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城市志|前三季度GDP出炉,长三角41城有哪些看点

近段时间,各地前三季度经济数据陆续揭晓。其中,作为全国经济总量最高、GDP万亿城市数量最多的城市群,长三角城市群41城的表现,尤为引人关注。这41城,到底哪些跑在了前列?城市之间的竞争格局,呈现出哪些新动态?徐州、温州,携手跨入万亿俱乐部?从经济总量看,今年前三季度,长三角三省一市的GDP超过23万亿,占全国的比重接近四分之一;从发展增速看,三省一市均超过或接近全国平均增速。这样的体量与发展势头,直接彰显了在全国经济发展大局中的压舱石和领头羊作用。具体到41座城市的表现来看,有6座城市在前三季度的GDP就突破了万亿大关。其中,排名全国第一的上海接近3.5万亿,苏州接近2万亿,杭州超过1.5万亿,南京超过1.3万亿。它们均进入全国GDP十强城市之列。苏州金鸡湖。视觉中国 资料图截至2023年,长三角拥有9座GDP万亿级城市,这一数量在全国所有城市群中排名第一。并且,该优势还有望继续扩大。因为在目前全国6座准万亿级城市中,长三角区域占据了两个席位——徐州、温州。2023年,这两座城市的GDP总量分别为:8900亿、8730亿。今年前三季度,两座城市的GDP排位竞争可谓非常激烈。其中,上半年,温州GDP以微弱优势反超徐州。到了第三季度,徐州重新超过温州。不过,目前两座城市的GDP总量差距依然很小,仅不到200亿。全年的排名,以及能否在今年携手跻身万亿俱乐部,仍有悬念。在全国范围看,今年前三季度,徐州、温州拉开了与唐山、大连的差距,成为目前离万亿门槛最近的两座城市。这主要得益于增速优势:前三季度,徐州和温州的GDP增速均为6.2%,在6座准万亿城市中并列第一。徐州、温州之后,在长三角41城中,还有绍兴、扬州、盐城、嘉兴、泰州等五座城市前三季度GDP总量超过5000亿。同时,淮安、宿迁等GDP相对靠后的城市,在增速上处于领跑状态。这反映出,长三角的“腰部城市”发育也很充足,呈现出比较合理的梯队发展结构。“双子星”城市竞争,有何新看点?长三角的头部城市中,有一个比较明显的特点,那就是有多组“双子星”城市。仅同处一省的“双子星”城市,就有杭州和宁波,南京与苏州。今年前三季度,这些“双子星”城市的排位竞争也有新的看点。如前三季度GDP总量高出宁波超过2500亿的杭州,在增量上却被宁波反超。两座城市的增量分别为:826亿和777亿。一个直接原因是宁波的GDP增速达5.3%,超过全国平均水平0.5个百分点;杭州则为4.5%,比全国平均水平低了0.3个百分点。具体分产业看,宁波之于杭州的增速优势,主要体现在第二产业上。其中,宁波第二产业增速为6.1%,而杭州仅有4.1%。众所周知,制造业是宁波一直以来的强项。2023年,宁波工业增加值排名全国第六,而杭州则排到了第十五名左右。并且,随着近年来外贸结构的变化,宁波的制造业优势还带动了外贸的发展,从而进一步扩大对杭州的增速优势。如前三季度,宁波全市货物进出口总额达10537.2亿元,同比增长10.3%。同期,杭州全市货物进出口总额6292亿元,同比增长为5.3%。因此,考虑到两座城市产业结构的差异,在一定时期内,宁波不断拉近与杭州的经济总量差距,应该是大概率。事实上,2016年,宁波GDP与杭州的比值为77.3%,到了2023年,这一数字已提升至82%。同样的变化逻辑,也体现在南京和苏州这对“双子星”身上。前三季度,以制造业见长,且有“最牛地级市”之称的苏州,GDP增速高达6.0%,南京则仅有4.4%,两城的经济总量差距进一步拉大。这两年,省会城市与工业强市在发展增速上出现明显反差,这一点在长三角城市群中有非常直观的体现。两组“双子星”城市的变化,可谓提供了一个值得观察的样本。另外,由于发展速度的差异,目前南京、宁波与天津关于“GDP第十城”的竞争,也成为全国头部城市格局变迁的一个重要看点。2023年,南京、天津、宁波,依次排名全国第10、11、12位,三座城市的GDP差距都在1000亿之内。今年前三季度,三座城市的排位不变,但差距进一步缩小。全年排名变化,充满想象空间。制造业重镇,集体领跑?如前所述,当前随着全球产业变革加速,制造业的重要性日益凸显。这对一些制造业实力突出的城市来说,意味着打开新的发展窗口。这一趋势在作为全国制造业最发达的地区之一的长三角,体现得尤其明显。比如,除了苏州、宁波这样的制造业重镇,南通、徐州、无锡、常州、合肥等具备制造业优势,或是近年来在制造业上取得明显突破的城市,前三季度的GDP增速都表现不错。像南通、徐州、无锡、苏州,增速均在6.0%以上。而合肥前三季度的工业增速高达15.2%,更是居26个万亿城市之首。很长一段时间内,长三角制造业整体配套体系的完备程度和产业链基础,以及相应的人才、科技等发展要素资源,都属于全国第一梯队。如之前有媒体报道,一辆新能源汽车的零部件有上万个,完成全部配套零部件的供应,在长三角地区仅仅需要4小时。近年来,长三角三省一市着力推进产业链协同发展,在产业创新共建、融合发展共进等方面持续发力,这有利于进一步放大长三角区域的整体制造业优势。各区域和城市在相互协作、竞争中,也有望迸发出更大的发展活力。如日前发布的《长三角城市智能制造发展指数报告(2023版)》就显示,长三角城市智能制造发展总体呈现出以上海为核心引领,苏州、杭州、无锡为三强带动,南京、宁波、合肥、常州为四大重点辐射,多点支撑的总体格局。这在一定程度上,也可以说是当前长三角城市竞争格局的一个缩影。海报设计:郁斐获取更多RSS:https://feedx.net https://feedx.run

