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2024年十本好书评出!南方日报、南方+年度推荐

快来看看有哪些好书上榜! 2024年十本好书评出!南方日报、南方+年度推荐 2024-12-29 09:44 来源:南方+ 从春天开始,我们就在寻找值得关注的书。这一年来,各大出版社、出版机构推出了大量口碑与热度兼具的书籍,点亮了无数读者的心灵世界。 到年底,采编团队邀请周松芳、魏微、张英、西闪、申霞艳五位书评人,并邀请中山大学中文系黄天骥教授、北京大学历史系罗新教授担任学术顾问,从浩瀚的书海中选出40本书,作为南方日报、南方+“十本好书评选活动”的初选书目,涵盖文学、历史、政治、社科、科普等多个类别,其中包括中文原创和翻译图书各20本。 新角度,新写法,新思考,是我们的评选标准。我们的视野当然有限,但选出来的都是给我们留下深刻印象的书:讲述的故事打动了我们,叙述的主题让我们怀有浓厚兴趣,书中传递出来的对生活的审视,令我们想去更深刻地认识那些我们自以为已经很了解的人与事。 12月24日至28日,初选在南方+举行了投票活动,读者的踊跃程度出乎意料,说明在这样一个节奏快、信息多的时代,仍然有很多人爱书、爱读书。在投票基础上,我们结合评委的专业意见,最终形成了2024的年度书单,为一年来的阅读生活留下一份鲜明的印记。 最新出炉的2024年度十本好书(包括中文原创和翻译图书各10本),请读者收下这份书单。我们希望与您一起阅读,一起迎接新年,打开新的世界。 快来看看有哪些好书上榜! 中文原创Top10 1.《为什么是邓小平》 陈晋 著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吉林人民出版社 作者没有拘泥于传统史学的论证方法,也没有局限于编年史的写作套路,而是把研究的视野拓宽、把写作的姿态放平,以一个“旁观者”的视角,梳理归纳出邓小平独有的革命经历、举重若轻的行事风格、言简意赅的语言风格、实事求是的一贯风格、善抓机遇的决断风格等鲜明特质,并引用了大量邓小平在不同时期、不同场景、不同问题上的自述性文字,给予了令人信服的解读和评述。全书史料扎实,注重史料挖掘与史实考证,是一部论从史出、史论结合的党史学术普及读本。 2.《大国的命运:从政治危机到国家现代化》 包刚升 著 浙江人民出版社 从危机、困境、转型、崛起与领先这五个维度,包刚升阐述英国兴起之后大国发展可能面临的五个阶段,进一步厘清这些变迁的相似性与差异性及其背后的理论逻辑。该书讨论的更多是一种影响大国命运的结构性视角,并通过对具体大国案例的分析解读,构建大国政治经济变迁的崭新理论框架,从而让更多人看到大国崛起背后的复杂逻辑,提供对实践更有意义的思想和成果。 3. 《此生有味:苏东坡美食地图》 林卫辉 著 广雅/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林卫辉从苏东坡的诗词、文赋、书信等资料中寻找关于美食的记录,通过分析、品评其每一阶段人生况味,探寻他的人生轨迹及其对饮食、生活等的态度,勾勒出一张详尽的“苏东坡美食地图”。从研究苏东坡对饮食的态度中,读者看到了宋代的文化发展,又从宋代饮食状态的描述中,看到了苏东坡思想和情感变化的轨迹。该书不仅有助于推动“苏学”发展,对开拓中国文学史、文化史和作家作品分析等方面研究的思路,也具有启发意义。 4.《如风似璧》 张欣 著 花城出版社 张欣没有着墨于激荡的大时代风云,而是在宏大叙事中划出一道口子,以此作为观察广州城市化进程之初的视窗。从食物、粤剧、茶楼、骑楼等富有岭南韵味的素材,张欣工笔般细描出广州的世相百态,尤其是广州女子的大气与勇毅,如风中玉佩,有风之凌冽,又有玉之圆润。不同阶层的女性在大时代中的人生际遇与表现出来的坚韧精神,暗合了广州这座城市的文化底色。 5.