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番禺旧水坑村:小村大工业,村企共谋划|广州百村观察

“工业村”的新故事,依旧在书写。 番禺旧水坑村:小村大工业,村企共谋划|广州百村观察 2024-12-10 11:51 来源:南方+ 在番禺旧水坑村,提起“五金总厂”几乎人人皆知,不只是当地村民,甚至外来投资者,还有在此工作、生活的人也有印象。 五金总厂是旧水坑村五金综合总厂的简称。这是旧水坑村的工业回忆,“1994年度广州地区100家最大乡镇企业排序第3名”的牌匾如今仍挂在五金总厂办公室内,在30年前村里便飞出一只“金凤凰”。 此后,伴随着以产权制度为核心的乡镇企业改革不断深化,五金总厂逐渐退出历史舞台,从乡镇企业转变为如今的旧水坑村五金综合总厂办公室,发挥着旧水坑村“金招牌”的作用。“对不少外来投资者来说,五金总厂就代表旧水坑村。”旧水坑村原副书记陈炯培说。 五金总厂是这个“工业村”发展历史的缩影,几经波折,工业依旧是旧水坑村的底气所在。有产业引擎带动,村民“钱袋子”满满,该村的村集体经济收入位居番禺第一。“工业村”的新故事,依旧在书写。 借船出海:开拓工业发展新道路 在旧水坑村五金综合总厂办公室,墙上挂着一块“1994年度广州地区100家最大乡镇企业排序第3名”的牌匾。 旧水坑村是广州市番禺区远近闻名的“富裕村”。改革开放以来,村集体和村民兴建工厂、引进外资,自发地推动村庄的工业化和城市化,成为番禺的“亿元村”之一。 上世纪70年代,旧水坑村曾是一个因缺水而深陷贫困的村落,连基本自给自足的生活都难以维持。在这个困境中,旧水坑村决定抓住时代的机遇,走工业化的发展道路。 于是,旧水坑村成立了五金综合总厂,为村庄的工业化进程奠定坚实的基础。 从1976年至1983年,旧水坑村开始承接来料加工业务,逐步积累了工业发展的经验。1984年,更是迎来招商引资,成功引入了日本胜美达等外资企业。这些外资企业的入驻,不仅为村庄带来了先进的生产技术和管理经验,还创造了大量的就业机会。 一直以来,旧水坑村坚持“制造业发家当家”发展核心,创新“村集体+外资”联合办厂模式,这种“借船出海”的合作模式极大地推动了村庄的飞速发展。 所谓“借船出海”,即旧水坑村无偿提供厂房、负责工人工资和部分管理人员,吸引不远千里而来的外商,让他们带着资金、设备和技术,在旧水坑村安家落户;而旧水坑村就是借助外商这艘拥有先进设备和技术的大船,驶入商海。 随着发展势头的日益猛进,旧水坑村有了选择厂商的底气。在这个过程中,合作建设丰达、胜美达等工业园区,抢抓高新电子行业发展风口,引进上下游配套产业,形成了独具特色的产业集群,工业集聚效应凸显,旧水坑村的经济实力不断增强。 2008年,这片仅有1.92平方公里的土地上,已经聚集了十万外来务工人员及其家属,村庄的繁荣景象令人瞩目。如今,旧水坑村辖内7家村集体与外资合作兴办的企业全部以生产高新电子产品为主,员工人数超1.3万,年加工费收入超5亿元。 然而,面对新的发展需求,新一届村委并没有停滞不前,而是提出了“二次创业”的发展战略。旧水坑村党委书记、村委会主任、理事会理事长陈炯良介绍,在市政府的支持下,旧水坑村集资兴建了现代化写字楼园区,进一步提升了村庄的吸引力和竞争力。 旧水坑村的崛起之路,是一条敢为人先、勇于创新的道路。村庄用实际行动证明了:机会总是留给有准备的人。 腾笼换鸟:探索工业厂房“EPC+O”新模式 花无百日红,旧水坑村也一度面临困境。2009年前后,卡西欧等外资厂迫于人力成本等原因,从村里纷纷撤离。 合作多年的“老朋友”不得不走,让旧水坑村意识到产业转型的迫在眉睫。传统加工贸易产业所代表的劳动密集型、资源粗放型发展模式,其外向依存度高、附加值低等弊端日益凸显,需要“多条腿走路”。 腾笼换鸟,成为旧水坑村的应对之策。对内,要盘活空置的厂房土地。该村将旧水坑五金综合总厂改组,成立旧水坑村经济合作社,以经济合作社出租厂房的形式来管理闲置厂房。此外,该村还成立两个经济合作社物业管理办公室和土地资产办公室,合理分工实现专业事情专业人来办,如其中一家物业管理办公室就主要负责租金、水电费、厂房出租管理等,做好企业服务。 近年来,旧水坑村先后盘活物业资源超9万平方米,为村集体增收1668万元/年。