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大博导体验外卖疾苦

  穿上套头衫、休闲裤,拿着电脑和双肩包走上讲台,这是作为浙江大学经济学院博士生导师的袁哲,开启一天的方式。  场景切换。套上蓝色制服、戴上隔音耳塞、戴好头盔、跨上电瓶车,这是作为外卖员的袁哲,体验“无声骑手”的工作。  今年5月,袁哲开始一项数字化如何赋能听障骑手的专题研究,为此,他常在这两种截然不同的场景间切换。12月25日,他又穿上骑手工服跑起了外卖。他希望再多一些体验,对调研数据进行扩展和细化,尽早把调研结果转化为学术成果。  被媒体关注后,有网友评论他“没苦硬吃”。袁哲不以为然,“做研究嘛,还是要扎进社会,从真实世界中寻找问题。”他将体验听障骑手工作看作研究的重要环节,希望找出这一群体的真实工作卡点。  送外卖被频频点赞  为什么要体验“无声骑手”送外卖?这要从那通特殊电话讲起。  一次,袁哲在商场下了外卖订单后,意外接到一个由AI生成的语音电话:“您好,为您配送的骑士是听障骑士,不方便电话,可以通过站内信联系吗?”他打开软件,查收骑手发送的位置照片,顺利取到餐品。  尽管是一件小事,但作为经济学研究者的袁哲非常敏锐。他立即搜索数据,发现中国的残障人士数量约为8500万,其中听障人士约占25%。一个个问题随之浮现:这些“无声骑手”如何克服沟通障碍完成送餐任务?数字化工具,可以给他们提供什么帮助?  他决定亲自来一次“仿真实验”。通过实名认证、测试等流程后,袁哲顺利成为一名“披上衣服就能跑单,脱下衣服就能隐退江湖”的“众包”骑手。他戴上隔音耳塞,并规定自己在送餐过程中不能说一句话,以此尽可能模拟听障骑手的工作环境。  “可能原本一句话就能解决的问题,现在要花上几倍的时间。”袁哲说,在体验听障骑手运单的过程中,地址找不到、被门禁拦住、商家出餐慢等都是常见的效率卡点。  其中,沟通环节最难。因为不方便打电话,袁哲通常把外卖放在门口,拍一张用手指着外卖的照片,用站内信发送给顾客。遇到奇怪的定位,就只能靠着手机地图一点点找。他印象最深的一单,是送货到一个地形较复杂的商场,足足绕了两圈也没找到,向路人比划着询问,对方往往只会大致指一个方向。最后送到时,距离超时只有几十秒,袁哲汗流浃背,“心跳从没这么快过”。  在社交媒体上,“博导送外卖”这一接地气的学术研究方式迅速走红,被网友频频点赞。“我们几个学生听说后一开始也很惊讶,但很快就觉得这确实是袁老师会做的事!”浙大产业经济学专业博士生竹晓楠说,袁老师平时就鼓励他们关注社会,走出“象牙塔”。  对袁哲来说,送外卖从不是什么稀奇事,只是田野调查的一个必要环节。在既当老师又做外卖员的日子里,他依然保持着早晨6时多起床、处理邮件、为儿子做早餐的规律作息。上小学二年级的儿子有一次问他:“爸爸,你为什么有两份工作?”他愣了几秒回答道:“因为爸爸希望找出方法,让‘无声骑手’哥哥们工作更轻松点!”  “真没想到这件事有这么多人关注!”袁哲抿嘴一笑,露出酒窝,“也希望借这个机会,能让大家更关注残障人士的就业问题。”  亲身体验无声骑手痛点  袁哲依托自己的跑单经验,结合上万名听障骑手的跑单数据,将运单流程分为“用户下单至骑手接单”“骑手接单至到店取餐”“到店取餐至送达消费者”三个主要环节。他分析数据后发现,听障骑手在后两个环节较健全人骑手要多花费10余秒。  为了更详尽地了解听障骑手工作存在的痛点,袁哲与外卖平台取得联系,召集10多名骑手,在手语志愿者的帮助下进行面对面访谈。  “当你真的与他们‘对话’之后,才会发现有太多意想不到的困难。”袁哲表示。但更令他触动的是,这些小哥们都很乐观阳光,很少抱怨。