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曲黄河万象新

九曲黄河万象新 新华社记者   黄河落天走东海,万里写入胸怀间。   黄河,5464公里水流泱泱,全流域79.5万平方公里千折百转。她是横亘在神州大地上九曲十八弯的大写意,是奔腾在华夏文明中壮阔无垠的大历史。   新中国成立75周年之际,习近平总书记乘火车一路向西,追溯中华文明的根脉,看母亲河的浇灌与丰收,主持召开全面推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座谈会。   2019年郑州、2021年济南、2024年兰州……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黄河的保护与治理,3次主持召开座谈会,30多次到黄河流域各省区考察,为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领航掌舵。   “让黄河成为造福人民的幸福河。”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提出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战略以来,黄河流域生态环境质量稳步提升,水安全保障能力持续增强,能源粮食安全基础不断巩固,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站到了更高起点上,一曲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黄河大合唱”正在神州大地奏响。   “中华民族治理黄河的历史也是一部治国史”   2019年9月17日,河南郑州,黄河博物馆的“千秋治河”展厅。习近平总书记久久凝视着一幅黄河改道图——决溢范围北至天津,南达江淮,纵横25万平方公里,水之所至,“城郭坏沮,稸积漂流,百姓木栖,千里无庐”。   黄河既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生命河,也是一条桀骜难驯的忧患河。曾几何时,黄河“多淤、多决、多徙”,“三年两决口、百年一改道”,在新中国成立前的2500多年间,下游共决溢1500多次,改道26次。   黄河宁,天下平。历史上,为了把黄河治好,从大禹治水到明代潘季驯“束水攻沙”,从汉武帝时期“瓠子堵口”到康熙帝时期把“河务、漕运”刻在宫廷的柱子上……一部艰辛的治黄史,浓缩出中华民族的苦难史、奋斗史、治国史。由于种种原因,黄河屡治屡决的局面在新中国成立前始终没有得到根本改观,黄河安澜的美好愿望一直难以实现。   历史将治黄重任交到中国共产党人手中。   1946年,中国共产党领导成立了冀鲁豫解放区黄河水利委员会,翻开了人民治黄的新篇章。   1952年10月,毛泽东同志离京视察,来到他日夜牵挂的黄河边。从济南泺口大坝到徐州黄河故道,从兰考东坝头到开封柳园口,从郑州邙山之顶到新乡引黄渠畔,毛泽东同志察看防洪形势,询问治黄方略,展望大河前景。面对这条母亲河,他心潮澎湃,也忧思难平,千叮咛万嘱咐:“要把黄河的事情办好”,“不然,我是睡不好觉的”。   甘肃省兰州市曾是古代丝绸之路上的交通枢纽、军事要塞和商贸重镇,也是黄河唯一穿城而过的省会城市。近年来,兰州市通过入河排污口排查整治、污水处理厂扩能提标、黑臭水体治理整改等举措,让入河水体重归清澈,黄河兰州段实现国控、省控断面水质优良率100%,出境断面水质稳定达到Ⅱ类水体,2023年出境断面水质跃升至Ⅰ类,黄河两岸生态环境日益改善。图为2024年9月23日拍摄的黄河兰州段两岸景色。 新华社记者 陈斌/摄   1955年,一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通过第一部根治黄河水害、开发黄河水利规划,黄河进入有计划有步骤治理的新阶段。根据黄河出现的新情况新变化,国家不断调整完善治理开发规划、优化治黄整体布局。   1980年7月,邓小平同志来到河南花园口视察黄河大堤,详细询问黄河的汛期流量和防洪措施。邓小平同志指出:“维持黄河的现状,仍有相当大一部分地区和人口在特大洪水出现时有危险,因此,还是要搞小浪底水库,解决黄河中下游的汛期防洪问题。”邓小平同志的这一重要指示,为小浪底工程的上马定下了基调。   75年来,我国先后开展多次大规模堤防建设,兴建了龙羊峡、刘家峡、小浪底等水利枢纽,实现了从被动治理到主动调控黄河水沙的重大突破。   “从某种意义上讲,中华民族治理黄河的历史也是一部治国史。”思接千载,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思考着治黄与治国的关系。   