今年,总建筑面积约2万平方米的丰达二工厂新建厂房、文化中心、裕丰酒堂等物业改造运营,为村集体增收约720万元/年,并成功打造集制造业发展空间与高品质商业节点于一体的综合性空间。 对外,要严格把关引入企业标准。除了抓住龙头企业,旧水坑村也把目光投向有潜力的中小企业。该村已形成计算机、电路板、耳机耳塞、扬声器、掌上电脑等特色产业集群,近年来也有意识地拓展电子工业生产产业链,培育新的产业集群。 机会总是留给有准备的人。今年4月26日,番禺区印发《广州市番禺区农村建设用地高效开发利用先行先试方案》。这对旧水坑村来说是“瞌睡了有人送枕头”。 11月8日,番禺区旧水坑村村镇工业集聚区更新改造试点项目(一期)顺利完成勘察设计施工总承包及运营(EPCO)招标合同签订,成为首个成功应用新政策进行集体物业提前交易的实例。 该项目交易后,预计可为村集体在20年租期内带来7.8亿元的兜底收益(另有金额可观的40%物业利润分成和50%车位利润分成)。陈炯良介绍,目前已顺利完成一期启动区地块清租解约、旧厂房清拆、总承包及营运单位招标等工作,预计2026年12月完成建设。 值得一提的是,该项目一期地块探索“EPC+O”模式,即设计、施工、运营一体化,将招商工作前置到开发建设前,重点布局智能制造、社区配套和综合产业功能,同时瞄准智能智造绿色工业,推动特色产业集群发展,连贯产业廊道。 旧水坑村一系列“快拳”也带来良好效果:2023年村集体经济收入达1.39亿元,连续三年破亿且位居番禺区行政村首位。 安其居,乐其业。一幅乡村振兴新画卷正在旧水坑村缓缓铺开。 【记者手记】 主动出击,才能乘风而上 旧水坑村从贫穷村到“亿元村”的华丽变身让人赞叹,更让人意外的是,多年来该村的村集体经济收入一直能稳居番禺区前列。俗话说“打江山难,守江山更难”,旧水坑村发展起来后,一直主动出击。一个佐证是,旧水坑村一直把土地资源紧紧把握在自己手上,发展工业也是亲力亲为,并没有引入企业后就选择“背靠大树”,而是选择自己“种树”,目光长远且行动迅速,自己实现了旧水坑村的长期繁荣。 【对话百村】 旧水坑村是如何通过优化人居环境和营商环境,成功吸引并留住人才与产业的? 在产城融合进程中,旧水坑村持续关注着企业和外来务工人员的获得感。 旧水坑村拥有超过1万棵榕树,居全区榕树数量之首。于是,通过深度挖掘森林公园文化地标的魅力,投入超千万实施榕树公园周边景观提升、花海工程、打造榕树吧等系列改造工程,提升公园的生态环境和景观品质,打造成群众休闲娱乐的胜地,极大地促进了旅游业态的发展。 如今,连片320亩的榕树公园生态园已经成为乡村的一大亮点,吸引了大量游客前来观光、休闲和娱乐。 旧水坑村党委书记、村委会主任、理事会理事长陈炯良表示,为增强乡村自身“造血”能力,旧水坑村把握“百县千镇万村高质量发展工程”(下称“百千万工程”)历史机遇,通过推进“百千万工程”典型村培育工作,提级乡村品质,大力发展特色产业,打破单一的工业结构,推动多种业态并存。 他介绍道,在“百千万工程”的助力下,与番盈新公司结对,一方面投入968万元实施榕树公园周边景观提升工程及新城路段步行路径升级,增加机动车停车位;另一方面引入出租屋第三方代管、电动车充电服务、AI技术违停治理服务等。 既进一步促进了人居环境、村容村貌以及绿化美化亮化的根本性改善,满足群众娱乐、健身等精神生活需求,更有效推动了该村商业和服务业等多元化产业的蓬勃发展。 “我们还通过盘活旧水坑村酒堂,引入更多元化的餐饮店入驻,以盘活颖川中路一带,将颖川中路打造为‘中轴线’商业圈,为务工人员和村民提供更便捷的休闲消费的好去处,同时实现经济的内循环。”陈炯良表示,目前已吸纳多家餐饮文娱企业进驻经营,并鼓励商家从快餐和家庭式商铺向中大型餐饮品牌发展,积极引进连锁品牌,促进商业的繁荣和发展。 除了吃住等基本生活保障,旧水坑村还有一张“暖心牌”,建设升级公共文体场所设备。旧水坑综合运动场已拥有多项高标准的设施,包括400米塑胶跑道、标准足球场、灯光篮球场、羽毛球场、乒乓球桌以及各种健身设施。 此外,还设有儿童娱乐设施和各种免费休闲场所,如农家书屋、老年人活动中心和文化活动中心等。这些设施不仅为村民和务工人员提供了丰富的休闲选择,更彰显了旧水坑村的人文关怀。 南方+记者  钟晓宇 傅鹏

