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条仓桥直街,激活一城烟火
绍兴古城内,拥有众多人文古迹的传统民居区学士坊,即将迎来新生。 日前,绍兴市名城办发布了学士坊传统民居区微改造实施方案,整个方案紧紧围绕一个“微”字展开。“不搞大拆大建,通过政府引导、居民自主的原则开展‘微征收、微改造、微拓展’,最大限度保护传统风貌肌理,留住原住民。”绍兴市名城办相关负责人表示。 以绣花功夫保护历史街巷,这是绍兴在古城保护中大力推广“仓桥直街保护利用经验”的生动写照。 白墙黛瓦、小桥流水、乌篷摇曳、枕河人家……位于绍兴古城核心区的仓桥直街总长仅1.5公里,却被称作“中国遗产活生生的展示地”。在这里,游客既能欣赏古色古香的名人故居、老台门,也能品尝臭豆腐、醉蟹、木莲豆腐、黄酒棒冰、投醪咖啡等特色美食,体验越剧、越菜、越医等传统非遗文化。 冬日午后,正是围炉煮茶、相约小酌的好时光。这几天,仓桥直街上的近50家茶馆,都出现了“一炉难求”的景象。不仅是围炉煮茶爆满,整条街都呈现出“抢抢抢”的热闹场面:吃一口百年老字号“望江楼”的喉口馒头得排队一个小时、买“绘璟轩”的臭豆腐毛绒玩具表情包需拼手速……据统计,集聚了200多家商户的仓桥直街单日最高客流量超12万人次。 谁能想到,眼下火出圈的网红古街,曾经是一片让人频频摇头的“老破小”。排队倒马桶、喝不上自来水、老房子漏雨、石板路硌脚……上世纪末在仓桥直街的生活让如今69岁的傅云香感觉“不堪回首”:“当时我开了家小饭店,一个人起早贪黑,就想着多赚点钱买套商品房,离开这里。” 转机出现在2001年,绍兴启动了仓桥直街街区保护修缮工作。当时通行的老街改造做法是拆“古”建“仿”,腾空住户,“非必要不留下”。但绍兴却反其道而行之,实施“非必要不迁出”,贯彻原汁原味保护、原模原样恢复、有根有据更新和有张有度创新的“活态化”保护四原则。“见人见物见生活,才能留形留人留乡愁。”参与这项工作的原绍兴市城建委主任钟华华说。 “自来水通了,抽水马桶也有了。和老邻居一起,感情在,住着蛮好。”改造实施后,傅云香不仅没有搬走,还将关停的饭店重新开张,小日子过得十分红火。如今,还有800多户居民生活在古街。 如果说一步一景皆是“皮囊”,那么历史文化便是“有趣的灵魂”。仓桥直街以文化浓度稀释商业密度,在保护中传承,在发展中利用。 “绍兴城里十万人,台门足足三千零。”台门是绍兴特色民居建筑,仅在仓桥直街保存完好的各式台门就有43处。在修缮保护中,绍兴的古建筑工匠对台门“修旧如旧”,让台门古色古香。置身老街,如同进入了一座没有围墙的历史博物馆。 保住老台门,留下原住民,提升生活品质。因为在历史街区保护利用上的突出成效,2003年该项目获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亚太地区文化遗产保护优秀奖,登上世界舞台。 (下转第二版) (上接第一版) “最小的干预,最好的保护,这就是仓桥直街带给历史文化保护的最大启示。”在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专家委员会专家朱光亚看来,仓桥直街的保护利用经验值得推广学习。 事实上,“仓桥经验”已在绍兴古城全域推广。近年来,绍兴完成八大历史文化街区提升改造近50万平方米,留住了约80%的原住民,成功保留传统民居的特质。 与此同时,绍兴以仓桥直街历史街区为中心,将鲁迅故里、徐渭故里、越子城、书圣故里、阳明故里、八字桥街区等景点和历史街区串珠成链,让游客恋上这座千年古城。 今年3月,全省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保护传承工作现场会在绍兴召开,仓桥直街的保护利用工作经验成为许多城市学习、推广的样本。在不久前召开的第五届长三角国际文化产业博览会上,“‘仓桥经验’呈现历史街区文商旅融合样板”成功入选第二批长三角人文经济典型案例,这也是浙江唯一入选的历史街区。 从一条古街蔓延出的浓浓烟火气,向着更多的古镇古街飘散开来。
