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战前世界第七大工业国,如今不再是军火贩子,基尼指数低至0.251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欧洲价值 (ID:ouzhoujiazhi),作者:叶克飞,编辑:二蛋,题图来自:AI生成位于欧洲腹地的捷克,国土面积仅有7.9万平方公里,但却是世界重要的工业国家之一。而在二战之前,当时的捷克斯洛伐克(国土面积仅为12.79万平方公里)更是处于巅峰时期,是实打实的世界第七大工业国,工业总产值仅次于美国、德国(吞并奥地利后)、苏联、英国、法国和意大利,高于日本、波兰和西班牙,军火产量甚至超过英法两国的总和。之所以如此强悍,是因为1918年建国的捷克斯洛伐克,继承了奥匈帝国的大量经济遗产。虽然斯洛伐克一直以农业为主,但奥匈帝国70%的工业都集中于捷克。早在19世纪,依托于境内的煤铁资源,还有奥匈帝国的有意发展,捷克已经形成完善且发达的工业体系。这就使得小小的捷克斯洛伐克一举跃居当时的世界工业强国之林。国民品牌斯柯达在捷克自驾,最容易见到的便是捷克国民车——斯柯达。斯柯达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汽车品牌之一,可以追溯到1895年的劳林与克莱门特公司,公司名字取自机械师劳林与商人克莱门特这两位创办者。劳林与克莱门特公司(Laurin&Klement)最初主要制造刚刚在欧洲兴起的自行车。1899年,劳林将发动机装在自行车上,捷克第一辆摩托车就此诞生。1905年,Laurin&Klement公司推出了第一款四轮汽车“Voiturette A”。它采用7马力1.005升双缸4冲程发动机,三速变速箱,后轮驱动。1907年,Laurin&Klement公司开发出中欧地区第一款6缸发动机。1925年,公司被捷克工业巨头斯柯达皮尔森工业公司(Skoda Pilsen)收购,新公司以“Škoda”和“Laurin&Klement”两个品牌并行。1926年,“Laurin&Klement”品牌退出历史舞台,“Škoda”成为公司唯一汽车商标。1926年问世的Hispano Suiza车型,采用直列6缸6.654升发动机,最高时速为140公里/小时。当时,这款车被运送到布拉格,献给了捷克第一位总统马萨里克。此后,斯柯达又推出了小型车斯柯达420和改款车型斯柯达935,并在这两款车基础上衍生出包括旅行车、敞篷车、跑车在内的许多车型。上世纪30年代中期,斯柯达Superb(速派)问世。1939年,捷克被纳粹德国占领,斯柯达的汽车生产陷入停滞。二战结束后,斯柯达重启生产,但已经成为计划经济体制下的国有企业。依托于过往的造车技术和经验,斯柯达于1946年5月推出二战后第一款车型斯柯达1101,这是一款面向大众的双门经济型轿车,捷克人称之为Tudor。此后,1954年推出的欧雅(Octavia)和其后的弗雷西亚(Felicia)都是经济实用车型的典范,虽然简陋廉价,但仍成功让当时的捷克斯洛伐克人拥有了私家车。1991年,处于危机中的斯柯达公司被德国大众集团收购。如今的斯柯达虽然只算是二线汽车品牌,但一百多年来的风雨历程,仍然配得上“传奇”二字。如今,汽车业仍是捷克的支柱产业之一,占据制造业总收入的29%,出口额占1/3,占GDP的7.5%。成立于1850年的太脱拉,在上世纪早期转型为汽车企业,是捷克越野重卡、军用卡车和特种汽车的老牌工厂。