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张证明,还在让人为难
小小一张证明,仍在困扰基层干部和办事群众。 近年来,我省大力推动基层减负工作,持续规范村(社)工作事务。去年2月,《浙江省涉村(社区)事项清单(2023版)》印发,明确了不应由村(社)开具的亲属关系、居民财产等28项证明和盖章事项,要求予以取消。 这项制度实施后,基层负担大幅减少,群众办事也方便不少。但记者调查发现,随着一些新情况出现,一纸证明仍不时成为基层难题:有的证明因不必要被取消,但一些单位还在向村(社)索取;有些证明基层仍有需求,被取消后群众办事没了着落,也让基层干部陷入两难。 证明“取而难消”,症结到底在哪? 为一张不必要的证明跑断腿 为了拿到一纸证明,最近两个月,湖州市民徐女士不停地在吴兴区和南浔区之间来回奔波。 今年10月25日,徐女士的奶奶做了白内障切除手术,花费医疗费3000多元,而其生活并不宽裕。徐女士了解到,湖州市慈善总会有一项帮助困难群众治疗眼疾的慈善救助项目,可以减免约一半治疗费用。 徐女士发现,其奶奶符合救助要求,得向湖州市慈善总会提交一份所在村(社)开具的经济状况证明,需盖村(社)公章和经办人签字。徐女士家住吴兴区,跑到老人户籍所在的南浔区练市镇建新村办理证明,却吃了“闭门羹”。村干部表示:根据涉村(社)事项清单要求,村(社)一律不再开具经济状况证明。 村里办不成,徐女士又到镇政府求助,忙了两个月,最终还是没办成,以致救助款也没有领到。“我们也很为难。”建新村干部丁佳英指着一份涉村(社)事项清单说,这份清单发布后,他们对证明开具管理更为严格,如有干部违规开具证明,一律要问责。 上级已经取消的证明,湖州市慈善总会为何仍然要求村(社)开具?副会长左军表示,作为社会团体,慈善总会无法掌握群众的经济状况。由村(社)开具证明,是为了加强对申请人的资格核验,确保善款用在困难群众身上。 据了解,这一慈善项目已在湖州开展10年,经济状况证明也随着这个项目沿用至今。今年以来,已有近10位申请救助的群众遇到这张证明难题,由于慈善总会坚持,最终所在村(社)干部不得已开具了证明。 记者了解到,其实此类证明已有更便捷的替代方式,早已不需要村(社)开具了。“3年前我省已建立覆盖全省的经济状况核对系统,救助对象信息可在系统内查询验证。”湖州市民政局社会救助处相关负责人说,慈善总会只需推送人员名单,就可由民政部门协助比对。而湖州市社会保险事业管理中心负责人说,有关养老金领取情况,可以通过“浙里办”下载流水清单,也无需到村(社)开具证明。 记者发现,随着规范基层证明事项的文件发布,党政机关要求群众到村(社)开具的证明大幅减少,但有的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以“不知道”为由,仍然把相关证明作为办事的前置条件,给办事群众和基层干部造成了不小的困扰。 有需求的证明该不该开具 对于已取消的不必要证明,基层干部可以理直气壮地说“不”,但有的证明被取消后,在操作过程中却出现了新情况,以致群众办事仍有需求,“开还是不开”常常让基层干部左右为难。 从今年9月开始,杭州市临平区南苑街道陆续启动联盟社区、西安社区800多户居民的回迁安置工作。这是居民们盼了多年的喜事,但在分房过程中,有30多户居民被一张证明难住了。 根据杭州市征收集体所有土地房屋补偿条例,临平区制定了一项政策,已婚未育(夫妻双方在各自婚史内均未育子女的)人员,可以增加一个安置人口,以保障未出生人口权益。 有一户居民符合此项政策,可以额外获得80平方米安置面积,不过需要向街道提供一份户籍地村(社)开具的已婚未育证明。在房屋拆迁前,这位居民已将户口迁移到桐庐,便到户籍所在社区要求开具证明,因不符合涉村(社)事项清单而被拒绝。“一方要求开,一方拒绝开,实在是头疼。”她只能手写一份承诺书自证。 据了解,涉村(社)事项清单发布前,各地都可以开具婚育状况证明。省民政厅一位干部介绍,根据民政部相关要求,考虑到我省卫健部门已建人口生育信息共享平台,便取消了婚育证明,有需要的可登录平台核对信息。 但基层情况的复杂程度往往出乎意料。“回迁安置工作涉及群众切身利益和大笔国有资产使用,必须严格审核把关。”南苑街道一位干部说,目前这个平台的数据,主要由各地人工录入为主,存在更新不及时、信息缺失等问题,只能参考,无法作为主要依据,因此基层对婚育证明仍有不少需求。记者采访临平、萧山、上城等多名参与拆迁安置的干部,他们表示这一情况的确存在。 据了解,联盟社区、西安社区居民回迁安置要在今年年底前完成。为帮助群众解决证明开具难题,当地想了不少“土办法”,如由村(社)提供情况说明,或者以居民承诺书替代。至于这种方式是否合法合规、今后会不会产生纠纷,大家心存顾虑。 减证便民为何仍存“堵点”?中国人民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教授马亮表示,为基层减负是一项长期、系统的工作,有关部门要健全监管机制,及时纠正随意增加基层负担的行为,让不合理的证明应消尽消。同时,也要认识到基层工作的复杂性,积极探索数据共享、司法公证等办法,为群众提供便捷高效的服务。 (本报记者 李攀)
小小一张证明,仍在困扰基层干部和办事群众。
近年来,我省大力推动基层减负工作,持续规范村(社)工作事务。去年2月,《浙江省涉村(社区)事项清单(2023版)》印发,明确了不应由村(社)开具的亲属关系、居民财产等28项证明和盖章事项,要求予以取消。
这项制度实施后,基层负担大幅减少,群众办事也方便不少。但记者调查发现,随着一些新情况出现,一纸证明仍不时成为基层难题:有的证明因不必要被取消,但一些单位还在向村(社)索取;有些证明基层仍有需求,被取消后群众办事没了着落,也让基层干部陷入两难。
证明“取而难消”,症结到底在哪?
