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乡村振兴注入“青年力量”
乡村全面振兴,人才是关键,希望在青年。 近年来,台州市黄岩区锚定青年发展型城市目标,开展“青进永宁”专项行动,探索建立全领域创业就业工作体系,聚焦青年“引育留用”全链条,打造青年入乡新生态,为乡村振兴注入“青年力量”。计划到2027年引进青年人才5000名,扶持团队创业项目100个。目前,该行动入选台州市共同富裕改革试点名单。 筑巢引凤 青年愿意来 在黄岩区屿头乡沙滩老街的兜内咖啡店里,来自上海文益社的青年店员,正为慕名而来的游客,制作手冲咖啡。这家藏身于一幢二层民宅里的咖啡馆,今年4月一经推出,便成了当地的“网红打卡点”。 在乡村开一家咖啡馆,一直以来都是90后文益社主理人李然的梦想。“得知我的创业需求后,屿头乡第一时间帮我协调了合适的场地,还积极对接区委人才办、团区委等部门,帮我申请创业资金补贴。”李然说。 筑巢引凤来。黄岩在全区范围内搭建乡村振兴类、数字经济类、工业设计类、文旅融合类、电商直播类等9个特色创业基地,可为赴黄青年人才提供约2万平方米创业空间和1000个工位。黄岩还出台《“源·野”青年创新创业园区专项激励政策》,整合市区两级现有青年人才创业、创新及就业政策,结合农业农村局、文广旅体局、经科局等行业主管部门的政策,在创业补贴、产业培育、赛事竞技等10方面集成了30余项激励举措。 黄岩还探索乡村合伙人扶持机制,构建“村集体+企业+乡村合伙人”合作共建模式,村集体以资产、资源入股形式投资合伙人项目,在场地租金、硬装费用等方面给予支持,企业以股权投资、产业基金投资等方式参与,推动入乡青年轻资产运营,助推乡村发展。 近年来,黄岩已累计吸引600余名农创客、乡村CEO等各类人才返乡,吸引300余个青年创业项目入驻孵化,实现带动就业2500余人。今年屿头乡还深化与文益社合作,发布“富屿青年在村计划”,招引落地青年人才项目7个,带动100余位全国艺术高校学生及行业从业者驻村创作。 服务保障 青年干得好 山药馒头、玫瑰馒头、核桃馒头......蒸笼掀开,一屉屉冒着热气的馒头,散发出诱人的香味。00后返乡青年黄锟鹏回乡开起馒头共富工坊,努力将大山里的馒头卖到全国各地,并带动乡亲就业。黄岩区、乡两级政府部门,在工坊执照审批、抖音广告宣传、快递包装等方面主动提供指导服务,帮助馒头共富工坊做大做强,实现快速发展。 黄岩区委组织部建立产业链干部选派机制,将产业发展作为年轻干部墩苗练兵重要场所,发挥年轻干部更懂年轻业态的优势,选派有相关专业背景或工作经历的年轻干部担任产业链服务专员,推动青年力量下沉产业一线、服务产业发展,以服务细化推动生态优化。据介绍,黄岩将选派一批90后年轻干部到乡镇基层、重点工程、招商一线等岗位历练,通过帮扶一个项目、对接一所高校、服务一名人才,推动服务青年入乡发展大格局。 依托“万名干部助万企”等服务平台,黄岩还将“青年入乡”9大基地纳入统一管理,结合基地实际情况,定点选派专业性、综合协调能力较强的干部进行定点服务,帮助解决“青年入乡”中遇到的各类问题。 此外,黄岩主动适应形势变化,开展“三新人才”评选,重点推选“新兴产业、新兴行业、新兴职业”等领域取得突出效益的优秀人才,打破人才评价界限和认定范围,建立以价值为导向的新型人才评价体系,进一步激发黄岩区更广泛领域人才创新创业活力。