。一方面,要将弘扬和合文化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结合起来,在教育实践活动中提升市民道德素养;另一方面,积极探索在基层社会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建设中融入和合理念。
四是构建全媒体传播矩阵,向国际社会讲好和合故事。一方面,“走出去”,以和合文化国际传播中心为牵引,联合新华社、央视国际频道等央媒和海外媒体,搭建全媒体、多语种、广覆盖的海内外传播矩阵;另一方面,“请进来”,邀请更多的日韩东南亚城市市长、驻华大使、国际知名青年、海外传播官等参访台州,开展精准传播,让更多国际友人感受到和合文化的底蕴,更好地对外讲好中国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