绍兴古城内,拥有众多人文古迹的传统民居区学士坊,即将迎来新生。
日前,绍兴市名城办发布了学士坊传统民居区微改造实施方案,整个方案紧紧围绕一个“微”字展开。“不搞大拆大建,通过政府引导、居民自主的原则开展‘微征收、微改造、微拓展’,最大限度保护传统风貌肌理,留住原住民。”绍兴市名城办相关负责人表示。
以绣花功夫保护历史街巷,这是绍兴在古城保护中大力推广“仓桥直街保护利用经验”的生动写照。
白墙黛瓦、小桥流水、乌篷摇曳、枕河人家……位于绍兴古城核心区的仓桥直街总长仅1.5公里,却被称作“中国遗产活生生的展示地”。在这里,游客既能欣赏古色古香的名人故居、老台门,也能品尝臭豆腐、醉蟹、木莲豆腐、黄酒棒冰、投醪咖啡等特色美食,体验越剧、越菜、越医等传统非遗文化。
冬日午后,正是围炉煮茶、相约小酌的好时光。这几天,仓桥直街上的近50家茶馆,都出现了“一炉难求”的景象。不仅是围炉煮茶爆满,整条街都呈现出“抢抢抢”的热闹场面:吃一口百年老字号“望江楼”的喉口馒头得排队一个小时、买“绘璟轩”的臭豆腐毛绒玩具表情包需拼手速……据统计,集聚了200多家商户的仓桥直街单日最高客流量超12万人次。
谁能想到,眼下火出圈的网红古街,曾经是一片让人频频摇头的“老破小”。排队倒马桶、喝不上自来水、老房子漏雨、石板路硌脚……上世纪末在仓桥直街的生活让如今69岁的傅云香感觉“不堪回首”:“当时我开了家小饭店,一个人起早贪黑,就想着多赚点钱买套商品房,离开这里。”
转机出现在2001年,绍兴启动了仓桥直街街区保护修缮工作。当时通行的老街改造做法是拆“古”建“仿”,腾空住户,“非必要不留下”。但绍兴却反其道而行之,实施“非必要不迁出”,贯彻原汁原味保护、原模原样恢复、有根有据更新和有张有度创新的“活态化”保护四原则。“见人见物见生活,才能留形留人留乡愁。”参与这项工作的原绍兴市城建委主任钟华华说。
“自来水通了,抽水马桶也有了。和老邻居一起,感情在,住着蛮好。”改造实施后,傅云香不仅没有搬走,还将关停的饭店重新开张,小日子过得十分红火。如今,还有800多户居民生活在古街。
如果说一步一景皆是“皮囊”,那么历史文化便是“有趣的灵魂”。仓桥直街以文化浓度稀释商业密度,在保护中传承,在发展中利用。
“绍兴城里十万人,台门足足三千零。”台门是绍兴特色民居建筑,仅在仓桥直街保存完好的各式台门就有43处。在修缮保护中,绍兴的古建筑工匠对台门“修旧如旧”,让台门古色古香。置身老街,如同进入了一座没有围墙的历史博物馆。
保住老台门,留下原住民,提升生活品质。因为在历史街区保护利用上的突出成效,2003年该项目获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亚太地区文化遗产保护优秀奖,登上世界舞台。 (下转第二版)
(上接第一版)
“最小的干预,最好的保护,这就是仓桥直街带给历史文化保护的最大启示。”在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专家委员会专家朱光亚看来,仓桥直街的保护利用经验值得推广学习。
事实上,“仓桥经验”已在绍兴古城全域推广。近年来,绍兴完成八大历史文化街区提升改造近50万平方米,留住了约80%的原住民,成功保留传统民居的特质。
与此同时,绍兴以仓桥直街历史街区为中心,将鲁迅故里、徐渭故里、越子城、书圣故里、阳明故里、八字桥街区等景点和历史街区串珠成链,让游客恋上这座千年古城。
今年3月,全省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保护传承工作现场会在绍兴召开,仓桥直街的保护利用工作经验成为许多城市学习、推广的样本。在不久前召开的第五届长三角国际文化产业博览会上,“‘仓桥经验’呈现历史街区文商旅融合样板”成功入选第二批长三角人文经济典型案例,这也是浙江唯一入选的历史街区。
从一条古街蔓延出的浓浓烟火气,向着更多的古镇古街飘散开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