此外,捷克还有依维柯和SOR这两大客车制造商。依维柯捷克工厂是欧洲第二大客车制造商依维柯集团在全球最大的工厂,成立于1991年的SOR公司则是欧洲知名的公共汽车和长途客车制造商。斯柯达乃至汽车行业并非捷克工业史的全部,当年纳粹德国在尚未有双线作战能力的情况下,冒险一举吞并捷克斯洛伐克,正是基于捷克的雄厚工业基础(当时的斯洛伐克以农业为主),尤其是军工业。斯柯达是当时纳粹德国的重要目标,因为它不仅仅是汽车生产商,也曾是奥匈帝国的重要兵工厂。同时拥有世界第二和第三大兵工厂的小国捷克兵工厂,即Českázbrojovka,简称CZ,通常叫“斯柯达兵工厂”。如今CZ的枪械生产业务主要由捷克兵工乌赫尔布罗德厂(简称CZUB)负责,是捷克最大的出口商之一,也是世界轻兵器前十大、自动枪械前五大制造商之一。斯柯达兵工厂在二战前是仅次于德国克虏伯的欧洲第二大兵工厂,其武器制造能力相当于英国所有兵工厂的总和。斯柯达兵工厂的历史可以追溯到1859年,当时,捷克贵族瓦尔德斯坦家族在皮尔森成立机器厂,经营金属铸造和机械工程。1866年,捷克工程师埃米尔·斯柯达加入工厂,后来成为首席工程师。出生于1839年的埃米尔·斯柯达,早年在捷克技术学院毕业,之后前往德国卡尔斯鲁厄和斯图加特接受职业培训。他加入机器厂不久,普奥战争爆发,公司业务跌至谷底,埃米尔临危受命,使得机器厂起死回生。1869年,埃米尔从瓦尔德斯坦家族手中买下工厂,易名为斯柯达工厂。工厂此后迅速发展,并开始涉足军工。1890年,斯柯达工厂已经开始生产各种猎枪、机关枪、野战炮、迫击炮等。1899年,斯柯达公司成为股份制企业。一战前夕,它已成为奥匈帝国国内规模最大的兵工厂。一战后,斯柯达公司改变过度依赖军工的局面,开始涉足蒸汽机车、工程机械和蒸汽轮机等领域。1933年,当时的捷克斯洛伐克政府决定将西部企业大举东迁。捷克兵工厂在摩拉维亚地区东南部的乌赫尔布罗德建立了全新兵工厂,也就是现在的CZUB,是当时世界上最现代化、效率最高的制造厂之一。那时的捷克,虽然国土面积小,却是欧洲最大的“军火商”,最著名的“产品”便是捷克式轻机枪。除了世界排名第二的斯柯达兵工厂,还有世界排名第三的布尔诺兵工厂。1927年到1939年间,捷克布尔诺兵工厂向中国出口了3万多挺ZB-26轻机枪,后来又被中国军械厂大量仿制,其总数估计超过10万挺,在抗战期间成为中国军队的重要武器。ZB-26轻机枪的前身是布拉格Ⅰ-23型轻机枪,由捷克斯洛伐克设计师瓦茨拉夫·哈里克和鲁道夫·杰兰共同研发。布拉格Ⅰ-23在量产前经过改良,最终定型为ZB-26,也就是军迷耳熟能详的“捷克式轻机枪”。除此之外,布尔诺兵工厂还在ZB-26轻机枪基础上研发了ZBG型机枪,并推出第一代气冷式重机枪ZB-37……同时拥有世界第二大和第三大兵工厂的捷克斯洛伐克,巅峰时期每年可以生产160万支步枪、2万挺重机枪、3.6万挺轻机枪、2500门大炮、500-600辆坦克,武器出口总额一度占到世界军贸市场总量的30%。对于纳粹德国来说,花钱买显然不如直接抢。捷克研制的LT-38坦克、“追猎者”歼击车,就是纳粹德军实施“闪击战”的重要利器。二战期间,捷克斯洛伐克被迫成为纳粹德国的“军火库”,从研发到生产一直源源不断。二战后期,盟军轰炸德国控制下的军工企业,布尔诺兵工厂也未能幸免,沦为瓦砾。在冷战时期,计划经济对于捷克影响相当之大。在苏联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下,捷克斯洛伐克被划分为“装备生产区”,军工业成为支柱产业。