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来了?长什么样?

【文/观察者网专栏作者 晨枫】 中国需要六代机是肯定的,这些年也在歼-10、歼-20等先进战斗机的设计、制造和使用中快速积累,并形成新的突破,具备了研发六代机的条件。 不过中国并没有颁布过战斗机划代的正式标准。歼-20刚出来的时候,被亲昵地称为“黑丝”。因为当时歼-20被定位为四代机,“丝带”是一个婉转的谐音,加上外观是灰黑色的,就成“黑丝”了。在美国改口后,歼-20现在一般被称为五代机,六代机自然就是下一代。 在五代机之前,美欧俄无疑是领先者,中国是后来者。虽然最终居上了,但毕竟是后来的。然而在六代机上,中国要领先了,这在军事、政治、心理上的影响都不可估量。 六代机应该是什么样?其他国家其实都在蠢蠢欲动,但美国NGAD(Next-Generation Air Dominance,下一代空中主宰)陷入困局,俄罗斯根本跟不动,欧洲推出英意日的“暴风“,法德西推出NGF。即使作为PPT战斗机,人们也只有两个字:“就这?” 英意日“暴风”(上)和法德西NGF(下),“就这?” 最接近靠谱的是2023年6月洛克希德-马丁的臭鼬工厂在纪念成立80周年时,披露过一个神秘的轮廓图。一般认为这是洛马的六代机设计,美国空军称为NGAD。当然,NGAD据说单价高达3亿美元,连美国空军都受不了。现在计划陷入“脑死亡”,只有“上帝之手”才能起死复生。 除了各种想象图,臭鼬工厂披露的轮廓图(右)可能是最接近六代机的官泄,左为人们根据右侧轮廓图发挥而成的想象图 五代机要具备隐身、超巡、超机动、超级态势感知,最终只有F-22和歼-20全做到了。歼-35的技术数据现在还不清楚,没法说是否全做到,F-35至少没有做到超巡,超机动也很勉强。 六代机至少需要做到五代机能做的,可能还要加上高度AI、有人-无人双模式(optionally manned)、无人僚机等。 高度AI到底能做到什么不好说,但必要性不需多说。双模式是新生事物。无人机要达到甚至超过有人机的战斗力,很难比有人机更轻小、更低成本,因为座舱和飞行员生命保障系统的相对占用空间和成本占比越来越小。而有人机的无人化成本和技术难度越来越低,双模式可能反而是最合理的。无人僚机与六代机的关系更加间接,对六代机的气动设计基本上没有影响。 说起来,人们最关注的“六代机什么样”,主要还是气动设计,也就是说,依然围绕隐身、超巡、超机动。其他的都是“内秀”,外观上看不出来,在原则上也没有理由不能在五代机上实现。 隐身已经不神秘了,边缘对齐、避免形成稳定回波的大面积表面、减少突出物,这些都是人们熟知的原则。 在五代机时代,鸭翼vs正常平尾、大垂尾vs小全动垂尾(有时还要加腹鳍)、DSI进气口vs加莱特进气口、发动机宽间距vs窄间距、二元喷口vs轴对称喷口vs固定喷口,都是人们熟知的争议话题。在F-35时代,还有冷却空气不足的问题。随着主动电扫雷达和可能的激光、微波武器的发展,机载发电能力也成为新的挑战。 鸭翼也好,正常平尾也好,都是突出物,都在某一角度形成较强的雷达回波。最好是无鸭翼,也无平尾。 无尾飞机是存在的。大三角翼飞机也称无尾三角翼飞机,就是因为无平尾。连垂尾也取消了,就是彻底的无尾飞机了。B-2是第一个量产的无尾飞机,采用飞翼布局。B-2之后,有很多无尾飞翼出现,中国的“彩虹-7”也是一个。 B-2是最早量产的无尾飞机,注意翼尖的开裂式副翼 无尾飞翼气动效率高,“每一寸结构都用于产生升力”,但飞控挑战很大。纵轴太短导致俯仰控制力矩不足,B-2用“海狸尾”增加机尾控制面的控制力。没有垂尾使得常规的“箭尾羽”原理不再适用,B-2用开裂式副翼,上下对称打开时形成翼尖阻力,两侧翼尖不对称打开就形成差动阻力,以此形成偏航力矩,控制方向。问题是增加巡航阻力,影响隐身。X-47B不再用复杂的开裂式副翼,而是单片式副翼与上表面扰流片配合,但还是换汤不换药。 F-22采用常规的固定面加舵面的高大垂尾 歼-20采用全动垂尾 无尾飞机也解决了侧向隐身的难题。无论是常规的固定面加舵面的高大垂尾,还是低小的全动垂尾加腹鳍,都有侧向隐身问题。苏-57采用全动小垂尾,而且无腹鳍,是因为双发之间的“隧道”效应补偿了腹鳍的缺失。 无数六代机的想象图都从无尾飞机开始,但都没有说明如何解决飞控难题 无数六代机想象图都是无尾的。没有平尾,也没有垂尾,好比传统的大三角翼战斗机砍掉了垂尾。问题是没有说明如何解决气动控制问题。 F-22使用加莱特进气口 歼-20使用DSI进气口 在五代机里,F-22采用加莱特进气口,F-35、歼-20、歼-35都采用DSI进气口。一般认为DSI比加莱特的隐身更好,其实好在取消了加莱特的附面层隔道,DSI的鼓包本身是突出物,并不有利于隐身。但加莱特的超巡特性更好,斜切菱形的进气口唇口更加有利于宽范围的激波控制,DSI不容易对较大的速度范围都做到足够优化。

十二月 27, 2024 - 12:26
 4281
她来了?长什么样?