《草民》 蔡崇达 著 果麦文化/广州出版社 作为“故乡三部曲”的收官之作,蔡崇达用温情笔墨讲述着关于“家乡”的故事。在这部短篇合集中,上一篇故事中的人物,以出人意料的方式出现在下一篇中,这仿佛是一个关于生命力的象征:草的生命不是为了让他人欣赏,而是如其自身,生生不息地活着。文本涌动着潮汐般的艺术触觉和张力,为新南方写作提供了鲜活的文学经验。 6.《猫鱼》 陈冲 著 理想国/上海三联书店 该书是电影人陈冲的非虚构长篇作品,从祖辈的故事到平江路的岁月,从“小花”摄制组的大篷车到独自踏上异国留学之旅,一个个不为人知的幕后故事跃然纸上。作者用质朴的语言描绘众多日常的生活细节,完成了对家人形象的刻画和赋形,从而与历史生活达成了深沉又动人的联系。 7.《拐点:站在AI颠覆世界的前夜》 万维钢 著 得到图书/台海出版社 从人的智能到人工智能之变,不但比信息革命重要,而且比工业革命重要——这是启蒙运动级别的大事件,是为“拐点”。基于这样的观点,作者万维钢结合目前ChatGPT的应用情况,展望其在未来对社会生产效率、资源调配、商业竞争及社会方面产生的影响,并且探讨了个体面对新的形势,受AI在决策、教育和专业领域的影响,所需要的新的领导技能、独特个性,向读者给出了适应与驾驭AI的实用建议。 8.《空谈》 林垚 著 上海译文出版社 青年学者林垚近年来哲学、科普、学术与公共讨论文章汇集。全书由三个版块组成,上卷《究穷象塔屠龙术》集中于道德哲学及政治哲学方面的探讨,中卷《搅梦频劳西海月》聚焦美国政治,下卷《蛇毛兔角多鸡犬》漫谈与科学哲学或宗教哲学相关的话题。作者行文逻辑严密,文风犀利,从哲学思辨的高度对诸多公共话题进行了深入浅出的讲解,直戳要点,并且呈现出多重的思考维度。 9.《四海之内:中国历史四十讲》 葛剑雄 著 99读书人/人民文学出版社 葛剑雄选取了40个充满迷雾的历史片段,深度剖析史料细节。这些重要的历史片段,涉及人物、事件、制度、现象,体现了作者的一种意图:以点带面,从而重构更立体、更真实的中国史。他从浓墨重彩的具体事件出发,在旧史料中挖掘新观点,把藏在历史背后的真相与细节娓娓道来。他笔下的历史片断,不是尘封的故纸堆,而是常读常新的文化养料。 10.《掌故家的心事》 宋希於 著 中华书局 作者多年关注近世以来知识人的生平行迹及其心路历程。本书关涉近现代学人、作家的生平行迹及其交游、著述、收藏等内容,尤留心种种旧传的未详、待考、不确、不真,发微索隐,言及前人之所未言,让旧掌故发出新光彩,且行文练达生动,下笔如探案故事一般,洋溢着“考据癖”的趣味,引人入胜。 翻译图书Top10 1. 《细胞传》 【美】悉达多·穆克吉 著 见识城邦/中信出版集团 我们的外表千差万别,生活经历各有不同,但构成我们生命的,是同样的基本单元——细胞。在我们的身体里,细胞协作、守护、防御、修复、再生;当细胞功能出现障碍,稳态遭到破坏,身体的问题也随之而来。而我们对更好自我的追求,或许也有赖于对细胞之歌的理解。在普利策奖得主、细胞生物学家与医生悉达多·穆克吉笔下,探究细胞的历程与科学家、医生、患者的人生经历融合在了一起。从发现、了解到利用细胞进行治疗,在伤痛与希望的交织中,经历了百转千回。 2.《欲望行星:人类时代的地球》 【美】唐纳德·沃斯特 著 汉唐阳光/贵州人民出版社 本书摒弃了以往环境史著作所惯常采用的人类中心主义视角,在思辨地沿革西方历史学传统的基础上,从更广阔的行星视角审视人类20万年来的地球故事。人类与家园行星之间的物质性关系,成为书中的核心论题。人类如何在直觉与欲望的驱动下,与家园行星展开一系列能量与物质的迷人纠缠,正是在这种纠缠中,人类得以作为自然的一部分,被创造于一部广阔的行星史中。 3.《焚身以火》 【以】马蒂·弗里德曼 著 万有引力/广东人民出版社 一部关于第四次中东战争的另类“纪录片”,呈现出战火的另一面。1973年赎罪日战争期间,歌手莱昂纳德·科恩奔赴前线,开始了一场足以载入史册的巡演。