1950年,捷克军工产值在机械制造业中的比重为4%,但到了1953年,这一数字暴增至27%。冷战期间,捷克武器源源不断输送至多个国家。上世纪80年代后期,捷克军工产值占机械制造产业总值的8%~10%。1984年到1988年间,捷克共出口军火价值27亿美元,占同期出口额的1/3,在世界上16个主要军火出口国中名列第7,是真正的“军火贩子”。二战后初期,斯柯达兵工厂最著名的产品是Sa vz.23冲锋枪和衍生的Sa.26,截至1953年,该厂生产了54.5万支该型号冲锋枪。1959年,该厂推出Vz.58突击步枪,在东欧世界的名气仅次于港产片和港剧里频繁登场的苏制AK-47,截至1984年共有92万支被生产。此外,1962年的Vz.61蝎式冲锋枪、1975年的9毫米口径CZ 75手枪都堪称传奇产品。柏林墙倒塌后,捷克斯洛伐克分手,各自走向转型。捷克的转型相当成功,原有的低效率国企被民营经济取代,军火行业则一方面由国有转向私营,另一方面通过“军转民”计划实现民用。1992年,原本为国有的斯柯达兵工厂被私有化,易名为捷克兵工乌赫尔布罗德厂,集中研发生产高端枪械,并用剩余产能为汽车和航空航天工业提供高精度部件。2006年,为了复兴布尔诺中断60年的枪械制造业,成立了新的布尔诺步枪公司。2010年,布尔诺步枪公司重新命名为布尔诺兵工厂有限公司。虽然捷克军工产业继续保持着相当旺盛的生产力,但在冷战结束的大背景之下,捷克转型为私有化为主体的新兴发达国家,经济支柱也转向民用制造业和消费,军工产业的占比和重要性不断下降。不少人以捷克军火行业的辉煌不再,来贬低捷克在东欧剧变后的转型成就,实际上是本末倒置。计划经济不可持续,军火经济也建立在冷战的基础上。捷克在“军转民”计划中,主动限制或取消了对50多个国家的武器出口,实际上顺应了柏林墙倒塌后的世界潮流。这是主动放弃,而不是被动失去。如果捷克坚持以计划经济思维继续当“军火贩子”,对捷克民众又有什么好处呢?军工被取代并非坏事除了军火之外,捷克的其他工业基础也相当惊人。除了占据主导地位的布拉格和布尔诺两大城市之外,其他城市也有自己的特色产业,如俄斯特拉发的煤矿和钢铁业,皮尔森的啤酒酿造业等。传统的捷克产业,包括纺织、制鞋、瓷器和人造珠宝(比如“捷克水晶”实际上就是玻璃工业的延伸)等。而在机械制造、机床与动力设备、船舶、电力机车、轧钢设备、化学等领域,捷克同样有着极佳的表现。虽然显性的军工产业辉煌不再,但捷克的“军转民”仍然让许多原先与军工有关的行业迅速发展。比如雷达行业,成立于1991年的捷克ELDIS公司,就主要从事雷达技术研发。1993年成立的RETIA公司,在武器系统现代化、雷达技术和声讯处理系统的研发也是欧洲知名。ERA公司开发的“维拉”系统,据说是隐形飞机的克星。在炸药领域,著名的塞姆汀塑胶炸药就是捷克Explosia公司所制造。虽然是内陆国家,但捷克的造船业居然也有相当基础。它的大型河海货船制造企业——捷克造船厂,在欧洲相当知名。除了大型船舶之外,捷克中小造船企业生产的运动快艇、划艇和游艇等也广泛出口。在“军转民”领域最耀眼的产业是飞机制造业。捷克斯洛伐克于1918年成立时,接收了奥匈帝国遗留下来的飞机。当时世界航空业还在萌芽阶段,捷克斯洛伐克人早早涉足这个领域。不久后,该国第一家飞机制造厂莱托夫公司在布拉格宣布成立。此后,阿埃罗和阿维亚公司也开始建起飞机生产车间。1920年,捷克斯洛伐克第一架飞机在莱托夫公司试飞场首飞成功。阿埃罗和阿维亚公司也相继生产出AE-02和BH-3战机。