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帆的2024年度好书
2024-11-25 23:00:00 《买话》,鬼子著,人民文学出版社,2024年4月 作品描写的是城市背景下的中国乡土社会真实的镜像,是那个千年并没有消逝的农耕文明形态的真实倒影,无疑,它才是中国“新乡土文学”最本质的写照,其中充满着强烈的批判意识,是对乡土社会深刻的哲学思考,证明了批判现实主义创作在中国当代文学中的可行性。从这个意义上来说,《买话》在经历过中国社会文学巨大变化后,提出了一个十分重要的命题——时代需要作家怎样重塑异化了的乡土社会? 《龙凤歌》,胡学文著,《钟山》2024年3-4期 《龙凤歌》是胡学文继《有生》之后又一部长篇力作。上部叙写母亲自我设限的心牢,下部围绕子女的生活及其命运展开。父母子女之间的生命日常在作者细腻的笔触下渐次展开,不同世代之间的代际差异、同代人之间的竞争合作,以及各自遭遇的生命困境与突围都有精彩的呈现。作者不遗余力地刻画人物的内心生活,反复思量和雕琢,着力展示人物的内心景观和心灵风暴,人性的幽微之处得以充分呈现,常于无声处撼动人心。这是一部充满艺术张力的问心之作。 《空城纪》,邱华栋著,译林出版社,2024年7月 作品在虚构想象力和非虚构史料耙疏的交叉叙事中,采用“橘瓣”和“石榴聚散”式结构,叙述了被湮没的六个西部古城废墟的历史故事,成为历史小说独特的文体结构形式。这缘于作者几十年来阅读古今中外大量文史类书籍,调动了从先锋小说开始的创作经验和知识学养,将许许多多积淀成形的意象提升到了一个至臻完美的艺术境界。 《如风似璧》,张欣著,花城出版社,2024年3月 张欣是1990年代以来中国城市文学创作的开拓者之一,而《如风似璧》又是她首部民国题材的长篇小说。作品一改都市书写中描摹饮食男女的风格,回眸历史沧桑岁月,漫游在广州这座城市的历史肌理之中,歌哭着人性幽微里的生命坚韧。尤其是几位女性人物的命运书写更为动人——面对世界的锋利,展现出绝处逢生、利刃出鞘的勇气,充满悲悯包容的启蒙精神和独立意识。 作品通过对旧世界文化表象的拼贴和重构,作者自觉抒写着一种锐利与先锋的文学精神。 《璩家花园》,叶兆言著,译林出版社,2024年9月 这是叶兆言所有长篇小说创作中写得最好的一部作品,因为它倾注了作者深沉的情感,投入了他在南京一生的生活积累和经验,跳出了城市史的写作模式,注入的是自我心理和生活的镜像。作品游走在虚构和非虚构的文体边界上,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它就是自传体的杰作。作品关注的是市民的生命历程,历史在这里沉思:七十余年间,作者笔下的落魄子弟、教授名流、工人、家庭妇女的人生悲欣呈现在市井街巷里,在袅袅升起的人间烟火中,我们看见和闻到的是历史沧桑的况味。
《买话》,鬼子著,人民文学出版社,2024年4月
作品描写的是城市背景下的中国乡土社会真实的镜像,是那个千年并没有消逝的农耕文明形态的真实倒影,无疑,它才是中国“新乡土文学”最本质的写照,其中充满着强烈的批判意识,是对乡土社会深刻的哲学思考,证明了批判现实主义创作在中国当代文学中的可行性。从这个意义上来说,《买话》在经历过中国社会文学巨大变化后,提出了一个十分重要的命题——时代需要作家怎样重塑异化了的乡土社会?
《龙凤歌》,胡学文著,《钟山》2024年3-4期
《龙凤歌》是胡学文继《有生》之后又一部长篇力作。上部叙写母亲自我设限的心牢,下部围绕子女的生活及其命运展开。父母子女之间的生命日常在作者细腻的笔触下渐次展开,不同世代之间的代际差异、同代人之间的竞争合作,以及各自遭遇的生命困境与突围都有精彩的呈现。作者不遗余力地刻画人物的内心生活,反复思量和雕琢,着力展示人物的内心景观和心灵风暴,人性的幽微之处得以充分呈现,常于无声处撼动人心。这是一部充满艺术张力的问心之作。
《空城纪》,邱华栋著,译林出版社,2024年7月
作品在虚构想象力和非虚构史料耙疏的交叉叙事中,采用“橘瓣”和“石榴聚散”式结构,叙述了被湮没的六个西部古城废墟的历史故事,成为历史小说独特的文体结构形式。这缘于作者几十年来阅读古今中外大量文史类书籍,调动了从先锋小说开始的创作经验和知识学养,将许许多多积淀成形的意象提升到了一个至臻完美的艺术境界。
《如风似璧》,张欣著,花城出版社,2024年3月
张欣是1990年代以来中国城市文学创作的开拓者之一,而《如风似璧》又是她首部民国题材的长篇小说。作品一改都市书写中描摹饮食男女的风格,回眸历史沧桑岁月,漫游在广州这座城市的历史肌理之中,歌哭着人性幽微里的生命坚韧。尤其是几位女性人物的命运书写更为动人——面对世界的锋利,展现出绝处逢生、利刃出鞘的勇气,充满悲悯包容的启蒙精神和独立意识。
作品通过对旧世界文化表象的拼贴和重构,作者自觉抒写着一种锐利与先锋的文学精神。
《璩家花园》,叶兆言著,译林出版社,2024年9月
这是叶兆言所有长篇小说创作中写得最好的一部作品,因为它倾注了作者深沉的情感,投入了他在南京一生的生活积累和经验,跳出了城市史的写作模式,注入的是自我心理和生活的镜像。作品游走在虚构和非虚构的文体边界上,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它就是自传体的杰作。作品关注的是市民的生命历程,历史在这里沉思:七十余年间,作者笔下的落魄子弟、教授名流、工人、家庭妇女的人生悲欣呈现在市井街巷里,在袅袅升起的人间烟火中,我们看见和闻到的是历史沧桑的况味。