本书以科恩的巡演为主线,穿插战场众生的视角,在他们眼中,战争的残酷和科恩的歌声交织,犹如欲说还休的巴以冲突,让人真切体会到历史与现实之间的剧烈激荡,给每一个人带来的心灵创伤。半个世纪前的那段故事,或许能为当下带来另一种思考。 4.《远西旅人:晚清外交与信息秩序》 【美】皇甫峥峥 著 上海人民出版社 作者通过考察六位出使欧美的使臣的书写模式,揭示了从1860年代初到1895年间,清朝如何逐步重建与西方列强交涉所需的外交信息体系。本书详细解读了晚清外交官如何书写“西方”,并分析了这一过程中信息秩序的演变,将宏观叙事与微观历史相结合,展示了晚清士人信息采集的多元性、内外张力,以及使臣自身文化、思想、社会关系对其信息整理方式的影响。 5.《中国中世都市纪行:宋代的都市与都市生活》 【日】伊原弘 著 浙江古籍出版社 吱呀作响的车辙声,清晨就传来的商贩叫卖,充满活力的市井小民,共同构建了宋代都市的风景。通过种种史料和地图,本书将跟随陆游、成寻、孟元老,甚至是梁山好汉们的脚步,从城墙、道路铺设、水道等益发完善的都市设施,到打破坊墙阻隔后的街道风景,将宋代都市的民众生活百态做了生动呈现。细节写就的历史,让读者更有身临其境之感。 6.《饮食的怀旧:上海的地域饮食文化与城市体验》 【美】马克·斯维斯洛克 著 江苏人民出版社 以上海饮食文化为观察样本,作为观察中国人实践都市生活、探寻地方身份的一个巧妙角度。这既是上海风云变幻中最灵敏的风向标,也是世事沉浮里赓续城市精神的定海针,为观察中国都市文化生活提供了重要切入点。本书史料翔实厚重,系统剖析了饮食何以成为中国人追忆过往、活在当下、想象未来的载体,中国人又如何通过对一饮一食的书写和想象,与故土、城市、国家甚至整个世界建立起深刻的联系。 7.《巴比松大饭店:自由女性的传奇之地》 【美】保利娜·布伦 著 未读/北京联合出版公司 20世纪20年代,大批从家庭中解放出来的年轻女性涌入纽约,以女性住客为主的公寓式酒店风靡一时。这里满是充满抱负的年轻演员、模特、艺术家和作家,她们拥有属于自己的房间,渴望在纽约声名鹊起。《巴比松大饭店》记录了一个时代的女性群像,也记录了一段辉煌的女性发展史。历史学家布伦带我们回到20世纪的纽约,见证一段鲜为人知的迷人历史。 8.《翻译的危险:清代中国与大英帝国之间两位译者的非凡人生》 【英】沈艾娣 著 理想国/民主与建设出版社 1793年夏,乔治·马戛尔尼率使团抵达承德觐见乾隆帝。这是中国与西方交往史中最著名的时刻之一。本书不仅描述了使团筹备、人员物色、海上航行、正式与非正式会谈、翻译造成的误解等诸多细节,将镜头转向觐见现场的译员李自标和小斯当东,让他们的人生沉浮与使团出使交织在了一起。当两种异质文化相遇而冲突时,翻译就成为最直接的接触点。沈艾娣对史料的出色搜集与使用能力令人赞叹,而其流畅的叙事方式,让本书的阅读过程轻松而愉悦。 9.《画艺循谱:晚明的画谱与消闲》 【美】朴锺弼 著 上海书画出版社 晚明时期,生活在浙江嘉兴的文人、艺术家兼出版商周履靖出版了一系列图文并茂的书籍,包括《绘林》《画薮》等,成为中国历史上最早的多源画谱。作为现代早期中国的一种特殊商品,画谱为非精英读者提供了一种增加其社会资本的手段。本书描述了此类出版物如何适应大众的文化品位与需求,并勾勒出画谱作为一种形式,如何满足与塑造日益增长的读者的情感,又如何从流行文化的标志,转变为陈陈相因的图文。 10.《大卫·霍克尼眼中的世界》 【英】大卫·霍克尼 著 浙江人民美术出版社 《大卫·霍克尼眼中的世界》涵盖了绘画、摄影、自然、灵感、技术等主题,阐释了大卫·霍克尼这位“英国艺术教父”的精神、个性和观点。他能画出别人无法企及的色彩和线条,是因为他有别具一格的心灵。“任何能与你产生共鸣的艺术品或者艺术家,都是当代的。”霍克尼擅长以简洁的陈述捕捉深刻的真理。作为一名“看客”,他将多年来对世界的观察汇于本书。 策划:李贺 李培 统筹:刘炜茗 文字:刘炜茗 戴雪晴 海报:戴雪晴

