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敬“一代词学宗师”夏承焘

  夏承焘先生(下称“夏老”)是上世纪以来公认的词学泰斗。作为一个词学爱好者,我个人对夏老的了解,主要是通过阅读夏老著作《天风阁学词日记》,以及老师们平时聊天分享所得。其中,尤其是夏老学生陆坚先生对一些往事的回忆,令我如沐春风。陆先生多年前就提到,要为夏老写一个传记。去年底,《词学宗师夏承焘》由浙江教育出版社出版。我很快拿到了样书并学习,兴奋了一段时间。它既是陆先生的一个心愿,也是他为学界做的一件善举。近几天再次捧读,颇有一些心得和感触。  书中对夏老的域外词学做了专章评述,这是我之前了解很少的。词学是中国的,又远不仅仅属于中国。夏老的《域外词选》是中国首部收录国外词人作品的选集,视角独特。今天,传统文化日益受到重视,词学的国际交流尤需大力开展。  近十多年来,文学地理学研究渐成学界热点,在词学领域也涌现出了一大批优秀成果。夏老是较早运用这一方法的高手。二十多岁时,他曾在西安任职,期间潜心绘制了《唐代诗人长安事迹图》,这或许是近现代最早的文学地理图之一。在上世纪60年代初,夏老还带研究生去江西、福建寻访辛弃疾遗迹,并搜集了大量相关资料。走出书斋,走进先贤生长生活过的地方,不仅是研究学问的一种方法,也是贴近先贤生命的一种方式。  书中谈到,夏老并非出生书香世家,但少喜读书,焚膏继晷,非常勤奋,二十岁前后就崭露头角。关于人生做什么学问这个问题,夏老在一段时间里曾颇有踌躇,“早晚枕上,思绪万千”,时而准备编著“中国美术大事年表”,时而又想重新写一部宋代历史。经过反复思考,夏老终于在三十岁前后,确定专攻词学。确定了自己的研究方向后,夏老就很少涉猎其他,所谓其他亦皆为词学研究服务。  持之以恒的精神,夏老言传身教于后学。他问研究生最多的是:“最近在看什么书”“思考什么问题”“写什么文章”。他不希望研究生今天看这本书,明天又去读另一本书,今天觉得这个题目好写,明天又转写另一篇文章。他反复告诫:人的精力是有限的,而世界上的知识无穷,一个人能做好一种学问就很不容易。他不止一次意味深长地说:“十件事做到七分好,不如把一件事做到十分好。”  夏老心系家国的赤子情怀也令人动容。长期生活于国家民族动荡时期,他少年即立下人生要做陈亮、辛弃疾那样人物的大志向。在其后来的词集整理中,先后整理出版的《龙川词校笺》《放翁词编年校笺》,以及对辛弃疾词的整理研究等等并不是偶然。书中特别提到夏老“嫉恶向善”的个性品格。1947年10月,浙江大学学生自治会主席于子三惨遭杀害,师生奋不顾身地走上街头示威,夏老挺身走在队伍最前列,手擎小旗,高呼口号,在同学中印象很深。在抗战期间写的日记中,夏老常常感叹,自己一介书生于国无用,多次表达羞惭之情,赤子之心感人肺腑。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夏老关注国家文化建设,积极投身到唐宋词的文化普及工作中来,写下了大量鉴赏类的“小文章”。曾有不少人劝夏老应该花精力做大学问,而夏老只是笑笑,并不在意。后来,这些普及词学的文章越来越受欢迎,原来不赞成这种做法的人,也都不说什么了。  人的一生,如果从顺逆的角度来看,大体或分顺、逆、不顺不逆三种情形。顺时会高兴,也无需太得意;逆时会不快,也不必因之抑郁。夏老在人生旅途中的淡定从容,陆先生也做了特别评述。  夏老非常喜欢苏轼的《定风波》词,平时经常吟诵,有时和研究生一起在路上走,不自觉就小声吟诵起来。在做学问上,夏老也常是强调从容,不要着急。研究生刚开始学习时,喜欢问夏老“读古书有什么捷径”“研究古代文学与研究其他学科有什么不同”。夏老总是说:“不用着急,水到渠成。”他特别强调“读书百遍,其义自现”,就是要认真读书,反复思考。  总的来看,陆坚先生为夏老作的传记,侧重评述夏老的治学精神、研究视野与研究方法,特别是人格魅力。而其中,夏老对年轻学子谆谆教诲的评述,更是凝结了陆坚先生对夏老浓厚的师生情谊。  往者不可谏,来者犹可追!  (作者系河北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词学研究会副会长)

