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车企的难度,还不到“地狱级”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AI芯智驾,作者:Alberta,题图来源:AI生成比亚迪让供应商降价的事让大众看到汽车行业的寒气。“(报价时)第一轮舍掉正常理论,第二轮拿掉财务费用,第三轮去掉管理费用……最终报价比首轮低十多个百分点”,每一轮报价的每一个数字,都尽显残酷。中国产业链的优势其实一直在供应链。人力成本是一方面,更重要的是供应链的“弹性程度”。早年北京浙江村爆款产品的订单被分拆给家族/同乡成员,在极短时间内吞吐大量订单,几乎就是中国供应链一贯以来的注脚(见项颷《跨越边界的社区:北京“浙江村”的生活史》)。后来,Shein出海,Temu出海,莫不是利用中国可快速承接吞吐订单的优势,再兼人力成本低廉。过渡到更精密的汽车制造,这一情况也并未改变。外行人在新闻讨论里寻求某种理念正确与概念性的公平,但业内人都在咬紧牙关,拼着断尾的巨大损失也要咬牙求生。因为这是留给产业链里为数不多的机会,但凡不跟着押注,就是失去生意、破产、裁员。往更大视角看,全球经济都不乐观,中国汽车产业还有出海竞争力,新能源汽车在国内也节节攀高,而海外同类产业几乎日薄西山。大众汽车在10月末首次决定在德国本土裁员,关停3家工厂,占德国工厂总数的30%。原本工会还打算和大众汽车谈加薪,在德国通货膨胀,食物价格去年一跃涨了12.4%的情况下谈7%的涨薪。但关停工厂、裁员的消息一出,大众员工首先要想的是如何保住工作。IG Metall(德国金属行业工会)和大众汽车集团往返谈判了三轮,提了一些方案节省15亿欧元(约合114.92亿元人民币),但被大众拒绝,声称不要这种“创口贴”式的补救措施,接下来2~4年要把人力成本收窄至少40亿欧元。随后,大众的10个工厂、10万员工参与罢工。每班次停工2小时,警告大众汽车如果不听取他们的诉求,下一步可能会24小时或无限制地停工。寒风吹拂到中国供应链,但海外车厂已是凛冬将至,甚至不是断尾,而是修剪去多年产业经营里形成的庞大根系的所有外围,把每一分营养保留下来,“过冬”。坐在稻谷满仓上的外资车企,惊恐于身边邻居的快速崛起;但乘东风的中国车企,却似乎还没有吃到时代红利。在世代与趋势的变化里,多股力量的角逐,消磨了新生势力一往无前的趋势。所有人都知道新能源是趋势,而电动车是其中商业化跑得最快的那一个。但油车的庞大市占率还未到被击碎的时刻。保时捷总部在思考全球电车销量后,毅然回归以油车为主;国内近两年也因增程车型的大卖而提倡油电平权;做纯电的蔚来在Q3财报曝光后大受非议;造一场新梦的小鹏,财报迎来“史上最强”。多股力量在2024年的名利场上争锋、融汇,人们认准自己相信的方向争涌向前。智驾、出海、更严苛的“丰田模式”,基础建设、服务、“得车率”,嗯,还有营销。业内玩家从中摘取不同的多个侧面,打造成自己的优势,以期走得更远。“就这两三年”,所有人都知道,就这两三年。熬过去,中国企业在全球建立新的标准,鲤跃成龙;熬不过去,是历史对败者的书写,是回顾商业历程的一场叹息。但没有人想做败者。明年业绩翻倍的众多车企,追逐的不仅是销售野望,还有世界舞台里的showing off,为了三年后夺得立足之地,产业链上的每一分利润都在被收紧,从车企的价格战到供应商的低位竞价。但这就像是互联网时代,中国进入世界商业格局的押韵再现:赚得的每一分利润都投入营销广告,甚至透支未来的利润。因为广告的价格只会越来越高,要先占据到前列的位置,用品牌堆出用户效应,再在用户效应里寻求毛利的提升。“中国企业家是赌性很重的一群人”,这是海外对中国的共识,在几乎抛弃利润的情况下获得生存。但没有祖辈积累,没有经历过航海时代的财富掠夺的中国人,难以获得那样丰厚的时代回报,“内卷”是低位向高位挑战的必经之路。唯一值得庆幸的是,商业是流动的,所有参与者都在碰撞存活更好的机会,等待时代转折的那一刻。扩大市场的出海策略,在内卷里挖掘技术与体验亮点的智驾、智能座舱、增程、域控一体,供应链里提高技术比重以获得更高的议价权……业内的人无人不知内卷严重,但都还有那么点奔头,还盼着能把事情做好,能劳有所得,获得一个好的结果。都在等熬过这两三年,黎明前最深邃的黑暗。王兴在2019年说,此后十年,是艰难的十年。但机会与转变往往孕育在低谷里,反思,尝试,与重新出发,但这时的每一个脚步都是扎实的,为了新的机会来时借力向上。在2024年将近结束时,我们重新思考贯穿这一年的内卷,价格战,与像挤压毛巾一样挤压每一滴成本,但思考完依然要继续走下去,跨过这一片血海,游到彼岸。没有一个冬天不可跨越,没有一个春日不会来临。致我们的2024。下载虎嗅APP,第一时间获取深度独到的商业科技资讯,连接更多创新人群与线下活动