十二月 10, 2024 - 08:08
 4402
【广州】番禺旧水坑村:小村大工业,村企共谋划|广州百村观察

“工业村”的新故事,依旧在书写。

番禺旧水坑村:小村大工业,村企共谋划|广州百村观察


在番禺旧水坑村,提起“五金总厂”几乎人人皆知,不只是当地村民,甚至外来投资者,还有在此工作、生活的人也有印象。

五金总厂是旧水坑村五金综合总厂的简称。这是旧水坑村的工业回忆,“1994年度广州地区100家最大乡镇企业排序第3名”的牌匾如今仍挂在五金总厂办公室内,在30年前村里便飞出一只“金凤凰”。

此后,伴随着以产权制度为核心的乡镇企业改革不断深化,五金总厂逐渐退出历史舞台,从乡镇企业转变为如今的旧水坑村五金综合总厂办公室,发挥着旧水坑村“金招牌”的作用。“对不少外来投资者来说,五金总厂就代表旧水坑村。”旧水坑村原副书记陈炯培说。

五金总厂是这个“工业村”发展历史的缩影,几经波折,工业依旧是旧水坑村的底气所在。有产业引擎带动,村民“钱袋子”满满,该村的村集体经济收入位居番禺第一。“工业村”的新故事,依旧在书写。

借船出海:开拓工业发展新道路

在旧水坑村五金综合总厂办公室,墙上挂着一块“1994年度广州地区100家最大乡镇企业排序第3名”的牌匾。

旧水坑村是广州市番禺区远近闻名的“富裕村”。改革开放以来,村集体和村民兴建工厂、引进外资,自发地推动村庄的工业化和城市化,成为番禺的“亿元村”之一。

上世纪70年代,旧水坑村曾是一个因缺水而深陷贫困的村落,连基本自给自足的生活都难以维持。在这个困境中,旧水坑村决定抓住时代的机遇,走工业化的发展道路。

于是,旧水坑村成立了五金综合总厂,为村庄的工业化进程奠定坚实的基础。

从1976年至1983年,旧水坑村开始承接来料加工业务,逐步积累了工业发展的经验。1984年,更是迎来招商引资,成功引入了日本胜美达等外资企业。这些外资企业的入驻,不仅为村庄带来了先进的生产技术和管理经验,还创造了大量的就业机会。

