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现在汉语无法产出新的成语了呢?类似「叶公好龙」这种,四个字就表达了非常复杂的意思,现在却没了?
首先,南开大学的张铁文老师对《汉语成语考释词典》中收录的 7264 个成语(排除异体成语一万多:比如童叟无欺的异体老少无欺等)进行溯源统计。 结果如下 我们可以看到,古代成语占到 90.76%,那么剩下 9.24%是什么时候的成语呢,就是现代人创作的。 如果你这样比较 现代汉语从清末到现在,近 120 年,产生了成语 671 条, 远高于春秋、战国、秦、汉、三国、两晋、南北朝、隋、金、元等朝代 虽然低于唐、两宋、明、清等朝代,不过这些朝代也都是长于 200 年的, 如果现代汉语按照现在产生成语的速度匀速发展,240 年左右的时候,可能甚至比两宋和清朝产生更多成语。 现代成语比如一穷二白(毛主席),围追堵截(毛主席),风华正茂(毛主席),天真无邪(丁玲),横眉冷对(鲁迅)等等 第二, 有些成语的形成的时代,和故事出现的时代不是一起的 比如,晋代释慧远大师的《鸠摩罗什法师大乘大义》中有 “如镜中像、水中月,见如有色,而无触等,则非色也” 的句子。 这是镜花水月故事的起源,但不是成语的形成 到明代,胡应麟的《诗薮·内编五》中有“ 譬则镜花水月 ,体格声调,水与镜也 ; “ 这才正是确立了镜花水月这个成语 又比如说,望梅止渴这个成语,故事的主角是曹操,那么发生年代是东汉末年, 而讲故事的人是南朝的刘义庆,在《世说新语》中写道 “魏武行役,失汲道,军皆渴,乃令曰:‘前有大梅林,饶子,甘酸可以解渴。’士卒闻之,口皆出水,乘此得及前源。” 这时,故事是有了,但是成语“望梅止渴”是没有的 这个成语的定型要到宋朝,沈括在《梦溪笔谈》中说 吴人多谓梅子为“曹公”,以其尝望梅止渴也 这才有了望梅止渴 同理,你以为一些成语讲得是古代故事,所以是古人发明的,其实不是 比如成语尔虞我诈 故事出自《左传》 盟曰:“我无尔诈,尔无我虞。 可是把尔虞我诈定型为成语是现代 第三,成语有时候依靠的是某几位天才的文学家 比如我么说两汉共诞生了 479 条成语 但其中 138 条属于司马迁一个人 查看知乎讨论
首先,南开大学的张铁文老师对《汉语成语考释词典》中收录的 7264 个成语(排除异体成语一万多:比如童叟无欺的异体老少无欺等)进行溯源统计。
结果如下
我们可以看到,古代成语占到 90.76%,那么剩下 9.24%是什么时候的成语呢,就是现代人创作的。
如果你这样比较
现代汉语从清末到现在,近 120 年,产生了成语 671 条,
远高于春秋、战国、秦、汉、三国、两晋、南北朝、隋、金、元等朝代
虽然低于唐、两宋、明、清等朝代,不过这些朝代也都是长于 200 年的,
如果现代汉语按照现在产生成语的速度匀速发展,240 年左右的时候,可能甚至比两宋和清朝产生更多成语。
现代成语比如一穷二白(毛主席),围追堵截(毛主席),风华正茂(毛主席),天真无邪(丁玲),横眉冷对(鲁迅)等等
第二,
有些成语的形成的时代,和故事出现的时代不是一起的
比如,晋代释慧远大师的《鸠摩罗什法师大乘大义》中有 “如镜中像、水中月,见如有色,而无触等,则非色也” 的句子。
这是镜花水月故事的起源,但不是成语的形成
到明代,胡应麟的《诗薮·内编五》中有“ 譬则镜花水月 ,体格声调,水与镜也 ; “
这才正是确立了镜花水月这个成语
又比如说,望梅止渴这个成语,故事的主角是曹操,那么发生年代是东汉末年,
而讲故事的人是南朝的刘义庆,在《世说新语》中写道
“魏武行役,失汲道,军皆渴,乃令曰:‘前有大梅林,饶子,甘酸可以解渴。’士卒闻之,口皆出水,乘此得及前源。”
这时,故事是有了,但是成语“望梅止渴”是没有的
这个成语的定型要到宋朝,沈括在《梦溪笔谈》中说
吴人多谓梅子为“曹公”,以其尝望梅止渴也
这才有了望梅止渴
同理,你以为一些成语讲得是古代故事,所以是古人发明的,其实不是
比如成语尔虞我诈
故事出自《左传》
盟曰:“我无尔诈,尔无我虞。
可是把尔虞我诈定型为成语是现代
第三,成语有时候依靠的是某几位天才的文学家
比如我么说两汉共诞生了 479 条成语
但其中 138 条属于司马迁一个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