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杭:打造“和美余乡” 逐梦乡村发展新蓝海

  承载着良渚文化深厚底蕴、坐落于城西科创大走廊重要发展地带、错落布局在杭城新中心周边,余杭乡村镌刻着历史纹理、沐浴着现代发展的光辉,在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的浪潮下,走出城乡融合之路,构建起新型城乡关系,迈向农业农村高质量发展。2023年,杭州市余杭区城乡居民收入比值达1.53,集体经济经营性收入村均757万元,所有村都达到150万元以上,连续6年获评全省乡村振兴考核优秀等次,连续2年荣获全省“神农鼎·铜鼎”,入选首批国家乡村振兴示范县和国家农业现代化示范区创建名单。  在此基础上,余杭聚焦如何下活城乡融合“一盘棋”、缩小“三大差距”,以创新理念打造乡村产业发展“强引擎”,用市场合力扬起乡村致富“新风帆”,全力打造“和美余乡”,向着乡村发展的新蓝海奋勇进发。  巧布局  下活城乡融合“一盘棋”  沿着未来科技城、科创大走廊一路向西,余杭乡村一路美景,驻足于苕溪之滨、漫步于美丽乡村,一幅城乡融合的生动画卷便徐徐展开——在余杭北部,历史明珠良渚古城遗址吸引着八方来客;中部地区,旷野农田、乡村乐园与“江南慢村”相映成趣;往南深入,生态农业与乡村文旅有机融合,在青山绿水间奏响了协同发展的和谐旋律。  精巧布局之下,“山、水、城、人”交融发展,城乡融合这盘大棋,余杭如何下得风生水起,满盘皆活?以山城协作推进全域和美乡村建设、实现城乡公共服务一体化成了统筹城乡发展的关键。  近年来,余杭立足区域内资源禀赋,借鉴“山海协作”发展模式,在区内构建未来科技城与西部五镇“1+5”山城协作机制,就近实现农货进城、农民入企、产业落镇等十大协作,推进要素西进、空间拓展,城乡互促、融合发展。  城市、乡村携手共进,畅通了城乡要素的流通渠道,资金、服务、技术、人才等实现了互通共享,让和美乡村建设条件进一步完善,推动“千万工程”往深处走。  今年6月,余杭发布“和美余乡35条”新政,以此为牵引,推动美丽乡村向和美乡村迭代升级。目前,余杭已率先推进美丽村道、美丽节点、美丽围墙、美丽庭院“四提升”工作从行政村向村民小组延伸,累计完成724个村民小组美丽乡村扩面提升项目,计划到2026年实现村民小组全覆盖。  全域和美推动城乡融合纵深发展,城乡公共服务一体化则进一步缩小城乡差距。日前,余杭发布“我的村社”数字应用,面向全区所有村社,整合未来社区、未来乡村等数字化应用功能,并融合全区民生服务应用,打通连接群众的“最后一公里”。  “现在生活在余杭农村,要办理业务都可以在手机上完成,跟住在市中心一样方便。”径山镇径山村村民方晨阳说。作为数字经济“浙江第一区”,余杭以数字化打破城乡民生服务壁垒,为城乡群众提供优质、均等的生活体验。  创新力  打造乡产发展“强引擎”  “千万工程”二十多年,浙江探索“百花齐放”,乡村产业“多点开花”,共同编织出乡村产业兴旺、生态宜居的“浙里”画卷。余杭的乡村发展无疑是其中的佼佼者。其何以成为“排头兵”?背后是敢为人先、突破创新的乡村产业发展机制。  “单个村庄的资源有限,很难满足乡村环境、产业、人文的有机结合发展。”余杭区农业农村局相关负责人表示,“打破行政村区域边界,按照市场化配置资源,采取组团式、片区化发展,能更好地实现优势互补。”2022年以来,余杭聚焦区域优势充分发挥、区域短板互相弥补,组建了一批契约化、互助式、功能型乡村发展集合体,全面推进乡村振兴。  组合片区如何高效统筹资源、凝聚合力、共谋发展?余杭以“运营前置”理念破题。  “在项目规划之初,就把市场需求、游客体验、产业可持续发展等关键要素纳入考量范围,提前谋划好运营模式、盈利路径以及品牌打造策略,让每一个乡村项目一落地便自带‘流量密码’,精准对接市场。”余杭区农业农村局相关负责人介绍道。  