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造高水平文化人才聚集高地

  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文化兴则国运兴,文化强则民族强。文化自信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最根本的自信,文化力量是国家发展中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国家如此,一个省区又何尝不是如此!  浙江文化,源远流长,这里有着一万年的上山文明、五千多年的良渚文明。在这块土地上,曾经诞生了王充、王阳明、鲁迅这样的思想文化巨人,孕育出了对后世儒学发展有巨大影响的浙东学派;在这里,既有谢灵运、贺知章、陆游、茅盾、郁达夫这样的大文学家,也有王羲之、赵孟頫、黄公望、吴昌硕、黄宾虹、潘天寿、沙孟海这样的大书画艺术家;还有蔡元培、经亨颐、竺可桢、蒋梦麟这样的大教育家,至于历史上的大学问家更是不可胜数。如此丰厚的历史文化资源,如此深沉的人文精神底蕴,值得我们为之自豪和骄傲。  文化的意义,不在于装点门面,而是其作为一种精神基因影响着当下行动着的个体,赋能其发展、涵育其气质、塑造其面貌。浙江文化的深层结构和基因的重要性正体现在它如此深刻地塑造着浙江人的精神禀赋和文化气质,以至于在实现中国式现代化的伟大进程中,文化成为了浙江本土极具创造性和发展性的核心竞争力。“浙江人的这种‘文化基因’,一旦遇到改革开放的阳光雨露,必然‘一有雨露就发芽,一有阳光就灿烂’,迸发出巨大的创造力,极大地推动浙江社会生产力的解放和发展。”干在实处、走在前列、勇立潮头的浙江精神就是浙江历史文化的积淀在当代的升华。  高水平文化强省建设既是浙江打造中国式现代化区域样本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率先实现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标志和前提。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八八战略”实施20多年来,浙江的文化事业和产业有了显著的、历史性的跃升,从以下几组数据,我们就可以深切地体会到。  2003年7月,时任浙江省委书记习近平在“八八战略”中提出,进一步发挥浙江的人文优势,积极推进科教兴省、人才强省,加快建设文化大省。20多年来,浙江坚定不移沿着“八八战略”指引的路子,广泛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不断深化文化体制改革,进一步发挥人文优势,文化服务水平不断提高,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蓬勃发展。  首先是浙江的文化强省建设取得了看得见摸得着的成果,20多年间,浙江坚持统一规划、统一布局、统一建设、统一验收,加快推进公共文化服务设施建设。到2020年,浙江已基本实现全省公共文化服务“市有五馆一院一厅、县有四馆一院、区有三馆、乡镇街道有综合文化站和村社区有文化服务中心”全覆盖目标。2022年底,浙江建成“15分钟品质文化生活圈”8288个、公共图书馆103家、文化馆102家、各类博物馆501家;建成图书馆分馆3679家、文化馆分馆1854家、村(社区)文化活动空间8836家、乡村博物馆464家、文化广场3846处……浙江把公共文化设施建设重心延伸到农村,全省建成农村文化礼堂2万余个,500人以上的行政村实现全覆盖。杭州国家版本馆、之江文化中心等一批独具浙江辨识度的文化项目建成使用。  在“八八战略”的指引下,浙江文化力量不断喷涌,文化自信不断彰显。着眼于“增强先进文化的凝聚力、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提高社会公共服务能力”,实施开展的文明素质工程、文化精品工程、文化研究工程、文化保护工程、文化产业促进工程、文化阵地工程、文化传播工程、文化人才工程“八项工程”,成为支撑浙江文化建设的“四梁八柱”。  传统文化保护与双创硕果累累。在浙江这块土地上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中国大运河、杭州西湖、良渚古城遗址入选世界文化遗产,衢州江郎山入选世界自然遗产,金华浦江上山遗址、宁波余姚河姆渡遗址等得到系统性保护利用,以“中国历代绘画大系”项目为代表的一系列国家重点文化研究工程的接续推进,形成了具有显著浙江标识的文化金名片;“中国蚕桑丝织技艺”“中国传统制茶技艺及其相关习俗”等11个项目入选人类非遗,浙江国家级非遗项目数量连续5次实现全国第一。  人文荟萃,人字当头;文化强省,队伍先行。  如果说在“八八战略”实施以来的20多年时间里,浙江文化大省建设重点是文化发展的物质条件和基础设施建设,最大的成果就是为高水平浙江文化强省建设奠定保障和支撑基础,那么下一阶段高水平文化强省建设的重点就应该是做好“人”的文章。  所谓人的文章,就是以新时代高水平文化强省建设的使命目标为引领,引育结合,显著提升浙江省文化人才队伍建设的规模和水平。  目前迫切需要建设的文化人才队伍,有四支,首先是具有全国乃至国际影响的人文大师和文化事业领军人才队伍。文化强省的形象不是由楼堂馆所等硬件确立起来的,而是由文化名人确立起来的。没有一流的音乐家,就不可能是音乐强省;没有一流的作家,就不可能是文学强省;没有一流的学者就不可能是学术强省……高水平文化强省,必定是顶尖文化人才汇聚的高地。因此,采取更加有力的措施补上这块短板,是重中之重。  第二是既懂文化又善经营的企业家队伍。文化要发展,要走入千家万户,重要的是以产业创新和产品创造带动以文化人。让文物活起来,“让收藏在禁宫里的文物、陈列在广阔大地上的遗产、书写在古籍里的文字都活起来”,这是习近平总书记于2013年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二次集体学习时提出来的。要真正做到“三个活起来”,除了破除体制机制的障碍,形成一支既懂文化又懂经营的企业家队伍是关键。  第三是既会创意又懂技术的研发队伍。文化与科技的结合是文化产业发展的新路子,走好这条路,关键在于数字技术与文化内涵的有效结合。《黑神话:悟空》的巨大成功就是最好的例证。  第四是既懂行政运行规律又懂文化发展规律的管理服务队伍。文化建设兼有事业和产业的双重属性,还具有意识形态属性,这要求党政管理人员要能准确理解和把握文化的多重特性,在优化体制机制、出台政策、服务管理等方面做得更精准、更有效。  不同于设施建设,高水平文化人才队伍建设,需要我们有新的理念和观念。文化人才需要涵育,决不能急功近利,“养士”也好,“千金买马骨”也好,需要的是长期主义、包容精神和耐心资本。既要舍得下本钱筑巢引凤,也要做得好春风化雨的功夫,让高水平文化人才引得进来、长得起来、冒得出来、留得下来。相对宽松的环境要比单纯的物质待遇更能让高水平文化人才聚集扎堆,发挥作用。在这个意义上,在必须的物质条件基本具备之后,文化强省建设的功夫应该聚焦到文化生态和文化环境的建设上来。要懂得以人文的方式去做文人的工作。懂得文化人内心的向往和追求,了解他们情之所系、心之所向、事之所需。氛围的营造、环境的优化、体制机制的适配,这些是文化建设的诗外功夫,但确是做好高水平文化人才队伍建设最需要的功夫。创新文化发展的体制机制是高水平文化人才队伍建设的重要保障。总之,高水平文化强省建设,需要打造让文化人在浙江过得舒心、干得起劲的整体环境。  人文荟萃的浙江、文化自信的浙江,必将以敢为人先的精神,锐意改革,敢于创新,打造高水平文化人才聚集高地,实现新时代高水平文化强省建设的美好愿景。  (罗卫东,浙江大学人文经济研究中心主任、教授)