一直以来,旧水坑村坚持“制造业发家当家”发展核心,创新“村集体+外资”联合办厂模式,这种“借船出海”的合作模式极大地推动了村庄的飞速发展。

所谓“借船出海”,即旧水坑村无偿提供厂房、负责工人工资和部分管理人员,吸引不远千里而来的外商,让他们带着资金、设备和技术,在旧水坑村安家落户;而旧水坑村就是借助外商这艘拥有先进设备和技术的大船,驶入商海。

随着发展势头的日益猛进,旧水坑村有了选择厂商的底气。在这个过程中,合作建设丰达、胜美达等工业园区,抢抓高新电子行业发展风口,引进上下游配套产业,形成了独具特色的产业集群,工业集聚效应凸显,旧水坑村的经济实力不断增强。

2008年,这片仅有1.92平方公里的土地上,已经聚集了十万外来务工人员及其家属,村庄的繁荣景象令人瞩目。如今,旧水坑村辖内7家村集体与外资合作兴办的企业全部以生产高新电子产品为主,员工人数超1.3万,年加工费收入超5亿元。

然而,面对新的发展需求,新一届村委并没有停滞不前,而是提出了“二次创业”的发展战略。旧水坑村党委书记、村委会主任、理事会理事长陈炯良介绍,在市政府的支持下,旧水坑村集资兴建了现代化写字楼园区,进一步提升了村庄的吸引力和竞争力。

旧水坑村的崛起之路,是一条敢为人先、勇于创新的道路。村庄用实际行动证明了:机会总是留给有准备的人。

腾笼换鸟:探索工业厂房“EPC+O”新模式

花无百日红,旧水坑村也一度面临困境。2009年前后,卡西欧等外资厂迫于人力成本等原因,从村里纷纷撤离。

合作多年的“老朋友”不得不走,让旧水坑村意识到产业转型的迫在眉睫。传统加工贸易产业所代表的劳动密集型、资源粗放型发展模式,其外向依存度高、附加值低等弊端日益凸显,需要“多条腿走路”。

腾笼换鸟,成为旧水坑村的应对之策。对内,要盘活空置的厂房土地。该村将旧水坑五金综合总厂改组,成立旧水坑村经济合作社,以经济合作社出租厂房的形式来管理闲置厂房。此外,该村还成立两个经济合作社物业管理办公室和土地资产办公室,合理分工实现专业事情专业人来办,如其中一家物业管理办公室就主要负责租金、水电费、厂房出租管理等,做好企业服务。

近年来,旧水坑村先后盘活物业资源超9万平方米,为村集体增收1668万元/年。今年,总建筑面积约2万平方米的丰达二工厂新建厂房、文化中心、裕丰酒堂等物业改造运营,为村集体增收约720万元/年,并成功打造集制造业发展空间与高品质商业节点于一体的综合性空间。

对外,要严格把关引入企业标准。除了抓住龙头企业,旧水坑村也把目光投向有潜力的中小企业。该村已形成计算机、电路板、耳机耳塞、扬声器、掌上电脑等特色产业集群,近年来也有意识地拓展电子工业生产产业链,培育新的产业集群。

机会总是留给有准备的人。今年4月26日,番禺区印发《广州市番禺区农村建设用地高效开发利用先行先试方案》。这对旧水坑村来说是“瞌睡了有人送枕头”。

11月8日,番禺区旧水坑村村镇工业集聚区更新改造试点项目(一期)顺利完成勘察设计施工总承包及运营(EPCO)招标合同签订,成为首个成功应用新政策进行集体物业提前交易的实例。