紧紧围绕“整体规划、分块实施、产业为重、彰显特色”的原则,余杭深入挖掘各村各镇特色,以交通路网、产业带、山水带、民俗人文带等为轴线,确定了中泰街道未来笛乡、乐享共富,黄湖镇国际设计产业聚集地,仁和街道仁和水乡、未来渔村等十大主题特色鲜明、产业发展清晰的未来乡村示范带创建思路,形成各美其美、美美与共的全域未来乡村建设格局。  苕溪以北八村构建起“一核两圈”乡村片区发展机制,打响了“禹上稻乡”共富品牌;中泰街道紫荆村、新泰村、岑领村形成“产业+文化”为主导的中国竹笛产业片区发展乡村示范带;杜城、港南、新港、纤石、荀山五村围绕良渚文化底蕴和自然山水肌理,以现代化生态农业和体育运动产业为两翼,打造古今文明交融的未来乡村示范带……时至今日,越来越多的余式乡村从“单打独斗”走向“抱团发力”,绘出了均衡发展、相得益彰的和美图景。  今年7月,余杭“禹上七彩虹”链式党建品牌发布,整合区域内径山茶产业、百丈竹产业、仁和渔业、中泰竹笛产业、鸬鸟蜜梨产业、瓶窑果蔬产业、余杭稻香产业等七大农业特色产业资源,进一步打破传统农业产业壁垒,贯通产业、文化、人才协同发展体系,形成“聚是一团火,散是满天星”的乡村“抱团”发展效应。  聚合力  扬起乡村致富“新风帆”  走进余杭溪口村,借“千万工程”持续走深走实的东风,环境风貌与基础设施大为改善,绿水青山间涌现出一批乡村博物馆,引得游客纷至沓来,成了“乡村博物馆第一村”。这样的成果,很大一部分要归功于当地一次次“张榜招贤”,面向全球招募乡村博物馆合伙人,为村庄盘活资源、品质运营引来“活水”。  乡村运营助力乡村振兴,关键在人。为了让专业的人做专业的事,充分发挥人才在乡村运营中的核心驱动作用,2019年开始,余杭首创农村职业经理人机制,着力招聘培养一批高素质职业经理人,赋能农村人居环境提升、农文旅产业发展和村级集体资产运营管理,推动村集体经济发展。  五年的探索,成果丰硕,余杭区内涌现出唐文铭、刘松、肖萃等一批优秀乡村职业经理人。2023年,借力扎根乡村、衔接市场的乡村职业经理人,全区带动村集体和农户增收逾1.2亿元。截至目前,余杭共有26位乡村职业经理人在岗在职,累计接洽引入项目122个,吸引有效投资2.99亿元,为村级集体经济创收超1亿元,各村集体经济增幅明显。  在良渚街道新港村,职业经理人与村集体深度合作,组建起强村公司,合作模式从最初的“纯租金制”慢慢转变成“租金+分红”模式。眼下,新港村不仅建起了足球场、波浪道、室内体育馆,良渚探源计划、劳动实践教育等主题活动也不断推陈出新。  类似新港村合作模式的强村公司,余杭有96家。“依托村企合力,人才、技术、资金等资源能够统筹共享,政策扶持也更加有力,村集体发展的能力强了,底气也足了。”枫岭村强村公司负责人唐梅红表示。  强村公司的设立,让各村将发展“拧成了一股劲”。有资源,联动开发;有项目,共同建设。截至今年11月,全区强村公司总营收达到1.98亿元。这也让余杭乡村集体经济有了更广阔的发展空间和发展后劲,一批因地制宜实现集体经济腾飞的特色乡村涌现出来。  青山村培育了融设计图书馆、青山自然学堂、西湖绸伞工作室等30余种业态,村集体经济近3年年均增长超40%;枫岭村探索“村企公司+茶家乐集群+业态工坊+村民”的致富模式,村集体经营性收入实现翻倍增长,村人均年收入达5.4万元;窑北村拓展“桃”产业链,今年1—11月集体经济收入1549万元,经营性收入达956万元……截至今年11月,全区村集体经营性收入9.85亿元,村均689万元。  10月,秉持着持续深化改革、不断为乡村发展赋能的理念,余杭进一步迈出聚合力、促共富的步伐——区级强村公司正式揭牌,将站在更高的层面对全区乡村资源进行更深度的整合,针对地域相近、业态相似、产业相联的村社,联合多村组建强村公司,形成规模集聚效应,实现余杭农文旅、农业产业链等要素的整体开发、错位经营、差异化发展,为乡村致富的“新风帆”注入更强劲的动力。  展望未来,余杭将继续在乡村振兴之路笃定前行、走出特色,积极探索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美好未来,让乡村成为人们心驰神往的诗意栖居地,成为承载起共富梦的希望田野。  (图片由余杭区农业农村局提供)

