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浙江的“形”与“势”
就在几天前,加快建设创新浙江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动员部署会暨全省科学技术奖励大会召开,吹响了加快建设创新浙江的号角。大会明确提出,做深做透“推动教育科技人才一体改革发展,一体建设教育强省、科技强省、人才强省”“强化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统筹推进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新兴产业培育壮大、未来产业前瞻布局”两篇大文章,搭建了加快建设创新浙江、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的“路”和“桥”。 很长一个时期以来,浙江都高度重视创新强省和科技强省建设。尤其是党的十八大以来,经过10多年的超常规、大力度投入,浙江全社会R&D经费投入年均增长保持在百分之十以上。近日发布的由科技部指导编写的《中国区域创新能力评价报告2024》显示,浙江区域创新能力已连续3年居全国第四位。 除了全社会创新投入在持续扩大,浙江的高新技术企业数和科技型中小企业数也已实现了一轮倍增,并持续保持较快增长。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比重已由2017年的不足50%提高到2023年的近70%。2023年,在规上工业中,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占比已提升至33.3%。 坚持以科技创新为引领、以企业为主体、以新质生产力为支撑的创新驱动发展模式,成为当前浙江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有效路径和首要任务。量变引发质变,经过数十年的发展,从科技创新投入到创新主体、创新环境、创新产出,创新浙江之“形”已初成体系、初具成效。这些都为我们补齐科技创新、产业创新领域短板差距奠定了基础,也是加快建设创新浙江、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底气和信心所在。 同时,我们也必须清醒地看到,当前浙江发展又面临资源要素缺乏、发展动能减弱、发展空间受限、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等新的“成长的烦恼”;不少企业从“商”到“创”的转型之路还没有完全走出来;浙江高质量发展正面临必须跨越的平台期、瓶颈期。 下一步,要让创新浙江再上新台阶,加速从创新型省份向高水平创新型省份迈进,还须按照省委、省政府的部署,乘势而上、顺势而为、因势而行,加快在全社会形成合力推进创新浙江蔚然成“势”。新的阶段,创新浙江要形成好势头,已不是简单意义上的量的扩张,更不是机械性针对先进的比学赶超,而是要坚持新发展理念,遵循创新发展更底层的逻辑和规律的体制重塑、结构重塑和发展重塑。 越创新,要越改革。唯改革者进,唯创新者强,唯改革创新者胜。改革和创新的一体关系,决定了没有改革,就不会有持续创新。创新的表象是发展先进生产力,但创新的底层逻辑是形成有利于先进生产力形成和发展的生产关系。作为资源小省,浙江改革开放以来40多年实力跃迁,走的是坚持市场创新、模式创新不断放大技术创新推动产业创新升级之路,但其中发挥关键性作用的是顺应全球化趋势和市场化规律的制度创新。当前因地制宜培育新质生产力,推动技术革命转型升级、生产性要素创新性配置、产业深度转型升级,就是要在更严峻的外部环境和更高要求的约束条件下,结合自身发展基础、资源禀赋和区域条件,形成有利于产业高级化、要素市场化、技术高端化、发展数智化和绿色化的制度环境和治理体系。 因此,推动创新,制度重于技术。这就需要政府积极有为,着力破除阻碍新质生产力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保护好知识产权,最大限度激发科技作为第一生产力所蕴藏的巨大潜能。