“加油”“努力赚钱”“杭州很温暖”是交往中出现的高频词。  亲身体验之后,袁哲才发现数字化工具对于听障骑手的重要性。比如,使用饿了么平台“智能外呼”功能里的AI电话联系顾客,大大降低了沟通成本;依靠AI提取关键字自动生成信息,能帮助一些听障骑手解决打字慢、手语和汉语有语序差异等问题……  这也是该项研究的一个重要发现:数字技术能够缩小听障骑手与健全人骑手在运单效率上的差距,尤其在送达环节,时间差距从27秒缩短至16.7秒;每周配送订单数量平均增加7.3%,沟通障碍降低38%。  袁哲还发现,虽然听障骑手不会面临“来了新订单”“马上超时”等系统声音的频频提醒,但这也让他们时而“后知后觉”——可能短时间没看手机,订单就被取消了;对于消费者和商家发出的信息也经常没法及时看到。  饿了么是阿里巴巴本地生活集团的核心业务板块之一,阿里巴巴本地生活战略研究高级总监王凤岩表示:“袁哲的这项研究不仅能让听障骑手得到更多关注,也能在行业、社会促进更多更好的变化,打造公平、友好的生活工作环境。”饿了么平台目前有5000多名“无声蓝骑士”,后续考虑与袁教授合作,设计更多智能设备,便于骑手接单和获得实时反馈。  “这样的研究有意义、有温度。”浙大经济学本科生陈灯坤表示。袁哲是自己的导师兼班主任,在老师的影响下,自己在学术研究中更倾向于从社会现象着眼,分析背后的经济规律。  求是笃行解决现实问题  袁哲自称是一位“非典型”学者。  从他的经历或许可窥见一斑:从多伦多大学博士毕业后在高校工作,两年后跳出“学术圈”,去阿里巴巴集团担任经济学家,2021年又回到高校主攻产业经济和数字经济领域。  “我喜欢尝试,不甘心总是待在舒适圈。”袁哲说,之所以曾经从学界跳到业界,也是不想做“精英”式学术,一个个具体的产业项目让他感到踏实,打破了曾经对世界的狭窄认知。  这也让人更能理解他亲身体验送外卖的决定。同困难群体的接触,让他更加真实地感受了社会状况:除了艰辛,他也体会到了骑手们的智慧,细致到不同类型的餐食如何摆放不会撒漏、哪些地方容易接到更多的单、如何跑“连送单”……  当袁哲的性格特质落到学术研究里,就化为不断涌现的新创意和“逢山开路、遇水搭桥”的灵活思维。  “经常早上刚起床,就在微信上看到袁老师在凌晨五六时的留言,是他刚醒来时想到了一个很好的点子。”竹晓楠说。她在负责处理“无声骑手”研究数据时,面对上万条数据,常为如何选取合适的指标、该用什么数据进行描述感到头疼。比如衡量骑手的退出率,是一单没有跑过算退出,还是一段时间没跑过就算退出,都需要谨慎把握。“每次遇到卡点和袁老师讨论,他总能立即想出一些新思路。如果一时半会解决不了,他只要看到合适的图表、案例就发给我,一起‘头脑风暴’。”  袁哲说:“以前主要从事理论工作,沉迷于抽象的模型构造。然而在企业接触过许多现实的信息和数据后,觉得能解决现实问题才是研究的终极目标。”  他尝试将自己在实际业务中积累的思考转化为科研成果。在阿里工作期间,他曾关注个人数据的监管如何影响平台的匹配成交,回校后他继续与阿里集团合作,通过近56万个样本,研究数据与算法对于平台、商家和消费者的影响,研究成果发表于顶级学术期刊Management Science(《管理科学》)。  在一些公开场合,袁哲多次提及浙大老校长竺可桢在《求是精神与牺牲精神》演讲中说的话:“所谓求是,不仅限于埋头读书或是实验室做实验。求是的路径,《中庸》说得最好,就是‘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袁哲深有同感。如今37岁的他,依然不断地求是创新,探索人生的更多可能。