十二月 29, 2024 - 09:20
 4380
【文化】2024年十本好书评出!南方日报、南方+年度推荐

快来看看有哪些好书上榜!

2024年十本好书评出!南方日报、南方+年度推荐


从春天开始,我们就在寻找值得关注的书。这一年来,各大出版社、出版机构推出了大量口碑与热度兼具的书籍,点亮了无数读者的心灵世界。

到年底,采编团队邀请周松芳、魏微、张英、西闪、申霞艳五位书评人,并邀请中山大学中文系黄天骥教授、北京大学历史系罗新教授担任学术顾问,从浩瀚的书海中选出40本书,作为南方日报、南方+“十本好书评选活动”的初选书目,涵盖文学、历史、政治、社科、科普等多个类别,其中包括中文原创和翻译图书各20本。

新角度,新写法,新思考,是我们的评选标准。我们的视野当然有限,但选出来的都是给我们留下深刻印象的书:讲述的故事打动了我们,叙述的主题让我们怀有浓厚兴趣,书中传递出来的对生活的审视,令我们想去更深刻地认识那些我们自以为已经很了解的人与事。

12月24日至28日,初选在南方+举行了投票活动,读者的踊跃程度出乎意料,说明在这样一个节奏快、信息多的时代,仍然有很多人爱书、爱读书。在投票基础上,我们结合评委的专业意见,最终形成了2024的年度书单,为一年来的阅读生活留下一份鲜明的印记。

最新出炉的2024年度十本好书(包括中文原创和翻译图书各10本),请读者收下这份书单。我们希望与您一起阅读,一起迎接新年,打开新的世界。

快来看看有哪些好书上榜!