十二月 29, 2024 - 09:16
 5046
余杭:打造“和美余乡” 逐梦乡村发展新蓝海

  承载着良渚文化深厚底蕴、坐落于城西科创大走廊重要发展地带、错落布局在杭城新中心周边,余杭乡村镌刻着历史纹理、沐浴着现代发展的光辉,在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的浪潮下,走出城乡融合之路,构建起新型城乡关系,迈向农业农村高质量发展。2023年,杭州市余杭区城乡居民收入比值达1.53,集体经济经营性收入村均757万元,所有村都达到150万元以上,连续6年获评全省乡村振兴考核优秀等次,连续2年荣获全省“神农鼎·铜鼎”,入选首批国家乡村振兴示范县和国家农业现代化示范区创建名单。

  在此基础上,余杭聚焦如何下活城乡融合“一盘棋”、缩小“三大差距”,以创新理念打造乡村产业发展“强引擎”,用市场合力扬起乡村致富“新风帆”,全力打造“和美余乡”,向着乡村发展的新蓝海奋勇进发。

  巧布局

  下活城乡融合“一盘棋”

  沿着未来科技城、科创大走廊一路向西,余杭乡村一路美景,驻足于苕溪之滨、漫步于美丽乡村,一幅城乡融合的生动画卷便徐徐展开——在余杭北部,历史明珠良渚古城遗址吸引着八方来客;中部地区,旷野农田、乡村乐园与“江南慢村”相映成趣;往南深入,生态农业与乡村文旅有机融合,在青山绿水间奏响了协同发展的和谐旋律。

  精巧布局之下,“山、水、城、人”交融发展,城乡融合这盘大棋,余杭如何下得风生水起,满盘皆活?以山城协作推进全域和美乡村建设、实现城乡公共服务一体化成了统筹城乡发展的关键。

  近年来,余杭立足区域内资源禀赋,借鉴“山海协作”发展模式,在区内构建未来科技城与西部五镇“1+5”山城协作机制,就近实现农货进城、农民入企、产业落镇等十大协作,推进要素西进、空间拓展,城乡互促、融合发展。

  城市、乡村携手共进,畅通了城乡要素的流通渠道,资金、服务、技术、人才等实现了互通共享,让和美乡村建设条件进一步完善,推动“千万工程”往深处走。

  今年6月,余杭发布“和美余乡35条”新政,以此为牵引,推动美丽乡村向和美乡村迭代升级。目前,余杭已率先推进美丽村道、美丽节点、美丽围墙、美丽庭院“四提升”工作从行政村向村民小组延伸,累计完成724个村民小组美丽乡村扩面提升项目,计划到2026年实现村民小组全覆盖。

  全域和美推动城乡融合纵深发展,城乡公共服务一体化则进一步缩小城乡差距。日前,余杭发布“我的村社”数字应用,面向全区所有村社,整合未来社区、未来乡村等数字化应用功能,并融合全区民生服务应用,打通连接群众的“最后一公里”。

  “现在生活在余杭农村,要办理业务都可以在手机上完成,跟住在市中心一样方便。”径山镇径山村村民方晨阳说。作为数字经济“浙江第一区”,余杭以数字化打破城乡民生服务壁垒,为城乡群众提供优质、均等的生活体验。

  创新力

  打造乡产发展“强引擎”

  “千万工程”二十多年,浙江探索“百花齐放”,乡村产业“多点开花”,共同编织出乡村产业兴旺、生态宜居的“浙里”画卷。余杭的乡村发展无疑是其中的佼佼者。其何以成为“排头兵”?背后是敢为人先、突破创新的乡村产业发展机制。

  “单个村庄的资源有限,很难满足乡村环境、产业、人文的有机结合发展。”余杭区农业农村局相关负责人表示,“打破行政村区域边界,按照市场化配置资源,采取组团式、片区化发展,能更好地实现优势互补。”2022年以来,余杭聚焦区域优势充分发挥、区域短板互相弥补,组建了一批契约化、互助式、功能型乡村发展集合体,全面推进乡村振兴。

  组合片区如何高效统筹资源、凝聚合力、共谋发展?余杭以“运营前置”理念破题。

  “在项目规划之初,就把市场需求、游客体验、产业可持续发展等关键要素纳入考量范围,提前谋划好运营模式、盈利路径以及品牌打造策略,让每一个乡村项目一落地便自带‘流量密码’,精准对接市场。”余杭区农业农村局相关负责人介绍道。