市场为主决定,则要充分调动各主体各要素积极性,在生产要素配置上形成由市场评价贡献、按贡献决定报酬的机制,让劳动、资本、土地、知识、技术、管理和数据等生产要素畅通流动、高效配置、充分发展。 越创新,要越开放。过去的创新实践反复证明,真正的创新一定是开放创新,高水平的创新也一定是在高水平的开放中发生的。创新浙江要走在前列,必须融入国家创新体系和全球创新网络中去,打造更开放更共享的创新生态,吸收一切先进的观念、知识、人才和方法,才有可能在不进则退的创新洪流中立于不败之地。充分利用好国际国内两种资源、两个市场,既为浙江创新提供了充足的市场资源、资金资源、技术资源和人才资源,同时也将推动浙江创新生态在良性的互动与竞争中,因地制宜占领有利位置,实现更高水平跃迁。 越创新,要越人文。新质生产力的竞争,本质是创新人才的竞争。建设创新浙江,要从系统观念出发,一体畅通教育、科技和人才良性循环,实现培养人、使用人、成就人的逻辑贯通,加速创新强省和人文强省的融合。要加快适应教育从精英教育向大众教育的转变,在培养人上,坚持“有教无类”深化教育体制综合改革,建立人人皆可成才的现代化教育模式,按照科技引领、人文融合、资源共享的导向加大与社会需求动态匹配的优质教育供给,避免人才过早筛选、过早定性,保持人才的好奇心、批判力和想象力。在使用人上,进一步提高不同阶段,不同领域人才软性投入在激励中的比重、建立人人皆可尽其才的自由成长生态和创新氛围,让发展新质生产力所需的人才不断涌现、成群而来。在成就人上,深化多元化、国际化的人才评价,不拘一格的发现机制和开放包容的人才发展制度改革,聚天下英才而用之。 越创新,要越包容。创新是一个在不断试错中成就的过程。没有一定会成功的试验,也没有稳赚不亏的创新投入,更没有一直成功的人才和企业,当然不会有百分之百正确的创新决策。创新的成败规律,决定了必须构建一个包容式增长的创新激励体制机制,对创新投入、创新人才、创新活动和创新决策给予包容试错的机会,引导全社会形成一种宽容失败、包容风险的氛围。如何让推动创新的科学家、企业家和创新团队敢于冒险、大胆创新,让支持创新的决策者、执行者敢于担当、锐意进取,考验着我们的发展智慧。 (潘毅刚,浙江省发展规划研究院副院长、研究员)
就在几天前,加快建设创新浙江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动员部署会暨全省科学技术奖励大会召开,吹响了加快建设创新浙江的号角。大会明确提出,做深做透“推动教育科技人才一体改革发展,一体建设教育强省、科技强省、人才强省”“强化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统筹推进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新兴产业培育壮大、未来产业前瞻布局”两篇大文章,搭建了加快建设创新浙江、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的“路”和“桥”。
很长一个时期以来,浙江都高度重视创新强省和科技强省建设。尤其是党的十八大以来,经过10多年的超常规、大力度投入,浙江全社会R&D经费投入年均增长保持在百分之十以上。近日发布的由科技部指导编写的《中国区域创新能力评价报告2024》显示,浙江区域创新能力已连续3年居全国第四位。
除了全社会创新投入在持续扩大,浙江的高新技术企业数和科技型中小企业数也已实现了一轮倍增,并持续保持较快增长。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比重已由2017年的不足50%提高到2023年的近70%。2023年,在规上工业中,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占比已提升至33.3%。
坚持以科技创新为引领、以企业为主体、以新质生产力为支撑的创新驱动发展模式,成为当前浙江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有效路径和首要任务。量变引发质变,经过数十年的发展,从科技创新投入到创新主体、创新环境、创新产出,创新浙江之“形”已初成体系、初具成效。这些都为我们补齐科技创新、产业创新领域短板差距奠定了基础,也是加快建设创新浙江、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底气和信心所在。