黄河,在习近平总书记心中的分量很重。   2014年3月,习近平总书记来到黄河最后一弯——位于河南兰考东坝头的黄河岸边,细细询问黄河防汛和滩区群众生产生活情况。2016年7月,在宁夏,强调要加强黄河保护,“让母亲河永远健康”;8月,在青海,嘱托要确保“一江清水向东流”。2017年6月,在山西,寻访毛泽东等中央领导同志渡过黄河驻扎于此的足迹。2019年8月,在甘肃,深入了解黄河治理和生态保护情况;9月,在河南,亲临黄河博物馆、黄河国家地质公园,深入了解中华民族的治黄历史,实地察看黄河的生态保护和堤防建设。2020年6月,在宁夏,强调“要把保障黄河长治久安作为重中之重”。2021年10月,来到山东黄河入海口,察看黄河三角洲湿地生态环境,坦言“今天来到这里,黄河上中下游就都走到了,我心里也踏实了”。2024年9月,在甘肃,嘱托“让母亲河永续惠泽子孙后代”。步履所至,尽是关切。   从“要把黄河的事情办好”到“让母亲河永续惠泽子孙后代”,黄河岁岁安澜,这一中华民族的千年梦想,终于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变成了生动现实!   “实践证明,只有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发挥社会主义制度优势,才能真正实现黄河治理从被动到主动的历史性转变,从根本上改变黄河三年两决口的惨痛状况。”习近平总书记感慨系之。   “共同抓好大保护,协同推进大治理”   “今天把这么多人召集到这里,就是为了黄河的永续发展,可见党中央多么重视。这件事要久久为功,锲而不舍,一以贯之地抓下去。”2024年9月12日,一场牵动黄河沿岸9省区的会议——全面推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座谈会在兰州召开。这次座谈会上,习近平总书记话语铿锵、字字千钧。   5年前的2019年8月,习近平总书记正是在甘肃考察时明确提出:“我曾经讲过,‘长江病了’,而且病得还不轻。今天我要说,黄河一直以来也是体弱多病,水患频繁。”   2019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赴河南考察,主持召开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座谈会。   黄河流域是我国重要的生态屏障和重要的经济地带。然而,多年来累积的问题让黄河流域生态环境依然脆弱:在全国主要流域中,黄河流域水土流失面积占流域土地面积比例最大;上中下游生态易退化,恢复难度极大且过程缓慢;部分地区污染排放强度较高。   “上游要以三江源、祁连山、甘南黄河上游水源涵养区等为重点,推进实施一批重大生态保护修复和建设工程,提升水源涵养能力”;“中游要突出抓好水土保持和污染治理”;“下游的黄河三角洲是我国暖温带最完整的湿地生态系统,要做好保护工作,促进河流生态系统健康,提高生物多样性”。统筹上中下游、干支流、左右岸,习近平总书记为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定下调子——“共同抓好大保护,协同推进大治理”。   沿着习近平总书记指引的方向,各地共同抓好大保护,协同推进大治理,推动生态环境持续改善,万里黄河正呈现出生机勃勃的多彩新画卷。   ——在黄河上游,涵养水源,守护“中华水塔”。   2024年6月19日,习近平总书记在青海考察时强调,青藏高原生态系统丰富多样、也十分脆弱,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实现生态功能最大化,是这一区域的主要任务。重中之重是把三江源这个“中华水塔”守护好,保护生物多样性,提升水源涵养能力。   如今,青海省水资源总量明显增加,每年向中下游稳定输送600亿立方米Ⅱ类以上的优质水,湿地面积跃居全国首位,生物多样性明显增强,生态系统服务功能日益提升,“中华水塔”更加坚固丰沛。   ——在黄河中游,治水治沙,绿意点染黄土高原。   陕西北部的延安、榆林两市,大部属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区,是黄河上中游地区水土流失最严重的区域。   山东东营黄河口候鸟栖息地拥有我国暖温带保存最完整、最广阔、最年轻的湿地生态系统,每年春秋候鸟迁徙季节,数百万只鸟在这里觅食、栖息、翱翔。第46届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委员会会议上,中国黄(渤)海候鸟栖息地(第二期)顺利通过评审,山东东营黄河口等5处提名地扩展列入《世界遗产名录》。