对于获得“三新人才”荣誉的优秀人才,自认定之日起,黄岩区将在5年内给予每人每年2万元奖励,优先推荐参加各类培训,统筹解决子女入学、人才保障住房等问题。 双向奔赴 青年留得住 周末,黄岩区沙埠镇的青瓷文化展览馆内,前来研学的学生们,面对眼前琳琅满目的青瓷展品,发出阵阵惊叹。 沙埠窑是国家文保单位。90后青年谢振威,回乡成立青瓷工作坊、青瓷文化展览馆,致力于恢复失传800多年的沙埠青瓷制作技艺,更好传播沙埠青瓷文化,重现沙埠青瓷光彩。 而今,作为沙埠镇青瓷村党总支副书记、村监会主任,谢振威的身上又多了一份责任。借着打造沙埠青瓷文旅小镇的东风,他和其他村干部一道,正抢抓机遇,推动村庄实现跨越式发展。“位于村口的青瓷乡村博物馆和旅游驿站已经结顶,当前我们正配合推进新建龙窑项目,让沙埠青瓷窑火重新燃烧起来,推动村庄实现文旅融合发展。”他说。 黄岩积极引导青年进入村“两委”班子,发挥导师传帮带作用,参与村级事务治理,增进归属感,让青年创业和乡村发展实现双向奔赴、同频共振。“引导创业青年加入村干部队伍,不仅可以激发他们的归属感和责任心,还能优化村干部队伍结构,为村庄治理提供新血液、新思维。”黄岩区委组织部相关负责人说。 为进一步拓宽青年成长空间,黄岩实施“H35培训计划”,成立创业导师联盟,组建青年创业人才储备库及项目储备库,依托同济·黄岩乡村振兴学院、永宁凤凰学院、个体工商户学院等平台,设置文旅融合发展、农产品营销等6大系列、12个特色培训班次。今年以来对青年致富带头人、新型职业农民、返乡创业大学生等群体开展培训18次,培育省级以上乡村产业振兴“头雁”人才、乡村CEO等20余人。
乡村全面振兴,人才是关键,希望在青年。
近年来,台州市黄岩区锚定青年发展型城市目标,开展“青进永宁”专项行动,探索建立全领域创业就业工作体系,聚焦青年“引育留用”全链条,打造青年入乡新生态,为乡村振兴注入“青年力量”。计划到2027年引进青年人才5000名,扶持团队创业项目100个。目前,该行动入选台州市共同富裕改革试点名单。
筑巢引凤 青年愿意来
在黄岩区屿头乡沙滩老街的兜内咖啡店里,来自上海文益社的青年店员,正为慕名而来的游客,制作手冲咖啡。这家藏身于一幢二层民宅里的咖啡馆,今年4月一经推出,便成了当地的“网红打卡点”。
在乡村开一家咖啡馆,一直以来都是90后文益社主理人李然的梦想。“得知我的创业需求后,屿头乡第一时间帮我协调了合适的场地,还积极对接区委人才办、团区委等部门,帮我申请创业资金补贴。”李然说。
筑巢引凤来。黄岩在全区范围内搭建乡村振兴类、数字经济类、工业设计类、文旅融合类、电商直播类等9个特色创业基地,可为赴黄青年人才提供约2万平方米创业空间和1000个工位。黄岩还出台《“源·野”青年创新创业园区专项激励政策》,整合市区两级现有青年人才创业、创新及就业政策,结合农业农村局、文广旅体局、经科局等行业主管部门的政策,在创业补贴、产业培育、赛事竞技等10方面集成了30余项激励举措。
黄岩还探索乡村合伙人扶持机制,构建“村集体+企业+乡村合伙人”合作共建模式,村集体以资产、资源入股形式投资合伙人项目,在场地租金、硬装费用等方面给予支持,企业以股权投资、产业基金投资等方式参与,推动入乡青年轻资产运营,助推乡村发展。