中文原创Top10

1.《为什么是邓小平》

陈晋 著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吉林人民出版社

作者没有拘泥于传统史学的论证方法,也没有局限于编年史的写作套路,而是把研究的视野拓宽、把写作的姿态放平,以一个“旁观者”的视角,梳理归纳出邓小平独有的革命经历、举重若轻的行事风格、言简意赅的语言风格、实事求是的一贯风格、善抓机遇的决断风格等鲜明特质,并引用了大量邓小平在不同时期、不同场景、不同问题上的自述性文字,给予了令人信服的解读和评述。全书史料扎实,注重史料挖掘与史实考证,是一部论从史出、史论结合的党史学术普及读本。

2.《大国的命运:从政治危机到国家现代化》

包刚升 著

浙江人民出版社

从危机、困境、转型、崛起与领先这五个维度,包刚升阐述英国兴起之后大国发展可能面临的五个阶段,进一步厘清这些变迁的相似性与差异性及其背后的理论逻辑。该书讨论的更多是一种影响大国命运的结构性视角,并通过对具体大国案例的分析解读,构建大国政治经济变迁的崭新理论框架,从而让更多人看到大国崛起背后的复杂逻辑,提供对实践更有意义的思想和成果。

3. 《此生有味:苏东坡美食地图》

林卫辉 著

广雅/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林卫辉从苏东坡的诗词、文赋、书信等资料中寻找关于美食的记录,通过分析、品评其每一阶段人生况味,探寻他的人生轨迹及其对饮食、生活等的态度,勾勒出一张详尽的“苏东坡美食地图”。从研究苏东坡对饮食的态度中,读者看到了宋代的文化发展,又从宋代饮食状态的描述中,看到了苏东坡思想和情感变化的轨迹。该书不仅有助于推动“苏学”发展,对开拓中国文学史、文化史和作家作品分析等方面研究的思路,也具有启发意义。

4.《如风似璧》

张欣 著

花城出版社

张欣没有着墨于激荡的大时代风云,而是在宏大叙事中划出一道口子,以此作为观察广州城市化进程之初的视窗。从食物、粤剧、茶楼、骑楼等富有岭南韵味的素材,张欣工笔般细描出广州的世相百态,尤其是广州女子的大气与勇毅,如风中玉佩,有风之凌冽,又有玉之圆润。不同阶层的女性在大时代中的人生际遇与表现出来的坚韧精神,暗合了广州这座城市的文化底色。

5.《草民》

蔡崇达 著

果麦文化/广州出版社

作为“故乡三部曲”的收官之作,蔡崇达用温情笔墨讲述着关于“家乡”的故事。在这部短篇合集中,上一篇故事中的人物,以出人意料的方式出现在下一篇中,这仿佛是一个关于生命力的象征:草的生命不是为了让他人欣赏,而是如其自身,生生不息地活着。文本涌动着潮汐般的艺术触觉和张力,为新南方写作提供了鲜活的文学经验。

6.《猫鱼》

陈冲 著

理想国/上海三联书店

该书是电影人陈冲的非虚构长篇作品,从祖辈的故事到平江路的岁月,从“小花”摄制组的大篷车到独自踏上异国留学之旅,一个个不为人知的幕后故事跃然纸上。作者用质朴的语言描绘众多日常的生活细节,完成了对家人形象的刻画和赋形,从而与历史生活达成了深沉又动人的联系。

7.《拐点:站在AI颠覆世界的前夜》

万维钢 著

得到图书/台海出版社

从人的智能到人工智能之变,不但比信息革命重要,而且比工业革命重要——这是启蒙运动级别的大事件,是为“拐点”。基于这样的观点,作者万维钢结合目前ChatGPT的应用情况,展望其在未来对社会生产效率、资源调配、商业竞争及社会方面产生的影响,并且探讨了个体面对新的形势,受AI在决策、教育和专业领域的影响,所需要的新的领导技能、独特个性,向读者给出了适应与驾驭AI的实用建议。

