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杭:勇当排头兵 争先奔共富

  岁聿云暮,奋勇争先。近日,杭州市余杭区召开争当高质量发展建设共同富裕示范区排头兵推进例会,全面总结三周年工作成效。  三年来,余杭锚定争当高质量发展建设共同富裕示范区排头兵的目标,全面贯彻落实国家、省市关于共同富裕的系统部署,率先建立有利于促进共同富裕的体制机制,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稳中向好、“三大差距”持续缩小、公共服务普及普惠优质共享、共同富裕的理念共识不断提升。在全区上下的共同努力下,余杭蝉联全省共同富裕示范区建设考核优秀单位、获省政府督查激励,连续3年在杭州市共同富裕考评中位列第一。  余杭区发改局有关负责人介绍,接下来将牢牢扭住高质量发展建设共同富裕示范区这一核心任务,以“一个首要任务、三个主攻方向、两个根本”为战略路径,脚踏实地、接续奋斗,锲而不舍、久久为功,打造更多具有余杭辨识度、可复制可推广的标志性成果,奋力谱写共同富裕先行示范的余杭篇章。坚持高质量发展守擂“浙江经济第一区”  近日,在金秋余韵与初冬序曲交织之际,余杭再邀400余位党代表、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喜看新变化、共建新中心”。走进“打开新中心”成果展、阿里巴巴杭州全球总部、天元公学西站校区、玉湖综合体、“中国历代绘画大系”典藏馆等,代表委员真切感受到余杭推进高质量发展建设共同富裕示范区的一项项成就。  三年来,余杭坚持以高质量发展为首要任务、聚焦缩小“三大差距”,统筹施策、精准发力、攻坚克难,推动共同富裕各项工作扎实开局、全面铺开。  打造新引擎,高质量发展不断注入新动力。2023年,余杭实现地区生产总值2936亿元,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增加值1998.5亿元,总量均位居全省第一。今年前三季度,余杭以2367.73亿元地区生产总值继续位居全省第一,持续守擂“浙江经济第一区”。  经济发展的同时,余杭创新能力也在持续增强。2023年,余杭人才总量突破40万,发明专利拥有量达到1.4万件,创新指数位居全省第2,连续3年蝉联全省科技创新鼎;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65家、国家高新技术企业2702家。今年12月2日,余杭成为杭州首个在册经营主体总量破30万户的区(县、市)。浙江首个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杭州超重力场项目按计划将于今年底试运行。  探索新路径,缩小“三大差距”取得扎实进展。2021年到2023年,余杭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从67760元增长至75245元,城乡收入倍差从1.58下降到1.53。2023年,余杭实现村集体经济总收入16.48亿元,其中经营性总收入10.83亿元,村均经营性收入约757万元,全面消除经营性收入150万元以下的相对薄弱村;低保人均月标准位居全省首位、全国前列。  描绘新图景,老百姓获得感幸福感不断提升。三年来,余杭启动杭州城市重要新中心建设,全力打造2.5公里的世界级城市中轴线;杭州西站建成投用,文一西路、运溪高架路全线通车运行,城市一小时交通圈不断完善;实施公共服务“七优享”工程,招引落地杭州第二中学、杭州市学军中学、杭州外国语学校、浙大一院总部、浙大妇院、浙大儿院等优质教育医疗资源,杭州音乐厅、余杭国际体育中心等重大公共服务设施加快建设;社会治理能力不断提升,获评平安中国建设示范县、全省人民调解工作先进区,勇夺全省平安建设最高荣誉“一星平安金鼎”。打造标志性成果贡献可复制可推广经验  余杭以改革为抓手,攻坚破难,打造了不少具有余杭辨识度、可复制可推广的标志性成果——  人才“双向双创”新模式入选省级共富试点,中期评估获评优秀等次;“众人事情众人商量”共富治理体系入选省级首批最佳实践。  8个项目入选杭州市级共富试点,其中“3×N”共富行动、“西部富美”已顺利通过验收;未来社区可持续运营的“余杭模式”等4个项目入选杭州市级最佳实践,“杭向富美·乡村运营”入选杭州市机制创新推广清单。  窥一斑而见全豹。这一项项在余杭大地上生动实践的共同富裕试点,是观察余杭争当高质量发展建设共同富裕示范区排头兵的一个个小切口,也是为省市大局提供的余杭样本、余杭经验。  在迈向共同富裕的征程上,人才是关键变量,更是第一资源。