图为2024年10月17日,野生鸟类在东营黄河三角洲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湿地内飞翔。 新华社发 周广学/摄   榆林市米脂县高西沟村,位于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区的一条小山沟。从前是“山上光秃秃、年年遭灾荒”,如今已经“层层梯田盘山头、片片林草盖坡洼”,村民种植的山地苹果成了致富的“金蛋蛋”。村民自豪地说:“现在黄河的水里再也没有高西沟的泥沙。”   2021年9月13日,习近平总书记在这里考察调研时指出,高西沟村是黄土高原生态治理的一个样板,你们坚持不懈开展生态文明建设、与时俱进发展农村事业,路子走得是对的。   ——在黄河下游,构筑生态廊道,推动沿河生态不断向好。   黄河三角洲,万千泥沙沉积带来的年轻土地,孕育着无限生机与希望。600多种植物构成了我国沿海最大的新生湿地自然植被区,每年有超过600万只鸟类在此迁徙、越冬,40多种鱼类在此产卵繁殖……   2021年10月,黄河入海口,习近平总书记沿着木栈道步入湿地深处,实地察看这片动植物的乐园,殷殷叮嘱:“要管理好,不能让湿地受到污染,也不能打猎、设网捕鸟。”   2024年7月26日,第46届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委员会会议上,中国黄(渤)海候鸟栖息地(第二期)顺利通过评审,山东东营黄河口等5处提名地扩展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推动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创作好新时代的黄河大合唱”   “黄河上中游7省区是发展不充分的地区,同东部地区及长江流域相比存在明显差距,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步伐滞后……”面对黄河沿线发展之困,习近平总书记一针见血。   发展水平不均衡、内生动力不足、生态环境脆弱……长久以来,黄河流域的发展一直面临着诸多短板。诸多问题,既有先天不足的客观制约,也有后天失养的人为因素。   ——推动高质量发展,要“有多少汤泡多少馍”。   水是发展的命根子。然而,中国的国情之一是缺水,黄河流域更缺水。   有组数据:黄河途经9省区入海,以占全国2%的水资源量,支撑着全国12%的人口、17%的耕地、13%的粮食产量、14%的国内生产总值。   “黄河水资源量就这么多,搞生态建设要用水,发展经济、吃饭过日子也离不开水,不能把水当作无限供给的资源。”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明,“要坚持以水定城、以水定地、以水定人、以水定产”,“‘有多少汤泡多少馍’,要精打细算用好水资源,让水资源用在最该用的地方”。   建立水资源承载力分区管控体系,限制水资源严重短缺地区城市发展规模、高耗水项目建设和大规模种树,建立覆盖全流域的取用水总量控制体系……近年来,全黄河流域行动起来,“有多少汤泡多少馍”的理念深入到各行各业的发展当中。   ——推动高质量发展,要着力提高科技创新能力。   “天下黄河,唯富一套。”从古至今,河套灌区的建设与发展,保障着当地农业繁荣不息。   2023年6月,习近平总书记来到内蒙古巴彦淖尔河套灌区水量信息化监测中心,仔细端详7级灌排体系。当地负责同志介绍说,现在,多泥沙状态下自流测水的难题,他们已经解决了,“下一步还要进行现代化改造”。   “看到灌渠建设,我很感慨,一个是我们得天独厚的自然资源条件,再一个是几千年勤劳勇敢的中国人民的创造,非常可贵。”习近平总书记由衷感叹。   今天,河套灌区信息化建设突飞猛进,灌区完全依赖人工传递记录水情信息的时代一去不返,实现了水情联合、实时、精确监测调度。   何止是河套!青海塔拉滩,绵延的光伏板助力打造国家清洁能源产业高地;山东渤海之滨,多项自动化技术助力码头运营效率显著提升……上中下游,内陆沿海,科技创新赋能黄河沿线高质量发展的案例数不胜数。   ——推动高质量发展,要牢固树立“一盘棋”思想。   不谋全局者,不足谋一域。要求三江源、祁连山等地区“创造更多生态产品”,嘱咐河套灌区、汾渭平原等粮食主产区“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作出贡献”,指示区域中心城市等经济发展条件好的地区“提高经济和人口承载能力”……站在全局高度,习近平总书记精准谋划沿黄各省区发展定位,指导黄河沿岸地区牢固树立“一盘棋”思想。   山东、青海两省签署协议,深化在应对气候变化、绿色低碳发展、生物多样性保护、智慧生态黄河、生态环保产业等方面的

