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州90岁老人离世,骨灰至少三年后才能领!遗嘱要求“严格执行…”

2025年1月1日90岁的杭州老人蒋明泉溘然离世留下一份遗嘱:“不开追悼会、不向遗体道别不污染环境、不影响绿化......请子女严格按照遗嘱执行”他是这么悄无声息的一个人却在生前固执地写下一份申请书——“我申请,将遗体大脑和眼角膜捐献给国家......”儿子感慨:“老爸最大的心愿终于完成了他总是说为国家医学尽一份自己的力这位抗美援朝老兵一桩心事藏了十年1月7日下午,蒋文斌念起父亲蒋明泉的遗嘱,卧床的82岁母亲静静听着,不禁湿了眼眶。儿子手指在字条上逐字划过,最后停留在一句,“请子女严格按照遗嘱执行。”子女们忍不住摇头:“这个老爷子,执拗得很。”语气却是满满不舍。从亲属口中,蒋明泉老人的一生徐徐展开。他是1934年生人,不满17岁时志愿入伍参加抗美援朝,在中国人民解放军二十一军六十一师独立工兵营、高炮营担任通讯员、炮手等。对于这份参军经历,蒋老十分珍惜,他把肩章、领花、战友的老照片以及纪念勋章等,都完好保存带在身边。他最难忘的就是部队生涯,常和晚辈聊这些,说现在的幸福来之不易。退伍之后,蒋明泉在当时的余杭县西行公社、蒋村公社任人武部长,负责民兵的组织、教育和集训工作,为国家输送了大量青年才俊,这也成了他引以为傲的事业。“只要是为党好、为国家好的事情,他都很热爱,感觉很光荣。” 她把这三张纸拿给妈妈和舅舅看,忍不住落了泪。“我看的不是字,是外公的赤子之心,是他真真切切的一个心愿!”蒋老的这份执拗也终究打动了子女。蒋老想要捐赠遗体的事情当时很快在社区里传了开来。不少邻居表示不舍,蒋文斌回复说:“我们确实劝过很多次了。但他很坚持,我们想尊重他的这一心愿。”跨年夜后,“老小孩”安静地走了蒋老在邻里街坊中的口碑不错,大家亲切地称其为“蒋部长”。作为老党员,参加社区党支部会议时,他总是积极建言,对社区的发展提各种建议;每个月的党费缴纳日,他还要亲自跑去缴纳。他不光操心身边事,也关心国家大事,只要听到有地方受到地震、台风等自然灾害破坏时,他都以特殊党费的形式进行捐款。在外孙女的眼里,蒋老像个“老小孩”。杭州亚运会期间,他每天守在电视面前看比赛,到了紧张的赛点时,还忍不住呐喊助威;他喜欢学习新事物,每天看书、看报纸、看新闻联播,遇到不认识的字就翻字典查阅。有次请教女儿:“‘囧’字怎么写?我怎么没查到?”在蒋老的书桌上,最早跟着他的一本字典都被翻破了皮,子女又给他买了几本新的。2024年12月31日,蒋明泉一家人凑在一起吃了顿跨年饭。第二天,蒋文斌醒来后发现父亲已经安详地走了,“他的心脏不是很好,但怕给我们增加负担,一直都不去住院……”得知蒋老去世后,邻居纷纷来送别,有人略带不舍地询问:“真的要遗体捐赠吗?”但在父亲的影响下,蒋文斌也更加坚定内心的想法:“这是父亲的最大心愿,一定要帮他完成。”1月7日,西湖区红十字会工作人员向蒋明泉家属颁发了蒋老的器官遗体捐献证书。他也忍不住想象自己老的那一天,是否会像父亲一样做出这般选择。“对社会好、对国家好的事情,父亲向来是支持我们的。如果我和他一样,他肯定很欣慰。”致敬!蒋老,您一路走好! 即便深知父亲的这般理想信念,在十年前的一次家庭会议上,蒋文斌还是对父亲的一个想法表示了反对。为了这张申请,老人打了好几次草稿他安慰子女:我是换种方式活在世上原来,2015年,蒋明泉在读报时留意到了遗体捐献的新闻。报道中提到,志愿者捐献器官让患者重获“新生”。蒋老很受触动,捐献遗体的想法就此萌生。他前前后后搜集了很多遗体捐赠的相关资料,下定决心后,在一次家庭会议上和子女开了口。老爸怎会有这种想法?子女的第一反应都是拒绝。遗体捐赠用作医学研究,至少三年后才能拿到骨灰,也意味着这几年,家属无处吊唁。“咱们的传统习俗都讲究落叶归根、入土为安。”大女儿蒋健美开口央求。但父亲的一番话动摇了她——“他说国家对这类捐献很需要,我能尽自己的一份力有何不可?你们换个角度想想,我也是换了一种方式‘活’在这个世上啊。”但从动摇到真正接受,仍是一个漫长的过程。此后的四年里,蒋老又多次和子女们商议,还偷偷地去领申请表。为了这张表,他甚至认认真真预备了好几张草稿。外孙女偶然一次在蒋老的书桌上发现了一张写得满满当当的纸,定睛一看才看清是份草稿,首行有“捐献大脑和眼角膜”的字眼。继续翻找,她又找到了另外两份。三份草稿的内容相似,字里行间有着或长或短的标注,文末都有这么一句话:“党和人民对我的关心和照顾,使我过着愉快的老年生活,因此我想只有老后捐献大脑和眼角膜来感谢共产党和人民。”

1月 12, 2025 - 09:23
 4176
杭州90岁老人离世,骨灰至少三年后才能领!遗嘱要求“严格执行…”

2025年1月1日

90岁的杭州老人蒋明泉溘然离世

留下一份遗嘱:

“不开追悼会、不向遗体道别

不污染环境、不影响绿化......