作为全省人才最为密集区域之一,这几年,围绕缩小地区差距,余杭以辖区内丽水数字大厦、衢州海创园、浙江人才大厦等“人才飞地”为协作平台,开创性推出“双向双创”模式,努力创建“省域人才协同示范地”。  双向即“有来有往、相互赋能”,双创即“创新共推、创业共进”。经过实践,余杭按照“共建、共享、共富”的人才协同理念,逐步走出了一条“从单向帮扶转向资源互补、从博弈竞争转向合作共赢、从外部推动转向内在驱动”的人才协同新路,如今正打造2.0升级版的省域“人才共富协同体”。  为缩小城乡差距、收入差距,这几年,余杭坚持体制机制创新,以各种形式鼓励、推动区域间抱团发展、协同发展,形成奔向共同富裕的发展合力。  比如,作为杭州市争当浙江高质量发展建设共同富裕示范区城市范例首批试点,径山镇按照“1+X”抱团发展模式,在全省率先成立了以径山村、小古城村、前溪村为核心村辐射带动全镇15个村社的3个“乡村新社区”,因地制宜探索实践“村·村抱团”“村·民协同”“村·企携手”等“3×N”共富机制,推动村集体经济发展、农户增收。  再如,在余杭街道牵线下,辖区苕溪以北8个村联合打造“禹上稻乡”项目,以稻为基、以创为核,通过“组织化创新、品牌化引领、数字化赋能”探索出一条乡村振兴之路。其中,八村联合竞得苕溪以南一村村级留用地,首创九村联合开发建设8万平方米综合体,预计2026年投入使用后每村可获得1亿元资产和300万元/年现金收入,实现经济与社会效益双丰收。  绿色,是共同富裕的底色。黄湖镇青山村与公益组织合作,采用水基金模式开展小水源地保护项目。通过建立“善水基金”信托、吸引和发展绿色产业、建设自然教育基地等措施,引导多方参与水源地保护并分享收益,逐步解决龙坞水库及周边水源地的面源污染问题,形成“保护者受益、利益相关方参与、全社会共建共享”的多赢局面,构建了市场化、多元化、可持续的多元化生态保护补偿机制。千方百计抓项目推动共富成果可感可及  抓项目扩投资,事关当前、事关长远、事关全局,既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关键支撑,又是稳增长优结构的重要抓手。近年来,余杭树立“以项目看发展论英雄”的鲜明导向,千方百计抓项目,以项目投用来推动共富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群众。2023年,余杭固定资产投资总量首次突破千亿元大关,比上年增长7.6%。  现在,对很多余杭乃至杭州城西市民来说,国内出游、商务出行的首选,就是到杭州西站坐高铁。比如,杭州到北京时间最短的高铁列车,就是从杭州西站发车;今年杭温高铁正式通车,杭州西站至温州最快只需1个多小时,这也标志着浙江陆域“1小时交通圈”目标成功实现。  截至2024年9月22日,杭州西站开通运营两周年,累计开行列车5.6万趟,平安运输旅客1700万人次。更令人期待的是,沪苏湖高铁预计今年12月底具备开通运营条件,杭州西站也将开行往返上海虹桥的列车,这意味着从余杭坐高铁可直达上海。  不仅是重大交通项目,三年来,余杭大力度招引省市优质教育医疗资源,满足群众对美好生活的期待。今年9月投入使用的天元公学西站校区,为余杭区教育局直属公办学校,纳入天元公学教育集团统一管理。目前,这所面向教育未来场景的现代化学校,共有在校生2200多人、教职工200余人。当下,杭州外国语学校余杭校区、浙大一院总部二期、浙大妇院余杭院区等项目正加快建设中。  再过几年,余杭市民也将在家门口享受到国际标准的体育文化设施服务。  在杭州城市重要新中心核心区(中轴线)南端,作为浙江省“千项万亿”重大项目的余杭国际体育中心项目正抓紧施工。该项目总投资逾95亿元,主要建设“一场两馆”——6万座的专业足球场,1.8万座的综合体育馆、游泳馆及相关配套设施。根据计划,该项目将于2027年3月整体完工并投用,将成为高规格体育中心和功能齐全的全民健身中心,可承办大型赛事、演唱会等活动,实现群众在家门口就能看比赛、演出的同时,满足周边居民的健身需求。  近日,杭州未来国际演艺中心(杭州音乐厅、余杭大剧院)项目概念性设计方案国际征集结果揭晓。根据方案,该项目将建设杭州音乐厅、余杭大剧院、多功能中心等,建成后不仅为余杭人民提供更多文化产品及服务,也补上杭州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改革的又一块“拼图”。  接下来,余杭将继续围着项目转、盯着项目干,持续深化扩大有效投资“千项万亿”工程,进一步扩大有效投资、优化投资结构、提高投资效益,增强高质量发展后劲,为市民享受高品质生活供给更多优质公共服务,为争当高质量发展建设共同富裕示范区排头兵提供关键支撑。