近年来,黄岩已累计吸引600余名农创客、乡村CEO等各类人才返乡,吸引300余个青年创业项目入驻孵化,实现带动就业2500余人。今年屿头乡还深化与文益社合作,发布“富屿青年在村计划”,招引落地青年人才项目7个,带动100余位全国艺术高校学生及行业从业者驻村创作。
服务保障 青年干得好
山药馒头、玫瑰馒头、核桃馒头......蒸笼掀开,一屉屉冒着热气的馒头,散发出诱人的香味。00后返乡青年黄锟鹏回乡开起馒头共富工坊,努力将大山里的馒头卖到全国各地,并带动乡亲就业。黄岩区、乡两级政府部门,在工坊执照审批、抖音广告宣传、快递包装等方面主动提供指导服务,帮助馒头共富工坊做大做强,实现快速发展。
黄岩区委组织部建立产业链干部选派机制,将产业发展作为年轻干部墩苗练兵重要场所,发挥年轻干部更懂年轻业态的优势,选派有相关专业背景或工作经历的年轻干部担任产业链服务专员,推动青年力量下沉产业一线、服务产业发展,以服务细化推动生态优化。据介绍,黄岩将选派一批90后年轻干部到乡镇基层、重点工程、招商一线等岗位历练,通过帮扶一个项目、对接一所高校、服务一名人才,推动服务青年入乡发展大格局。
依托“万名干部助万企”等服务平台,黄岩还将“青年入乡”9大基地纳入统一管理,结合基地实际情况,定点选派专业性、综合协调能力较强的干部进行定点服务,帮助解决“青年入乡”中遇到的各类问题。
此外,黄岩主动适应形势变化,开展“三新人才”评选,重点推选“新兴产业、新兴行业、新兴职业”等领域取得突出效益的优秀人才,打破人才评价界限和认定范围,建立以价值为导向的新型人才评价体系,进一步激发黄岩区更广泛领域人才创新创业活力。对于获得“三新人才”荣誉的优秀人才,自认定之日起,黄岩区将在5年内给予每人每年2万元奖励,优先推荐参加各类培训,统筹解决子女入学、人才保障住房等问题。
双向奔赴 青年留得住
周末,黄岩区沙埠镇的青瓷文化展览馆内,前来研学的学生们,面对眼前琳琅满目的青瓷展品,发出阵阵惊叹。
沙埠窑是国家文保单位。90后青年谢振威,回乡成立青瓷工作坊、青瓷文化展览馆,致力于恢复失传800多年的沙埠青瓷制作技艺,更好传播沙埠青瓷文化,重现沙埠青瓷光彩。
而今,作为沙埠镇青瓷村党总支副书记、村监会主任,谢振威的身上又多了一份责任。借着打造沙埠青瓷文旅小镇的东风,他和其他村干部一道,正抢抓机遇,推动村庄实现跨越式发展。“位于村口的青瓷乡村博物馆和旅游驿站已经结顶,当前我们正配合推进新建龙窑项目,让沙埠青瓷窑火重新燃烧起来,推动村庄实现文旅融合发展。”他说。
黄岩积极引导青年进入村“两委”班子,发挥导师传帮带作用,参与村级事务治理,增进归属感,让青年创业和乡村发展实现双向奔赴、同频共振。“引导创业青年加入村干部队伍,不仅可以激发他们的归属感和责任心,还能优化村干部队伍结构,为村庄治理提供新血液、新思维。”黄岩区委组织部相关负责人说。
为进一步拓宽青年成长空间,黄岩实施“H35培训计划”,成立创业导师联盟,组建青年创业人才储备库及项目储备库,依托同济·黄岩乡村振兴学院、永宁凤凰学院、个体工商户学院等平台,设置文旅融合发展、农产品营销等6大系列、12个特色培训班次。今年以来对青年致富带头人、新型职业农民、返乡创业大学生等群体开展培训18次,培育省级以上乡村产业振兴“头雁”人才、乡村CEO等20余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