11月 16, 2024 - 09:10
 2513
新城市志|前三季度GDP出炉,长三角41城有哪些看点

近段时间,各地前三季度经济数据陆续揭晓。

其中,作为全国经济总量最高、GDP万亿城市数量最多的城市群,长三角城市群41城的表现,尤为引人关注。

这41城,到底哪些跑在了前列?城市之间的竞争格局,呈现出哪些新动态?

徐州、温州,携手跨入万亿俱乐部?

从经济总量看,今年前三季度,长三角三省一市的GDP超过23万亿,占全国的比重接近四分之一;从发展增速看,三省一市均超过或接近全国平均增速。这样的体量与发展势头,直接彰显了在全国经济发展大局中的压舱石和领头羊作用。

具体到41座城市的表现来看,有6座城市在前三季度的GDP就突破了万亿大关。其中,排名全国第一的上海接近3.5万亿,苏州接近2万亿,杭州超过1.5万亿,南京超过1.3万亿。它们均进入全国GDP十强城市之列。

苏州金鸡湖。视觉中国 资料图

截至2023年,长三角拥有9座GDP万亿级城市,这一数量在全国所有城市群中排名第一。并且,该优势还有望继续扩大。因为在目前全国6座准万亿级城市中,长三角区域占据了两个席位——徐州、温州。

2023年,这两座城市的GDP总量分别为:8900亿、8730亿。今年前三季度,两座城市的GDP排位竞争可谓非常激烈。其中,上半年,温州GDP以微弱优势反超徐州。到了第三季度,徐州重新超过温州。

不过,目前两座城市的GDP总量差距依然很小,仅不到200亿。全年的排名,以及能否在今年携手跻身万亿俱乐部,仍有悬念。

在全国范围看,今年前三季度,徐州、温州拉开了与唐山、大连的差距,成为目前离万亿门槛最近的两座城市。这主要得益于增速优势:前三季度,徐州和温州的GDP增速均为6.2%,在6座准万亿城市中并列第一。

徐州、温州之后,在长三角41城中,还有绍兴、扬州、盐城、嘉兴、泰州等五座城市前三季度GDP总量超过5000亿。同时,淮安、宿迁等GDP相对靠后的城市,在增速上处于领跑状态。这反映出,长三角的“腰部城市”发育也很充足,呈现出比较合理的梯队发展结构。

“双子星”城市竞争,有何新看点?