请子女严格按照遗嘱执行”

他是这么悄无声息的一个人

却在生前固执地写下一份申请书——

“我申请,将遗体大脑和眼角膜捐献给国家......”

儿子感慨:“老爸最大的心愿终于完成了

他总是说为国家医学尽一份自己的力

这位抗美援朝老兵

一桩心事藏了十年

1月7日下午,蒋文斌念起父亲蒋明泉的遗嘱,卧床的82岁母亲静静听着,不禁湿了眼眶。

儿子手指在字条上逐字划过,最后停留在一句,“请子女严格按照遗嘱执行。”

子女们忍不住摇头:“这个老爷子,执拗得很。”语气却是满满不舍。

从亲属口中,蒋明泉老人的一生徐徐展开。

他是1934年生人,不满17岁时志愿入伍参加抗美援朝,在中国人民解放军二十一军六十一师独立工兵营、高炮营担任通讯员、炮手等。

对于这份参军经历,蒋老十分珍惜,他把肩章、领花、战友的老照片以及纪念勋章等,都完好保存带在身边。他最难忘的就是部队生涯,常和晚辈聊这些,说现在的幸福来之不易。

退伍之后,蒋明泉在当时的余杭县西行公社、蒋村公社任人武部长,负责民兵的组织、教育和集训工作,为国家输送了大量青年才俊,这也成了他引以为傲的事业。“只要是为党好、为国家好的事情,他都很热爱,感觉很光荣。”

她把这三张纸拿给妈妈和舅舅看,忍不住落了泪。“我看的不是字,是外公的赤子之心,是他真真切切的一个心愿!”

蒋老的这份执拗也终究打动了子女。

蒋老想要捐赠遗体的事情当时很快在社区里传了开来。不少邻居表示不舍,蒋文斌回复说:“我们确实劝过很多次了。但他很坚持,我们想尊重他的这一心愿。”

跨年夜后,“老小孩”安静地走了

蒋老在邻里街坊中的口碑不错,大家亲切地称其为“蒋部长”。作为老党员,参加社区党支部会议时,他总是积极建言,对社区的发展提各种建议;每个月的党费缴纳日,他还要亲自跑去缴纳。他不光操心身边事,也关心国家大事,只要听到有地方受到地震、台风等自然灾害破坏时,他都以特殊党费的形式进行捐款。

在外孙女的眼里,蒋老像个“老小孩”。

杭州亚运会期间,他每天守在电视面前看比赛,到了紧张的赛点时,还忍不住呐喊助威;他喜欢学习新事物,每天看书、看报纸、看新闻联播,遇到不认识的字就翻字典查阅。

有次请教女儿:“‘囧’字怎么写?我怎么没查到?”在蒋老的书桌上,最早跟着他的一本字典都被翻破了皮,子女又给他买了几本新的。

2024年12月31日,蒋明泉一家人凑在一起吃了顿跨年饭。第二天,蒋文斌醒来后发现父亲已经安详地走了,“他的心脏不是很好,但怕给我们增加负担,一直都不去住院……”

得知蒋老去世后,邻居纷纷来送别,有人略带不舍地询问:“真的要遗体捐赠吗?”

但在父亲的影响下,蒋文斌也更加坚定内心的想法:“这是父亲的最大心愿,一定要帮他完成。”1月7日,西湖区红十字会工作人员向蒋明泉家属颁发了蒋老的器官遗体捐献证书。

他也忍不住想象自己老的那一天,是否会像父亲一样做出这般选择。

“对社会好、对国家好的事情,父亲向来是支持我们的。如果我和他一样,他肯定很欣慰。”

致敬!

蒋老,您一路走好!

即便深知父亲的这般理想信念,在十年前的一次家庭会议上,蒋文斌还是对父亲的一个想法表示了反对。

为了这张申请,老人打了好几次草稿

他安慰子女:我是换种方式活在世上

原来,2015年,蒋明泉在读报时留意到了遗体捐献的新闻。报道中提到,志愿者捐献器官让患者重获“新生”。蒋老很受触动,捐献遗体的想法就此萌生。他前前后后搜集了很多遗体捐赠的相关资料,下定决心后,在一次家庭会议上和子女开了口。

老爸怎会有这种想法?子女的第一反应都是拒绝。遗体捐赠用作医学研究,至少三年后才能拿到骨灰,也意味着这几年,家属无处吊唁。

“咱们的传统习俗都讲究落叶归根、入土为安。”大女儿蒋健美开口央求。但父亲的一番话动摇了她——

“他说国家对这类捐献很需要,我能尽自己的一份力有何不可?你们换个角度想想,我也是换了一种方式‘活’在这个世上啊。”

但从动摇到真正接受,仍是一个漫长的过程。此后的四年里,蒋老又多次和子女们商议,还偷偷地去领申请表。

为了这张表,他甚至认认真真预备了好几张草稿。

外孙女偶然一次在蒋老的书桌上发现了一张写得满满当当的纸,定睛一看才看清是份草稿,首行有“捐献大脑和眼角膜”的字眼。继续翻找,她又找到了另外两份。三份草稿的内容相似,字里行间有着或长或短的标注,文末都有这么一句话:

“党和人民对我的关心和照顾,使我过着愉快的老年生活,因此我想只有老后捐献大脑和眼角膜来感谢共产党和人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