十二月 6, 2024 - 11:53
 5298
致敬“一代词学宗师”夏承焘

  夏承焘先生(下称“夏老”)是上世纪以来公认的词学泰斗。作为一个词学爱好者,我个人对夏老的了解,主要是通过阅读夏老著作《天风阁学词日记》,以及老师们平时聊天分享所得。其中,尤其是夏老学生陆坚先生对一些往事的回忆,令我如沐春风。陆先生多年前就提到,要为夏老写一个传记。去年底,《词学宗师夏承焘》由浙江教育出版社出版。我很快拿到了样书并学习,兴奋了一段时间。它既是陆先生的一个心愿,也是他为学界做的一件善举。近几天再次捧读,颇有一些心得和感触。

  书中对夏老的域外词学做了专章评述,这是我之前了解很少的。词学是中国的,又远不仅仅属于中国。夏老的《域外词选》是中国首部收录国外词人作品的选集,视角独特。今天,传统文化日益受到重视,词学的国际交流尤需大力开展。

  近十多年来,文学地理学研究渐成学界热点,在词学领域也涌现出了一大批优秀成果。夏老是较早运用这一方法的高手。二十多岁时,他曾在西安任职,期间潜心绘制了《唐代诗人长安事迹图》,这或许是近现代最早的文学地理图之一。在上世纪60年代初,夏老还带研究生去江西、福建寻访辛弃疾遗迹,并搜集了大量相关资料。走出书斋,走进先贤生长生活过的地方,不仅是研究学问的一种方法,也是贴近先贤生命的一种方式。

  书中谈到,夏老并非出生书香世家,但少喜读书,焚膏继晷,非常勤奋,二十岁前后就崭露头角。关于人生做什么学问这个问题,夏老在一段时间里曾颇有踌躇,“早晚枕上,思绪万千”,时而准备编著“中国美术大事年表”,时而又想重新写一部宋代历史。经过反复思考,夏老终于在三十岁前后,确定专攻词学。确定了自己的研究方向后,夏老就很少涉猎其他,所谓其他亦皆为词学研究服务。

  持之以恒的精神,夏老言传身教于后学。他问研究生最多的是:“最近在看什么书”“思考什么问题”“写什么文章”。他不希望研究生今天看这本书,明天又去读另一本书,今天觉得这个题目好写,明天又转写另一篇文章。他反复告诫:人的精力是有限的,而世界上的知识无穷,一个人能做好一种学问就很不容易。他不止一次意味深长地说:“十件事做到七分好,不如把一件事做到十分好。”

  夏老心系家国的赤子情怀也令人动容。长期生活于国家民族动荡时期,他少年即立下人生要做陈亮、辛弃疾那样人物的大志向。在其后来的词集整理中,先后整理出版的《龙川词校笺》《放翁词编年校笺》,以及对辛弃疾词的整理研究等等并不是偶然。书中特别提到夏老“嫉恶向善”的个性品格。1947年10月,浙江大学学生自治会主席于子三惨遭杀害,师生奋不顾身地走上街头示威,夏老挺身走在队伍最前列,手擎小旗,高呼口号,在同学中印象很深。在抗战期间写的日记中,夏老常常感叹,自己一介书生于国无用,多次表达羞惭之情,赤子之心感人肺腑。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夏老关注国家文化建设,积极投身到唐宋词的文化普及工作中来,写下了大量鉴赏类的“小文章”。曾有不少人劝夏老应该花精力做大学问,而夏老只是笑笑,并不在意。后来,这些普及词学的文章越来越受欢迎,原来不赞成这种做法的人,也都不说什么了。

  人的一生,如果从顺逆的角度来看,大体或分顺、逆、不顺不逆三种情形。顺时会高兴,也无需太得意;逆时会不快,也不必因之抑郁。夏老在人生旅途中的淡定从容,陆先生也做了特别评述。

  夏老非常喜欢苏轼的《定风波》词,平时经常吟诵,有时和研究生一起在路上走,不自觉就小声吟诵起来。在做学问上,夏老也常是强调从容,不要着急。研究生刚开始学习时,喜欢问夏老“读古书有什么捷径”“研究古代文学与研究其他学科有什么不同”。夏老总是说:“不用着急,水到渠成。”他特别强调“读书百遍,其义自现”,就是要认真读书,反复思考。

  总的来看,陆坚先生为夏老作的传记,侧重评述夏老的治学精神、研究视野与研究方法,特别是人格魅力。而其中,夏老对年轻学子谆谆教诲的评述,更是凝结了陆坚先生对夏老浓厚的师生情谊。

  往者不可谏,来者犹可追!

  (作者系河北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词学研究会副会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