8.《空谈》

林垚 著

上海译文出版社

青年学者林垚近年来哲学、科普、学术与公共讨论文章汇集。全书由三个版块组成,上卷《究穷象塔屠龙术》集中于道德哲学及政治哲学方面的探讨,中卷《搅梦频劳西海月》聚焦美国政治,下卷《蛇毛兔角多鸡犬》漫谈与科学哲学或宗教哲学相关的话题。作者行文逻辑严密,文风犀利,从哲学思辨的高度对诸多公共话题进行了深入浅出的讲解,直戳要点,并且呈现出多重的思考维度。

9.《四海之内:中国历史四十讲》

葛剑雄 著

99读书人/人民文学出版社

葛剑雄选取了40个充满迷雾的历史片段,深度剖析史料细节。这些重要的历史片段,涉及人物、事件、制度、现象,体现了作者的一种意图:以点带面,从而重构更立体、更真实的中国史。他从浓墨重彩的具体事件出发,在旧史料中挖掘新观点,把藏在历史背后的真相与细节娓娓道来。他笔下的历史片断,不是尘封的故纸堆,而是常读常新的文化养料。

10.《掌故家的心事》

宋希於 著

中华书局

作者多年关注近世以来知识人的生平行迹及其心路历程。本书关涉近现代学人、作家的生平行迹及其交游、著述、收藏等内容,尤留心种种旧传的未详、待考、不确、不真,发微索隐,言及前人之所未言,让旧掌故发出新光彩,且行文练达生动,下笔如探案故事一般,洋溢着“考据癖”的趣味,引人入胜。

翻译图书Top10

1. 《细胞传》

【美】悉达多·穆克吉 著

见识城邦/中信出版集团

我们的外表千差万别,生活经历各有不同,但构成我们生命的,是同样的基本单元——细胞。在我们的身体里,细胞协作、守护、防御、修复、再生;当细胞功能出现障碍,稳态遭到破坏,身体的问题也随之而来。而我们对更好自我的追求,或许也有赖于对细胞之歌的理解。在普利策奖得主、细胞生物学家与医生悉达多·穆克吉笔下,探究细胞的历程与科学家、医生、患者的人生经历融合在了一起。从发现、了解到利用细胞进行治疗,在伤痛与希望的交织中,经历了百转千回。

2.《欲望行星:人类时代的地球》

【美】唐纳德·沃斯特 著

汉唐阳光/贵州人民出版社

本书摒弃了以往环境史著作所惯常采用的人类中心主义视角,在思辨地沿革西方历史学传统的基础上,从更广阔的行星视角审视人类20万年来的地球故事。人类与家园行星之间的物质性关系,成为书中的核心论题。人类如何在直觉与欲望的驱动下,与家园行星展开一系列能量与物质的迷人纠缠,正是在这种纠缠中,人类得以作为自然的一部分,被创造于一部广阔的行星史中。

3.《焚身以火》

【以】马蒂·弗里德曼 著

万有引力/广东人民出版社

一部关于第四次中东战争的另类“纪录片”,呈现出战火的另一面。1973年赎罪日战争期间,歌手莱昂纳德·科恩奔赴前线,开始了一场足以载入史册的巡演。本书以科恩的巡演为主线,穿插战场众生的视角,在他们眼中,战争的残酷和科恩的歌声交织,犹如欲说还休的巴以冲突,让人真切体会到历史与现实之间的剧烈激荡,给每一个人带来的心灵创伤。半个世纪前的那段故事,或许能为当下带来另一种思考。

4.《远西旅人:晚清外交与信息秩序》

【美】皇甫峥峥 著

上海人民出版社

作者通过考察六位出使欧美的使臣的书写模式,揭示了从1860年代初到1895年间,清朝如何逐步重建与西方列强交涉所需的外交信息体系。本书详细解读了晚清外交官如何书写“西方”,并分析了这一过程中信息秩序的演变,将宏观叙事与微观历史相结合,展示了晚清士人信息采集的多元性、内外张力,以及使臣自身文化、思想、社会关系对其信息整理方式的影响。