几年后,捷克斯洛伐克已经可以大批量装备国产战机。捷克人在产业上的创新,并不仅仅停留在技术层面。当时,捷克斯洛伐克政府支持飞机制造厂和飞行员参加各类飞行竞赛和特技比赛,推动飞机出口,还创办了欧洲大陆最早的航空专业杂志。正是这一连串操作,使得捷克斯洛伐克成为欧洲航空工业强国。二战后,捷克斯洛伐克将多家航空企业重组,成立新的阿埃罗飞机制造厂。在加入华约后,大量生产苏联米格-19和米格-21战机。虽然被计划经济体制牵制,但捷克斯洛伐克人仍然走出了自己的道路,基于国家小、产业体量小,不具备研究大型飞机的经费和人力资源的现实,捷克斯洛伐克扬长避短,以轻型飞机为主要切入点。上世纪60年代,华约空军急需一款喷气式教练机,以取代过往的活塞式教练机。阿埃罗飞机制造厂设计了L-29“海豚”教练机,它被誉为一款“极简主义”飞机,从设计制造到飞行操控,都追求简单耐用,它与改款的L-39也因此成为华约标准教练机。苏联解体后,捷克失去了华约这个原本的最大客户,订单减少,所幸捷克人及时转型,聚焦于教练机、轻型飞机和运动飞机等,如今是欧洲仅次于德国的超轻型飞机生产国。尤其是在运动飞机领域,捷克产的运动飞机有八成出口海外,国内也有飞机竞技热潮。虽然人口仅有一千多万,却有1.5万名飞行员、1800多个机场。捷克的电子显微镜产业占据了世界1/3的份额,基本都在布尔诺制造,主要用于工业和学术材料研究、生命科学、半导体、数据存储等领域。在新兴产业方面,捷克与中国台湾合作极多。鸿海科技旗下的富士康就在捷克的布拉格、库特纳霍拉和帕尔杜比采三地设厂。纬创资通黄金二英业达在布尔诺设立公司,华硕与和硕则在奥斯特拉瓦设厂。中国台湾在科技产业上的强大,恰恰与捷克的“工业4.0”政策相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欧洲价值 (ID:ouzhoujiazhi),作者:叶克飞,编辑:二蛋,题图来自:AI生成
位于欧洲腹地的捷克,国土面积仅有7.9万平方公里,但却是世界重要的工业国家之一。而在二战之前,当时的捷克斯洛伐克(国土面积仅为12.79万平方公里)更是处于巅峰时期,是实打实的世界第七大工业国,工业总产值仅次于美国、德国(吞并奥地利后)、苏联、英国、法国和意大利,高于日本、波兰和西班牙,军火产量甚至超过英法两国的总和。
之所以如此强悍,是因为1918年建国的捷克斯洛伐克,继承了奥匈帝国的大量经济遗产。虽然斯洛伐克一直以农业为主,但奥匈帝国70%的工业都集中于捷克。早在19世纪,依托于境内的煤铁资源,还有奥匈帝国的有意发展,捷克已经形成完善且发达的工业体系。这就使得小小的捷克斯洛伐克一举跃居当时的世界工业强国之林。
国民品牌斯柯达
在捷克自驾,最容易见到的便是捷克国民车——斯柯达。
斯柯达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汽车品牌之一,可以追溯到1895年的劳林与克莱门特公司,公司名字取自机械师劳林与商人克莱门特这两位创办者。
劳林与克莱门特公司(Laurin&Klement)最初主要制造刚刚在欧洲兴起的自行车。1899年,劳林将发动机装在自行车上,捷克第一辆摩托车就此诞生。1905年,Laurin&Klement公司推出了第一款四轮汽车“Voiturette A”。它采用7马力1.005升双缸4冲程发动机,三速变速箱,后轮驱动。