该项目交易后,预计可为村集体在20年租期内带来7.8亿元的兜底收益(另有金额可观的40%物业利润分成和50%车位利润分成)。陈炯良介绍,目前已顺利完成一期启动区地块清租解约、旧厂房清拆、总承包及营运单位招标等工作,预计2026年12月完成建设。

值得一提的是,该项目一期地块探索“EPC+O”模式,即设计、施工、运营一体化,将招商工作前置到开发建设前,重点布局智能制造、社区配套和综合产业功能,同时瞄准智能智造绿色工业,推动特色产业集群发展,连贯产业廊道。

旧水坑村一系列“快拳”也带来良好效果:2023年村集体经济收入达1.39亿元,连续三年破亿且位居番禺区行政村首位。

安其居,乐其业。一幅乡村振兴新画卷正在旧水坑村缓缓铺开。

【记者手记】

主动出击,才能乘风而上

旧水坑村从贫穷村到“亿元村”的华丽变身让人赞叹,更让人意外的是,多年来该村的村集体经济收入一直能稳居番禺区前列。俗话说“打江山难,守江山更难”,旧水坑村发展起来后,一直主动出击。一个佐证是,旧水坑村一直把土地资源紧紧把握在自己手上,发展工业也是亲力亲为,并没有引入企业后就选择“背靠大树”,而是选择自己“种树”,目光长远且行动迅速,自己实现了旧水坑村的长期繁荣。

【对话百村】

旧水坑村是如何通过优化人居环境和营商环境,成功吸引并留住人才与产业的?

在产城融合进程中,旧水坑村持续关注着企业和外来务工人员的获得感。

旧水坑村拥有超过1万棵榕树,居全区榕树数量之首。于是,通过深度挖掘森林公园文化地标的魅力,投入超千万实施榕树公园周边景观提升、花海工程、打造榕树吧等系列改造工程,提升公园的生态环境和景观品质,打造成群众休闲娱乐的胜地,极大地促进了旅游业态的发展。

如今,连片320亩的榕树公园生态园已经成为乡村的一大亮点,吸引了大量游客前来观光、休闲和娱乐。

旧水坑村党委书记、村委会主任、理事会理事长陈炯良表示,为增强乡村自身“造血”能力,旧水坑村把握“百县千镇万村高质量发展工程”(下称“百千万工程”)历史机遇,通过推进“百千万工程”典型村培育工作,提级乡村品质,大力发展特色产业,打破单一的工业结构,推动多种业态并存。

他介绍道,在“百千万工程”的助力下,与番盈新公司结对,一方面投入968万元实施榕树公园周边景观提升工程及新城路段步行路径升级,增加机动车停车位;另一方面引入出租屋第三方代管、电动车充电服务、AI技术违停治理服务等。

既进一步促进了人居环境、村容村貌以及绿化美化亮化的根本性改善,满足群众娱乐、健身等精神生活需求,更有效推动了该村商业和服务业等多元化产业的蓬勃发展。

“我们还通过盘活旧水坑村酒堂,引入更多元化的餐饮店入驻,以盘活颖川中路一带,将颖川中路打造为‘中轴线’商业圈,为务工人员和村民提供更便捷的休闲消费的好去处,同时实现经济的内循环。”陈炯良表示,目前已吸纳多家餐饮文娱企业进驻经营,并鼓励商家从快餐和家庭式商铺向中大型餐饮品牌发展,积极引进连锁品牌,促进商业的繁荣和发展。

除了吃住等基本生活保障,旧水坑村还有一张“暖心牌”,建设升级公共文体场所设备。旧水坑综合运动场已拥有多项高标准的设施,包括400米塑胶跑道、标准足球场、灯光篮球场、羽毛球场、乒乓球桌以及各种健身设施。

此外,还设有儿童娱乐设施和各种免费休闲场所,如农家书屋、老年人活动中心和文化活动中心等。这些设施不仅为村民和务工人员提供了丰富的休闲选择,更彰显了旧水坑村的人文关怀。

南方+记者  钟晓宇 傅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