5.《中国中世都市纪行:宋代的都市与都市生活》

【日】伊原弘 著

浙江古籍出版社

吱呀作响的车辙声,清晨就传来的商贩叫卖,充满活力的市井小民,共同构建了宋代都市的风景。通过种种史料和地图,本书将跟随陆游、成寻、孟元老,甚至是梁山好汉们的脚步,从城墙、道路铺设、水道等益发完善的都市设施,到打破坊墙阻隔后的街道风景,将宋代都市的民众生活百态做了生动呈现。细节写就的历史,让读者更有身临其境之感。

6.《饮食的怀旧:上海的地域饮食文化与城市体验》

【美】马克·斯维斯洛克 著

江苏人民出版社

以上海饮食文化为观察样本,作为观察中国人实践都市生活、探寻地方身份的一个巧妙角度。这既是上海风云变幻中最灵敏的风向标,也是世事沉浮里赓续城市精神的定海针,为观察中国都市文化生活提供了重要切入点。本书史料翔实厚重,系统剖析了饮食何以成为中国人追忆过往、活在当下、想象未来的载体,中国人又如何通过对一饮一食的书写和想象,与故土、城市、国家甚至整个世界建立起深刻的联系。

7.《巴比松大饭店:自由女性的传奇之地》

【美】保利娜·布伦 著

未读/北京联合出版公司

20世纪20年代,大批从家庭中解放出来的年轻女性涌入纽约,以女性住客为主的公寓式酒店风靡一时。这里满是充满抱负的年轻演员、模特、艺术家和作家,她们拥有属于自己的房间,渴望在纽约声名鹊起。《巴比松大饭店》记录了一个时代的女性群像,也记录了一段辉煌的女性发展史。历史学家布伦带我们回到20世纪的纽约,见证一段鲜为人知的迷人历史。

8.《翻译的危险:清代中国与大英帝国之间两位译者的非凡人生》

【英】沈艾娣 著

理想国/民主与建设出版社

1793年夏,乔治·马戛尔尼率使团抵达承德觐见乾隆帝。这是中国与西方交往史中最著名的时刻之一。本书不仅描述了使团筹备、人员物色、海上航行、正式与非正式会谈、翻译造成的误解等诸多细节,将镜头转向觐见现场的译员李自标和小斯当东,让他们的人生沉浮与使团出使交织在了一起。当两种异质文化相遇而冲突时,翻译就成为最直接的接触点。沈艾娣对史料的出色搜集与使用能力令人赞叹,而其流畅的叙事方式,让本书的阅读过程轻松而愉悦。

9.《画艺循谱:晚明的画谱与消闲》

【美】朴锺弼 著

上海书画出版社

晚明时期,生活在浙江嘉兴的文人、艺术家兼出版商周履靖出版了一系列图文并茂的书籍,包括《绘林》《画薮》等,成为中国历史上最早的多源画谱。作为现代早期中国的一种特殊商品,画谱为非精英读者提供了一种增加其社会资本的手段。本书描述了此类出版物如何适应大众的文化品位与需求,并勾勒出画谱作为一种形式,如何满足与塑造日益增长的读者的情感,又如何从流行文化的标志,转变为陈陈相因的图文。

10.《大卫·霍克尼眼中的世界》

【英】大卫·霍克尼 著

浙江人民美术出版社

《大卫·霍克尼眼中的世界》涵盖了绘画、摄影、自然、灵感、技术等主题,阐释了大卫·霍克尼这位“英国艺术教父”的精神、个性和观点。他能画出别人无法企及的色彩和线条,是因为他有别具一格的心灵。“任何能与你产生共鸣的艺术品或者艺术家,都是当代的。”霍克尼擅长以简洁的陈述捕捉深刻的真理。作为一名“看客”,他将多年来对世界的观察汇于本书。

策划:李贺 李培

统筹:刘炜茗

文字:刘炜茗 戴雪晴

海报:戴雪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