十二月 26, 2024 - 12:25
 5485
浙大博导体验外卖疾苦

  穿上套头衫、休闲裤,拿着电脑和双肩包走上讲台,这是作为浙江大学经济学院博士生导师的袁哲,开启一天的方式。

  场景切换。套上蓝色制服、戴上隔音耳塞、戴好头盔、跨上电瓶车,这是作为外卖员的袁哲,体验“无声骑手”的工作。

  今年5月,袁哲开始一项数字化如何赋能听障骑手的专题研究,为此,他常在这两种截然不同的场景间切换。12月25日,他又穿上骑手工服跑起了外卖。他希望再多一些体验,对调研数据进行扩展和细化,尽早把调研结果转化为学术成果。

  被媒体关注后,有网友评论他“没苦硬吃”。袁哲不以为然,“做研究嘛,还是要扎进社会,从真实世界中寻找问题。”他将体验听障骑手工作看作研究的重要环节,希望找出这一群体的真实工作卡点。

  送外卖被频频点赞

  为什么要体验“无声骑手”送外卖?这要从那通特殊电话讲起。

  一次,袁哲在商场下了外卖订单后,意外接到一个由AI生成的语音电话:“您好,为您配送的骑士是听障骑士,不方便电话,可以通过站内信联系吗?”他打开软件,查收骑手发送的位置照片,顺利取到餐品。

  尽管是一件小事,但作为经济学研究者的袁哲非常敏锐。他立即搜索数据,发现中国的残障人士数量约为8500万,其中听障人士约占25%。一个个问题随之浮现:这些“无声骑手”如何克服沟通障碍完成送餐任务?数字化工具,可以给他们提供什么帮助?

  他决定亲自来一次“仿真实验”。通过实名认证、测试等流程后,袁哲顺利成为一名“披上衣服就能跑单,脱下衣服就能隐退江湖”的“众包”骑手。他戴上隔音耳塞,并规定自己在送餐过程中不能说一句话,以此尽可能模拟听障骑手的工作环境。

  “可能原本一句话就能解决的问题,现在要花上几倍的时间。”袁哲说,在体验听障骑手运单的过程中,地址找不到、被门禁拦住、商家出餐慢等都是常见的效率卡点。

  其中,沟通环节最难。因为不方便打电话,袁哲通常把外卖放在门口,拍一张用手指着外卖的照片,用站内信发送给顾客。遇到奇怪的定位,就只能靠着手机地图一点点找。他印象最深的一单,是送货到一个地形较复杂的商场,足足绕了两圈也没找到,向路人比划着询问,对方往往只会大致指一个方向。最后送到时,距离超时只有几十秒,袁哲汗流浃背,“心跳从没这么快过”。

  在社交媒体上,“博导送外卖”这一接地气的学术研究方式迅速走红,被网友频频点赞。“我们几个学生听说后一开始也很惊讶,但很快就觉得这确实是袁老师会做的事!”浙大产业经济学专业博士生竹晓楠说,袁老师平时就鼓励他们关注社会,走出“象牙塔”。

  对袁哲来说,送外卖从不是什么稀奇事,只是田野调查的一个必要环节。在既当老师又做外卖员的日子里,他依然保持着早晨6时多起床、处理邮件、为儿子做早餐的规律作息。上小学二年级的儿子有一次问他:“爸爸,你为什么有两份工作?”他愣了几秒回答道:“因为爸爸希望找出方法,让‘无声骑手’哥哥们工作更轻松点!”

  “真没想到这件事有这么多人关注!”袁哲抿嘴一笑,露出酒窝,“也希望借这个机会,能让大家更关注残障人士的就业问题。”

  亲身体验无声骑手痛点

  袁哲依托自己的跑单经验,结合上万名听障骑手的跑单数据,将运单流程分为“用户下单至骑手接单”“骑手接单至到店取餐”“到店取餐至送达消费者”三个主要环节。他分析数据后发现,听障骑手在后两个环节较健全人骑手要多花费10余秒。

  为了更详尽地了解听障骑手工作存在的痛点,袁哲与外卖平台取得联系,召集10多名骑手,在手语志愿者的帮助下进行面对面访谈。

  “当你真的与他们‘对话’之后,才会发现有太多意想不到的困难。”袁哲表示。但更令他触动的是,这些小哥们都很乐观阳光,很少抱怨。“加油”“努力赚钱”“杭州很温暖”是交往中出现的高频词。