同时,我们也必须清醒地看到,当前浙江发展又面临资源要素缺乏、发展动能减弱、发展空间受限、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等新的“成长的烦恼”;不少企业从“商”到“创”的转型之路还没有完全走出来;浙江高质量发展正面临必须跨越的平台期、瓶颈期。
下一步,要让创新浙江再上新台阶,加速从创新型省份向高水平创新型省份迈进,还须按照省委、省政府的部署,乘势而上、顺势而为、因势而行,加快在全社会形成合力推进创新浙江蔚然成“势”。新的阶段,创新浙江要形成好势头,已不是简单意义上的量的扩张,更不是机械性针对先进的比学赶超,而是要坚持新发展理念,遵循创新发展更底层的逻辑和规律的体制重塑、结构重塑和发展重塑。
越创新,要越改革。唯改革者进,唯创新者强,唯改革创新者胜。改革和创新的一体关系,决定了没有改革,就不会有持续创新。创新的表象是发展先进生产力,但创新的底层逻辑是形成有利于先进生产力形成和发展的生产关系。作为资源小省,浙江改革开放以来40多年实力跃迁,走的是坚持市场创新、模式创新不断放大技术创新推动产业创新升级之路,但其中发挥关键性作用的是顺应全球化趋势和市场化规律的制度创新。当前因地制宜培育新质生产力,推动技术革命转型升级、生产性要素创新性配置、产业深度转型升级,就是要在更严峻的外部环境和更高要求的约束条件下,结合自身发展基础、资源禀赋和区域条件,形成有利于产业高级化、要素市场化、技术高端化、发展数智化和绿色化的制度环境和治理体系。
因此,推动创新,制度重于技术。这就需要政府积极有为,着力破除阻碍新质生产力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保护好知识产权,最大限度激发科技作为第一生产力所蕴藏的巨大潜能。市场为主决定,则要充分调动各主体各要素积极性,在生产要素配置上形成由市场评价贡献、按贡献决定报酬的机制,让劳动、资本、土地、知识、技术、管理和数据等生产要素畅通流动、高效配置、充分发展。
越创新,要越开放。过去的创新实践反复证明,真正的创新一定是开放创新,高水平的创新也一定是在高水平的开放中发生的。创新浙江要走在前列,必须融入国家创新体系和全球创新网络中去,打造更开放更共享的创新生态,吸收一切先进的观念、知识、人才和方法,才有可能在不进则退的创新洪流中立于不败之地。充分利用好国际国内两种资源、两个市场,既为浙江创新提供了充足的市场资源、资金资源、技术资源和人才资源,同时也将推动浙江创新生态在良性的互动与竞争中,因地制宜占领有利位置,实现更高水平跃迁。
越创新,要越人文。新质生产力的竞争,本质是创新人才的竞争。建设创新浙江,要从系统观念出发,一体畅通教育、科技和人才良性循环,实现培养人、使用人、成就人的逻辑贯通,加速创新强省和人文强省的融合。要加快适应教育从精英教育向大众教育的转变,在培养人上,坚持“有教无类”深化教育体制综合改革,建立人人皆可成才的现代化教育模式,按照科技引领、人文融合、资源共享的导向加大与社会需求动态匹配的优质教育供给,避免人才过早筛选、过早定性,保持人才的好奇心、批判力和想象力。在使用人上,进一步提高不同阶段,不同领域人才软性投入在激励中的比重、建立人人皆可尽其才的自由成长生态和创新氛围,让发展新质生产力所需的人才不断涌现、成群而来。在成就人上,深化多元化、国际化的人才评价,不拘一格的发现机制和开放包容的人才发展制度改革,聚天下英才而用之。
越创新,要越包容。创新是一个在不断试错中成就的过程。没有一定会成功的试验,也没有稳赚不亏的创新投入,更没有一直成功的人才和企业,当然不会有百分之百正确的创新决策。创新的成败规律,决定了必须构建一个包容式增长的创新激励体制机制,对创新投入、创新人才、创新活动和创新决策给予包容试错的机会,引导全社会形成一种宽容失败、包容风险的氛围。如何让推动创新的科学家、企业家和创新团队敢于冒险、大胆创新,让支持创新的决策者、执行者敢于担当、锐意进取,考验着我们的发展智慧。
(潘毅刚,浙江省发展规划研究院副院长、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