长三角的头部城市中,有一个比较明显的特点,那就是有多组“双子星”城市。仅同处一省的“双子星”城市,就有杭州和宁波,南京与苏州。

今年前三季度,这些“双子星”城市的排位竞争也有新的看点。如前三季度GDP总量高出宁波超过2500亿的杭州,在增量上却被宁波反超。两座城市的增量分别为:826亿和777亿。

一个直接原因是宁波的GDP增速达5.3%,超过全国平均水平0.5个百分点;杭州则为4.5%,比全国平均水平低了0.3个百分点。

具体分产业看,宁波之于杭州的增速优势,主要体现在第二产业上。其中,宁波第二产业增速为6.1%,而杭州仅有4.1%。

众所周知,制造业是宁波一直以来的强项。2023年,宁波工业增加值排名全国第六,而杭州则排到了第十五名左右。并且,随着近年来外贸结构的变化,宁波的制造业优势还带动了外贸的发展,从而进一步扩大对杭州的增速优势。

如前三季度,宁波全市货物进出口总额达10537.2亿元,同比增长10.3%。同期,杭州全市货物进出口总额6292亿元,同比增长为5.3%。

因此,考虑到两座城市产业结构的差异,在一定时期内,宁波不断拉近与杭州的经济总量差距,应该是大概率。事实上,2016年,宁波GDP与杭州的比值为77.3%,到了2023年,这一数字已提升至82%。

同样的变化逻辑,也体现在南京和苏州这对“双子星”身上。前三季度,以制造业见长,且有“最牛地级市”之称的苏州,GDP增速高达6.0%,南京则仅有4.4%,两城的经济总量差距进一步拉大。

这两年,省会城市与工业强市在发展增速上出现明显反差,这一点在长三角城市群中有非常直观的体现。两组“双子星”城市的变化,可谓提供了一个值得观察的样本。

另外,由于发展速度的差异,目前南京、宁波与天津关于“GDP第十城”的竞争,也成为全国头部城市格局变迁的一个重要看点。

2023年,南京、天津、宁波,依次排名全国第10、11、12位,三座城市的GDP差距都在1000亿之内。今年前三季度,三座城市的排位不变,但差距进一步缩小。全年排名变化,充满想象空间。

制造业重镇,集体领跑?

如前所述,当前随着全球产业变革加速,制造业的重要性日益凸显。这对一些制造业实力突出的城市来说,意味着打开新的发展窗口。这一趋势在作为全国制造业最发达的地区之一的长三角,体现得尤其明显。

比如,除了苏州、宁波这样的制造业重镇,南通、徐州、无锡、常州、合肥等具备制造业优势,或是近年来在制造业上取得明显突破的城市,前三季度的GDP增速都表现不错。像南通、徐州、无锡、苏州,增速均在6.0%以上。而合肥前三季度的工业增速高达15.2%,更是居26个万亿城市之首。

很长一段时间内,长三角制造业整体配套体系的完备程度和产业链基础,以及相应的人才、科技等发展要素资源,都属于全国第一梯队。如之前有媒体报道,一辆新能源汽车的零部件有上万个,完成全部配套零部件的供应,在长三角地区仅仅需要4小时。

近年来,长三角三省一市着力推进产业链协同发展,在产业创新共建、融合发展共进等方面持续发力,这有利于进一步放大长三角区域的整体制造业优势。各区域和城市在相互协作、竞争中,也有望迸发出更大的发展活力。

如日前发布的《长三角城市智能制造发展指数报告(2023版)》就显示,长三角城市智能制造发展总体呈现出以上海为核心引领,苏州、杭州、无锡为三强带动,南京、宁波、合肥、常州为四大重点辐射,多点支撑的总体格局。这在一定程度上,也可以说是当前长三角城市竞争格局的一个缩影。

海报设计:郁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