1月 13, 2025 - 06:31
 5360
打造高水平文化人才聚集高地

  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文化兴则国运兴,文化强则民族强。文化自信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最根本的自信,文化力量是国家发展中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国家如此,一个省区又何尝不是如此!

  浙江文化,源远流长,这里有着一万年的上山文明、五千多年的良渚文明。在这块土地上,曾经诞生了王充、王阳明、鲁迅这样的思想文化巨人,孕育出了对后世儒学发展有巨大影响的浙东学派;在这里,既有谢灵运、贺知章、陆游、茅盾、郁达夫这样的大文学家,也有王羲之、赵孟頫、黄公望、吴昌硕、黄宾虹、潘天寿、沙孟海这样的大书画艺术家;还有蔡元培、经亨颐、竺可桢、蒋梦麟这样的大教育家,至于历史上的大学问家更是不可胜数。如此丰厚的历史文化资源,如此深沉的人文精神底蕴,值得我们为之自豪和骄傲。

  文化的意义,不在于装点门面,而是其作为一种精神基因影响着当下行动着的个体,赋能其发展、涵育其气质、塑造其面貌。浙江文化的深层结构和基因的重要性正体现在它如此深刻地塑造着浙江人的精神禀赋和文化气质,以至于在实现中国式现代化的伟大进程中,文化成为了浙江本土极具创造性和发展性的核心竞争力。“浙江人的这种‘文化基因’,一旦遇到改革开放的阳光雨露,必然‘一有雨露就发芽,一有阳光就灿烂’,迸发出巨大的创造力,极大地推动浙江社会生产力的解放和发展。”干在实处、走在前列、勇立潮头的浙江精神就是浙江历史文化的积淀在当代的升华。

  高水平文化强省建设既是浙江打造中国式现代化区域样本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率先实现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标志和前提。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八八战略”实施20多年来,浙江的文化事业和产业有了显著的、历史性的跃升,从以下几组数据,我们就可以深切地体会到。

  2003年7月,时任浙江省委书记习近平在“八八战略”中提出,进一步发挥浙江的人文优势,积极推进科教兴省、人才强省,加快建设文化大省。20多年来,浙江坚定不移沿着“八八战略”指引的路子,广泛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不断深化文化体制改革,进一步发挥人文优势,文化服务水平不断提高,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蓬勃发展。