十二月 5, 2024 - 13:04
 5260
余杭:勇当排头兵 争先奔共富

  岁聿云暮,奋勇争先。近日,杭州市余杭区召开争当高质量发展建设共同富裕示范区排头兵推进例会,全面总结三周年工作成效。

  三年来,余杭锚定争当高质量发展建设共同富裕示范区排头兵的目标,全面贯彻落实国家、省市关于共同富裕的系统部署,率先建立有利于促进共同富裕的体制机制,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稳中向好、“三大差距”持续缩小、公共服务普及普惠优质共享、共同富裕的理念共识不断提升。在全区上下的共同努力下,余杭蝉联全省共同富裕示范区建设考核优秀单位、获省政府督查激励,连续3年在杭州市共同富裕考评中位列第一。

  余杭区发改局有关负责人介绍,接下来将牢牢扭住高质量发展建设共同富裕示范区这一核心任务,以“一个首要任务、三个主攻方向、两个根本”为战略路径,脚踏实地、接续奋斗,锲而不舍、久久为功,打造更多具有余杭辨识度、可复制可推广的标志性成果,奋力谱写共同富裕先行示范的余杭篇章。

坚持高质量发展

守擂“浙江经济第一区”

  近日,在金秋余韵与初冬序曲交织之际,余杭再邀400余位党代表、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喜看新变化、共建新中心”。走进“打开新中心”成果展、阿里巴巴杭州全球总部、天元公学西站校区、玉湖综合体、“中国历代绘画大系”典藏馆等,代表委员真切感受到余杭推进高质量发展建设共同富裕示范区的一项项成就。

  三年来,余杭坚持以高质量发展为首要任务、聚焦缩小“三大差距”,统筹施策、精准发力、攻坚克难,推动共同富裕各项工作扎实开局、全面铺开。

  打造新引擎,高质量发展不断注入新动力。2023年,余杭实现地区生产总值2936亿元,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增加值1998.5亿元,总量均位居全省第一。今年前三季度,余杭以2367.73亿元地区生产总值继续位居全省第一,持续守擂“浙江经济第一区”。

  经济发展的同时,余杭创新能力也在持续增强。2023年,余杭人才总量突破40万,发明专利拥有量达到1.4万件,创新指数位居全省第2,连续3年蝉联全省科技创新鼎;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65家、国家高新技术企业2702家。今年12月2日,余杭成为杭州首个在册经营主体总量破30万户的区(县、市)。浙江首个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杭州超重力场项目按计划将于今年底试运行。

  探索新路径,缩小“三大差距”取得扎实进展。2021年到2023年,余杭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从67760元增长至75245元,城乡收入倍差从1.58下降到1.53。2023年,余杭实现村集体经济总收入16.48亿元,其中经营性总收入10.83亿元,村均经营性收入约757万元,全面消除经营性收入150万元以下的相对薄弱村;低保人均月标准位居全省首位、全国前列。

  描绘新图景,老百姓获得感幸福感不断提升。三年来,余杭启动杭州城市重要新中心建设,全力打造2.5公里的世界级城市中轴线;杭州西站建成投用,文一西路、运溪高架路全线通车运行,城市一小时交通圈不断完善;实施公共服务“七优享”工程,招引落地杭州第二中学、杭州市学军中学、杭州外国语学校、浙大一院总部、浙大妇院、浙大儿院等优质教育医疗资源,杭州音乐厅、余杭国际体育中心等重大公共服务设施加快建设;社会治理能力不断提升,获评平安中国建设示范县、全省人民调解工作先进区,勇夺全省平安建设最高荣誉“一星平安金鼎”。

打造标志性成果

贡献可复制可推广经验

  余杭以改革为抓手,攻坚破难,打造了不少具有余杭辨识度、可复制可推广的标志性成果——

  人才“双向双创”新模式入选省级共富试点,中期评估获评优秀等次;“众人事情众人商量”共富治理体系入选省级首批最佳实践。

  8个项目入选杭州市级共富试点,其中“3×N”共富行动、“西部富美”已顺利通过验收;未来社区可持续运营的“余杭模式”等4个项目入选杭州市级最佳实践,“杭向富美·乡村运营”入选杭州市机制创新推广清单。

  窥一斑而见全豹。这一项项在余杭大地上生动实践的共同富裕试点,是观察余杭争当高质量发展建设共同富裕示范区排头兵的一个个小切口,也是为省市大局提供的余杭样本、余杭经验。

  在迈向共同富裕的征程上,人才是关键变量,更是第一资源。作为全省人才最为密集区域之一,这几年,围绕缩小地区差距,余杭以辖区内丽水数字大厦、衢州海创园、浙江人才大厦等“人才飞地”为协作平台,开创性推出“双向双创”模式,努力创建“省域人才协同示范地”。