  亲身体验之后,袁哲才发现数字化工具对于听障骑手的重要性。比如,使用饿了么平台“智能外呼”功能里的AI电话联系顾客,大大降低了沟通成本;依靠AI提取关键字自动生成信息,能帮助一些听障骑手解决打字慢、手语和汉语有语序差异等问题……

  这也是该项研究的一个重要发现:数字技术能够缩小听障骑手与健全人骑手在运单效率上的差距,尤其在送达环节,时间差距从27秒缩短至16.7秒;每周配送订单数量平均增加7.3%,沟通障碍降低38%。

  袁哲还发现,虽然听障骑手不会面临“来了新订单”“马上超时”等系统声音的频频提醒,但这也让他们时而“后知后觉”——可能短时间没看手机,订单就被取消了;对于消费者和商家发出的信息也经常没法及时看到。

  饿了么是阿里巴巴本地生活集团的核心业务板块之一,阿里巴巴本地生活战略研究高级总监王凤岩表示:“袁哲的这项研究不仅能让听障骑手得到更多关注,也能在行业、社会促进更多更好的变化,打造公平、友好的生活工作环境。”饿了么平台目前有5000多名“无声蓝骑士”,后续考虑与袁教授合作,设计更多智能设备,便于骑手接单和获得实时反馈。

  “这样的研究有意义、有温度。”浙大经济学本科生陈灯坤表示。袁哲是自己的导师兼班主任,在老师的影响下,自己在学术研究中更倾向于从社会现象着眼,分析背后的经济规律。

  求是笃行解决现实问题

  袁哲自称是一位“非典型”学者。

  从他的经历或许可窥见一斑:从多伦多大学博士毕业后在高校工作,两年后跳出“学术圈”,去阿里巴巴集团担任经济学家,2021年又回到高校主攻产业经济和数字经济领域。

  “我喜欢尝试,不甘心总是待在舒适圈。”袁哲说,之所以曾经从学界跳到业界,也是不想做“精英”式学术,一个个具体的产业项目让他感到踏实,打破了曾经对世界的狭窄认知。

  这也让人更能理解他亲身体验送外卖的决定。同困难群体的接触,让他更加真实地感受了社会状况:除了艰辛,他也体会到了骑手们的智慧,细致到不同类型的餐食如何摆放不会撒漏、哪些地方容易接到更多的单、如何跑“连送单”……

  当袁哲的性格特质落到学术研究里,就化为不断涌现的新创意和“逢山开路、遇水搭桥”的灵活思维。

  “经常早上刚起床,就在微信上看到袁老师在凌晨五六时的留言,是他刚醒来时想到了一个很好的点子。”竹晓楠说。她在负责处理“无声骑手”研究数据时,面对上万条数据,常为如何选取合适的指标、该用什么数据进行描述感到头疼。比如衡量骑手的退出率,是一单没有跑过算退出,还是一段时间没跑过就算退出,都需要谨慎把握。“每次遇到卡点和袁老师讨论,他总能立即想出一些新思路。如果一时半会解决不了,他只要看到合适的图表、案例就发给我,一起‘头脑风暴’。”

  袁哲说:“以前主要从事理论工作,沉迷于抽象的模型构造。然而在企业接触过许多现实的信息和数据后,觉得能解决现实问题才是研究的终极目标。”

  他尝试将自己在实际业务中积累的思考转化为科研成果。在阿里工作期间,他曾关注个人数据的监管如何影响平台的匹配成交,回校后他继续与阿里集团合作,通过近56万个样本,研究数据与算法对于平台、商家和消费者的影响,研究成果发表于顶级学术期刊Management Science(《管理科学》)。

  在一些公开场合,袁哲多次提及浙大老校长竺可桢在《求是精神与牺牲精神》演讲中说的话:“所谓求是,不仅限于埋头读书或是实验室做实验。求是的路径,《中庸》说得最好,就是‘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袁哲深有同感。如今37岁的他,依然不断地求是创新,探索人生的更多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