为一张不必要的证明跑断腿
为了拿到一纸证明,最近两个月,湖州市民徐女士不停地在吴兴区和南浔区之间来回奔波。
今年10月25日,徐女士的奶奶做了白内障切除手术,花费医疗费3000多元,而其生活并不宽裕。徐女士了解到,湖州市慈善总会有一项帮助困难群众治疗眼疾的慈善救助项目,可以减免约一半治疗费用。
徐女士发现,其奶奶符合救助要求,得向湖州市慈善总会提交一份所在村(社)开具的经济状况证明,需盖村(社)公章和经办人签字。徐女士家住吴兴区,跑到老人户籍所在的南浔区练市镇建新村办理证明,却吃了“闭门羹”。村干部表示:根据涉村(社)事项清单要求,村(社)一律不再开具经济状况证明。
村里办不成,徐女士又到镇政府求助,忙了两个月,最终还是没办成,以致救助款也没有领到。“我们也很为难。”建新村干部丁佳英指着一份涉村(社)事项清单说,这份清单发布后,他们对证明开具管理更为严格,如有干部违规开具证明,一律要问责。
上级已经取消的证明,湖州市慈善总会为何仍然要求村(社)开具?副会长左军表示,作为社会团体,慈善总会无法掌握群众的经济状况。由村(社)开具证明,是为了加强对申请人的资格核验,确保善款用在困难群众身上。
据了解,这一慈善项目已在湖州开展10年,经济状况证明也随着这个项目沿用至今。今年以来,已有近10位申请救助的群众遇到这张证明难题,由于慈善总会坚持,最终所在村(社)干部不得已开具了证明。
记者了解到,其实此类证明已有更便捷的替代方式,早已不需要村(社)开具了。“3年前我省已建立覆盖全省的经济状况核对系统,救助对象信息可在系统内查询验证。”湖州市民政局社会救助处相关负责人说,慈善总会只需推送人员名单,就可由民政部门协助比对。而湖州市社会保险事业管理中心负责人说,有关养老金领取情况,可以通过“浙里办”下载流水清单,也无需到村(社)开具证明。
记者发现,随着规范基层证明事项的文件发布,党政机关要求群众到村(社)开具的证明大幅减少,但有的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以“不知道”为由,仍然把相关证明作为办事的前置条件,给办事群众和基层干部造成了不小的困扰。
有需求的证明该不该开具
对于已取消的不必要证明,基层干部可以理直气壮地说“不”,但有的证明被取消后,在操作过程中却出现了新情况,以致群众办事仍有需求,“开还是不开”常常让基层干部左右为难。
从今年9月开始,杭州市临平区南苑街道陆续启动联盟社区、西安社区800多户居民的回迁安置工作。这是居民们盼了多年的喜事,但在分房过程中,有30多户居民被一张证明难住了。
根据杭州市征收集体所有土地房屋补偿条例,临平区制定了一项政策,已婚未育(夫妻双方在各自婚史内均未育子女的)人员,可以增加一个安置人口,以保障未出生人口权益。
有一户居民符合此项政策,可以额外获得80平方米安置面积,不过需要向街道提供一份户籍地村(社)开具的已婚未育证明。在房屋拆迁前,这位居民已将户口迁移到桐庐,便到户籍所在社区要求开具证明,因不符合涉村(社)事项清单而被拒绝。“一方要求开,一方拒绝开,实在是头疼。”她只能手写一份承诺书自证。
据了解,涉村(社)事项清单发布前,各地都可以开具婚育状况证明。省民政厅一位干部介绍,根据民政部相关要求,考虑到我省卫健部门已建人口生育信息共享平台,便取消了婚育证明,有需要的可登录平台核对信息。
但基层情况的复杂程度往往出乎意料。“回迁安置工作涉及群众切身利益和大笔国有资产使用,必须严格审核把关。”南苑街道一位干部说,目前这个平台的数据,主要由各地人工录入为主,存在更新不及时、信息缺失等问题,只能参考,无法作为主要依据,因此基层对婚育证明仍有不少需求。记者采访临平、萧山、上城等多名参与拆迁安置的干部,他们表示这一情况的确存在。
据了解,联盟社区、西安社区居民回迁安置要在今年年底前完成。为帮助群众解决证明开具难题,当地想了不少“土办法”,如由村(社)提供情况说明,或者以居民承诺书替代。至于这种方式是否合法合规、今后会不会产生纠纷,大家心存顾虑。
减证便民为何仍存“堵点”?中国人民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教授马亮表示,为基层减负是一项长期、系统的工作,有关部门要健全监管机制,及时纠正随意增加基层负担的行为,让不合理的证明应消尽消。同时,也要认识到基层工作的复杂性,积极探索数据共享、司法公证等办法,为群众提供便捷高效的服务。
(本报记者 李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