  紧紧围绕“整体规划、分块实施、产业为重、彰显特色”的原则,余杭深入挖掘各村各镇特色,以交通路网、产业带、山水带、民俗人文带等为轴线,确定了中泰街道未来笛乡、乐享共富,黄湖镇国际设计产业聚集地,仁和街道仁和水乡、未来渔村等十大主题特色鲜明、产业发展清晰的未来乡村示范带创建思路,形成各美其美、美美与共的全域未来乡村建设格局。

  苕溪以北八村构建起“一核两圈”乡村片区发展机制,打响了“禹上稻乡”共富品牌;中泰街道紫荆村、新泰村、岑领村形成“产业+文化”为主导的中国竹笛产业片区发展乡村示范带;杜城、港南、新港、纤石、荀山五村围绕良渚文化底蕴和自然山水肌理,以现代化生态农业和体育运动产业为两翼,打造古今文明交融的未来乡村示范带……时至今日,越来越多的余式乡村从“单打独斗”走向“抱团发力”,绘出了均衡发展、相得益彰的和美图景。

  今年7月,余杭“禹上七彩虹”链式党建品牌发布,整合区域内径山茶产业、百丈竹产业、仁和渔业、中泰竹笛产业、鸬鸟蜜梨产业、瓶窑果蔬产业、余杭稻香产业等七大农业特色产业资源,进一步打破传统农业产业壁垒,贯通产业、文化、人才协同发展体系,形成“聚是一团火,散是满天星”的乡村“抱团”发展效应。

  聚合力

  扬起乡村致富“新风帆”

  走进余杭溪口村,借“千万工程”持续走深走实的东风,环境风貌与基础设施大为改善,绿水青山间涌现出一批乡村博物馆,引得游客纷至沓来,成了“乡村博物馆第一村”。这样的成果,很大一部分要归功于当地一次次“张榜招贤”,面向全球招募乡村博物馆合伙人,为村庄盘活资源、品质运营引来“活水”。

  乡村运营助力乡村振兴,关键在人。为了让专业的人做专业的事,充分发挥人才在乡村运营中的核心驱动作用,2019年开始,余杭首创农村职业经理人机制,着力招聘培养一批高素质职业经理人,赋能农村人居环境提升、农文旅产业发展和村级集体资产运营管理,推动村集体经济发展。

  五年的探索,成果丰硕,余杭区内涌现出唐文铭、刘松、肖萃等一批优秀乡村职业经理人。2023年,借力扎根乡村、衔接市场的乡村职业经理人,全区带动村集体和农户增收逾1.2亿元。截至目前,余杭共有26位乡村职业经理人在岗在职,累计接洽引入项目122个,吸引有效投资2.99亿元,为村级集体经济创收超1亿元,各村集体经济增幅明显。

  在良渚街道新港村,职业经理人与村集体深度合作,组建起强村公司,合作模式从最初的“纯租金制”慢慢转变成“租金+分红”模式。眼下,新港村不仅建起了足球场、波浪道、室内体育馆,良渚探源计划、劳动实践教育等主题活动也不断推陈出新。

  类似新港村合作模式的强村公司,余杭有96家。“依托村企合力,人才、技术、资金等资源能够统筹共享,政策扶持也更加有力,村集体发展的能力强了,底气也足了。”枫岭村强村公司负责人唐梅红表示。

  强村公司的设立,让各村将发展“拧成了一股劲”。有资源,联动开发;有项目,共同建设。截至今年11月,全区强村公司总营收达到1.98亿元。这也让余杭乡村集体经济有了更广阔的发展空间和发展后劲,一批因地制宜实现集体经济腾飞的特色乡村涌现出来。

  青山村培育了融设计图书馆、青山自然学堂、西湖绸伞工作室等30余种业态,村集体经济近3年年均增长超40%;枫岭村探索“村企公司+茶家乐集群+业态工坊+村民”的致富模式,村集体经营性收入实现翻倍增长,村人均年收入达5.4万元;窑北村拓展“桃”产业链,今年1—11月集体经济收入1549万元,经营性收入达956万元……截至今年11月,全区村集体经营性收入9.85亿元,村均689万元。

  10月,秉持着持续深化改革、不断为乡村发展赋能的理念,余杭进一步迈出聚合力、促共富的步伐——区级强村公司正式揭牌,将站在更高的层面对全区乡村资源进行更深度的整合,针对地域相近、业态相似、产业相联的村社,联合多村组建强村公司,形成规模集聚效应,实现余杭农文旅、农业产业链等要素的整体开发、错位经营、差异化发展,为乡村致富的“新风帆”注入更强劲的动力。

  展望未来,余杭将继续在乡村振兴之路笃定前行、走出特色,积极探索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美好未来,让乡村成为人们心驰神往的诗意栖居地,成为承载起共富梦的希望田野。

  (图片由余杭区农业农村局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