1907年,Laurin&Klement公司开发出中欧地区第一款6缸发动机。1925年,公司被捷克工业巨头斯柯达皮尔森工业公司(Skoda Pilsen)收购,新公司以“Škoda”和“Laurin&Klement”两个品牌并行。1926年,“Laurin&Klement”品牌退出历史舞台,“Škoda”成为公司唯一汽车商标。
1926年问世的Hispano Suiza车型,采用直列6缸6.654升发动机,最高时速为140公里/小时。当时,这款车被运送到布拉格,献给了捷克第一位总统马萨里克。此后,斯柯达又推出了小型车斯柯达420和改款车型斯柯达935,并在这两款车基础上衍生出包括旅行车、敞篷车、跑车在内的许多车型。上世纪30年代中期,斯柯达Superb(速派)问世。
1939年,捷克被纳粹德国占领,斯柯达的汽车生产陷入停滞。二战结束后,斯柯达重启生产,但已经成为计划经济体制下的国有企业。依托于过往的造车技术和经验,斯柯达于1946年5月推出二战后第一款车型斯柯达1101,这是一款面向大众的双门经济型轿车,捷克人称之为Tudor。此后,1954年推出的欧雅(Octavia)和其后的弗雷西亚(Felicia)都是经济实用车型的典范,虽然简陋廉价,但仍成功让当时的捷克斯洛伐克人拥有了私家车。
1991年,处于危机中的斯柯达公司被德国大众集团收购。如今的斯柯达虽然只算是二线汽车品牌,但一百多年来的风雨历程,仍然配得上“传奇”二字。
如今,汽车业仍是捷克的支柱产业之一,占据制造业总收入的29%,出口额占1/3,占GDP的7.5%。
成立于1850年的太脱拉,在上世纪早期转型为汽车企业,是捷克越野重卡、军用卡车和特种汽车的老牌工厂。此外,捷克还有依维柯和SOR这两大客车制造商。依维柯捷克工厂是欧洲第二大客车制造商依维柯集团在全球最大的工厂,成立于1991年的SOR公司则是欧洲知名的公共汽车和长途客车制造商。
斯柯达乃至汽车行业并非捷克工业史的全部,当年纳粹德国在尚未有双线作战能力的情况下,冒险一举吞并捷克斯洛伐克,正是基于捷克的雄厚工业基础(当时的斯洛伐克以农业为主),尤其是军工业。
斯柯达是当时纳粹德国的重要目标,因为它不仅仅是汽车生产商,也曾是奥匈帝国的重要兵工厂。
同时拥有世界第二和第三大兵工厂的小国
捷克兵工厂,即Českázbrojovka,简称CZ,通常叫“斯柯达兵工厂”。如今CZ的枪械生产业务主要由捷克兵工乌赫尔布罗德厂(简称CZUB)负责,是捷克最大的出口商之一,也是世界轻兵器前十大、自动枪械前五大制造商之一。
斯柯达兵工厂在二战前是仅次于德国克虏伯的欧洲第二大兵工厂,其武器制造能力相当于英国所有兵工厂的总和。
斯柯达兵工厂的历史可以追溯到1859年,当时,捷克贵族瓦尔德斯坦家族在皮尔森成立机器厂,经营金属铸造和机械工程。1866年,捷克工程师埃米尔·斯柯达加入工厂,后来成为首席工程师。
出生于1839年的埃米尔·斯柯达,早年在捷克技术学院毕业,之后前往德国卡尔斯鲁厄和斯图加特接受职业培训。他加入机器厂不久,普奥战争爆发,公司业务跌至谷底,埃米尔临危受命,使得机器厂起死回生。
1869年,埃米尔从瓦尔德斯坦家族手中买下工厂,易名为斯柯达工厂。工厂此后迅速发展,并开始涉足军工。1890年,斯柯达工厂已经开始生产各种猎枪、机关枪、野战炮、迫击炮等。1899年,斯柯达公司成为股份制企业。一战前夕,它已成为奥匈帝国国内规模最大的兵工厂。
一战后,斯柯达公司改变过度依赖军工的局面,开始涉足蒸汽机车、工程机械和蒸汽轮机等领域。1933年,当时的捷克斯洛伐克政府决定将西部企业大举东迁。捷克兵工厂在摩拉维亚地区东南部的乌赫尔布罗德建立了全新兵工厂,也就是现在的CZUB,是当时世界上最现代化、效率最高的制造厂之一。
