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嘉莹留下的接力棒

  11月24日,教育家、诗人叶嘉莹逝世,享年100岁。这是一条令人悲戚的消息,但此时,叶嘉莹广为人知的一句话浮现在很多人的心头:诗词,让我们心灵不死。  世间再无叶嘉莹。在万千悼文中,也有很多情真意切的诗词。以诗歌之名,以诗歌之义,为“中国最后一位穿裙子的先生”送行,这应该是最好的方式。  叶嘉莹辞世,何以引发悼念潮?中国作协所致唁电或能说明,“她用一生诠释中华诗学的精神真谛”。这也让人想到,在获评2020年度感动中国十大人物时,叶嘉莹所获颁奖词:你是诗词的女儿,你是风雅的先生。  无论是这些评语,还是叶嘉莹的毕生传奇故事,都印证了两个事实。  其一,诗词成就了叶嘉莹。她出生于战乱年代,青年时父亲失联、母亲离世,中年时婚姻不幸、长女殒命,这样的苦难何其沉重?在无人知晓的悲苦中,叶嘉莹以诗词宣泄、感怀,不仅走出了苦难,此后更以传承诗词文化、“发掘诗歌秘密”为己任,成为当世高人。正如她所言,古典诗词“对我有一种感发生命的感动和召唤”。人们常说“诗以言志”,在叶嘉莹的一生中,“诗以铸人”,也是事实。如此样本,世间罕有。  其二,叶嘉莹毕生都只做一件事:以诗渡人。她对“易安灯火”“唐宋薪传”“静安绝学”念兹在兹,却并不满足于自得其乐。她致力于把诗词的深厚养分,输送给更多人,以增进他人的诗歌学养。就连作家、戏剧家白先勇也说过,“叶先生是引导我进入中国诗词殿堂的人”。她直言:“我平生经过离乱,个人的悲苦微不足道,但是中国宝贵的传统,这些诗文人格、品性,是在污秽当中的一点光明,希望把光明传下去。”她立志把诗词传给下一代,让《中国诗词大会》名扬四海,也震撼了许多习惯于在书斋里怀想的古典文学学者。她以深入浅出、妙趣横生的讲解,把“学院派诗歌教学”扩大为一个社会的“诗词课”。她还捐出积蓄3500多万元成立“迦陵基金”,在全球范围内弘扬中华诗教,展现出宏阔的文化视野。  然而,当人们对她裸捐全部家产津津乐道时,她却公开向媒体表达不悦,因为这并不是她在意的地方,她在意的只是“学问”二字,在意的是能不能让这份学问滋养人心。这样的深意,超然于世,也校正了我们的习惯性评价。  如果说,叶嘉莹先生给我们留下了诸多遗产的话,那么,最宝贵的遗产显然是:关怀苍生、流播诗教且保持恒心。  在一个几乎人人都能念出几句古诗的国度,还有必要把诗歌“掰碎了讲”,从诗歌中找寻秘而不宣的密码,追求一份深沉的共鸣吗?当然有必要。在崇尚诗教的她眼里,一些青年人因为被一时短浅的功利和物欲所蒙蔽,不再能认识诗词可以提升人之心灵品质的功能,这是一件极为遗憾的事。而诗词教育不仅是一种关乎生命的自我救赎,也是让一个社会变得更干净、更美好的路径,为此,她致力于帮助年轻人找到“一扇走入诗歌世界的大门”。显然,这是一项艰难的、进行中的任务。  就此而言,叶嘉莹先生的远行,并不是一个“句号”。相反,她留下了一支“接力棒”。

11月 26, 2024 - 12:47
 4133
叶嘉莹留下的接力棒

  11月24日,教育家、诗人叶嘉莹逝世,享年100岁。这是一条令人悲戚的消息,但此时,叶嘉莹广为人知的一句话浮现在很多人的心头:诗词,让我们心灵不死。

  世间再无叶嘉莹。在万千悼文中,也有很多情真意切的诗词。以诗歌之名,以诗歌之义,为“中国最后一位穿裙子的先生”送行,这应该是最好的方式。

  叶嘉莹辞世,何以引发悼念潮?中国作协所致唁电或能说明,“她用一生诠释中华诗学的精神真谛”。这也让人想到,在获评2020年度感动中国十大人物时,叶嘉莹所获颁奖词:你是诗词的女儿,你是风雅的先生。

  无论是这些评语,还是叶嘉莹的毕生传奇故事,都印证了两个事实。

  其一,诗词成就了叶嘉莹。她出生于战乱年代,青年时父亲失联、母亲离世,中年时婚姻不幸、长女殒命,这样的苦难何其沉重?在无人知晓的悲苦中,叶嘉莹以诗词宣泄、感怀,不仅走出了苦难,此后更以传承诗词文化、“发掘诗歌秘密”为己任,成为当世高人。正如她所言,古典诗词“对我有一种感发生命的感动和召唤”。人们常说“诗以言志”,在叶嘉莹的一生中,“诗以铸人”,也是事实。如此样本,世间罕有。

  其二,叶嘉莹毕生都只做一件事:以诗渡人。她对“易安灯火”“唐宋薪传”“静安绝学”念兹在兹,却并不满足于自得其乐。她致力于把诗词的深厚养分,输送给更多人,以增进他人的诗歌学养。就连作家、戏剧家白先勇也说过,“叶先生是引导我进入中国诗词殿堂的人”。她直言:“我平生经过离乱,个人的悲苦微不足道,但是中国宝贵的传统,这些诗文人格、品性,是在污秽当中的一点光明,希望把光明传下去。”她立志把诗词传给下一代,让《中国诗词大会》名扬四海,也震撼了许多习惯于在书斋里怀想的古典文学学者。她以深入浅出、妙趣横生的讲解,把“学院派诗歌教学”扩大为一个社会的“诗词课”。她还捐出积蓄3500多万元成立“迦陵基金”,在全球范围内弘扬中华诗教,展现出宏阔的文化视野。

  然而,当人们对她裸捐全部家产津津乐道时,她却公开向媒体表达不悦,因为这并不是她在意的地方,她在意的只是“学问”二字,在意的是能不能让这份学问滋养人心。这样的深意,超然于世,也校正了我们的习惯性评价。

  如果说,叶嘉莹先生给我们留下了诸多遗产的话,那么,最宝贵的遗产显然是:关怀苍生、流播诗教且保持恒心。

  在一个几乎人人都能念出几句古诗的国度,还有必要把诗歌“掰碎了讲”,从诗歌中找寻秘而不宣的密码,追求一份深沉的共鸣吗?当然有必要。在崇尚诗教的她眼里,一些青年人因为被一时短浅的功利和物欲所蒙蔽,不再能认识诗词可以提升人之心灵品质的功能,这是一件极为遗憾的事。而诗词教育不仅是一种关乎生命的自我救赎,也是让一个社会变得更干净、更美好的路径,为此,她致力于帮助年轻人找到“一扇走入诗歌世界的大门”。显然,这是一项艰难的、进行中的任务。

  就此而言,叶嘉莹先生的远行,并不是一个“句号”。相反,她留下了一支“接力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