十二月 4, 2024 - 06:12
 3631
九曲黄河万象新

九曲黄河万象新

新华社记者

  黄河落天走东海,万里写入胸怀间。

  黄河,5464公里水流泱泱,全流域79.5万平方公里千折百转。她是横亘在神州大地上九曲十八弯的大写意,是奔腾在华夏文明中壮阔无垠的大历史。

  新中国成立75周年之际,习近平总书记乘火车一路向西,追溯中华文明的根脉,看母亲河的浇灌与丰收,主持召开全面推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座谈会。

  2019年郑州、2021年济南、2024年兰州……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黄河的保护与治理,3次主持召开座谈会,30多次到黄河流域各省区考察,为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领航掌舵。

  “让黄河成为造福人民的幸福河。”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提出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战略以来,黄河流域生态环境质量稳步提升,水安全保障能力持续增强,能源粮食安全基础不断巩固,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站到了更高起点上,一曲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黄河大合唱”正在神州大地奏响。

  “中华民族治理黄河的历史也是一部治国史”

  2019年9月17日,河南郑州,黄河博物馆的“千秋治河”展厅。习近平总书记久久凝视着一幅黄河改道图——决溢范围北至天津,南达江淮,纵横25万平方公里,水之所至,“城郭坏沮,稸积漂流,百姓木栖,千里无庐”。

  黄河既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生命河,也是一条桀骜难驯的忧患河。曾几何时,黄河“多淤、多决、多徙”,“三年两决口、百年一改道”,在新中国成立前的2500多年间,下游共决溢1500多次,改道26次。

  黄河宁,天下平。历史上,为了把黄河治好,从大禹治水到明代潘季驯“束水攻沙”,从汉武帝时期“瓠子堵口”到康熙帝时期把“河务、漕运”刻在宫廷的柱子上……一部艰辛的治黄史,浓缩出中华民族的苦难史、奋斗史、治国史。由于种种原因,黄河屡治屡决的局面在新中国成立前始终没有得到根本改观,黄河安澜的美好愿望一直难以实现。

  历史将治黄重任交到中国共产党人手中。

  1946年,中国共产党领导成立了冀鲁豫解放区黄河水利委员会,翻开了人民治黄的新篇章。

  1952年10月,毛泽东同志离京视察,来到他日夜牵挂的黄河边。从济南泺口大坝到徐州黄河故道,从兰考东坝头到开封柳园口,从郑州邙山之顶到新乡引黄渠畔,毛泽东同志察看防洪形势,询问治黄方略,展望大河前景。面对这条母亲河,他心潮澎湃,也忧思难平,千叮咛万嘱咐:“要把黄河的事情办好”,“不然,我是睡不好觉的”。

  甘肃省兰州市曾是古代丝绸之路上的交通枢纽、军事要塞和商贸重镇,也是黄河唯一穿城而过的省会城市。近年来,兰州市通过入河排污口排查整治、污水处理厂扩能提标、黑臭水体治理整改等举措,让入河水体重归清澈,黄河兰州段实现国控、省控断面水质优良率100%,出境断面水质稳定达到Ⅱ类水体,2023年出境断面水质跃升至Ⅰ类,黄河两岸生态环境日益改善。图为2024年9月23日拍摄的黄河兰州段两岸景色。 新华社记者 陈斌/摄