  首先是浙江的文化强省建设取得了看得见摸得着的成果,20多年间,浙江坚持统一规划、统一布局、统一建设、统一验收,加快推进公共文化服务设施建设。到2020年,浙江已基本实现全省公共文化服务“市有五馆一院一厅、县有四馆一院、区有三馆、乡镇街道有综合文化站和村社区有文化服务中心”全覆盖目标。2022年底,浙江建成“15分钟品质文化生活圈”8288个、公共图书馆103家、文化馆102家、各类博物馆501家;建成图书馆分馆3679家、文化馆分馆1854家、村(社区)文化活动空间8836家、乡村博物馆464家、文化广场3846处……浙江把公共文化设施建设重心延伸到农村,全省建成农村文化礼堂2万余个,500人以上的行政村实现全覆盖。杭州国家版本馆、之江文化中心等一批独具浙江辨识度的文化项目建成使用。

  在“八八战略”的指引下,浙江文化力量不断喷涌,文化自信不断彰显。着眼于“增强先进文化的凝聚力、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提高社会公共服务能力”,实施开展的文明素质工程、文化精品工程、文化研究工程、文化保护工程、文化产业促进工程、文化阵地工程、文化传播工程、文化人才工程“八项工程”,成为支撑浙江文化建设的“四梁八柱”。

  传统文化保护与双创硕果累累。在浙江这块土地上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中国大运河、杭州西湖、良渚古城遗址入选世界文化遗产,衢州江郎山入选世界自然遗产,金华浦江上山遗址、宁波余姚河姆渡遗址等得到系统性保护利用,以“中国历代绘画大系”项目为代表的一系列国家重点文化研究工程的接续推进,形成了具有显著浙江标识的文化金名片;“中国蚕桑丝织技艺”“中国传统制茶技艺及其相关习俗”等11个项目入选人类非遗,浙江国家级非遗项目数量连续5次实现全国第一。

  人文荟萃,人字当头;文化强省,队伍先行。

  如果说在“八八战略”实施以来的20多年时间里,浙江文化大省建设重点是文化发展的物质条件和基础设施建设,最大的成果就是为高水平浙江文化强省建设奠定保障和支撑基础,那么下一阶段高水平文化强省建设的重点就应该是做好“人”的文章。

  所谓人的文章,就是以新时代高水平文化强省建设的使命目标为引领,引育结合,显著提升浙江省文化人才队伍建设的规模和水平。

  目前迫切需要建设的文化人才队伍,有四支,首先是具有全国乃至国际影响的人文大师和文化事业领军人才队伍。文化强省的形象不是由楼堂馆所等硬件确立起来的,而是由文化名人确立起来的。没有一流的音乐家,就不可能是音乐强省;没有一流的作家,就不可能是文学强省;没有一流的学者就不可能是学术强省……高水平文化强省,必定是顶尖文化人才汇聚的高地。因此,采取更加有力的措施补上这块短板,是重中之重。

  第二是既懂文化又善经营的企业家队伍。文化要发展,要走入千家万户,重要的是以产业创新和产品创造带动以文化人。让文物活起来,“让收藏在禁宫里的文物、陈列在广阔大地上的遗产、书写在古籍里的文字都活起来”,这是习近平总书记于2013年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二次集体学习时提出来的。要真正做到“三个活起来”,除了破除体制机制的障碍,形成一支既懂文化又懂经营的企业家队伍是关键。

  第三是既会创意又懂技术的研发队伍。文化与科技的结合是文化产业发展的新路子,走好这条路,关键在于数字技术与文化内涵的有效结合。《黑神话:悟空》的巨大成功就是最好的例证。

  第四是既懂行政运行规律又懂文化发展规律的管理服务队伍。文化建设兼有事业和产业的双重属性,还具有意识形态属性,这要求党政管理人员要能准确理解和把握文化的多重特性,在优化体制机制、出台政策、服务管理等方面做得更精准、更有效。

  不同于设施建设,高水平文化人才队伍建设,需要我们有新的理念和观念。文化人才需要涵育,决不能急功近利,“养士”也好,“千金买马骨”也好,需要的是长期主义、包容精神和耐心资本。既要舍得下本钱筑巢引凤,也要做得好春风化雨的功夫,让高水平文化人才引得进来、长得起来、冒得出来、留得下来。相对宽松的环境要比单纯的物质待遇更能让高水平文化人才聚集扎堆,发挥作用。在这个意义上,在必须的物质条件基本具备之后,文化强省建设的功夫应该聚焦到文化生态和文化环境的建设上来。要懂得以人文的方式去做文人的工作。懂得文化人内心的向往和追求,了解他们情之所系、心之所向、事之所需。氛围的营造、环境的优化、体制机制的适配,这些是文化建设的诗外功夫,但确是做好高水平文化人才队伍建设最需要的功夫。创新文化发展的体制机制是高水平文化人才队伍建设的重要保障。总之,高水平文化强省建设,需要打造让文化人在浙江过得舒心、干得起劲的整体环境。

  人文荟萃的浙江、文化自信的浙江,必将以敢为人先的精神,锐意改革,敢于创新,打造高水平文化人才聚集高地,实现新时代高水平文化强省建设的美好愿景。

  (罗卫东,浙江大学人文经济研究中心主任、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