十二月 6, 2024 - 11:54
 5189
中国车企的难度,还不到“地狱级”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AI芯智驾,作者:Alberta,题图来源:AI生成


比亚迪让供应商降价的事让大众看到汽车行业的寒气。“(报价时)第一轮舍掉正常理论,第二轮拿掉财务费用,第三轮去掉管理费用……最终报价比首轮低十多个百分点”,每一轮报价的每一个数字,都尽显残酷。


中国产业链的优势其实一直在供应链。人力成本是一方面,更重要的是供应链的“弹性程度”。早年北京浙江村爆款产品的订单被分拆给家族/同乡成员,在极短时间内吞吐大量订单,几乎就是中国供应链一贯以来的注脚(见项颷《跨越边界的社区:北京“浙江村”的生活史》)。后来,Shein出海,Temu出海,莫不是利用中国可快速承接吞吐订单的优势,再兼人力成本低廉。过渡到更精密的汽车制造,这一情况也并未改变。


外行人在新闻讨论里寻求某种理念正确与概念性的公平,但业内人都在咬紧牙关,拼着断尾的巨大损失也要咬牙求生。因为这是留给产业链里为数不多的机会,但凡不跟着押注,就是失去生意、破产、裁员。


往更大视角看,全球经济都不乐观,中国汽车产业还有出海竞争力,新能源汽车在国内也节节攀高,而海外同类产业几乎日薄西山。


大众汽车在10月末首次决定在德国本土裁员,关停3家工厂,占德国工厂总数的30%。原本工会还打算和大众汽车谈加薪,在德国通货膨胀,食物价格去年一跃涨了12.4%的情况下谈7%的涨薪。但关停工厂、裁员的消息一出,大众员工首先要想的是如何保住工作。


IG Metall(德国金属行业工会)和大众汽车集团往返谈判了三轮,提了一些方案节省15亿欧元(约合114.92亿元人民币),但被大众拒绝,声称不要这种“创口贴”式的补救措施,接下来2~4年要把人力成本收窄至少40亿欧元。随后,大众的10个工厂、10万员工参与罢工。每班次停工2小时,警告大众汽车如果不听取他们的诉求,下一步可能会24小时或无限制地停工。


寒风吹拂到中国供应链,但海外车厂已是凛冬将至,甚至不是断尾,而是修剪去多年产业经营里形成的庞大根系的所有外围,把每一分营养保留下来,“过冬”。


坐在稻谷满仓上的外资车企,惊恐于身边邻居的快速崛起;但乘东风的中国车企,却似乎还没有吃到时代红利。在世代与趋势的变化里,多股力量的角逐,消磨了新生势力一往无前的趋势。


所有人都知道新能源是趋势,而电动车是其中商业化跑得最快的那一个。但油车的庞大市占率还未到被击碎的时刻。保时捷总部在思考全球电车销量后,毅然回归以油车为主;国内近两年也因增程车型的大卖而提倡油电平权;做纯电的蔚来在Q3财报曝光后大受非议;造一场新梦的小鹏,财报迎来“史上最强”。多股力量在2024年的名利场上争锋、融汇,人们认准自己相信的方向争涌向前。智驾、出海、更严苛的“丰田模式”,基础建设、服务、“得车率”,嗯,还有营销。业内玩家从中摘取不同的多个侧面,打造成自己的优势,以期走得更远。


“就这两三年”,所有人都知道,就这两三年。


熬过去,中国企业在全球建立新的标准,鲤跃成龙;熬不过去,是历史对败者的书写,是回顾商业历程的一场叹息。但没有人想做败者。


明年业绩翻倍的众多车企,追逐的不仅是销售野望,还有世界舞台里的showing off,为了三年后夺得立足之地,产业链上的每一分利润都在被收紧,从车企的价格战到供应商的低位竞价。


但这就像是互联网时代,中国进入世界商业格局的押韵再现:赚得的每一分利润都投入营销广告,甚至透支未来的利润。因为广告的价格只会越来越高,要先占据到前列的位置,用品牌堆出用户效应,再在用户效应里寻求毛利的提升。


“中国企业家是赌性很重的一群人”,这是海外对中国的共识,在几乎抛弃利润的情况下获得生存。但没有祖辈积累,没有经历过航海时代的财富掠夺的中国人,难以获得那样丰厚的时代回报,“内卷”是低位向高位挑战的必经之路。


唯一值得庆幸的是,商业是流动的,所有参与者都在碰撞存活更好的机会,等待时代转折的那一刻。扩大市场的出海策略,在内卷里挖掘技术与体验亮点的智驾、智能座舱、增程、域控一体,供应链里提高技术比重以获得更高的议价权……业内的人无人不知内卷严重,但都还有那么点奔头,还盼着能把事情做好,能劳有所得,获得一个好的结果。


都在等熬过这两三年,黎明前最深邃的黑暗。王兴在2019年说,此后十年,是艰难的十年。但机会与转变往往孕育在低谷里,反思,尝试,与重新出发,但这时的每一个脚步都是扎实的,为了新的机会来时借力向上。


在2024年将近结束时,我们重新思考贯穿这一年的内卷,价格战,与像挤压毛巾一样挤压每一滴成本,但思考完依然要继续走下去,跨过这一片血海,游到彼岸。没有一个冬天不可跨越,没有一个春日不会来临。


致我们的2024。

下载虎嗅APP,第一时间获取深度独到的商业科技资讯,连接更多创新人群与线下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