那时的捷克,虽然国土面积小,却是欧洲最大的“军火商”,最著名的“产品”便是捷克式轻机枪。
除了世界排名第二的斯柯达兵工厂,还有世界排名第三的布尔诺兵工厂。1927年到1939年间,捷克布尔诺兵工厂向中国出口了3万多挺ZB-26轻机枪,后来又被中国军械厂大量仿制,其总数估计超过10万挺,在抗战期间成为中国军队的重要武器。
ZB-26轻机枪的前身是布拉格Ⅰ-23型轻机枪,由捷克斯洛伐克设计师瓦茨拉夫·哈里克和鲁道夫·杰兰共同研发。布拉格Ⅰ-23在量产前经过改良,最终定型为ZB-26,也就是军迷耳熟能详的“捷克式轻机枪”。
除此之外,布尔诺兵工厂还在ZB-26轻机枪基础上研发了ZBG型机枪,并推出第一代气冷式重机枪ZB-37……
同时拥有世界第二大和第三大兵工厂的捷克斯洛伐克,巅峰时期每年可以生产160万支步枪、2万挺重机枪、3.6万挺轻机枪、2500门大炮、500-600辆坦克,武器出口总额一度占到世界军贸市场总量的30%。
对于纳粹德国来说,花钱买显然不如直接抢。捷克研制的LT-38坦克、“追猎者”歼击车,就是纳粹德军实施“闪击战”的重要利器。二战期间,捷克斯洛伐克被迫成为纳粹德国的“军火库”,从研发到生产一直源源不断。二战后期,盟军轰炸德国控制下的军工企业,布尔诺兵工厂也未能幸免,沦为瓦砾。
在冷战时期,计划经济对于捷克影响相当之大。在苏联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下,捷克斯洛伐克被划分为“装备生产区”,军工业成为支柱产业。1950年,捷克军工产值在机械制造业中的比重为4%,但到了1953年,这一数字暴增至27%。
冷战期间,捷克武器源源不断输送至多个国家。上世纪80年代后期,捷克军工产值占机械制造产业总值的8%~10%。1984年到1988年间,捷克共出口军火价值27亿美元,占同期出口额的1/3,在世界上16个主要军火出口国中名列第7,是真正的“军火贩子”。
二战后初期,斯柯达兵工厂最著名的产品是Sa vz.23冲锋枪和衍生的Sa.26,截至1953年,该厂生产了54.5万支该型号冲锋枪。
1959年,该厂推出Vz.58突击步枪,在东欧世界的名气仅次于港产片和港剧里频繁登场的苏制AK-47,截至1984年共有92万支被生产。此外,1962年的Vz.61蝎式冲锋枪、1975年的9毫米口径CZ 75手枪都堪称传奇产品。
柏林墙倒塌后,捷克斯洛伐克分手,各自走向转型。捷克的转型相当成功,原有的低效率国企被民营经济取代,军火行业则一方面由国有转向私营,另一方面通过“军转民”计划实现民用。
1992年,原本为国有的斯柯达兵工厂被私有化,易名为捷克兵工乌赫尔布罗德厂,集中研发生产高端枪械,并用剩余产能为汽车和航空航天工业提供高精度部件。2006年,为了复兴布尔诺中断60年的枪械制造业,成立了新的布尔诺步枪公司。2010年,布尔诺步枪公司重新命名为布尔诺兵工厂有限公司。
虽然捷克军工产业继续保持着相当旺盛的生产力,但在冷战结束的大背景之下,捷克转型为私有化为主体的新兴发达国家,经济支柱也转向民用制造业和消费,军工产业的占比和重要性不断下降。
不少人以捷克军火行业的辉煌不再,来贬低捷克在东欧剧变后的转型成就,实际上是本末倒置。计划经济不可持续,军火经济也建立在冷战的基础上。捷克在“军转民”计划中,主动限制或取消了对50多个国家的武器出口,实际上顺应了柏林墙倒塌后的世界潮流。这是主动放弃,而不是被动失去。如果捷克坚持以计划经济思维继续当“军火贩子”,对捷克民众又有什么好处呢?