【文/观察者网专栏作者 晨枫】

中国需要六代机是肯定的,这些年也在歼-10、歼-20等先进战斗机的设计、制造和使用中快速积累,并形成新的突破,具备了研发六代机的条件。

不过中国并没有颁布过战斗机划代的正式标准。歼-20刚出来的时候,被亲昵地称为“黑丝”。因为当时歼-20被定位为四代机,“丝带”是一个婉转的谐音,加上外观是灰黑色的,就成“黑丝”了。在美国改口后,歼-20现在一般被称为五代机,六代机自然就是下一代。

在五代机之前,美欧俄无疑是领先者,中国是后来者。虽然最终居上了,但毕竟是后来的。然而在六代机上,中国要领先了,这在军事、政治、心理上的影响都不可估量。

六代机应该是什么样?其他国家其实都在蠢蠢欲动,但美国NGAD(Next-Generation Air Dominance,下一代空中主宰)陷入困局,俄罗斯根本跟不动,欧洲推出英意日的“暴风“,法德西推出NGF。即使作为PPT战斗机,人们也只有两个字:“就这?”

英意日“暴风”(上)和法德西NGF(下),“就这?”

最接近靠谱的是2023年6月洛克希德-马丁的臭鼬工厂在纪念成立80周年时,披露过一个神秘的轮廓图。一般认为这是洛马的六代机设计,美国空军称为NGAD。当然,NGAD据说单价高达3亿美元,连美国空军都受不了。现在计划陷入“脑死亡”,只有“上帝之手”才能起死复生。

除了各种想象图,臭鼬工厂披露的轮廓图(右)可能是最接近六代机的官泄,左为人们根据右侧轮廓图发挥而成的想象图

五代机要具备隐身、超巡、超机动、超级态势感知,最终只有F-22和歼-20全做到了。歼-35的技术数据现在还不清楚,没法说是否全做到,F-35至少没有做到超巡,超机动也很勉强。

六代机至少需要做到五代机能做的,可能还要加上高度AI、有人-无人双模式(optionally manned)、无人僚机等。

高度AI到底能做到什么不好说,但必要性不需多说。双模式是新生事物。无人机要达到甚至超过有人机的战斗力,很难比有人机更轻小、更低成本,因为座舱和飞行员生命保障系统的相对占用空间和成本占比越来越小。而有人机的无人化成本和技术难度越来越低,双模式可能反而是最合理的。无人僚机与六代机的关系更加间接,对六代机的气动设计基本上没有影响。

说起来,人们最关注的“六代机什么样”,主要还是气动设计,也就是说,依然围绕隐身、超巡、超机动。其他的都是“内秀”,外观上看不出来,在原则上也没有理由不能在五代机上实现。

隐身已经不神秘了,边缘对齐、避免形成稳定回波的大面积表面、减少突出物,这些都是人们熟知的原则。

在五代机时代,鸭翼vs正常平尾、大垂尾vs小全动垂尾(有时还要加腹鳍)、DSI进气口vs加莱特进气口、发动机宽间距vs窄间距、二元喷口vs轴对称喷口vs固定喷口,都是人们熟知的争议话题。在F-35时代,还有冷却空气不足的问题。随着主动电扫雷达和可能的激光、微波武器的发展,机载发电能力也成为新的挑战。

鸭翼也好,正常平尾也好,都是突出物,都在某一角度形成较强的雷达回波。最好是无鸭翼,也无平尾。

无尾飞机是存在的。大三角翼飞机也称无尾三角翼飞机,就是因为无平尾。连垂尾也取消了,就是彻底的无尾飞机了。B-2是第一个量产的无尾飞机,采用飞翼布局。B-2之后,有很多无尾飞翼出现,中国的“彩虹-7”也是一个。

B-2是最早量产的无尾飞机,注意翼尖的开裂式副翼

无尾飞翼气动效率高,“每一寸结构都用于产生升力”,但飞控挑战很大。纵轴太短导致俯仰控制力矩不足,B-2用“海狸尾”增加机尾控制面的控制力。没有垂尾使得常规的“箭尾羽”原理不再适用,B-2用开裂式副翼,上下对称打开时形成翼尖阻力,两侧翼尖不对称打开就形成差动阻力,以此形成偏航力矩,控制方向。问题是增加巡航阻力,影响隐身。X-47B不再用复杂的开裂式副翼,而是单片式副翼与上表面扰流片配合,但还是换汤不换药。

F-22采用常规的固定面加舵面的高大垂尾

歼-20采用全动垂尾

无尾飞机也解决了侧向隐身的难题。无论是常规的固定面加舵面的高大垂尾,还是低小的全动垂尾加腹鳍,都有侧向隐身问题。苏-57采用全动小垂尾,而且无腹鳍,是因为双发之间的“隧道”效应补偿了腹鳍的缺失。

无数六代机的想象图都从无尾飞机开始,但都没有说明如何解决飞控难题

无数六代机想象图都是无尾的。没有平尾,也没有垂尾,好比传统的大三角翼战斗机砍掉了垂尾。问题是没有说明如何解决气动控制问题。

F-22使用加莱特进气口

歼-20使用DSI进气口

在五代机里,F-22采用加莱特进气口,F-35、歼-20、歼-35都采用DSI进气口。一般认为DSI比加莱特的隐身更好,其实好在取消了加莱特的附面层隔道,DSI的鼓包本身是突出物,并不有利于隐身。但加莱特的超巡特性更好,斜切菱形的进气口唇口更加有利于宽范围的激波控制,DSI不容易对较大的速度范围都做到足够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