  1955年,一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通过第一部根治黄河水害、开发黄河水利规划,黄河进入有计划有步骤治理的新阶段。根据黄河出现的新情况新变化,国家不断调整完善治理开发规划、优化治黄整体布局。

  1980年7月,邓小平同志来到河南花园口视察黄河大堤,详细询问黄河的汛期流量和防洪措施。邓小平同志指出:“维持黄河的现状,仍有相当大一部分地区和人口在特大洪水出现时有危险,因此,还是要搞小浪底水库,解决黄河中下游的汛期防洪问题。”邓小平同志的这一重要指示,为小浪底工程的上马定下了基调。

  75年来,我国先后开展多次大规模堤防建设,兴建了龙羊峡、刘家峡、小浪底等水利枢纽,实现了从被动治理到主动调控黄河水沙的重大突破。

  “从某种意义上讲,中华民族治理黄河的历史也是一部治国史。”思接千载,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思考着治黄与治国的关系。

  黄河,在习近平总书记心中的分量很重。

  2014年3月,习近平总书记来到黄河最后一弯——位于河南兰考东坝头的黄河岸边,细细询问黄河防汛和滩区群众生产生活情况。2016年7月,在宁夏,强调要加强黄河保护,“让母亲河永远健康”;8月,在青海,嘱托要确保“一江清水向东流”。2017年6月,在山西,寻访毛泽东等中央领导同志渡过黄河驻扎于此的足迹。2019年8月,在甘肃,深入了解黄河治理和生态保护情况;9月,在河南,亲临黄河博物馆、黄河国家地质公园,深入了解中华民族的治黄历史,实地察看黄河的生态保护和堤防建设。2020年6月,在宁夏,强调“要把保障黄河长治久安作为重中之重”。2021年10月,来到山东黄河入海口,察看黄河三角洲湿地生态环境,坦言“今天来到这里,黄河上中下游就都走到了,我心里也踏实了”。2024年9月,在甘肃,嘱托“让母亲河永续惠泽子孙后代”。步履所至,尽是关切。

  从“要把黄河的事情办好”到“让母亲河永续惠泽子孙后代”,黄河岁岁安澜,这一中华民族的千年梦想,终于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变成了生动现实!

  “实践证明,只有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发挥社会主义制度优势,才能真正实现黄河治理从被动到主动的历史性转变,从根本上改变黄河三年两决口的惨痛状况。”习近平总书记感慨系之。

  “共同抓好大保护,协同推进大治理”

  “今天把这么多人召集到这里,就是为了黄河的永续发展,可见党中央多么重视。这件事要久久为功,锲而不舍,一以贯之地抓下去。”2024年9月12日,一场牵动黄河沿岸9省区的会议——全面推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座谈会在兰州召开。这次座谈会上,习近平总书记话语铿锵、字字千钧。

  5年前的2019年8月,习近平总书记正是在甘肃考察时明确提出:“我曾经讲过,‘长江病了’,而且病得还不轻。今天我要说,黄河一直以来也是体弱多病,水患频繁。”

  2019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赴河南考察,主持召开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座谈会。

  黄河流域是我国重要的生态屏障和重要的经济地带。然而,多年来累积的问题让黄河流域生态环境依然脆弱:在全国主要流域中,黄河流域水土流失面积占流域土地面积比例最大;上中下游生态易退化,恢复难度极大且过程缓慢;部分地区污染排放强度较高。

  “上游要以三江源、祁连山、甘南黄河上游水源涵养区等为重点,推进实施一批重大生态保护修复和建设工程,提升水源涵养能力”;“中游要突出抓好水土保持和污染治理”;“下游的黄河三角洲是我国暖温带最完整的湿地生态系统,要做好保护工作,促进河流生态系统健康,提高生物多样性”。统筹上中下游、干支流、左右岸,习近平总书记为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定下调子——“共同抓好大保护,协同推进大治理”。