  双向即“有来有往、相互赋能”,双创即“创新共推、创业共进”。经过实践,余杭按照“共建、共享、共富”的人才协同理念,逐步走出了一条“从单向帮扶转向资源互补、从博弈竞争转向合作共赢、从外部推动转向内在驱动”的人才协同新路,如今正打造2.0升级版的省域“人才共富协同体”。

  为缩小城乡差距、收入差距,这几年,余杭坚持体制机制创新,以各种形式鼓励、推动区域间抱团发展、协同发展,形成奔向共同富裕的发展合力。

  比如,作为杭州市争当浙江高质量发展建设共同富裕示范区城市范例首批试点,径山镇按照“1+X”抱团发展模式,在全省率先成立了以径山村、小古城村、前溪村为核心村辐射带动全镇15个村社的3个“乡村新社区”,因地制宜探索实践“村·村抱团”“村·民协同”“村·企携手”等“3×N”共富机制,推动村集体经济发展、农户增收。

  再如,在余杭街道牵线下,辖区苕溪以北8个村联合打造“禹上稻乡”项目,以稻为基、以创为核,通过“组织化创新、品牌化引领、数字化赋能”探索出一条乡村振兴之路。其中,八村联合竞得苕溪以南一村村级留用地,首创九村联合开发建设8万平方米综合体,预计2026年投入使用后每村可获得1亿元资产和300万元/年现金收入,实现经济与社会效益双丰收。

  绿色,是共同富裕的底色。黄湖镇青山村与公益组织合作,采用水基金模式开展小水源地保护项目。通过建立“善水基金”信托、吸引和发展绿色产业、建设自然教育基地等措施,引导多方参与水源地保护并分享收益,逐步解决龙坞水库及周边水源地的面源污染问题,形成“保护者受益、利益相关方参与、全社会共建共享”的多赢局面,构建了市场化、多元化、可持续的多元化生态保护补偿机制。

千方百计抓项目

推动共富成果可感可及

  抓项目扩投资,事关当前、事关长远、事关全局,既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关键支撑,又是稳增长优结构的重要抓手。近年来,余杭树立“以项目看发展论英雄”的鲜明导向,千方百计抓项目,以项目投用来推动共富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群众。2023年,余杭固定资产投资总量首次突破千亿元大关,比上年增长7.6%。

  现在,对很多余杭乃至杭州城西市民来说,国内出游、商务出行的首选,就是到杭州西站坐高铁。比如,杭州到北京时间最短的高铁列车,就是从杭州西站发车;今年杭温高铁正式通车,杭州西站至温州最快只需1个多小时,这也标志着浙江陆域“1小时交通圈”目标成功实现。

  截至2024年9月22日,杭州西站开通运营两周年,累计开行列车5.6万趟,平安运输旅客1700万人次。更令人期待的是,沪苏湖高铁预计今年12月底具备开通运营条件,杭州西站也将开行往返上海虹桥的列车,这意味着从余杭坐高铁可直达上海。

  不仅是重大交通项目,三年来,余杭大力度招引省市优质教育医疗资源,满足群众对美好生活的期待。今年9月投入使用的天元公学西站校区,为余杭区教育局直属公办学校,纳入天元公学教育集团统一管理。目前,这所面向教育未来场景的现代化学校,共有在校生2200多人、教职工200余人。当下,杭州外国语学校余杭校区、浙大一院总部二期、浙大妇院余杭院区等项目正加快建设中。

  再过几年,余杭市民也将在家门口享受到国际标准的体育文化设施服务。

  在杭州城市重要新中心核心区(中轴线)南端,作为浙江省“千项万亿”重大项目的余杭国际体育中心项目正抓紧施工。该项目总投资逾95亿元,主要建设“一场两馆”——6万座的专业足球场,1.8万座的综合体育馆、游泳馆及相关配套设施。根据计划,该项目将于2027年3月整体完工并投用,将成为高规格体育中心和功能齐全的全民健身中心,可承办大型赛事、演唱会等活动,实现群众在家门口就能看比赛、演出的同时,满足周边居民的健身需求。

  近日,杭州未来国际演艺中心(杭州音乐厅、余杭大剧院)项目概念性设计方案国际征集结果揭晓。根据方案,该项目将建设杭州音乐厅、余杭大剧院、多功能中心等,建成后不仅为余杭人民提供更多文化产品及服务,也补上杭州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改革的又一块“拼图”。

  接下来,余杭将继续围着项目转、盯着项目干,持续深化扩大有效投资“千项万亿”工程,进一步扩大有效投资、优化投资结构、提高投资效益,增强高质量发展后劲,为市民享受高品质生活供给更多优质公共服务,为争当高质量发展建设共同富裕示范区排头兵提供关键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