军工被取代并非坏事
除了军火之外,捷克的其他工业基础也相当惊人。除了占据主导地位的布拉格和布尔诺两大城市之外,其他城市也有自己的特色产业,如俄斯特拉发的煤矿和钢铁业,皮尔森的啤酒酿造业等。传统的捷克产业,包括纺织、制鞋、瓷器和人造珠宝(比如“捷克水晶”实际上就是玻璃工业的延伸)等。而在机械制造、机床与动力设备、船舶、电力机车、轧钢设备、化学等领域,捷克同样有着极佳的表现。
虽然显性的军工产业辉煌不再,但捷克的“军转民”仍然让许多原先与军工有关的行业迅速发展。比如雷达行业,成立于1991年的捷克ELDIS公司,就主要从事雷达技术研发。1993年成立的RETIA公司,在武器系统现代化、雷达技术和声讯处理系统的研发也是欧洲知名。ERA公司开发的“维拉”系统,据说是隐形飞机的克星。在炸药领域,著名的塞姆汀塑胶炸药就是捷克Explosia公司所制造。
虽然是内陆国家,但捷克的造船业居然也有相当基础。它的大型河海货船制造企业——捷克造船厂,在欧洲相当知名。除了大型船舶之外,捷克中小造船企业生产的运动快艇、划艇和游艇等也广泛出口。
在“军转民”领域最耀眼的产业是飞机制造业。捷克斯洛伐克于1918年成立时,接收了奥匈帝国遗留下来的飞机。当时世界航空业还在萌芽阶段,捷克斯洛伐克人早早涉足这个领域。不久后,该国第一家飞机制造厂莱托夫公司在布拉格宣布成立。此后,阿埃罗和阿维亚公司也开始建起飞机生产车间。
1920年,捷克斯洛伐克第一架飞机在莱托夫公司试飞场首飞成功。阿埃罗和阿维亚公司也相继生产出AE-02和BH-3战机。几年后,捷克斯洛伐克已经可以大批量装备国产战机。
捷克人在产业上的创新,并不仅仅停留在技术层面。当时,捷克斯洛伐克政府支持飞机制造厂和飞行员参加各类飞行竞赛和特技比赛,推动飞机出口,还创办了欧洲大陆最早的航空专业杂志。正是这一连串操作,使得捷克斯洛伐克成为欧洲航空工业强国。
二战后,捷克斯洛伐克将多家航空企业重组,成立新的阿埃罗飞机制造厂。在加入华约后,大量生产苏联米格-19和米格-21战机。虽然被计划经济体制牵制,但捷克斯洛伐克人仍然走出了自己的道路,基于国家小、产业体量小,不具备研究大型飞机的经费和人力资源的现实,捷克斯洛伐克扬长避短,以轻型飞机为主要切入点。
上世纪60年代,华约空军急需一款喷气式教练机,以取代过往的活塞式教练机。阿埃罗飞机制造厂设计了L-29“海豚”教练机,它被誉为一款“极简主义”飞机,从设计制造到飞行操控,都追求简单耐用,它与改款的L-39也因此成为华约标准教练机。
苏联解体后,捷克失去了华约这个原本的最大客户,订单减少,所幸捷克人及时转型,聚焦于教练机、轻型飞机和运动飞机等,如今是欧洲仅次于德国的超轻型飞机生产国。
尤其是在运动飞机领域,捷克产的运动飞机有八成出口海外,国内也有飞机竞技热潮。虽然人口仅有一千多万,却有1.5万名飞行员、1800多个机场。
捷克的电子显微镜产业占据了世界1/3的份额,基本都在布尔诺制造,主要用于工业和学术材料研究、生命科学、半导体、数据存储等领域。在新兴产业方面,捷克与中国台湾合作极多。鸿海科技旗下的富士康就在捷克的布拉格、库特纳霍拉和帕尔杜比采三地设厂。纬创资通黄金二英业达在布尔诺设立公司,华硕与和硕则在奥斯特拉瓦设厂。中国台湾在科技产业上的强大,恰恰与捷克的“工业4.0”政策相契合。
2004年加入欧盟,2006年跻身发达国家的捷克,在一百多年前就有着强大的工业基础,柏林墙倒塌后,它也迅速转型,新的捷克政府将大量私有化所得投入到社会保险和基建领域,使得民众受益。值得一提的是,2014年,捷克的基尼指数仅有0.251,位列全球第四,可见社会的健康程度。
完善且强大的工业体系,从“布拉格之春”到“天鹅绒革命”的轰轰烈烈,如今的社会高度发展,离不开捷克人的努力与高素质。这个诞生了卡夫卡、哈谢克、米兰·昆德拉和赫拉巴尔,阅读率高居世界前列的小国,在人文、政治和工业三者间实现了完美平衡。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欧洲价值 (ID:ouzhoujiazhi),作者:叶克飞,编辑:二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