  沿着习近平总书记指引的方向,各地共同抓好大保护,协同推进大治理,推动生态环境持续改善,万里黄河正呈现出生机勃勃的多彩新画卷。

  ——在黄河上游,涵养水源,守护“中华水塔”。

  2024年6月19日,习近平总书记在青海考察时强调,青藏高原生态系统丰富多样、也十分脆弱,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实现生态功能最大化,是这一区域的主要任务。重中之重是把三江源这个“中华水塔”守护好,保护生物多样性,提升水源涵养能力。

  如今,青海省水资源总量明显增加,每年向中下游稳定输送600亿立方米Ⅱ类以上的优质水,湿地面积跃居全国首位,生物多样性明显增强,生态系统服务功能日益提升,“中华水塔”更加坚固丰沛。

  ——在黄河中游,治水治沙,绿意点染黄土高原。

  陕西北部的延安、榆林两市,大部属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区,是黄河上中游地区水土流失最严重的区域。

  山东东营黄河口候鸟栖息地拥有我国暖温带保存最完整、最广阔、最年轻的湿地生态系统,每年春秋候鸟迁徙季节,数百万只鸟在这里觅食、栖息、翱翔。第46届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委员会会议上,中国黄(渤)海候鸟栖息地(第二期)顺利通过评审,山东东营黄河口等5处提名地扩展列入《世界遗产名录》。图为2024年10月17日,野生鸟类在东营黄河三角洲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湿地内飞翔。 新华社发 周广学/摄

  榆林市米脂县高西沟村,位于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区的一条小山沟。从前是“山上光秃秃、年年遭灾荒”,如今已经“层层梯田盘山头、片片林草盖坡洼”,村民种植的山地苹果成了致富的“金蛋蛋”。村民自豪地说:“现在黄河的水里再也没有高西沟的泥沙。”

  2021年9月13日,习近平总书记在这里考察调研时指出,高西沟村是黄土高原生态治理的一个样板,你们坚持不懈开展生态文明建设、与时俱进发展农村事业,路子走得是对的。

  ——在黄河下游,构筑生态廊道,推动沿河生态不断向好。

  黄河三角洲,万千泥沙沉积带来的年轻土地,孕育着无限生机与希望。600多种植物构成了我国沿海最大的新生湿地自然植被区,每年有超过600万只鸟类在此迁徙、越冬,40多种鱼类在此产卵繁殖……

  2021年10月,黄河入海口,习近平总书记沿着木栈道步入湿地深处,实地察看这片动植物的乐园,殷殷叮嘱:“要管理好,不能让湿地受到污染,也不能打猎、设网捕鸟。”

  2024年7月26日,第46届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委员会会议上,中国黄(渤)海候鸟栖息地(第二期)顺利通过评审,山东东营黄河口等5处提名地扩展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推动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创作好新时代的黄河大合唱”

  “黄河上中游7省区是发展不充分的地区,同东部地区及长江流域相比存在明显差距,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步伐滞后……”面对黄河沿线发展之困,习近平总书记一针见血。

  发展水平不均衡、内生动力不足、生态环境脆弱……长久以来,黄河流域的发展一直面临着诸多短板。诸多问题,既有先天不足的客观制约,也有后天失养的人为因素。

  ——推动高质量发展,要“有多少汤泡多少馍”。

  水是发展的命根子。然而,中国的国情之一是缺水,黄河流域更缺水。

  有组数据:黄河途经9省区入海,以占全国2%的水资源量,支撑着全国12%的人口、17%的耕地、13%的粮食产量、14%的国内生产总值。

  “黄河水资源量就这么多,搞生态建设要用水,发展经济、吃饭过日子也离不开水,不能把水当作无限供给的资源。”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明,“要坚持以水定城、以水定地、以水定人、以水定产”,“‘有多少汤泡多少馍’,要精打细算用好水资源,让水资源用在最该用的地方”。

  建立水资源承载力分区管控体系,限制水资源严重短缺地区城市发展规模、高耗水项目建设和大规模种树,建立覆盖全流域的取用水总量控制体系……近年来,全黄河流域行动起来,“有多少汤泡多少馍”的理念深入到各行各业的发展当中。

  ——推动高质量发展,要着力提高科技创新能力。

  “天下黄河,唯富一套。”从古至今,河套灌区的建设与发展,保障着当地农业繁荣不息。

  2023年6月,习近平总书记来到内蒙古巴彦淖尔河套灌区水量信息化监测中心,仔细端详7级灌排体系。当地负责同志介绍说,现在,多泥沙状态下自流测水的难题,他们已经解决了,“下一步还要进行现代化改造”。

  “看到灌渠建设,我很感慨,一个是我们得天独厚的自然资源条件,再一个是几千年勤劳勇敢的中国人民的创造,非常可贵。”习近平总书记由衷感叹。

  今天,河套灌区信息化建设突飞猛进,灌区完全依赖人工传递记录水情信息的时代一去不返,实现了水情联合、实时、精确监测调度。

  何止是河套!青海塔拉滩,绵延的光伏板助力打造国家清洁能源产业高地;山东渤海之滨,多项自动化技术助力码头运营效率显著提升……上中下游,内陆沿海,科技创新赋能黄河沿线高质量发展的案例数不胜数。

  ——推动高质量发展,要牢固树立“一盘棋”思想。

  不谋全局者,不足谋一域。要求三江源、祁连山等地区“创造更多生态产品”,嘱咐河套灌区、汾渭平原等粮食主产区“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作出贡献”,指示区域中心城市等经济发展条件好的地区“提高经济和人口承载能力”……站在全局高度,习近平总书记精准谋划沿黄各省区发展定位,指导黄河沿岸地区牢固树立“一盘棋”思想。

  山东、青海两省签署协议,深化在应对气候变化、绿色低碳发展、生物多样性保护、智慧生态黄河、生态环保产业等方面的交流合作。

  山西、陕西两省签订协议,合力推进晋陕大峡谷、汾渭平原等生态环境保护,共同推动左右两岸“一泓清水入黄河”。

  玛尔挡水电站位于青海省海南藏族自治州同德县与果洛藏族自治州玛沁县交界处的黄河干流上,项目所在地平均海拔3300米,总装机容量232万千瓦,是黄河流域在建海拔最高、装机最大的水电工程,属于国家和青海省重点能源项目,也是国家实施“西电东送”和“青电入豫”的骨干电源点。2024年4月1日,玛尔挡水电站首台5号机组正式并网发电。图为当天拍摄的玛尔挡水电站。 新华社记者 张龙/摄

  河南、山东两省达成合作,以交通基础设施互联互通推动山东半岛城市群和中原城市群协同发展,为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黄河沿岸的发展一定要有大局意识,站在国家的、全局的角度考虑,牢固树立‘一盘棋’思想。”习近平总书记明确要求。

  “黄河文化是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

  千百年来,奔腾不息的黄河同长江一起,哺育着中华民族,孕育了中华文明。

  早在上古时期,炎黄二帝的传说就产生于此。在我国5000多年文明史上,黄河流域有3000多年是全国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孕育了河湟文化、河洛文化、关中文化、齐鲁文化等,分布有郑州、西安、洛阳、开封等古都。

  九曲黄河,奔腾向前,以百折不挠的磅礴气势塑造了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民族品格,是中华民族坚定文化自信的重要根基。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黄河文化是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要推进黄河文化遗产的系统保护,守好老祖宗留给我们的宝贵遗产。要深入挖掘黄河文化蕴含的时代价值,讲好“黄河故事”,延续历史文脉,坚定文化自信,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凝聚精神力量。

  黄河流域蕴藏着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据统计,黄河流域9省区共有不可移动文物30余万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约900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0多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7300多处。长期以来,这些文化遗产相对分散独立,跨地区、多部门参与保护开发的体制机制不健全,黄河文化统一阐释难、系统保护难、综合利用难,迫切需要一张“大蓝图”。

  酝酿、探索、起草、审议、通过……2023年4月1日起,《中华人民共和国黄河保护法》施行。保护法设置“黄河文化保护传承弘扬”专章,形成了有效保护黄河文化的法律制度。

  2023年7月,《黄河国家文化公园建设保护规划》正式出台。规划提出构建黄河国家文化公园“一廊引领、七区联动、八带支撑”总体空间布局,分类建设管控保护、主题展示、文旅融合、传统利用等4类重点功能区;提出全面推进强化文化遗产保护传承、深化黄河文化研究发掘、提升环境配套服务设施、促进黄河文化旅游融合、加强数字黄河智慧展现等重点任务。

  建好用好黄河国家文化公园,是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黄河文化重要指示批示精神的重大举措,是国家推进实施的重大文化工程。

  沿黄各省区和有关部门加快制定实施具体规划、实施方案和政策体系,深入开展黄河国家文化公园建设。

  青海加强黄河文化遗产系统性保护,打造重大标志性文化项目;加快推动黄河文化旅游资源整合、要素集聚,以打造黄河文化旅游带为目标,支撑文旅深度融合发展。

  四川沿黄地区文化遗产保护机制有效建立,若尔盖、莲宝叶则等一批重大标志性文化工程有序实施,推出了“长征丰碑”红色游、红原雅克音乐季等特色文化旅游产品、线路和目的地。

  甘肃明确三级展示体系:依托黄河风情线、黄河首曲等突出资源打造11个核心展示园;依托黄河干支流沿线文化景观与古道线路等打造黄河母亲、黄河楼等11个集中展示带;依托肃王墓、石佛沟、大墩峡等遗址遗迹和景区打造21个特色展示点。

  宁夏谋划储备24个黄河国家文化公园项目,其中9个项目纳入国家“十四五”文化保护传承利用工程项目储备库,5个项目已建成;对黄河流域11类4129处文化遗产、2968处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全面调查与评估。

  内蒙古大力推动包头市曲艺非物质文化遗产建设、乌海市黄河文化博物馆建设等一批黄河国家文化公园项目,讲好内蒙古黄河故事,打造北疆文化品牌。

  陕西结合黄河国家文化公园建设需求,构建黄河文化保护展示传承廊道,打造关中文化高地、红色文化高地,构筑渭河文化遗产带、红色文化带、秦岭生态文化带、边塞文化带,建设各具特色的黄河文化展示园。

  山西构建“两廊三带多片”的黄河国家文化公园总体空间布局,打造山西黄河国家文化公园的两条廊道,构筑以“两河一山”即汾河文化遗产带、沁河文化遗产带、太行文化关联带为牵引的文化空间纽带,建设13个主题片区。

  河南着力构建“一核三极引领、一廊九带联动、十大标识支撑”的黄河国家文化公园总体空间布局,加快建设中华文明连绵不断的探源地、实证地、体验地。

  山东构建“一廊一带四区多点”的黄河国家文化公园建设格局,即建设黄河下游中华文明主廊道,大汶河文化遗产带,生态入海文化、儒家文化、东夷文化、革命文化四大特色主题展示区,以及多点联动的黄河国家文化公园载体。

  承载着华夏文明的集体记忆,蕴含着中华民族的精神之根与力量之源,黄河文化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注入强大的价值引导力、文化凝聚力、精神推动力。

  新征程上,沿黄各省区高举改革开放旗帜,凝心聚力、奋发进取,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机制必将不断优化,黄河流域的好生态、好家园、好生活必将呈现更新的面貌。

执笔:袁军宝 邵琨 高敬

admin As a sports enthusiast from the United States, my passion for sports goes beyond mere entertainment—it is a way of life. I am particularly drawn to the "Big Five" European football leagues: the English Premier League, La Liga, Serie A, Bundesliga, and Ligue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